更新日期:2009/04/18 09:35
美國華府重要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於2008年3月發表一份題為「美中關係中的智實力」(Smart Power in U.S.-China Relations)的報告,對美「中」關係的發展有新的觀點,以下謹將報告重要內容摘譯如下: 一、前言
美「中」關係是當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組雙邊關係,攸關全球安全與繁榮,一些重大議題如全球金融穩定、能源安全、氣候變遷、反核子武器擴散,以及反恐怖主義等,均有賴美「中」合作,化解困局。 美「中」關係基於戰略利益,長期以來互信不足,兩國關係未來發展仍有許多不確定因素,但CSIS的觀點是,中共近來不斷以軟實力追求國際經貿利益。其目的主要仍為支撐國內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未必完全衝著制衡美國而來。 全球化的發展使各國互賴關係加深,許多國內的問題也可能對他國造成影響,美「中」兩國領袖的決策,對全球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二、全球財(The Global Good) 有關「智實力」(Smart Power)這個概念最早是CSIS在2007年11月一份報告中所提出的,這個概念也成為當前美國外交政策的重要指導原則,即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國家利益,需運用「智實力」的「全球財」,如信心建立、合法性、在其他國家或區域的政治影響力等,這將使美國更有實力面對未來的全球挑戰。
所謂「全球財」,即各國政府及人民均渴盼,但美國若不帶領、各國即沒有能力獲得的利益。美「中」兩國雖然在歷史、文化、政治制度方面有重大差異,但對於全球財的提供,兩國倒是存有共識,因為當前世界上許多重大事務若缺少美「中」合作,顯然無法妥善解決。就以最近的金融海嘯為例,中共手中握有2兆
美元的美國政府公債和外匯資產,兩國關係可謂唇齒相依,美國的紓困計畫勢必需中共的大力相挺才能成功,可見這雖然是美「中」兩國內部的事務,卻攸關全球金融危機的未來發展。
在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美「中」兩國經濟發展皆極依賴能源消耗,因此兩國對於有關全球氣候變遷的解決亦有重大影響,但目前合作仍在起步階段,中共仍力主以開發中國家身分參與談判,美國的態度亦極強硬,不肯讓步,但能源安全及氣候變遷卻是未來兩國極有可能合作,並對全球有重大助益的議題。
全球安全與穩定也是美「中」共同利益所在,兩國恢復軍事交流是正面的起步,在
索馬利亞、
聯合國維和部隊調動、禁止
核武擴散、反恐、
北韓問題等,兩國都有相近立場,兩國若不能合作,對全球的和平穩定都有極大影響。此外在國際毒品走私、中亞安全等問題上,兩國都已相互合作協商,並朝解決問題的方向發展。
儘管如此,美「中」之間仍有不少重大歧異之處,兩國交往若低調進行,往往成效較佳,為建立互信,從對兩國均有重大利益處合作開始,對未來兩國如何能求同存異是有必要的。這也是
歐巴馬政府一上台後即提出「智實力」的原因,兩國交往必須更用智慧,美「中」未來夥伴關係的建立儘管不是「不可避免」,也必定是「不可或缺」。
三、不可或缺的夥伴關係:美「中」關係新渠道
美「中」要展開新的合作關係必須改變思維:過去雙方交往多強調差異、戰略競爭、戰略互不信任,以及交往中的衝突,對中共而言,與美國交往常與過去受到列強侵略的「世界之恥」相連結,美國則是對中共的共產主義與威權統治存有戒心。這些都是「中」美兩國固有敵意的來源,阻礙兩國關係進展。
未來兩國必需?開過去,以更有彈性、更有原則的模式交往,不要再讓交往中的一些小磨擦而阻斷合作,雙方均願承諾積極提供全球財而努力。發展在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合作是增加兩國信任的方式之一,美國新任國務卿
希拉蕊二月下旬的亞洲行即可謂為美國在中國大陸作了建設性的公共關係,不僅承諾要擴大與中共的戰略經濟對話範圍,也指出未來兩國可以合作的方向,包括經濟、能源、與氣候變遷。兩國近期也將有高層往來,包括四月的G-20會議、歐巴馬可能安排亞洲行等。美國需接受「中國崛起」的事實,接納中共參與國際事務,如加入國際太空站計畫等。
