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資金大水淹財報
2009-05-06
工商時報
【本報訊】
去年第三季金融海嘯災情到達頂峰,海嘯荼毒後國內上市櫃企業之08年第四季及09年第一季上市公司業績大受衝擊。眾所矚目的年報與季報終於公諸於世,整體上市公司獲利出現十年來最大虧損金額,災情之重尤甚2001年之網路泡沫。當時只有在2002年第四季出現186億元之虧損,但08年第四季整體上市公司虧損3,400億元,今年首季只小賺百億台幣。總計2008年全體上市公司稅後純益達4,850億元,較2007年1.48兆元獲利衰退達65%。若以09年首季獲利觀察,今年整體上市公司純益還是難逃衰退的命運。
雖然季報普遍性不佳,類股中依然呈現「幾家歡樂幾家愁」局面。傳產股中表現最佳的是食品股,統一、味王、大成、佳格、大統益、卜峰都繳出亮麗成績單;汽車零組件之東陽、大億、皇田、為升、帝寶、正新、建大、台橡表現也不差。電子產業中則下游的電子五哥,零組件中電池模組之新普、順達、加百裕,散熱模組之超眾、力致,DRAM模組之創見、威剛、勁永,網通產業之正文、兆赫、啟基、智易,數位相機之佳能、應華、華晶科,電視卡之圓剛、廣寰等,都是電子產業季報優等生。
電子五哥鴻海、廣達、宏碁、仁寶及華碩去年第四季季報分別賺了93億、40億、28億、27億及虧損28億元,今年首季分別出現133億、44億、20億、28億及4億元的盈餘,故五哥今年首季共賺進230億元,優於去年第四季之160億元,其中鴻海重登台股獲利王,廣達集團之廣達及廣明季報亦亮眼。面板五虎表現依然不佳,去年第四季虧損近780億元,今年首季再失血585億元;五家DRAM廠去年第四季虧損647億元,今年首季再虧358億元,雙D過去半年總共虧損2,370億元,創下歷史罕見紀錄。傳產股中,台塑四寶去年第四季也虧損達822億元,今年首季虧損急縮至6億元上下;中鋼去年第四季及今年首季分別虧損154億元及71億元,華航則虧損199億及29億元,都是連兩季大幅虧損的例子。過去兩年最夯的太陽能,今年首季季報也不盡理想。雖然如此,幾乎所有股價都以「利空出盡」反應,顯示即使「否極泰未來」,仍可添加投資的甜蜜度。當然資金行情推升過高股價,短線風險也在上升中。
整體觀察,傳產類以具中概色彩之食品及汽車零阻件最優,電子業則以下游電子五哥,及零組件最具競爭力。事實上,電子次產業中之晶圓雙雄、封測,面板零組件之背光模組,具未來產業明星相之LED、手機製造及零組件,PCB和大多數之IC設計公司,業績表現皆不佳,顯示全球金融海嘯過後,電子業訂單大本營之歐美市場,元氣並未恢復。然大多數上市公司在法說會中宣稱,第一季是谷底,第二季季成長率少則3成,多則倍數成長,公司接單已走出長長幽暗的墜道。這些說法,都尚待未來事實的驗證,但最近許多股票漲幅相當可觀,顯示股市行為並不在意首季財報的實況,反而充分反映未來的展望,套一句老話:股價反映未來。
股市行情本來反映的就是多重面向,包含景氣面、產業面、資金面、政策面、心理面等。當經濟指標的景氣面與季報呈現的產業面,均與即時行情背離或鈍化時,其他面向就成為不可缺少的輔助角色。不佳的季報已被市場心理面默認,兩岸加速交流反應政策面的利多,外資加碼、內資回流、陸資的期待則化為資金面的狂潮。尤其是所謂和平紅利、三資匯流的信心面,強化股票市場供需態勢的逆轉,資金狂潮淹沒財報,就如大水沖垮龍王廟,凡此在在均印證本波無利潤復甦的「無基之彈」。值得注意的是,這會不會演成另一波泡沫行情,對經濟發展無益,反而讓眾多散戶受傷,值得加以關注。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新聞分析-中產階級消失 消費失去動能
