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報與台灣金融研訓院於上周五共同舉辦「金融海嘯何時了」研討會,邀請學者專家參加。本日社論將對當前金融海嘯及經濟大衰退何時了,提出我們的看法。 我們要指出兩點:一是最近一月來,國內外出現的各項指標與先前略有不同;過去幾個月所有指標一面倒的負向,不得不讓人對前景悲觀;但最近有些指標與訊息已 有轉變,不再全面是負向,也有些轉好的訊息。因此有人認為已露出「曙光」。但關鍵在於此等指標的穩健性及其力度有無能力帶動相關指標提升。二是金融海嘯造 成的實體經濟衰退,與一般的經濟衰退不同;早在金融海嘯爆發前,國際貨幣基金(IMF)即提出研究報告指出:凡是跟隨金融危機而來的經濟下滑或衰退,其對 經濟成長損傷的程度及衰退的時間,較沒有金融危機時高出一倍;尤其危機來自銀行部門的問題,受害情況更嚴重,經濟衰退時間平均高達兩年。而此波金融海嘯其 廣度及深度,是70年來所未見;目前雖逐漸退潮,但其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更是方興未艾,何時落底並復甦,沒人敢肯定,不能掉以輕心。 先就美國而言,已有數項指標轉正:一是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兩周前降到1月以來最低;二是密西根消費者信心指數轉向上升,消費支出意外增加;三是股價指數 已自3月9日的12年低點彈升29%;四是富國、花旗及美國銀行第一季轉虧為盈。但這些指標有的是政府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所造成,在實質經濟沒有起色下,不 僅缺乏穩定性,而且可能形成另一波金融泡沫;如本周一美國銀行公布第一季財報,除轉虧為盈外,也透露盈餘大部分來自一次性所得,表示不能持續,更嚴重的是 壞帳暴增41%,而且可能再惡化,因此引發股市暴跌。至於消費意外上升,在失業人口及失業率持續竄升及房貸壓力下,都意味著消費支出成長難以為繼;企業投 資在設備利用率還在低檔盤旋下,也難以大幅上升,這些都表現在美國領先指標連續九個月下滑,而3月下滑幅度超過預期。故歐巴馬總統經濟顧問伏克爾日前表 示:美國經濟下滑速度雖減緩,但經濟復甦將是漫漫長路;白宮首席經濟顧問桑莫斯更警告,民眾仍需有心理準備,目前經濟仍面臨大衰退的風險。 繼就我們最大的出口對象中國大陸來看;上周發表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6.1%,顯示去年10月推動擴大內需以來,已出現一些積極變化,不僅超出意料之外, 也跌破全球透視專家的眼鏡,他們4月14日公布的最新預測,大陸今年全年經濟成長才5.9%。我們了解大陸過去多年能有兩位數經濟成長,出口擴展是關鍵所 在。但大陸第一季經濟成長率中,消費增長貢獻4.3個百分點,投資貢獻2.0個百分點,而出口是大幅衰退19.7%,更何況還有2,000萬以上失業勞工 返鄉的壓力,對消費還能有這樣大的拉力?怎能不令人質疑! 今年國際經濟除美中(G2)外,日本及歐洲更慘;全球透視預測,日本今年經濟負成長6.7%,歐洲負3.9%,全球負成長2.5%。 再看台灣;財經首長已看到兩隻燕子來臨,但其中股市上升,前文已指出多是資金行情,不僅不夠穩健,且有泡沫危機。至於出口是否能成為燕子,我們還在懷疑。 3月出口雖較2月增加22億美元,但其年衰退率仍高達35.7%,那能是燕子?目前各方預測今年前三季台灣經濟都是負成長,第四季可轉為正成長,但其理由 是去年第四季經濟基礎較低的結果;即使明年各季都是正成長,也是同樣理由。因此,明年的GDP規模可能還趕不上三年前的水準;所以大家還有漫長的苦日子要 忍耐。 【2009/04/23 經濟日報】 |
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
苦日子還很漫長
臨渴掘錯井
臨渴掘錯井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5.01 05:05 am
今天應該是台灣勞工最快樂不起來的勞動節。因為600多萬勞工,絕大多數只圖一個溫飽,每個月有薪資到手,一家人可以衣食無缺;但3月份的失業率出爐,即使依官方的數字,失業率已高達5.81%,失業人口63萬,而且平均薪資還大幅下降。
但本報昨天的社論已指出,這個數字並不符合國際通例;大批有工作能力及意願,想工作但未找工作的勞動人口,被官方排除在失業者之外;若依國際通則也一併納入計算,3月的失業率是7.4%,失業人口已逾80萬,直接、間接波及的家庭不知多少。而因為失業率快速飆高,全球景氣衰退迄未明朗,更多的受僱者憂心忡忡,不知裁員的巨斧何時會落到自己頭上,怎快樂得起來?
