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反思危机下的“招商”热:中国不差钱

反思危机下的“招商”热:中国不差钱
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主要还是要依靠启动国内市场,依靠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提振投资者的信心。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并不缺钱,关键是缺市场,缺人才,缺高科技,缺信心
龚维斌 《 人民论坛 》2009-04/15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09-04/15/content_238056.htm
    长久以来,在招商引资这个问题上,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地区,形成了一个惯性的做法,那就是党政官员直接出面和出动,调动各种资源,承诺各种优惠,到县外省外甚至国外招商引资。 

    在实践中,各地逐渐把招商引资作为党政官员发展地方经济,推动GDP增长,实现政绩的主要手段。于是,招商引资也成为地方党政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只要是吃财政饭的国家工作人员,就都有招商引资的任务,而且要被严格考核,形成所谓的全民招商的热潮。 

    出于这种惯性思维,当前一些地方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自然会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一些地方为招商引资,给客商提供满意的政策、金融、工商注册“一条龙”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营造良好的政务、市场环境,这是一种进步。 

    但是,对与错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的角色,将招商看成唯一追求的目标,只顾当前利益,只顾自己政绩,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如果不顾当地实际情况,只要愿意出钱投资就当作“菩萨”请来,极有可能造成产业结构的低水平重复,污染型、高耗能型企业落户当地。如果继续在征地过程中动用行政力量,随意许诺,人为压低土地价格,不适当地承诺税收优惠,无疑是与民争利,杀鸡取卵。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三者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保增长的重要手段是依靠投资。在国际经济不景气,外贸出口受阻、一些外资撤离的情况下,主要还是要依靠启动国内市场,依靠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提振投资者的信心。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总体上来看,中国并不缺钱,关键是缺市场,缺人才,缺高科技,缺信心。 

    当前最重要的,一是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民工的保护力度,对暂时就业有困难的农民工要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加强对失业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尽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二是要认真研究本地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找准产业定位,做好产业规划,避免病急乱投医。三要充分利用好中央和上级政府政策性投资项目和优惠政策,避免出现从上面把钱要回来,却不知往哪里投的现象。四要眼睛向内,认真挖掘和发挥本地资本与人才优势。很多地方民间资本潜力很大,各地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居高不下就是明证。要认真做好开发民间资本这篇大文章,避免舍近求远。五要认真用好上级政府投资政策,切实抓好在建投资项目。六是政府要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办事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有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创造良好稳定的创业投资环境;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只顾眼前的GDP和税收,牺牲环境、牺牲土地,要以危机为契机,认真盘点本地区的家底,认真反思政府的工作思路,认真分析本地区的潜力和优势。七要认真梳理本地的政策法律,降低投资创业的门槛,优化投资创业,政策法律环境,加大对投资创业,特别是本地乡民投资创业服务的支持力度。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与其省钱不如不花

与其省钱不如不花

京报网 www.bjd.com.cn    日期:2009-04-09 14:44   
http://www.beijingdaily.com.cn/jbsp/200904/t20090409_513738.htm  

由于建造人工星星月亮,陕西凤县一直备受诟病。日前该县县长李智远再次表示,对这个工程,他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值。”为什么值呢?李县长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传统亮化工艺,这个工程需要470万元,而凤县只花了210万元。因为该工程使用的是太阳能,“破解了困扰许多城市的亮化方面老大难问题”。而且李县长高瞻远瞩地告诉世人,“算账不能光算今天的账,……3年下来,就可节省20万元的电费,同时既环保,又节能。”
  
翻检一下之前的新闻可以看到,《新京报》去年12月31日的报道中说凤县“月光城”的旅游规划总投资是6.5亿。此前该县还鼓捣出了一个“汉改羌”计划,打算通过修改民族属性来营造“羌文化”。当然,这件事因为过于离谱,已经被有关部门叫停。
  
3年省钱20万元,李县长就觉得“值”。这标准还真是不高。那6.5亿最后会“值”些什么?于是,我们不得不马上开始焦虑这个问题。
  
李县长的“值”大抵是没有把当地的生态考虑进去。在日以继夜的光照下,当地的生态环境、动植物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百姓的生活会受到哪些影响?省钱是好事,但如果这笔钱根本就不该花呢?开发旅游资源是好事,但李县长为什么不告诉群众旅游赚了多少钱?3年省20万,相对于6.5亿,是什么了不起的大成就吗?
  