新聞分析-中產階級消失 消費失去動能
2009-05-06
工商時報
【于國欽】
台灣在這一波經濟衰退中,通縮壓力更甚於韓國等其他亞洲國家,這除了韓元的匯率因素外,台灣近年以來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使得邊際消費傾向下滑,從而導致消費動能重創,應是重要原因。
消費者物價(CPI)雖僅是反映一國零售價格的水準,但由於價格的波動反映的正是供需兩造的變化,因此經濟學家們研判一國是否出現通縮,皆以CPI的變化進行研判。當CPI持續下跌,這已非僅是價格波動的問題,而是在警示一國總民間消費動能已失。
民間消費對台灣而言,極為重要,一年約有7.6兆元,占GDP比重逾60%,換言之,民間消費擴張,經濟才得以擴張,若民間消費萎縮,經濟即不可能有好的表現。2001年台灣的民間消費幾近零成長,CPI同步下滑,這一年台灣經濟遂出現近五十年來首度衰退。
台灣自2001年以來,2002年、2003年的CPI皆呈負成長,2006年幾近零成長,今年以來也呈連連下滑,短短九年之間竟有半數年代的物價呈現下跌或停滯,這自非小事。
也許有人會以全球化生產效率的提升,導致價格下跌來解釋這個現象,不容否認的,全球化確實是使得近年台灣物價平穩的重要原因,但是何以同受全球化影響的美、歐、韓、星等國家的物價不像台灣如此頻繁的下跌?惟一可解釋的便是台灣失去了消費動能,何以台灣失去消費動能?惟一可解釋的便是台灣貧富差距近年來大幅擴大了(非僅是6.0倍的所得差距),中產階級消失了,邊際消費傾向下滑、因此難以撐起穩定的消費動能。
台灣近年來CPI下滑、民間消費不振幾已呈常態,這一波台灣通縮壓力之所以更甚於其他三小龍,良有以也,萬不可視為短期偶然的現象。
2009-05-06
工商時報
【于國欽】
台灣在這一波經濟衰退中,通縮壓力更甚於韓國等其他亞洲國家,這除了韓元的匯率因素外,台灣近年以來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使得邊際消費傾向下滑,從而導致消費動能重創,應是重要原因。
消費者物價(CPI)雖僅是反映一國零售價格的水準,但由於價格的波動反映的正是供需兩造的變化,因此經濟學家們研判一國是否出現通縮,皆以CPI的變化進行研判。當CPI持續下跌,這已非僅是價格波動的問題,而是在警示一國總民間消費動能已失。
民間消費對台灣而言,極為重要,一年約有7.6兆元,占GDP比重逾60%,換言之,民間消費擴張,經濟才得以擴張,若民間消費萎縮,經濟即不可能有好的表現。2001年台灣的民間消費幾近零成長,CPI同步下滑,這一年台灣經濟遂出現近五十年來首度衰退。
台灣自2001年以來,2002年、2003年的CPI皆呈負成長,2006年幾近零成長,今年以來也呈連連下滑,短短九年之間竟有半數年代的物價呈現下跌或停滯,這自非小事。
也許有人會以全球化生產效率的提升,導致價格下跌來解釋這個現象,不容否認的,全球化確實是使得近年台灣物價平穩的重要原因,但是何以同受全球化影響的美、歐、韓、星等國家的物價不像台灣如此頻繁的下跌?惟一可解釋的便是台灣失去了消費動能,何以台灣失去消費動能?惟一可解釋的便是台灣貧富差距近年來大幅擴大了(非僅是6.0倍的所得差距),中產階級消失了,邊際消費傾向下滑、因此難以撐起穩定的消費動能。
台灣近年來CPI下滑、民間消費不振幾已呈常態,這一波台灣通縮壓力之所以更甚於其他三小龍,良有以也,萬不可視為短期偶然的現象。
