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危机下的“招商”热:中国不差钱
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主要还是要依靠启动国内市场,依靠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提振投资者的信心。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并不缺钱,关键是缺市场,缺人才,缺高科技,缺信心
龚维斌 《 人民论坛 》2009-04/15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09-04/15/content_238056.htm
长久以来,在招商引资这个问题上,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地区,形成了一个惯性的做法,那就是党政官员直接出面和出动,调动各种资源,承诺各种优惠,到县外省外甚至国外招商引资。
在实践中,各地逐渐把招商引资作为党政官员发展地方经济,推动GDP增长,实现政绩的主要手段。于是,招商引资也成为地方党政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只要是吃财政饭的国家工作人员,就都有招商引资的任务,而且要被严格考核,形成所谓的全民招商的热潮。
出于这种惯性思维,当前一些地方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自然会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一些地方为招商引资,给客商提供满意的政策、金融、工商注册“一条龙”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营造良好的政务、市场环境,这是一种进步。
但是,对与错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的角色,将招商看成唯一追求的目标,只顾当前利益,只顾自己政绩,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如果不顾当地实际情况,只要愿意出钱投资就当作“菩萨”请来,极有可能造成产业结构的低水平重复,污染型、高耗能型企业落户当地。如果继续在征地过程中动用行政力量,随意许诺,人为压低土地价格,不适当地承诺税收优惠,无疑是与民争利,杀鸡取卵。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三者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保增长的重要手段是依靠投资。在国际经济不景气,外贸出口受阻、一些外资撤离的情况下,主要还是要依靠启动国内市场,依靠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提振投资者的信心。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总体上来看,中国并不缺钱,关键是缺市场,缺人才,缺高科技,缺信心。
当前最重要的,一是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民工的保护力度,对暂时就业有困难的农民工要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加强对失业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尽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二是要认真研究本地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找准产业定位,做好产业规划,避免病急乱投医。三要充分利用好中央和上级政府政策性投资项目和优惠政策,避免出现从上面把钱要回来,却不知往哪里投的现象。四要眼睛向内,认真挖掘和发挥本地资本与人才优势。很多地方民间资本潜力很大,各地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居高不下就是明证。要认真做好开发民间资本这篇大文章,避免舍近求远。五要认真用好上级政府投资政策,切实抓好在建投资项目。六是政府要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办事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有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创造良好稳定的创业投资环境;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只顾眼前的GDP和税收,牺牲环境、牺牲土地,要以危机为契机,认真盘点本地区的家底,认真反思政府的工作思路,认真分析本地区的潜力和优势。七要认真梳理本地的政策法律,降低投资创业的门槛,优化投资创业,政策法律环境,加大对投资创业,特别是本地乡民投资创业服务的支持力度。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