不知为什么,李县长算账的逻辑总让人想起战场上的逃兵,因为少跑了五十步,就满街筛锣表功,夸自己是个英雄。

  (北京晚报 张 丽)

规范制度阻止“贪官外逃”

规范制度阻止“贪官外逃”
www.harbindaily.com   2009-03-07 05:17


  据新华社北京 3月6日电(记者 顾瑞珍 崔清新)全国人大代表王洪军认为,贪官外逃虽然是个别现象,但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同时也对如何监管干部队伍提出了挑战。


  台盟中央在本次政协大会上提交的一份《关于建立健全官员滞留他国预警机制的提案》指出:“目前有些官员公费出国考察已经变异为公款旅游、购物、安排子女留学,甚至是部分贪官敛财或外逃的途径。”从外逃的主体上看,出逃官员均具有相当的级别或权力。

  提案建议,应加强和改进公职人员,尤其是一定级别的官员出入境管理。对公职人员特别是对厅级干部出国考察应附加更为严格的审批条件,建立预警机制和工作机制,通过统计、分析和研究腐败分子外逃或资产转移的情况,掌握贪官外逃的信息和动态,制定预防措施,是防止贪官外逃的首要之举。

  台盟中央建议,建立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移居海外的报告和备案制度。根据党员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有关规定,党员干部有义务将配偶子女移居海外并申请“绿卡”的情况向组织报告,故意隐瞒不报的,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把“羊群”往哪里赶

把“羊群”往哪里赶
信息公开的程度高,透明度高,公众获取信息及时、全面,媒体监督充分、活跃,与社会和谐稳定成正比。不论何时,政府及时披露真相是对公众最好的交代、最好的报告
余清楚 《 人民论坛 》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09-04/15/content_238055.htm
    有一群羊在吃草时遇到了一根树枝拦路,领头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羊也跟着跳了过去,牧羊人将树枝捡开,紧跟在后的羊群还是会学前面的羊一样习惯性地跳一下,这就是趋同理论中的“羊群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公众在接收社会信息时,这种趋同心理同样表现得异常充分。这个现象说明,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果政府信息公开不及时、透明度不高,舆论引导不力,公众特别是数以亿计网民的从众心理,很容易被不确定的、扭曲的、甚至是虚假的信息所误导,从而产生误读和曲解,甚至由此生发逆反心理。一旦通过网络等传播介质散布开来,汇聚成“民意”,其结果可想而知。 

    从去年5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但很容易被一些政府官员所忽视,所忽略。回顾一年来,我国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奥运会成功举办等历史性大事件,以及三鹿毒奶粉事件、山西襄汾溃坝事故等突发事件,对各级政府的信息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我们看到,信息公开的程度高,透明度高,公众获取信息及时、全面,媒体监督充分、活跃,与社会和谐稳定成正比。 

    透过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可以研判,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新闻舆论监督缺位,常常导致政府工作的被动。有的地方政府总是把那些于自己有利的消息“及时公开”,而对那些于自己不利的消息则极力掩盖,甚至不惜为此扭曲信息、编造消息,以图转移视线,消弭劣迹。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有的地方往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忽视媒体在传播信息、沟通公众方面的作用,缺乏必要的妥善处理信息的机制。有的地方官员,在面对自己应负的责任时,往往不是自我反省,而是怪罪媒体。 

    大千世界,变化无常,天灾人祸,在所难免。灾难事故面前,如实向媒体和公众披露和报告真实情况,积极做好解释和引导工作,政府就无疑把握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这是其对公众应尽的义务,也是公众判断其是否称职的一个基本依据。不论何时,及时披露真相是对公众最好的交代、最好的报告。信息公开,可以让公众及时地知道政府在做什么、怎样做,同时有利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当然,还应该承认,在当代社会,在传播工具越来越大众化的条件下,在“世界是平的”这一传播模式下,许多时候,政府部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也并不比一般公众更多或更及时,甚至还有可能更少或更迟延。这个时候,相关部门要有勇气以诚恳的态度和恰当的方式向公众说“无可奉告”。毕竟,政府相关部门披露信息,并非为披露而披露。在情况不明、事实不清的情况下,为争取公众支持而云里雾里瞎说一气,不仅于事无补,还会造成进一步的混乱。因此,政府部门提供信息应当是真实的、透明的、及时的,有多少公布多少,做多少说多少,不能让人感到是“盲人摸象”,全凭瞎猜,说鼻不是鼻,说腿不是腿。糊弄舆论,愚弄公众,最后,受害人是自己。 