金融海嘯持續擴大主因
金融海嘯持續擴大主因
2009-05-10
工商時報
【于國欽/台北報導】
經建會的研究指出,新興經濟體與美、歐先進國家金融過度的連結,是造成此波金融海嘯持續擴大的原因,估計外資占新興經濟體GDP已達86.8%的空前新高,所幸我國金融與國外連結不深,因此所受衝擊相對較輕。
經建會指出,新興經濟體一方面透過外國銀行取得融資、一方面則經由證券市場取得外國外的資金,合計來自國外的資產與負債均顯著上升,占新興經濟體GDP的比重分別由1997年的50.8%、62.3%,上升至2007年的86.8%、85.4%。
新興經濟體中尤以東歐最嚴重,由於東歐仰賴西歐銀行融資的比率占GDP高達52.1%,這麼高的金融連結使得歐洲金融危機持續擴散。
經建會引述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報告指出,先進國家這一波金融風暴對新興經濟體的影響,除了藉由舉債與證券、投資管道進行傳導外,銀行體系也是金融危機傳導擴散的重要途徑。
何以銀行體系成了金融危機的傳導途徑?因為自2007年底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以來,美、歐銀行開始去槓桿化、緊縮信用,因此由先進國家流向新興經濟體的資金急劇下降,高度依賴西歐銀行的東歐因此受到最嚴重的衝擊。
相對亞洲新興經濟體仰賴先進國家銀行融資的比率僅21.2%,因此受創相對較低。但若從證券投資這個角度觀察,亞洲新興經濟體所接受的外資占GDP比率25.3%,高於東歐的16.9%。
經建會引述IMF報告表示,新興經濟體雖擁有良好的經常帳及財政收支,但由於與先進國家金融連結過深,以致受到嚴重衝擊,這說明隨著全球金融連結加深,個別國家已不足以使自己免於受到波及,只有先進國家與新興經濟體協調一致的政策,才能防止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擴大。
2009-05-10
工商時報
【于國欽/台北報導】
經建會的研究指出,新興經濟體與美、歐先進國家金融過度的連結,是造成此波金融海嘯持續擴大的原因,估計外資占新興經濟體GDP已達86.8%的空前新高,所幸我國金融與國外連結不深,因此所受衝擊相對較輕。
經建會指出,新興經濟體一方面透過外國銀行取得融資、一方面則經由證券市場取得外國外的資金,合計來自國外的資產與負債均顯著上升,占新興經濟體GDP的比重分別由1997年的50.8%、62.3%,上升至2007年的86.8%、85.4%。
新興經濟體中尤以東歐最嚴重,由於東歐仰賴西歐銀行融資的比率占GDP高達52.1%,這麼高的金融連結使得歐洲金融危機持續擴散。
經建會引述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報告指出,先進國家這一波金融風暴對新興經濟體的影響,除了藉由舉債與證券、投資管道進行傳導外,銀行體系也是金融危機傳導擴散的重要途徑。
何以銀行體系成了金融危機的傳導途徑?因為自2007年底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以來,美、歐銀行開始去槓桿化、緊縮信用,因此由先進國家流向新興經濟體的資金急劇下降,高度依賴西歐銀行的東歐因此受到最嚴重的衝擊。
相對亞洲新興經濟體仰賴先進國家銀行融資的比率僅21.2%,因此受創相對較低。但若從證券投資這個角度觀察,亞洲新興經濟體所接受的外資占GDP比率25.3%,高於東歐的16.9%。
