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要杀就杀贪官”:这样的小学生作文该怎么评?

“要杀就杀贪官”:这样的小学生作文该怎么评?
文/赵化鲁
福建南平的特大凶杀案已过去多日,但人们心头的伤痕,一时难以抚平。特别是对于那些承受能力有限的孩子,目睹或耳闻血案发生,内心该是何等的惊怖啊!如何才能抚慰娇嫩的花朵,是学校和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
羊城晚报披露,南平市下辖的建阳市求知园作文班于本月28日布置了一篇作文:选择给郑民生或受难者家长或受害小伙伴写一封信,也可以写感想。有孩子给郑民生写信:“看着那些无辜的小伙伴受到伤害,我就想把你碎尸万段,还想把你放进搅拌机里把你搅拌了。可是,我不能那样做,因为,如果我那样做了,我不就和你一样了吗?”还有小朋友写道:“……在那短短的55秒内,你杀了多少洁白善良的心,你要真忍不住仇恨,你就去杀那些贪官,你怎能杀掉这么多可爱的孩子……”
媒体只是进行如实报道,对孩子们的作文内容,并没有过多的评判。在孩子们的作文里,表露出对同伴苦痛的哀伤与祈祷、对凶手的愤怒与谴责,可以理解。正值幼小的年龄,他们不可能做出什么足够理性的思考,过于感性的判断,不是孩子们的过错。但是读到上边引用的作文片断,作为教育界中人,我还是想了很多。
“我就想把你碎尸万段,还想把你放进搅拌机里把你搅拌了”,这样的语言,纯粹是孩子气的“过头话”,出现在小学生作文里,令人惊讶。而另外一句:“你要真忍不住仇恨,你就去杀那些贪官,你怎能杀掉这么多可爱的孩子……”这样的话,我怎么听,都觉得不是味。
人们在愤怒的时候,往往容易走极端。别说是未成年人,我们大人们不也经常如此吗?“碎尸万段”、“搅拌机搅拌”之类话,确乎是“出离愤怒”的表现,即使对于罪大恶极者,这样的举措,也是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杀贪官”的言辞,暗暗契合了当今主流民意对贪官污吏的憎恶。可是,把惩戒贪官的任务,交给丧心病狂的犯罪嫌疑人,同样是不可理喻的。
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对孩子们情绪化的思考,老师必须进行合理的疏通与引导,要让大家明辨是非,不可以暴制暴。也许有人会怪我“小题大做”,对孩子们的话不必当真。孩子们的话属于“戏言”吗?谁能说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在成年人群中没有市场呢?
近读《人民文学》杂志2010年第3期,作家杨争光的小说令人关注。他的《少年张冲六章》,触及了我们当前教育中的深层次问题。杨争光写了问题少年的故事,但这绝不仅仅是一篇问题小说。他在创作感言里说:在我们的文化里,少年张冲和我们一样首先不属于他自己,或者干脆就不属于自己。……我们做困兽斗,最终还要拉进我们的孩子。张冲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泥淖,他周围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难辞其咎。
教育孩子,需因势利导、防微杜渐,任何过激和偏差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孩子痛恨无辜的杀戮、憎恶穷奢极欲的贪官,源于本性的善良,也受教于大人的耳濡目染。把本能的善意,弘扬为美德大善;把鲜明的爱憎,培养成驱邪惩恶,正是我们教育的责任。孩子们的作文,是小小心灵的写照。呵护一颗颗稚嫩的心灵,要像保护我们自己的眼睛一样,加倍小心。
“要杀就杀贪官”之类言辞,明显具有可商榷之处。贪官可恨,但惩治要依靠法制,法治社会,首先讲求的是程序的正义;动辄“杀杀”或“碎尸万段”,只能让社会弥漫暴力和血腥。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人与社会要和谐,人与人之间要和谐,还有就是人的内心要和谐。因愤怒而导致的非理性思维,显然有悖于和谐社会的初衷。
透过孩子们作文的片段,我们可以反思成人社会中的诸多弊端。表现在孩子们身上的不成熟思维,一定程度上在大人们身上都有体现。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浮躁和非理性,折射给了孩子;同样,孩子的问题又成为未来社会的隐患。所以,大力匡正我们的社会,还是让我们从教育引导孩子做起吧。
2010-3-31晨,更上层楼阁