這樣的情況似乎各國皆然,我們也難以獨善其身。事實正好相反!同一時間受創慘重的日本與南韓,失業率只有4.4%與3.7%,經濟負成長的新加坡則為2.5%,比較嚴重的香港,也只有5.2%。與去年金融海嘯發生之前相比,我們惡化的情況最為嚴重。
究竟台灣出了什麼問題?我們的政府又出了什麼問題?在2008年以前,台灣經濟的表現已不愜人意;從李登輝政權到其後的陳水扁政權相繼以意識型態治國,一面刻意挑起兩岸的勃谿,一面強力鎖國,台灣已與興旺的國際市場分道揚鑣,除了隨著加工業出走而創造出來的中上游原材料及零組件的繁榮景象之外,其餘百業多蕭條羸弱,欲振乏力。因而在李、陳二人及其團隊的強力扭曲之下,台灣經濟長時間畸形發展,內銷產業尤其乏善可陳,為今天的失業嚴重惡化,種下禍根。
2008年伊始,台灣經濟即逐步走入全球各國難以比擬的危機:我們的擎天一柱正被啃噬侵蝕,從根本魚爛。其關鍵即在於中共「十一五計畫」昭告天下要「騰籠換鳥」,將自慚形穢的加工出口業徹底剿滅,企圖向更高科技、更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升級。這種緣木求魚的愚行,勢將自毀對岸20年來的輝煌經濟成就;但首當其衝的,則是台灣以對岸加工出口業為主要出口對象的中上游產業,因而唯一支撐台灣經濟成長的動力注定要熄火。這就是從2008年開始,台灣經濟一瀉千里,失業率直線上升的獨特原因。
面對如此可怖的危機,2008年的前半,忙於選舉奪權的扁政府固然無暇顧及,520之後走馬上任的新政府則全然懵無所知,幾個月之間毫無做為,到9月金融海嘯爆發,猶自以為可以安然度過,直到11月中主計處終於公布第三季經濟已陷入衰退,方才急忙找尋掘井之計。在最危險的時刻,我們不但不能未雨綢繆,反而蹉跎時日,使災禍愈演愈烈。
馬政府發覺事態嚴重之後,也竭盡全力彌補,推出林林總總的救失業率行動,諸如耗費1.8億的立即上工計畫,97.8億的短期就業措施,66億的就業促進方案,以及其他振興經濟、擴大內需的天文數字救急措施。這樣的花費不知為困窘的財政增加了多大的負擔,也足見馬政府視民如傷、苦民所苦的衷忱,但失業率也同時急速竄升;只能說,好心成不了大事。
為什麼成不了大事?因為這一切做為都未切中要害,只是隔靴搔癢乃至頭痛醫腳。如果馬政府苦民所苦,就必須睜開眼來認清現實,設法與對岸聯手挽救大陸的加工出口業而澤及台灣的中上游產業。與此同時,則應把握三通此一半世紀來最大的良機,將台灣一舉推上國際市場的核心地位。
只要用對力,半年之內即見大效,台灣勞工才真能脫離苦海;當然,叼此之光,馬總統的滿意度也會一飛沖天。
【2009/05/0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5.01 05:05 am
今天應該是台灣勞工最快樂不起來的勞動節。因為600多萬勞工,絕大多數只圖一個溫飽,每個月有薪資到手,一家人可以衣食無缺;但3月份的失業率出爐,即使依官方的數字,失業率已高達5.81%,失業人口63萬,而且平均薪資還大幅下降。
但本報昨天的社論已指出,這個數字並不符合國際通例;大批有工作能力及意願,想工作但未找工作的勞動人口,被官方排除在失業者之外;若依國際通則也一併納入計算,3月的失業率是7.4%,失業人口已逾80萬,直接、間接波及的家庭不知多少。而因為失業率快速飆高,全球景氣衰退迄未明朗,更多的受僱者憂心忡忡,不知裁員的巨斧何時會落到自己頭上,怎快樂得起來?