未來兩國貿易磨擦不會立即消失,但要預防可能出現的緊張,談判技巧需更加強,中共若願意重啟人權談判將會是極為正面的發展。美國官員亦應多參與亞洲各國主辦的多邊會議,化解亞洲各國對美國的負面觀感,也可直接傳達美國的聲音。美國國會出版有關對中共的報告應更加注意當中的措詞,對於有關美「中」日三邊關係的部分亦宜謹慎,以免激起任何一方的敵意。
美「中」交往對亞洲的和平與安全是有正面效果的,對於美「中」本身的經濟發展也有幫助,雖然兩國目前均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重創,但唯有兩國繼續更密切的交往,才是對「中」美兩國有利,也是對全球有利的做法。 四、對美國的政策建議
CSIS提出「中」美兩國「智實力」(Smart Power)概念,是期盼「中」美關係能從過去重價值與過程的模式走向重視結果,彼此在談判時均需更注意傳達適當的訊號,顧及彼此的面子是第一步,同時,必須在討論中建立清晰、可評估、可執行的目標,才是真正對雙方及全球均有助益的態度。以下即報告對美國政府應有的中國政策的一些建議: 1.交往的議程 公共外交強調的是直接接觸,美「中」兩邊過去的直接戰略溝通嚴重不足,但從過去歷史中也常看得到,公共外交做得不漂亮很容易會淪為宣傳,但若執行得宜對「中」美關係必定有極大助益。2007年11月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曾呼籲投入更多的軟實力工具,以增加民間推動預算來提升國家安全,包括外交、戰略溝通、外交援助、民間行動,以及經濟協助等,即美國必須加派外交人員到中國大陸去,應從目前在中國大陸的12個領事單位擴增至少兩倍以上,增加中國大陸人民對美國的認識,有關簽證核發作業方面亦更有效率,讓中國大陸的商人、學生、
觀光客更願意訪美。美國亦應鼓勵中共增派駐美領事人員,擴大駐美使領館數(目前僅五外館)。對於美國駐大陸的新聞中心及中共在美的孔子學院等機構應多予支持,另外,美國有必要增設對中共人士提供的各項?勵支助計畫,如傅爾布萊特計畫,吸引新一代的中國大陸專業人士到美國。對於兩國民間語言的學習也應多予鼓勵。 2.有關能源與氣候變遷議題的議程 能源與氣候變遷問題是目前最令人困擾也最急迫的議題,攸關全球人民的福祉,美「中」兩國必須儘速合作面對此重大挑戰。在全球污染情況最嚴重的20個城巿當中,中國大陸即占其中的16個,中國大陸有三分之一的人仍未能使用乾淨的飲用水,大陸降雨中30%是酸雨,沙漠化的問題亦日趨惡化。中共為維持高度經濟成長及維持就業(否則即可能危及社會穩定),所面臨的能源與環境挑戰更加嚴峻,但過去許多報導指稱中共不重視能源與氣候變遷問題,顯然與事實不盡相符。事實上,中共已經針對可
再生能源使用的強制規定立法定下比例,程度比美國任何法律都要嚴格。雖然多數人均不看好中共的執法能力,但卻不能不對中共當局的正面作為給以肯定。 然而,若要使問題有改善的可能,美「中」兩國均需做得更多才行,不能再有任何觀望的態度。本報告建議美「中」成立工作小組:加強有關提升能源及
水資源使用效率方面的合作、尋求核能商業用途的開發機會、合作提升有關再生能源及生質能源的技術、協調有關極地開發與研究的合作、開發新的政策工具以確保環境政策的落實,以及在多邊機制方面的合作等。
3.金融與經濟議題對話 建議成立有關金融與經濟問題的工作小組,小組的主要任務在於提供中國大陸商人在美投資的機會,此外,亦研究美國中小企業在中國大陸有無投資或發展的機會。過去有關的焦點均擺在中共對美國敏感產業的投資上,忽略到其他一般性的投資往來,未來應矯正這種偏頗,鼓勵更多中國大陸企業在美國進行投資。 有關科技創新方面也是兩國合作的重要部分,兩國均有人才,若能通力合作深信能很快渡過這一波的金融危機,創新應列為未來兩國經濟對話的重要議題,其中之一應為鼓勵兩國國內的創新發展,另外,美「中」亦應合作整合國際標準制度。美國亦應協助中共提高在國際重要多邊組織中的地位,類似東亞高峰會的機制美國應加以重視。另外,美國仍需加強教育本國民眾有關國際自由貿易及經濟整合的優點,透過美「中」經濟戰略對話與中共加深合作,兩國州長級的聯繫即為可行的第一步。
五、結語
美國對中共的政策不應再繼續過去的「非黑即白」,給中共貼標簽或是對國內相關政策意見扣上「親中」或「反中」等大帽子,這些訴諸情緒的做法都極不理性。美國不必假定中共是善意或敵意,而是必須承認,美「中」不能合作,許多國際重大難題便無法解決,美「中」合作對美「中」雙方及全球和平穩定均為有利。
來源: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週報1549期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