中国房地产数据需小心解读

中国房地产数据需小心解读


中国楼市这几年的发展,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然而正因为如此,对于中国楼市的未来发展解读,也越来越分歧,不过普遍认为,这个局不会垮,个中原因自然不用多说,尤其在中国,更是错综复杂。
之前拜读过《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中国楼市不会崩盘》,个人认为作者说的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看了作者引用并借以进行分析的数据后,发觉作者似乎没有察觉到自己分析方法有个“数据陷阱”,即只用平均值进行分析,而没有考虑到中国社会本身的财富分配不均问题,这可是非常大的失误。
例如,文中作者称:“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家庭杠杆率的惊人涨幅不同,中国家庭债务大概只相当于GDP的17%,而美国约为96%,欧元区为62%。”。乍看起来,中国家庭的负债率真的很低,但是必须考虑巨大的城乡差异,巨大的收入差异。在大城市中的年轻夫妻,他们的家庭负债,绝对不是一个用全国的平均值,只有17%这样的数据可以说明的。这些成为房奴的年轻人,他们的负债状况极其糟糕,稍有不慎就会跌入债务陷阱的万丈深渊之中。生活的乐趣全无,整天生活在恐怖和绝望之中。而这种家庭生活乐趣的损失,这种全社会的压抑的代价和成本,是用作者的数据所无法说明和表达的。
作者又引用了这样一个数据:“尽管中国住宅市场的价格上涨看起来非常迅猛(2009年涨幅逾20%),但我们不应孤立地看待这些整体数据。过去5年,城市家庭收入的复合年增长率达13.2%,而房价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1.9%。在一些地区性市场确实存在过热现象。例如,同一时期,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的房价增幅比收入增幅高出逾5个百分点。”但是,城市家庭的年复合增长率仍然是平均值,完全不能反映出比例极其高的财富向少数人手中聚集,而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年收入增长率远远低于13.2%的现实。所以,这样的不加甄别的使用数据,误人误己。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房地产市场的分析,不能仅仅从经济学的数据去考虑。谁都知道,房地产问题在中国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当中国的城市化还在进行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家庭的子女婚房等需求持续走强的今天,国家支持的经济适用房等低价房却被很多部门私分掉,甚至出现开宝马同时领好几套经济适用房的现象。结果低价房市场并不市场化(被特权集团瓜分),中低收入的人群无法购买到本应属于他们的低价房,却被人为挤到高价房区去血拼。社会收入的两极分化已经极其严重,又被高价房掠夺的身无分文还欠几十年的债,这样的社会现实是无论如何不可能通过所谓的“家庭负债只占17%”来解释的。美国家庭最终负债大到96%,那是市场导致的问题。中国的问题不全是市场导致的,更多的是很多“非市场因素”导致的。所以单纯对比17%和96%,似乎没有多大意义。
最近跟一个朋友聊天,就谈到上海楼市的价格,这相较于亚洲其他城市,几乎有了后来居上的架势,上海的房产价格,几乎已经能与台北市并驾齐驱,而在这位创业小有成就的老板来说,他都认为,上海的房子,多数人买的时候,都只能做三代人使用的打算,因为这个负担远非一代人所能承担的。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就算是要用经济数据来分析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实际上是个社会问题,而不是仅仅经济问题),也不能仅仅用平均值来大而化之。如果同时引入表示社会财富、社会收入、房价等的分布形态数据,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真正问题才会慢慢显露出来。换句话说,比平均的负债率更为重要的,更能反映出问题的,是财富、收入和结构这三方面的结构性问题,而不仅仅只是数量的问题。只有引入能反映结构问题的数据,才能正确分析“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市场”的问题。 否则就会因为使用数据不当,而掉入数据陷阱之中而不得真见。
数据虽然是一个理性分析的有利佐证,但数据也可以是表面的,经常被运用来作为一种工具,因此,当我们接受到一些数据时,一定要有些自己的判断力,否则就如同读书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
注:本文也经修改后发布于《金融时报》的读者来信栏位。