這樣的情況似乎各國皆然,我們也難以獨善其身。事實正好相反!同一時間受創慘重的日本與南韓,失業率只有4.4%與3.7%,經濟負成長的新加坡則為2.5%,比較嚴重的香港,也只有5.2%。與去年金融海嘯發生之前相比,我們惡化的情況最為嚴重。
究竟台灣出了什麼問題?我們的政府又出了什麼問題?在2008年以前,台灣經濟的表現已不愜人意;從李登輝政權到其後的陳水扁政權相繼以意識型態治國,一面刻意挑起兩岸的勃谿,一面強力鎖國,台灣已與興旺的國際市場分道揚鑣,除了隨著加工業出走而創造出來的中上游原材料及零組件的繁榮景象之外,其餘百業多蕭條羸弱,欲振乏力。因而在李、陳二人及其團隊的強力扭曲之下,台灣經濟長時間畸形發展,內銷產業尤其乏善可陳,為今天的失業嚴重惡化,種下禍根。
2008年伊始,台灣經濟即逐步走入全球各國難以比擬的危機:我們的擎天一柱正被啃噬侵蝕,從根本魚爛。其關鍵即在於中共「十一五計畫」昭告天下要「騰籠換鳥」,將自慚形穢的加工出口業徹底剿滅,企圖向更高科技、更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升級。這種緣木求魚的愚行,勢將自毀對岸20年來的輝煌經濟成就;但首當其衝的,則是台灣以對岸加工出口業為主要出口對象的中上游產業,因而唯一支撐台灣經濟成長的動力注定要熄火。這就是從2008年開始,台灣經濟一瀉千里,失業率直線上升的獨特原因。
面對如此可怖的危機,2008年的前半,忙於選舉奪權的扁政府固然無暇顧及,520之後走馬上任的新政府則全然懵無所知,幾個月之間毫無做為,到9月金融海嘯爆發,猶自以為可以安然度過,直到11月中主計處終於公布第三季經濟已陷入衰退,方才急忙找尋掘井之計。在最危險的時刻,我們不但不能未雨綢繆,反而蹉跎時日,使災禍愈演愈烈。
馬政府發覺事態嚴重之後,也竭盡全力彌補,推出林林總總的救失業率行動,諸如耗費1.8億的立即上工計畫,97.8億的短期就業措施,66億的就業促進方案,以及其他振興經濟、擴大內需的天文數字救急措施。這樣的花費不知為困窘的財政增加了多大的負擔,也足見馬政府視民如傷、苦民所苦的衷忱,但失業率也同時急速竄升;只能說,好心成不了大事。
為什麼成不了大事?因為這一切做為都未切中要害,只是隔靴搔癢乃至頭痛醫腳。如果馬政府苦民所苦,就必須睜開眼來認清現實,設法與對岸聯手挽救大陸的加工出口業而澤及台灣的中上游產業。與此同時,則應把握三通此一半世紀來最大的良機,將台灣一舉推上國際市場的核心地位。
只要用對力,半年之內即見大效,台灣勞工才真能脫離苦海;當然,叼此之光,馬總統的滿意度也會一飛沖天。
【2009/05/01 經濟日報】
出席WHA:帶有缺憾的重大成就
出席WHA:帶有缺憾的重大成就
【聯合報╱社論】
2009.05.01 06:23 am