    此外,不能不提到的是,各级政府官员要加深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理解,把握好信息公开的尺度。既不能因为“信息公开”了,什么“关”也不把了,该严守的国家机密等等也不管了,同时,也不能动不动就以“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由,该公开的信息也不公开了。只有公开有度,才能公开有效,更能公开有为。 

    总之,在现代社会,及时公开信息,准确把握舆情,有效引导舆论,是对领导干部个人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建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官员坐下来,像研究经济工作一样研究信息公开工作,像研究处理突发事件一样研究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制度和应对机制,这似乎是政府工作的应有之义。 

    把“羊群”往哪里赶,值得认真研究。 

    (作者为人民日报报刊管理部主任、高级编辑) 

莫让黑社会成了气候

莫让黑社会成了气候
作者:张鸣
http://www.epochtimes.com/gb/9/4/22/n2502790p.htm
2009/4/22
【大纪元4月22日讯】看网上消息,东莞千余男童被拐,开始我还以为是网上的夸大其辞,可是,后来平面媒体也报导了,而且还附有大幅照片,百余对失去孩子的父母走上街头,沿途派发寻人启事,打出“悬赏1000万买回爱子”的标语。据很多家长称,自2007年起,已经有过千名男童遭拐带,失踪地点遍及东莞各镇。虽然说,当地政府认为,家长们报称的失踪的儿童数量有些夸张,但几百人肯定是有的。

如此规模的儿童被拐,说明在东莞这个地方,诱拐(据说还有明抢的)儿童,已经成了一个具有规模的产业——一个黑社会的产业。这样的黑社会产业,在清末到民国年间,是相当发达的。一个社会转型期,往往伴随着黑社会的成长,黑社会跟正常社会一样,需要产业来维持生计,一般来说,做土匪强盗打家劫舍,并非黑社会的 “正道”,因为这种行业,比较容易暴露,招致政府的围剿,他们的“正道”产业,一般是黄、赌、毒,除了这三样,诈骗和拐买妇女儿童,也是其中的大项,那时候,拐买儿童被称为“拍花”,被传的神乎其神,说是可以用迷药把人迷住,使其自愿跟着拐买者走,但更多的可能只是用迷药把人迷昏,方便行劫。

一般来说,在那个时代,拍花的人,多半是有组织的,盯梢、行动、转移、销赃一条龙,甚至很多地方还存在有地下的“人市”,拐来的儿童,统一交由人市的黑社会老大销售处理。在任何时代,都存在这样的市场,没有儿子或者儿子少的家庭,需要男童,因此,男童的生意比较好,女童也有销路,一般是买来做婢女,或者养大以后卖给妓院。在清末的时候,拐买儿童的恶谥,有时候也被按在西方来的教会头上,但最后核实的结果,会发现其实都是黑社会为了转移目标,制造的谣言。

社会形态比较固定化的时候,黑社会往往不会很发达,因此,拐买儿童的也比较少见。前现代的城市,政府对于街坊居民的管理比较严,而农村社会,存在各种乡社组织,宗族组织,基本属于熟人和半熟人社会,连走街窜巷的手艺人和艺人,都脸熟,给流民社会留下的空间不大,如果有帮会和秘密宗教组织敢于做拐买儿童这种伤天害理之事,那么,很快会招致民间社会大规模的讨伐和打击。但是,到了近代的转型时期,现代城市的扩张,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新兴的城市没有原来的维系模式,大量流动人口,也使得政府原来那套固定化的居民管理模式失效,城市和集镇,流民大幅度增加,农村原来的乡绅和宗族自治的结构,也遭到破坏。结果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对于人口和社会管理,都逐渐处于脱序状态,因此,给黑社会,留下了大量的空间。事实上,在清末到民初,中国的帮会和秘密宗教,一度占据了社会的小半江山,上海的帮会老头,被人称为“闻人”,活跃在社会各个阶层,政府也不得不依靠他们来维持秩序。直到抗战前夕,这种情况才稍有好转,政府对于非固定化的人口管理,有了一点门路,但这个过程,又很快被日本侵华所打断。