冷眼旁觀跨國公司之敗退…

冷眼旁觀跨國公司之敗退…


凡事猶不及都不好,這是中國最古老的《易經》教導我們的道理,而恰恰的用這句話來形容一些知名度頗高的跨國公司,在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結局,在我看來,真的是一個最佳形容詞,怎麼說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Google一波三折後,仍舊決定暫時退守香港,就連花了幾千萬(RMB)所購買的G.cn都跳轉到.hk,同時也停止審查收錄的網頁內容,這個過程或許讓很多人覺得匪夷所思,畢竟相較於大多數的跨國企業,Google對於中國內地市場的了解,對於這個草根江湖的遊戲規則,已經算是出類拔萃了,這點甚至讓許多中國人、中國企業都感到汗顏…
或許也因為如此,對於Google近期選擇退出中國的作為,嚴格來說,出乎了大多數人的意料之外,這個結果很多人都看不懂,認為Google根本是兒戲,再怎麼說,Google對於這個市場所投入資源不少,也努力的學習了不少的方法來立足於這個市場中,比方說:Google MP3搜索、購併265導航網站、入股迅雷…等等,這步步都看得出來,Google對於這個市場的野心,以及給予以百度為首的同業網站巨大的壓力,然而,其最後仍基於一個讓大家猜測不到的理由,而宣布暫時退守香港…
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案例,當然Google沒有說他是「退出」中國市場,只說是「暫時退守」香港,仍將繼續為內地的網民服務,但在我看來「退出」與「暫時退守」是相同一件事,因為這不是官方所能認可的行為,而這是什麼意思呢?在Google之前的其他跨國企業的際遇又是如何呢?
先舉兩個失敗的案例來說明,第一個是貝塔斯曼(Bertelsmann),第二個是ebay;前者貝塔斯曼過於高估計了中國圖書銷售市場的潛力,又過於低估計了盜版書商的能力,是其敗走的公認主因,而後者ebay,則是完全用一種國外的網站習慣與介面(UI)強加運用在中國市場;這都充分了說明中國市場的獨特性,也證明了這些跨國公司對於這個市場是如此的陌生…
再舉兩個常見的案例,QQ為什麼能夠在中國市場大幅的領先MSN呢?我想因為QQ使用數字作為帳號,而不是MSN的email帳號,因為中國人普遍的英文不夠好,報一個email給朋友經常會造成誤解,搞錯了帳號,而數字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時對於中國人來說又好記;還有,在網址的選擇上,也是相同的道理,比方說:一號店這個網路超市,其域名就是一號店的拼音(yihaodian)所組成,而不是一號店的英文直譯,同樣是一堆英文字母,拼音比英文單詞好記多了,這往往也是一個臨門一腳的關鍵,而這種案例不勝枚舉…
這是多數跨國企業在中國失敗的主因,也就是我本文一開頭的「過猶不及」的「不及」,因為對這個市場不了解而失敗,然而Google這個獨特的案例卻不是如此,恰恰相反的,我認為他是太了解,太「過」了,因此導致了Google認為在這個市場運作時,很多時候是違背其企業理念,甚至對於他們的正直、正派的形象有所影響的,也就是違背他們的良心的…
對於這種說法,我不置可否,也有傳聞是因為Google內部做過評估,在中國這個市場的投入(不管是何種投入,比方說:政府公關之類的)與產出不成正比,甚至遠遠不及其海外其他市場的表現,而此外,近些年來,也有不少報導指出,Google adwords每年透過不當點擊而獲利上千萬的收入,這個當然我無法考證,只能說無風不起浪,或許Google本身沒有這麼做,但一定有人做…
或許可以這麼說,Google之所以到今日才選擇退守,看來就好像遵守「合同」義務而已,合同時間一過就猶豫了,因為把這個市場看得太透,因而感到惶恐,因為違背自己的理念,因而不敢繼續做,我認為這是因為他們無法找到一個適當的平衡點,畢竟這不是他們原本所熟悉的套路,不是他們所熟悉的那種正規戰,先前的做法只是一味的想佔領這個市場,然而正是因為了解的太多,所以限制了他們的下一步行動…
這麼長篇大論的分析,能否真正說到Google的心坎去,我沒有多大的把握,但我想表達一點,我們平常做事的時候,也是如此,如果一無所知,那注定失敗,如果看得太透,那也沒什麼好玩的,相反的,朦朧最美,還可以適當的時候,發揮一些無知者無畏的精神,成功有時就如此到來…
最後,話說其實仍有不少跨國大企業在中國活得好好的,這又何解呢?大家可以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