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台灣希望重新參加聯合國的活動,艱苦而漫長的路走了三十八年,終於有所突破。世界衛生組織邀請「中華台北」以觀察員身分出席年會,衛生署長葉金川即將率團前往瑞士的這一趟旅程,代表著台灣參與國際社會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台灣受邀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此事有形式上的意義,亦有實質上的收穫。從形式上而言,台灣努力了多少年,終於從聯合國周邊的世界衛生組織突破了一個入口點。這件事固然不能過分誇大意義,因為「觀察員」、「逐年出席」、「中華台北」等元素皆有缺憾,但踏上此一起步的成績已是得來不易。務實地說,台灣爭取進入國際社會又拿到一張有效通行證。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後,一直為國家地位不易得到國際認可而感悲情。這麼多年以來,台灣嘗試著以各種外交手段、各種半官方或準官方的角色闖蕩國際,至今得以「中華台北」的頭銜參與奧運、亞太經合會等國際活動,加入WTO也再一次確認了台灣作為國際社會成員的身分。這次受邀出席WHA會議,「中華台北」的「入場券」又多一張,無論如何更加累積了台灣在國際間的能見度和發言權。這步進展確實值得國人欣慰。
尤其在最近全球恐慌於新型流感侵襲的關頭,葉金川以衛生署長的官銜出席WHA會議,得以正當主張台灣在國際防疫體系中的權利,也有機會將台灣的防疫經驗、乃至整體醫療體系的成績與國際分享。這些都是重要的實質收穫。台灣雖小,經濟實力、人力資源、科技和醫療成就都足以傲人,但在若干聯合國相關活動中,連列入資料、作出貢獻的機會都沒有,的確很不公平。站在這次世衛大會觀察員的起步點上,台灣可以再接再厲,與其他國際成員一同盡義務也享受權利。
關於這次的突破,若視為馬英九總統「活路外交」的成果之一,則其中一個眾人心知肚明的因素,即所謂中共的「善意」。過去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受阻,是中共的因素;自從連戰出訪大陸為兩岸關係「破冰」,才有近來一連串的良性互動。這種「成也由人敗也由人」的處境,雖是國際現實使然,台灣民眾的確感覺委屈。兩岸關係如果希望走向和平協議,北京當局縱然不放棄「一中」的框架,但至少應維持兩岸「互表」的空間,也實踐雙方真正「對等」的互動基礎,不封殺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角色,才可謂北京將「善意」具體化為「誠意」的表現。
這次的成績值得全體國人欣慰,從李登輝時代即向世衛叩關的一次又一次的嘗試,終於初步得到一點結果,則其中曾經接棒努力過的民進黨,亦應覺得與有榮焉。卻可惜包括蔡英文主席在內,竟然提出馬政府是否「偷渡主權」的質疑,好像批評的意味大過祝福。民進黨在去年失掉中央執政權的那一刻,其實就應該看出必須調整路線的警訊。這一年來政府在兩岸關係上面樹立的成績,被民進黨幾乎制式反應地指責為「傾中」,結果執政黨向外的路走得越寬,民進黨向內的路反而走得越窄。「中華台北」代表團出席世衛大會終於能成行,民進黨難道連一句「樂觀其成」也吝於啟齒?