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至少在人口于社会管理方面,跟清末民初有些相似,都处于转型的当口。改革前,所有人都身属一个单位,或者工厂街道,或者农村公社,政府习惯于固定化的管理方式,户籍、居住地,工作地点,大体固定,按图册、按地点,按单位索人,大体跑不了。改革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新一轮的城市化工业化的浪潮,带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而那种从原模式中衍生出来的收容管理办法,由于弊病过大,经过孙志刚事件之后,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连带着暂住证管理制度,也受到冲击。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包括珠三角这样高度工业化的农村地区,还没有学会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动态地管理人口,旧体制下的户籍制度,也部分阻碍了管理上的进步。因此,在治安管理和人口管理方面,像东莞这样一些地区,的确处于相当混乱的状态,为黑社会的滋生壮大,留下了空间。东莞如此大规模的儿童走失,说明珠三角地区黑社会的这一产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从业人员”,人数众多,而且组织严密(其他地区,也有抬头之势)。由于改革以来先富起来的人比较多,很多不甘于遵行现行的一胎化的人口政策,于是,儿童,尤其是男童的市场需求增加,也促进了这一罪恶产业的发展。

不消说,这种黑社会产业,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属于罪孽深重的犯罪,应该加以严厉打击。但是,真正想要打击奏效,绝非简单加强警力可以实现,必须伴随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回到从前,已经不可能,不要让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固定化的户籍制度,成为人口管理的障碍,实现居民一体化,落地即可获就业、租购房即可得到当地居民身份的转变,同时完善我们的金融、社保、医疗体系,使大多数状况下的人口流动,处于可以追踪状态。这种状态下,黑社会也许无法完全根除,但至少可以控制一定范围内,拐买儿童这样的恶罪,也就可以控制了。

(作者博客)(http://www.dajiyuan.com)

方言这玩意 麻烦却有趣

《大话方言》方言这玩意 麻烦却有趣
2009/4/8 
作者:易中天
方言这玩意,有时想想是很麻烦的。

比方说日本。在东北人嘴里好像是「一本」,在湖北人嘴里好像是「二本」,到了上海人嘴里,又好像是「十本」了。到底是几本?其实一本也不本,是日本。

方言中的麻烦不少。除了语音的问题,还有词汇的问题。比如广州人讲的「本地状元」,其实就是痲疯病人。如果「本地状元」是痲疯病人,那么「外地状元」是什么病人?爱滋病吗?

更可笑的是把合在一起、凑在一块叫「共埋」。我想和你一起吃饭,就叫「我想共埋你食」。外地人听了,还不得吓出一身冷汗?共埋?什么共埋?殉葬啊?

想想广州人也真有意思,他们忌讳「死」,却不忌讳「埋」,说「埋」的事情不少。比如进店叫「埋栈」,入席叫「埋位」,靠岸叫「埋头」,算帐叫「埋数」,结束叫「埋尾」,结帐叫「埋单」。

埋什么单?当然是帐单。北方人不懂「埋单」是什么意思,只知道埋单的时候要付钱,便想当然地写成「买单」。后来弄清是「埋单」了,又猜想这大约是因为广东人要面子,才会用钞票把帐单给「埋」起来。

其实「埋」在粵语中,有「靠拢」和「闭合」的意思。所以「埋柜」可以暗指抢劫(抢劫要靠近柜台);「埋街」也可以暗指从良(意谓妓女关门不再做皮肉生意)。埋单,则应该理解为把帐单「合」起来,而不是「埋」起来。它既不是拿钱购买帐单,也不是用钱埋葬帐单。

方言费解、难懂、易生歧义,所以还是要说普通话。

然而方言又是很有趣的。

同一件事情,用方言说,就可能比普通话有趣。广州有句话叫「砂煲兄弟」。砂煲兄弟也就是酒肉朋友,但比「酒肉朋友」更俏皮,因为有双关的意义。

 广州人把混叫做捞,把泡叫做煲。混日子就叫「捞世界」,泡电话就叫「煲电话粥」。吃沙锅,是既要「煲」又要「捞」的,所以「砂煲兄弟」就是一起混世面煲生活的人。

这样形象生动的说法全国各地都有。

成都话「贴心豆瓣」,上海话「连裆码子」,武汉话「夹生红苕」,北京话「柴禾妞儿」和广州的「砂煲兄弟」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柴禾妞儿」,就是乡下姑娘;「夹生红苕」,就是又蠢又←又不懂规矩的人;「连裆码子」,就是同伙;「贴心豆瓣」,就是心腹。但用方言一说,就特别有味。