經建會引述IMF報告表示,新興經濟體雖擁有良好的經常帳及財政收支,但由於與先進國家金融連結過深,以致受到嚴重衝擊,這說明隨著全球金融連結加深,個別國家已不足以使自己免於受到波及,只有先進國家與新興經濟體協調一致的政策,才能防止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擴大。
社論-資金行情是一把兩刃劍
社論-資金行情是一把兩刃劍
2009-05-10
工商時報
【本報訊】
五月的第一週股市異常熱絡,單週5個營業日的成交金額破兆而達1兆614億元,這5個營業日股價指數大漲591.30點;若加上4月30日的漲幅378.51點,則6個營業日大漲將近1000點達969.81點。許多投資人甚至分析師都為此歡欣鼓舞,認為一個新的牛市已經啟動。當然,也有許多學者、專家認為這一波的行情只是熊市反彈。
這一波的行情有許多值得進一步觀察之處。首先,我們觀察今年以來股價的變化:元月份裡15個營業日中僅8個營業日上漲,股價較去年12月底跌了343.25點;從二月開始,20個營業日裡已經有14個營業日股價上漲,二月底的指數4557.15較元月底的指數4247.97上漲三百餘點;從三月開始22個營業日裡有16個營業日股價上漲,三月底的指數5210.84則較2月底的指數大漲600餘點;四月份也是22個營業日裡有16個營業日股價上漲,但四月底的指數5992.574則較三月底的指數大漲700餘點;五月迄今只有5個營業日,股價每日都漲,五個營業日就漲了591.30點。從上述股價的變動我們可以看出,股市真正好轉是從三月份開始。
對於這樣的變化,我們要探討其中的原因與影響。首先,我們觀察外資淨匯入的概況。根據金管會證期局的統計,外資自3月起由淨匯出轉為淨匯入14.49億美元(約新台幣497.6億元),4月份淨匯入則更大幅倍增至28.7億美元(約新台幣967億元),五月份迄今的淨匯入情況雖然尚未獲悉,但從外資在股市的動向,應可推斷仍是大舉匯入。關於外資在股市的動向,可以說是與外資淨匯入的走勢同步:從三月份開始外資在股市就翻空為多,由二月份賣超149.7億元轉為三月份買超133.7億元,四月份的買超更大舉破1000億而達1037.4億元,到了五月更是瘋狂,才5個營業日的買超就高達758.3億元。這種加速買超的氣勢,自然帶動股市行情的上揚。所以說,這一波的股市飆漲是資金行情應不為過。
股價飆漲使股市投資人財富增加。根據經濟學有關消費理論的「財富效果」,投資人的財富增加後,會提高其消費,而使社會之總需求增加,從而促使廠商增加生產也增加勞力雇用,降低失業率,並進而因更多人得到工作,使社會之總所得提高,促使社會之總需求再增加。如此產生良性循環,將使經濟景氣復甦及早來臨。以上這段敘述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理論,也使許多人認為目前股市即使只是資金行情,也有其值得擁抱之處。
然而我們認為資金行情即使能發揮上述功能,也是一把兩刃之劍。首先,我們認為此波資金行情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全球利率水準普遍偏低,游資過剩所致。今年以來,全球主要股市漲多跌少,是因為全球景氣仍然低迷,資金擁有者不敢從事長期實質性直接投資,從而進行財務性投機操作,導致股價易漲難跌。台灣股票市場更因投資標的相對較少,易於炒作,加上各種炒作題材豐富,如兩岸關係增溫、陸客來台觀光、中國大陸家電下鄉、山寨經濟、兩岸金融MOU、開放陸資來台等,不勝枚舉,因而飆漲幅度居全球之冠。