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路線 神妙何在?
【聯合報╱黃光國/民主行動聯盟總召集人(台北市)】 2008.05.03 03:12 am
馬英九表示:內定陸委會主委賴幸媛不是「李登輝路線」,而是「馬英九路線」,目的是為了擴大「社會共識基礎」。所謂的「馬英九路線」,就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如果所謂「馬英九路線」就僅只是如此而已,坦白說,我實在看不出「馬英九路線」跟「李登輝路線」有什麼不同;我也不認為「馬英九路線」可以根本破解兩岸僵局。
一九九二年海基、海協兩會在香港就公文書認證的問題展開協商。從台灣角度來看,九二商談的結果,雙方已達成了「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可是,從大陸角度來看,兩岸雙方確實在「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上達成共識,但從未就一個中國的政治內涵進行過討論。既然沒有討論,根本就沒有什麼「各自表述」的共識。
一九九五年,李登輝以私人名義訪美。在康乃爾大學演講時,多次提到「中華民國」,使大陸方面大為緊張,要求台灣當局回到「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停止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活動。美國政府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並聲明對台「三不支持」。台灣則是以海協與海基會一九九二年達成的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辯解,將「一個中國」表述為「歷史的中國」,而現在則是「階段性兩個中國」,讓中共極度不滿。
一九九九年,李登輝提出兩岸關係為「特殊國與國關係」,被外界解讀為「兩國論」,兩岸關係更為緊張。陸委會發表「對特殊國與國關係書面說明」,進一步引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說法,認為海協會同意「雙方自此就一個中國可以各說各話」,而且「該項共識適用於國際關係」。大陸方面大為憤怒,兩岸之間的「半官方關係」,也幾乎斷絕殆盡。
從這段歷史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出:馬英九主張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根本是李登輝主政早期台灣的片面主張,並無新意。經過陳水扁執政八年的折騰後,胡錦濤在今年三二六的布胡熱線中,主動提到「九二共識」,新華社還以「內外有別」的方式,在英文稿中提到「各自表述」。然而,明眼人不難看出:這只不過是誘使台灣坐上談判桌而已。難道馬英九相信:中共會接受「階段性兩個中國論」,或「特殊國與國關係論」?
我認為:在討論周末包機、開放陸客觀光、兌換人民幣等議題上,中共對於馬英九主張的「一中各表」根本不會表示任何意見。然而,馬蕭競選主要政見還包括:建立兩岸共同市場、簽訂和平協定、拓展台灣國際發展空間等等。當兩岸要在政治、外交、國防等方面展開談判時,請問「馬英九路線」有何錦囊妙計,可以避免重蹈「李登輝路線」的覆轍?
在總統大選期間,馬蕭擺出十分開明的姿態,表示將邀集各界菁英,組織委員會,妥善處理兩岸關係。然而,馬英九當選總統後,在處理陸委會主委人事案的過程中,卻顯得十分的「天縱英明」,一再強調兩岸關係是總統權限,不容他人置喙。很遺憾的是,我實在看不出「馬英九路線」有何神妙之處?是否可以懇請總統惠予開示,讓我們這些「蒙昧小民」能夠茅塞頓開?
【2008/05/03 聯合報】
2008年5月2日 星期五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