尤其是「贴心豆瓣」,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和风味。四川人的豆瓣是拿来做酱的。「酱」谐音「将」,「贴心豆瓣」也就是「心腹干将」。但这干将再贴心,也不过豆瓣酱。豆瓣酱的用场,无非剁碎了做麻婆豆腐或者炒回锅肉。所以,当成都人说某人是某某大人物的「贴心豆腐」时,讥讽调侃味道便很麻辣。

其实,甭管什么方言什么话,只要说得好,说得漂亮,说得有趣,就有艺术性。

 艺高人胆大,北京人口艺好,就特别敢说。比如说一个人精,北京的说法是「要是长毛,就成猴了」;说一个人坏,是「拍拍脑袋,那脓水儿就能从脚底下流出来」;说一个人为了巴结别人东奔西跑地献殷勤,就叫「狗颠屁股三儿」;说一个人笨,则叫「人家偷驴,他拔橛子」。是不是很有趣?

方言为什么比较有趣呢?

 因为方言是民间话语,不像官话那样有许多讲究,比如要求统一、规范、标准;方言则不同,它原本就是「一方之言」,只要一个地方的人听得懂,就能成立,所以各地方言中都有一些外地人听不懂的词儿,就连北京话也不例外。

多样也带来了丰富。

比如「打」,在粵语中就有十几种说法。除了一般的打,还有舂(用拳头从上往下打)、挞(用手背打)、掴(用手掌打)、凿(曲著指节从上往下敲脑袋)、做(悄悄地打)、砌(狠狠地打)等等(其他一些用粵语方言字表示的说法恕不一一列举),正所谓「怎一个『打』字了得」?

这是古风。古人说话,其实比今人讲究。比如肌肉皮肤,在古代就不是一个概念。人曰肌,兽曰肉;「人曰肤,兽曰皮。」皮是和毛联系在一起的。毛长在皮上,所以说皮毛皮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身上没有毛,因此不能叫「皮」,只能叫「肌」,同样,肉是可以吃的(肉食或食肉),人不能吃,因此不能叫「肉」,只能叫「肌」。「肌肤受之父母」,不能说成「皮肉受之父母」。

后来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肌肉皮肤,混为一谈。因为语言要统一,许多地方都得马虎一点,只好含糊其辞。简单、含糊、粗线条,才昜於流通,所以普通话往往粗疏,方言反倒过细。比如「没有」,闽南话就分「无」和「未」。无是不存在,未是还没有,一个立足於空间,一个立足於时间,但到了普通话那里,统统都是「没有」。

难怪方言的表现力比较强了。

中国人的美金情结

万维读者网05/15    http://digest.creaders.net/articleViewer.php?atid=282358&id=288618
中国人的美金情结/jocelyn
    原题:中国的黄金之心  

   在中国,许多人把美元称作“美金”,政府官员、商人和普通百姓都使用这个称谓。因此,如果有中国人告诉你,他欠你100美金,千万别指望这是一笔巨额财富,他只是打算还你100美元。

  中国对美元作为金本位的印象十分深刻,即使在尼克松宣布解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机制后仍然如此。大约30年前,中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一次重要会议上,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对一些政府高官预言说,中国有一天可能会拥有100亿美元外汇储备。所有听众陷入沉寂,因为这个数字似乎很难实现。

  1986年11月,我曾作为翻译参加邓小平与纽约证交所主席约翰•范尔霖的会见。在会见中,邓小平告诉范尔霖说:“你们现在非常富有,我们现在还在发展阶段。我们应该虚心地向你们学习,在股票、证券方面你们都是专家,你们比我们懂得多,我们中国也要搞自己的股票市场。”这是中国快速经济增长的序曲。中国外汇储备现在已达2万亿美元,其中1.5万亿投资于美元资产。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聚焦于中国手中的美元。

  许多人未曾记起,中国这些年以来曾出现过美元短缺或对美元短缺的恐慌。例如,上世纪80年代,政府要求大家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结果就是,美元成为身份的象征。尽管有强制兑换的要求,许多人仍保留美元或以通胀的汇率购买美元。

  没人确切知道,美元是从何时开始缓慢地、不可逆转地失去光彩。现在,中国许多商店不再接受外国银行发行的美元信用卡。而且外国人用美元兑换人民币也有了限额。过去,人们持有美元没有什么直接目的。现在,似乎只有送孩子到海外读书、出国旅游或到国外做生意时才需要它。

  北京最近要求增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的特别提款权,中国的呼吁更主要的是要对美国敲警钟。许多中国人越来越担心美国资产的缩水。我们仍把美元叫做“美金”。但美国不应想当然地认为,这种状况永远不会改变。▲(作者高志凯,伊文译)

美国老太忽悠了咱十三亿中国人!