前述題材,有些已經實際發生,但對總體經濟貢獻有限(例如陸客來台觀光);有些則根本尚未發生,想像空間大於未來實質可能效益(例如兩岸金融MOU)。根據證交所發佈資料,四月份全體上市公司股價之本益比高達41.81倍,相較於三月底的13.89倍,飆升幅度幾乎達200%。因此,我們要提醒股市投資人,經過此波資金行情的洗禮,台股股價不但不再偏低,而是偏高,尤其短短一個月內這樣狂飆,更值得投資人警惕。許多類股的本益比已經超過70倍,其中金融保險類的本益比更高達367.51倍,雖然部分原因是由於該產業去年受到金融海嘯衝擊最大,以致獲利偏低,然而超過300倍的本益比,再怎麼說也難免泡沫化之憂。
另外,我們看到主計處發佈的各項經濟實質面統計數據,包括三月份失業率達5.81%、第一季工業生產年增率為負32.5%、外銷訂單年增率為負29.7%、第一季出口總值減幅達36.6%、進口總值減幅達47.2%,即使是四月份的出口總值減幅也仍達34.3%、進口總值減幅還高達41.2%。在整個實質面尚未明顯改善之際,我們更加憂慮由於熱錢的大舉匯入,使新台幣對美元的匯價,自3月初將近35元台幣對1美元,升至將近33元台幣對1美元,一個多月內新台幣漲幅約達5.7%。以台灣經濟實質面的成長而言,若新台幣幣值偏高,勢將使前述外銷訂單、工業生產、出口總值、就業機會等各層面都更加惡化。股市資金行情的「財富效果」能扭轉乾坤嗎?我們深感懷疑。
2009-05-10
工商時報
【本報訊】
五月的第一週股市異常熱絡,單週5個營業日的成交金額破兆而達1兆614億元,這5個營業日股價指數大漲591.30點;若加上4月30日的漲幅378.51點,則6個營業日大漲將近1000點達969.81點。許多投資人甚至分析師都為此歡欣鼓舞,認為一個新的牛市已經啟動。當然,也有許多學者、專家認為這一波的行情只是熊市反彈。
這一波的行情有許多值得進一步觀察之處。首先,我們觀察今年以來股價的變化:元月份裡15個營業日中僅8個營業日上漲,股價較去年12月底跌了343.25點;從二月開始,20個營業日裡已經有14個營業日股價上漲,二月底的指數4557.15較元月底的指數4247.97上漲三百餘點;從三月開始22個營業日裡有16個營業日股價上漲,三月底的指數5210.84則較2月底的指數大漲600餘點;四月份也是22個營業日裡有16個營業日股價上漲,但四月底的指數5992.574則較三月底的指數大漲700餘點;五月迄今只有5個營業日,股價每日都漲,五個營業日就漲了591.30點。從上述股價的變動我們可以看出,股市真正好轉是從三月份開始。
對於這樣的變化,我們要探討其中的原因與影響。首先,我們觀察外資淨匯入的概況。根據金管會證期局的統計,外資自3月起由淨匯出轉為淨匯入14.49億美元(約新台幣497.6億元),4月份淨匯入則更大幅倍增至28.7億美元(約新台幣967億元),五月份迄今的淨匯入情況雖然尚未獲悉,但從外資在股市的動向,應可推斷仍是大舉匯入。關於外資在股市的動向,可以說是與外資淨匯入的走勢同步:從三月份開始外資在股市就翻空為多,由二月份賣超149.7億元轉為三月份買超133.7億元,四月份的買超更大舉破1000億而達1037.4億元,到了五月更是瘋狂,才5個營業日的買超就高達758.3億元。這種加速買超的氣勢,自然帶動股市行情的上揚。所以說,這一波的股市飆漲是資金行情應不為過。
股價飆漲使股市投資人財富增加。根據經濟學有關消費理論的「財富效果」,投資人的財富增加後,會提高其消費,而使社會之總需求增加,從而促使廠商增加生產也增加勞力雇用,降低失業率,並進而因更多人得到工作,使社會之總所得提高,促使社會之總需求再增加。如此產生良性循環,將使經濟景氣復甦及早來臨。以上這段敘述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理論,也使許多人認為目前股市即使只是資金行情,也有其值得擁抱之處。