葉金川邁向世衛的一小步,是我們外交路上的一大步。台灣要穩紮穩打,繼續加油。
【聯合報╱社論】
2009.05.01 06:23 am
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台灣希望重新參加聯合國的活動,艱苦而漫長的路走了三十八年,終於有所突破。世界衛生組織邀請「中華台北」以觀察員身分出席年會,衛生署長葉金川即將率團前往瑞士的這一趟旅程,代表著台灣參與國際社會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台灣受邀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此事有形式上的意義,亦有實質上的收穫。從形式上而言,台灣努力了多少年,終於從聯合國周邊的世界衛生組織突破了一個入口點。這件事固然不能過分誇大意義,因為「觀察員」、「逐年出席」、「中華台北」等元素皆有缺憾,但踏上此一起步的成績已是得來不易。務實地說,台灣爭取進入國際社會又拿到一張有效通行證。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後,一直為國家地位不易得到國際認可而感悲情。這麼多年以來,台灣嘗試著以各種外交手段、各種半官方或準官方的角色闖蕩國際,至今得以「中華台北」的頭銜參與奧運、亞太經合會等國際活動,加入WTO也再一次確認了台灣作為國際社會成員的身分。這次受邀出席WHA會議,「中華台北」的「入場券」又多一張,無論如何更加累積了台灣在國際間的能見度和發言權。這步進展確實值得國人欣慰。
尤其在最近全球恐慌於新型流感侵襲的關頭,葉金川以衛生署長的官銜出席WHA會議,得以正當主張台灣在國際防疫體系中的權利,也有機會將台灣的防疫經驗、乃至整體醫療體系的成績與國際分享。這些都是重要的實質收穫。台灣雖小,經濟實力、人力資源、科技和醫療成就都足以傲人,但在若干聯合國相關活動中,連列入資料、作出貢獻的機會都沒有,的確很不公平。站在這次世衛大會觀察員的起步點上,台灣可以再接再厲,與其他國際成員一同盡義務也享受權利。
關於這次的突破,若視為馬英九總統「活路外交」的成果之一,則其中一個眾人心知肚明的因素,即所謂中共的「善意」。過去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受阻,是中共的因素;自從連戰出訪大陸為兩岸關係「破冰」,才有近來一連串的良性互動。這種「成也由人敗也由人」的處境,雖是國際現實使然,台灣民眾的確感覺委屈。兩岸關係如果希望走向和平協議,北京當局縱然不放棄「一中」的框架,但至少應維持兩岸「互表」的空間,也實踐雙方真正「對等」的互動基礎,不封殺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角色,才可謂北京將「善意」具體化為「誠意」的表現。
這次的成績值得全體國人欣慰,從李登輝時代即向世衛叩關的一次又一次的嘗試,終於初步得到一點結果,則其中曾經接棒努力過的民進黨,亦應覺得與有榮焉。卻可惜包括蔡英文主席在內,竟然提出馬政府是否「偷渡主權」的質疑,好像批評的意味大過祝福。民進黨在去年失掉中央執政權的那一刻,其實就應該看出必須調整路線的警訊。這一年來政府在兩岸關係上面樹立的成績,被民進黨幾乎制式反應地指責為「傾中」,結果執政黨向外的路走得越寬,民進黨向內的路反而走得越窄。「中華台北」代表團出席世衛大會終於能成行,民進黨難道連一句「樂觀其成」也吝於啟齒?
