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哪些人缺乏省委书记强调的“第五习惯”

人民时评:
哪些人缺乏省委书记强调的“第五习惯
王石川
2008年03月03日00:12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日前,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说:互联网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今天,不上网、不重视网络建设、不会利用网络的领导,不能算是一个现代化的领导。作为地方领导干部,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外,我们还要养成上网的习惯,让上网成为我们的“第五习惯”。

(2月27日《人民日报》)

  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曾指出,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深刻改变了政治生态环境,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渠道。由此而言,要想成为现代化领导,上网,重视网络建设,会利用网络,应是最基本的素养之一。

  也许有人会发出疑问,目前,我国网民已达1.23亿,占世界网民总量的11%,在这一语境下,难道还有不上网、不重视网络建设的官员吗?答案是肯定的。不妨试举一例。

  据1月30日《南方人物周刊》报道,在陕西绥德,校长高勇找县长崔博签字,结果被抓,该事件告一段落,记者回访时,采访被推三阻四。而当地接待记者的宣传部长说:“网上一些人是在胡说八道”,“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想让他们怎么说就怎么说。”身为宣传部长,如此怀念没有网络的时候,令人悲哀。

  应该说,上述情况绝非孤例,亦非特例。日前,有媒体记者称,近日在一些地方调研时发现,一些领导干部还是“网盲”,对网络不熟悉,对网络传播规律不了解,成为制约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个瓶颈。显然,记者的调研可谓验证了一些领导不上网、不重视网络建设、不会利用网络的事实。

  当然,领导干部仅仅会上网仍不够,还要重视网络建设,要会利用网络。该如何利用网络?首先要尊重网民,善于集中民智。今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互联网日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重要平台、听取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面对近期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天气,许多网民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成为支持我们决策的重要基础”。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曾表示:“我要非常感谢广大网友,他们真心实意的建议,献计献策的态度,让我很感动。”

  其次,要勇于接受监督,要善待网民的曝光和“挑刺”。在《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中,汪洋和黄华华还表示:“我们愿意成为大家的网友,求计问策,接受监督”,对于工作和决策中的不完善之处,也欢迎大家“拍砖”。

  最后,要理性应对网络上的一些消极因素。当然,网络是把双刃剑,比如,的确不乏“很黄很暴力”的东西,但这并非主流。毕竟,当前的网民素质越来越高,建言能力和议政能力越来越高,许多网民朋友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有锐气,不但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奉献智慧与汗水,还通过互联网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

  “于公于私,执政者都应该利用好互联网。”这是一位省委书记的肺腑之言。多大程度地重视网络建设、如何利用网络,这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