然而我們認為資金行情即使能發揮上述功能,也是一把兩刃之劍。首先,我們認為此波資金行情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全球利率水準普遍偏低,游資過剩所致。今年以來,全球主要股市漲多跌少,是因為全球景氣仍然低迷,資金擁有者不敢從事長期實質性直接投資,從而進行財務性投機操作,導致股價易漲難跌。台灣股票市場更因投資標的相對較少,易於炒作,加上各種炒作題材豐富,如兩岸關係增溫、陸客來台觀光、中國大陸家電下鄉、山寨經濟、兩岸金融MOU、開放陸資來台等,不勝枚舉,因而飆漲幅度居全球之冠。前述題材,有些已經實際發生,但對總體經濟貢獻有限(例如陸客來台觀光);有些則根本尚未發生,想像空間大於未來實質可能效益(例如兩岸金融MOU)。根據證交所發佈資料,四月份全體上市公司股價之本益比高達41.81倍,相較於三月底的13.89倍,飆升幅度幾乎達200%。因此,我們要提醒股市投資人,經過此波資金行情的洗禮,台股股價不但不再偏低,而是偏高,尤其短短一個月內這樣狂飆,更值得投資人警惕。許多類股的本益比已經超過70倍,其中金融保險類的本益比更高達367.51倍,雖然部分原因是由於該產業去年受到金融海嘯衝擊最大,以致獲利偏低,然而超過300倍的本益比,再怎麼說也難免泡沫化之憂。
另外,我們看到主計處發佈的各項經濟實質面統計數據,包括三月份失業率達5.81%、第一季工業生產年增率為負32.5%、外銷訂單年增率為負29.7%、第一季出口總值減幅達36.6%、進口總值減幅達47.2%,即使是四月份的出口總值減幅也仍達34.3%、進口總值減幅還高達41.2%。在整個實質面尚未明顯改善之際,我們更加憂慮由於熱錢的大舉匯入,使新台幣對美元的匯價,自3月初將近35元台幣對1美元,升至將近33元台幣對1美元,一個多月內新台幣漲幅約達5.7%。以台灣經濟實質面的成長而言,若新台幣幣值偏高,勢將使前述外銷訂單、工業生產、出口總值、就業機會等各層面都更加惡化。股市資金行情的「財富效果」能扭轉乾坤嗎?我們深感懷疑。
敏感時刻升格 難杜悠悠之口
敏感時刻升格 難杜悠悠之口
2009-05-11
中國時報
【陳洛薇/特稿】
縣市爭取合併打亂年底三合一選舉步調,現在又傳出北縣單獨升格有望,一旦「三都」提前上路,年底台中縣市、台北縣、高雄縣的縣市長選舉勢必延選,選區也面臨重劃,這項大工程影響至鉅,卻在倉卒之間推動,即使府黨高層強調不是延選奧步,恐難杜悠悠之口。
「三都十五縣」是馬英九競選時提出的重要政見,也是重要的行政區劃改革,目的是為了整合地方資源、提升大縣市的競爭力,成為有國際競爭力的大都會圈,既然是為了國家長遠之計,當然必須審慎為之,要促成這樁美事,必須有全盤規畫與配套。
財劃法、區劃法尚未立法通過,地制法就倉卒闖關通過,也迫使所有縣市陷入資源爭奪的搶錢大戰,目前暫未爭取升格改制的縣市首長,縱使無意加入戰局,也怕被冠上悖離民意的罪名,只好被迫釋放有意爭取升格的消息。
地制法在年底選舉前通過,讓各縣市「遍地開花」,攪亂了縣市長等三合一選舉的腳步,行政院還要審核才「開獎」,有些縣市在選前還不知能否升格,有意參選者進退為難,地方選民也無所適從,執政者更被質疑「球員兼裁判」獨厚國民黨。
一部地制法,被指為台中縣市量身訂作的「攔胡(志強)計畫」,更被控為堵住北縣敗選缺口的「防蘇(貞昌)奧步」,實在不怎麼光彩。如今,各縣市爭相搶升格,審核計畫卻付之闕如,升格後的區長是否官派也不明朗,反坐實外界臆測的陰謀論。