葉金川邁向世衛的一小步,是我們外交路上的一大步。台灣要穩紮穩打,繼續加油。
筷子理論:台灣是海陸介面與東西橋樑
筷子理論:台灣是海陸介面與東西橋樑
【聯合報╱社論】 2009.04.24 05:03 am
編按:此文原刊於【1997-10-22/聯合報/02版/要聞】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日昨發表「跨世紀建設藍圖國土發展計畫」指出:台灣不是中心,也不是邊陲;而是一個有活力、有反省力及有創造力的海陸介面與東西橋樑。
這一套國土發展計畫,捨棄了過去中央全盤規劃的傳統格局,而將台灣分為北、中、東、南四大區域,分別在亞太區域競爭中找出自我定位。規劃中的四大區域是: 北部區域/亞太經貿的資訊流通樞紐;中部區域/經略華南的產業技術通路;南部區域/面向世界的南方港灣基地;東部區域/環太平洋的軟體休憩綠廊。
在酷哥辣妹式的庸俗化、商業化選風中,民進黨能夠提出此一層次的議題,令人刮目相看。不過,由於此一規劃顯然與民進黨內的傳統觀點多所牴觸,因而顯得只是 一套理想色彩濃厚的學院憧憬,而不太可能真正成為民進黨的政策或政治理念。或許只因這一套構想十分清新奪目,所以被民進黨在選戰中拿出來炫示一下學術氣 息!萬一要在民進黨內深入討論,恐不免立生齟齬。
這一套規劃的核心命題所表達的意識形態十分重要,亦即:一台灣不是中心,也不是邊陲,而是一個海陸介面與東西橋樑!」這個別出心裁的命題,顯在試圖打破糾 纏不清的「中心/邊陲」情結,以打開一條「台灣認同」的新出路。因為,「台灣邊陲說」會使人陷於悲情而不能自拔,「台灣中心說」則會使人耽溺於虛矯而不切 實際;如今,將台灣視為一海陸介面/東西橋樑」,則是從台灣的一生存機能」來為台灣定位,跳脫了「中心」與一邊陲」的弔詭。
在四大區域中,最受矚目者應是將中部區域規劃為「經略華南的產業技術通路」。因為,倘若順著這樣的邏輯討論下去,就會觸及「應否以大陸為腹地的問題。如果 不以大陸為腹地,將如何「經略華南」?反之,如果要以大陸為腹地,則與目前的主流政經策略的矛盾又該如何解決?更進一步說,如果一不以大陸為腹地,台灣失 去了「經略華南」(甚至經略整個大陸腹地)的機能,則台灣又將如何做為「海陸介面」與「東西橋樑」?
雖然民進黨否認這一套「國土計畫」與國民黨過去所提的「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相類似,但二者皆以「區域機能」來界定台灣的國際角色,卻無二致。所不同者,在 於民進黨的方案打破了「中心/邊陲」的傳統理論;這一點,倘非國民黨所見未及,則或許正是國民黨不敢碰觸之處因為,「機能論」必會被視為逃避或違背了「主 體論」;這正是民進黨傳統主張中反對最力者,因而也唯有民進黨自己始有可能打破此種思維禁忌!
為了呼應「橋樑介面說」,我們願提出一個同樣形象化的假說,姑稱之為「筷子理論」。這裡有一雙筷子,假設其中一隻筷子是台灣,另一隻是中國大陸。就台灣的 角度來看,則這一雙筷子可能出現三種關係。第一種關係是分離論,亦即主張將兩隻筷子儘量分開,切斷政經關係;推至極端,就是主張台灣獨立。但是,兩隻筷子 一旦分開,也就失去了做為筷子的功能。第二種關係是合併論,也就是主張將兩岸合併成一體,亦即把兩隻筷子強綁在一起;這是中共的一貫主張。但是,萬一將兩 隻筷子強綁成「一把筷子」,也會失去了筷子的正常功能。第三種關係則是維持筷子的正常操作原理;亦即,當「一雙筷子」在操作時,它的一兩隻筷子」,有些地 方一離」,但有些地方「合」;筷子中間地帶的關節處則是操作「分」「合」的樞紐;而且,這兩隻筷子在機能觀點上完全對等,沒有中心及邊陲的差異。
透過這樣的圖像比喻,我們認為,就台灣的利益而言台灣不應做為孤立的「一隻筷子」,也不可被綁成「一把筷子」;唯有儘量維持筷子「有分有合」的正常運作, 始可能爭取到台灣的最大利益。其前提則是:必須認清,基本上必須接受這是一個「一雙筷子」的情境,不宜再有「一隻筷子」的幻想,當然也必須規避「一把筷 子」的噩運。這種「一雙筷子」的兩岸關係,正是將台灣視為「海陸介面」與「東西橋樑」!