万维读者网05/12
http://digest.creaders.net/articleViewer.php?atid=282320&id=288578
美国老太忽悠了咱十三亿中国人!
佚名
曾几何时,国人中悄然流行起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说是有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中国老太太说我工作了一辈子,终于存够了买房子的钱,而那个美国老太太说,我工作了一辈子,终于把银行的房贷还清了。寓言不言而喻,当中国人捂紧钱包节衣缩食的时候美国人却在潇洒地借贷消费。这个寓言似乎要教导我们,作为中国人,你别捂紧钱包,放心地去消费吧。往小处说,等你存够了可以潇洒的钱以后你已经老了,没有岁月留给你潇洒了,看看人家美国人,今天花明天的钱多潇洒;往大了说,只有咱老百姓放开钱包和胆量超前消费,国家才能欣欣向荣,瞧瞧人家美国,就是人家老百姓今天敢花明天的钱,所以人家才那么富裕。于是乎,那些经济学家响应号召,纷纷给咱小老百姓免费上起了宏观经济学教程:刺激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和出口。第一位的就是消费,只有刺激了内需,经济才能快速增长,那可是有个响当当的学名叫做“消费拉动型增长”。因此百姓们,响应政府号召敞开钱包超前消费吧。

政府的号召、学者的高论、媒体的宣传、再加上那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美国老太太拿把小扇子在边上扇几下忽悠的小风,我们这些小老百姓们着实有点眼晕了。孔明老先生不是说过俭以养德吗,我们的伟人不也是都告诫我们要艰苦朴素吗,敢情那都是老黄历了啊。中国不是入世了吗,那就得有世界的眼光,看看老外住小楼,开汽车满世界晃悠,我们守了一辈子的一室一厅和“永久牌”,连我们的友好邻邦新马泰都没有去开过眼,想起来简直差点白活了一辈子。

伟大的领袖曾经说过,咱们国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不,我们国人终于想到了,那就要好好地做得惊天动地一把,怎么着也不能让那个美国的老太太小瞧了中国人吧。打开存折看看还有这么几万,要不先买房子吧。人那儿不是零首付吗,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住进大房子,一家三口四口五口其乐融融。原来天底下最划算的就是借贷消费了,谁说咱国人就得艰苦一辈子,国家都入世了,咱还不得有点世界眼光,否则怎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呢。要保持世界水平首先就得和老外一样消费。打开电视,真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原来过去穿的衣服上有个鳄鱼就开始显摆的人傻眼了,敢情老外们眼中的品牌是范司哲香奈尔,那才叫身份。来人啊,信用卡伺候!国人的力量果然是无穷的,这回轮到老外傻眼了。巴黎埃菲尔铁塔边上的免税店里三位中国农村模样的妇女一次买走了50万欧元商品的故事不得不让法国人惊讶地用手托住下巴。

不到10年的时间中,许多国人开始了自己“负翁”的生活。坐拥着上百万市价的房子也承受着上千元甚至几千元一月的还款。当然人们渐渐发现他所承受的远不止这几千元一月的房贷,还有高昂的医疗费,高昂的子女教育费,当然还包括增长速度让世界也瞠目结舌的更高昂的房价。而国人的腰包没有鼓出来多少,催款的账单却越来越多。蓦然回首,国人竟然发现自己原本平静的生活竟然被一个美国的老太太给改变了。再看看人家美国的老太太原来她生病不用自己花钱,养老有政府包办,怪不得人家腰杆这么硬,直嚷嚷要今天花明天的钱。而现在人家却在反思消费主义的泛滥。再看看我们,原来自费的项目是那么的多,却傻乎乎地跟着那个可恶的美国老太太去当负翁,我们的明天又该怎么办呢?

现在我们不仅要扪心自问,我们到底是被那个美国老太太给忽悠了,还是根本就是自己造了个莫须有的美国老太太来自己忽悠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