升格改制案本來就應該以民意為優先,但在選前的敏感時刻,草率核定少數縣市合併或單獨升格,難杜悠悠之口。
尤其備受矚目的「超級戰區」台北縣,一旦單獨升格,等同延選替周錫瑋解套,一樁美事蒙上陰影,無論有再強的民意基礎,馬政府及國民黨勢必要承受非議。
2009-05-11
中國時報
【陳洛薇/特稿】
縣市爭取合併打亂年底三合一選舉步調,現在又傳出北縣單獨升格有望,一旦「三都」提前上路,年底台中縣市、台北縣、高雄縣的縣市長選舉勢必延選,選區也面臨重劃,這項大工程影響至鉅,卻在倉卒之間推動,即使府黨高層強調不是延選奧步,恐難杜悠悠之口。
「三都十五縣」是馬英九競選時提出的重要政見,也是重要的行政區劃改革,目的是為了整合地方資源、提升大縣市的競爭力,成為有國際競爭力的大都會圈,既然是為了國家長遠之計,當然必須審慎為之,要促成這樁美事,必須有全盤規畫與配套。
財劃法、區劃法尚未立法通過,地制法就倉卒闖關通過,也迫使所有縣市陷入資源爭奪的搶錢大戰,目前暫未爭取升格改制的縣市首長,縱使無意加入戰局,也怕被冠上悖離民意的罪名,只好被迫釋放有意爭取升格的消息。
地制法在年底選舉前通過,讓各縣市「遍地開花」,攪亂了縣市長等三合一選舉的腳步,行政院還要審核才「開獎」,有些縣市在選前還不知能否升格,有意參選者進退為難,地方選民也無所適從,執政者更被質疑「球員兼裁判」獨厚國民黨。
一部地制法,被指為台中縣市量身訂作的「攔胡(志強)計畫」,更被控為堵住北縣敗選缺口的「防蘇(貞昌)奧步」,實在不怎麼光彩。如今,各縣市爭相搶升格,審核計畫卻付之闕如,升格後的區長是否官派也不明朗,反坐實外界臆測的陰謀論。
升格改制案本來就應該以民意為優先,但在選前的敏感時刻,草率核定少數縣市合併或單獨升格,難杜悠悠之口。
尤其備受矚目的「超級戰區」台北縣,一旦單獨升格,等同延選替周錫瑋解套,一樁美事蒙上陰影,無論有再強的民意基礎,馬政府及國民黨勢必要承受非議。
如何面對鮭魚返鄉
如何面對鮭魚返鄉
2009-05-11
中國時報
【■陳建甫、沈志賢】
第三次江陳會,順利簽訂三項協議及一項共同聲明,在政經一片和緩氣氛中,摩根士丹利證券樂觀推估,開放「陸資來台」的政策也將把停泊在海外的二千四百億美金引回,這約等於台灣二○○八年六十%的GDP,即將引爆新一波「台資鮭魚返鄉」的熱潮。果不期然,台股在四月二十九日後即邁開大步,漲幅冠全球,多頭氣勢完全不畏「金融海嘯」的餘波及新流感疫情。
然而,面對鮭魚返鄉,政府是不是已經重建了一個適合這批台商洄游產卵的河床呢?還是開放資金回台只是短期炒作資本市場價格的一場遊戲呢?
一九九一年開放大陸投資以來,估計至少超過三萬家企業,帶著一千億美金到大陸投資,而根據經濟部投審會九十二年的調查報告分析,赴大陸投資的動機主要是:勞工成本低廉、內銷市場廣大、土地成本低廉、配合中下游廠商或國外客戶要求、租稅優惠及其他獎勵等。由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針對中國及歐美台商所做的「台灣產業發展與台商返台投資」調查研究發現,有意願回台投資,約占二成。
為了吸引台商回台投資,經濟部自二○○六年成立「促進台商回台投資專案小組」,統籌整合台商回台投資資源;以「專人協助」、「專案貸款」、「提供土地」等三大措施,對於台商回國的投資案,以單一窗口,由專人專責追蹤,協尋土地廠房、提供相關租稅與貸款的優惠資訊及諮詢、研發補助的諮詢與轉介等服務。但這些措施,是否已經建置孕育鮭魚第二代的優良河床呢?