將台灣視為「介面與橋樑」,至少有三層意義。其一,可以視為是一種「規劃」,也就是說,可以在主觀的政策觀點上將台灣的角色導向此一方向;民進黨這次所提 方案應屬此類。其二,就台灣的人文與地緣條件而言,其實「介面與橋樑」亦可視台灣為無可選擇的必然角色;也就是說,其間存有客觀上的必然性,而不隨主觀意 志而轉移。其三,再就台灣的實質利益而言,發展「介面與橋樑」的機能,應較諸陷於「中心/邊陲」的兩難,更符合台灣的生存利益;也就是說,台灣若能運用 「一雙筷子」的分合機制,必然較諸做為「一隻筷子」,更能實現台灣的利益。亦即:無論是出於主觀的追求,或是囿於客觀的限制,或是出於理智的抉擇,「海陸 介面」及「東西橋樑」皆是台灣可以扮演的角色!
台灣無論朝什麼方向發展,皆不可能跳脫「一雙筷子」的情境;例如,即使是台獨論者,最後亦必須以「兩岸成為兄弟之邦」做為台獨方案的理想結局。因此,「橋 樑介面說一所提供的「機能論」,正如「亞太營運中心計畫」一樣,確實為「中心/邊陲」的「主體論」所形成的僵局打開了一條出路。只要兩岸能發展出一種類如 「一雙筷子」的分合關係,則台灣即不致陷於「一隻筷子」的困境,也不致陷於「一把筷子」的危地;那麼,台灣當然有可能以「海陸介面/東西橋樑」的理論,做 為生存發展的基本策略!
【2009/04/2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2009.04.24 05:03 am
編按:此文原刊於【1997-10-22/聯合報/02版/要聞】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日昨發表「跨世紀建設藍圖國土發展計畫」指出:台灣不是中心,也不是邊陲;而是一個有活力、有反省力及有創造力的海陸介面與東西橋樑。
這一套國土發展計畫,捨棄了過去中央全盤規劃的傳統格局,而將台灣分為北、中、東、南四大區域,分別在亞太區域競爭中找出自我定位。規劃中的四大區域是: 北部區域/亞太經貿的資訊流通樞紐;中部區域/經略華南的產業技術通路;南部區域/面向世界的南方港灣基地;東部區域/環太平洋的軟體休憩綠廊。
在酷哥辣妹式的庸俗化、商業化選風中,民進黨能夠提出此一層次的議題,令人刮目相看。不過,由於此一規劃顯然與民進黨內的傳統觀點多所牴觸,因而顯得只是 一套理想色彩濃厚的學院憧憬,而不太可能真正成為民進黨的政策或政治理念。或許只因這一套構想十分清新奪目,所以被民進黨在選戰中拿出來炫示一下學術氣 息!萬一要在民進黨內深入討論,恐不免立生齟齬。
這一套規劃的核心命題所表達的意識形態十分重要,亦即:一台灣不是中心,也不是邊陲,而是一個海陸介面與東西橋樑!」這個別出心裁的命題,顯在試圖打破糾 纏不清的「中心/邊陲」情結,以打開一條「台灣認同」的新出路。因為,「台灣邊陲說」會使人陷於悲情而不能自拔,「台灣中心說」則會使人耽溺於虛矯而不切 實際;如今,將台灣視為一海陸介面/東西橋樑」,則是從台灣的一生存機能」來為台灣定位,跳脫了「中心」與一邊陲」的弔詭。
在四大區域中,最受矚目者應是將中部區域規劃為「經略華南的產業技術通路」。因為,倘若順著這樣的邏輯討論下去,就會觸及「應否以大陸為腹地的問題。如果 不以大陸為腹地,將如何「經略華南」?反之,如果要以大陸為腹地,則與目前的主流政經策略的矛盾又該如何解決?更進一步說,如果一不以大陸為腹地,台灣失 去了「經略華南」(甚至經略整個大陸腹地)的機能,則台灣又將如何做為「海陸介面」與「東西橋樑」?
雖然民進黨否認這一套「國土計畫」與國民黨過去所提的「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相類似,但二者皆以「區域機能」來界定台灣的國際角色,卻無二致。所不同者,在 於民進黨的方案打破了「中心/邊陲」的傳統理論;這一點,倘非國民黨所見未及,則或許正是國民黨不敢碰觸之處因為,「機能論」必會被視為逃避或違背了「主 體論」;這正是民進黨傳統主張中反對最力者,因而也唯有民進黨自己始有可能打破此種思維禁忌!
為了呼應「橋樑介面說」,我們願提出一個同樣形象化的假說,姑稱之為「筷子理論」。這裡有一雙筷子,假設其中一隻筷子是台灣,另一隻是中國大陸。就台灣的 角度來看,則這一雙筷子可能出現三種關係。第一種關係是分離論,亦即主張將兩隻筷子儘量分開,切斷政經關係;推至極端,就是主張台灣獨立。但是,兩隻筷子 一旦分開,也就失去了做為筷子的功能。第二種關係是合併論,也就是主張將兩岸合併成一體,亦即把兩隻筷子強綁在一起;這是中共的一貫主張。但是,萬一將兩 隻筷子強綁成「一把筷子」,也會失去了筷子的正常功能。第三種關係則是維持筷子的正常操作原理;亦即,當「一雙筷子」在操作時,它的一兩隻筷子」,有些地 方一離」,但有些地方「合」;筷子中間地帶的關節處則是操作「分」「合」的樞紐;而且,這兩隻筷子在機能觀點上完全對等,沒有中心及邊陲的差異。
透過這樣的圖像比喻,我們認為,就台灣的利益而言台灣不應做為孤立的「一隻筷子」,也不可被綁成「一把筷子」;唯有儘量維持筷子「有分有合」的正常運作, 始可能爭取到台灣的最大利益。其前提則是:必須認清,基本上必須接受這是一個「一雙筷子」的情境,不宜再有「一隻筷子」的幻想,當然也必須規避「一把筷 子」的噩運。這種「一雙筷子」的兩岸關係,正是將台灣視為「海陸介面」與「東西橋樑」!
將台灣視為「介面與橋樑」,至少有三層意義。其一,可以視為是一種「規劃」,也就是說,可以在主觀的政策觀點上將台灣的角色導向此一方向;民進黨這次所提 方案應屬此類。其二,就台灣的人文與地緣條件而言,其實「介面與橋樑」亦可視台灣為無可選擇的必然角色;也就是說,其間存有客觀上的必然性,而不隨主觀意 志而轉移。其三,再就台灣的實質利益而言,發展「介面與橋樑」的機能,應較諸陷於「中心/邊陲」的兩難,更符合台灣的生存利益;也就是說,台灣若能運用 「一雙筷子」的分合機制,必然較諸做為「一隻筷子」,更能實現台灣的利益。亦即:無論是出於主觀的追求,或是囿於客觀的限制,或是出於理智的抉擇,「海陸 介面」及「東西橋樑」皆是台灣可以扮演的角色!
台灣無論朝什麼方向發展,皆不可能跳脫「一雙筷子」的情境;例如,即使是台獨論者,最後亦必須以「兩岸成為兄弟之邦」做為台獨方案的理想結局。因此,「橋 樑介面說一所提供的「機能論」,正如「亞太營運中心計畫」一樣,確實為「中心/邊陲」的「主體論」所形成的僵局打開了一條出路。只要兩岸能發展出一種類如 「一雙筷子」的分合關係,則台灣即不致陷於「一隻筷子」的困境,也不致陷於「一把筷子」的危地;那麼,台灣當然有可能以「海陸介面/東西橋樑」的理論,做 為生存發展的基本策略!
【2009/04/24 聯合報】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