近年來大陸加工貿易政策的改變,實施勞動成本法及二稅合一制度,加上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台商製造成本上升,二高一資產業也不再受歡迎,促使以追求低成本大量製造的台商不得不再次考慮移動生產工廠。此時,大陸內有中西部省分以其地緣、便宜充沛的勞工優勢,效法過去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及整合設廠服務窗口,加大力度地吸收台商企業轉進內地投資,此以鄰近華東的江西省及毗連華南的湖南省為代表。除了內地之外,跨向南方國度,也有改革中的越南、菲律賓及整合區域優勢的「新柔廖成長三角」在積極招手。試問,我國政府是否提供了已逐漸國際化的台商企業,設立全球產量工廠的充分條件?
以現行吸收外移台商企業回台第二上市的政策,我們有些擔憂與建議。
一、目前的台商資金回流進入資金市場,是否只是因鎖國太久之期待,這只是短期現象,並不是基本面改善所帶來的效應。
二、引進大陸觀光客,帶動觀光服務產業的高度發展,但恐不利生產事業的發展。除非這樣的國家經濟發展模式可長久持續發展,同時促使人民高度就業,否則將易受中國大陸政策改變而受制於人。
三、資金的推升股市,會否像八十年代的台灣,全民瘋股票,造成資產價值大幅上升,匯率上漲,結果是工資及物價上漲,反而不利生產事業發展及長期資金的投入;當所有條件不在適合時,嚴重時可能造成另一波現在台灣產業的再度外移。
四、新一輪的資金炒作股市,將使貧富差距拉大,廣大的低層勞工實質收入將更為下降,這批不具有競爭力、在失業邊緣掙扎的勞動者,將因產業再度外移而終嘗惡果。且這一波的資金原為停泊在境外公司或私人銀行的不穩定套利資金,其進入股市的目的並非為了長期投資為目的。一旦資金退潮時,將造成股市大起大落的情境。
建議政府在建置台灣成為資產管理中心之外,也應思考整合區域的優勢,調整所有的租稅配套,積極加入區域的FTA,建立如「境內關外」的廣大工業區,整合區域內人力、資本、技術及智慧設計的互補優勢,才能再創台商回流投資、可長可久的經濟發展新模式。這樣不只是台商會回台投資,既使是無血緣關係的外國投資人,也將搶著到台灣投資設廠。
(陳建甫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志賢為金融業者)
2009-05-11
中國時報
【■陳建甫、沈志賢】
第三次江陳會,順利簽訂三項協議及一項共同聲明,在政經一片和緩氣氛中,摩根士丹利證券樂觀推估,開放「陸資來台」的政策也將把停泊在海外的二千四百億美金引回,這約等於台灣二○○八年六十%的GDP,即將引爆新一波「台資鮭魚返鄉」的熱潮。果不期然,台股在四月二十九日後即邁開大步,漲幅冠全球,多頭氣勢完全不畏「金融海嘯」的餘波及新流感疫情。
然而,面對鮭魚返鄉,政府是不是已經重建了一個適合這批台商洄游產卵的河床呢?還是開放資金回台只是短期炒作資本市場價格的一場遊戲呢?
一九九一年開放大陸投資以來,估計至少超過三萬家企業,帶著一千億美金到大陸投資,而根據經濟部投審會九十二年的調查報告分析,赴大陸投資的動機主要是:勞工成本低廉、內銷市場廣大、土地成本低廉、配合中下游廠商或國外客戶要求、租稅優惠及其他獎勵等。由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針對中國及歐美台商所做的「台灣產業發展與台商返台投資」調查研究發現,有意願回台投資,約占二成。
為了吸引台商回台投資,經濟部自二○○六年成立「促進台商回台投資專案小組」,統籌整合台商回台投資資源;以「專人協助」、「專案貸款」、「提供土地」等三大措施,對於台商回國的投資案,以單一窗口,由專人專責追蹤,協尋土地廠房、提供相關租稅與貸款的優惠資訊及諮詢、研發補助的諮詢與轉介等服務。但這些措施,是否已經建置孕育鮭魚第二代的優良河床呢?
近年來大陸加工貿易政策的改變,實施勞動成本法及二稅合一制度,加上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台商製造成本上升,二高一資產業也不再受歡迎,促使以追求低成本大量製造的台商不得不再次考慮移動生產工廠。此時,大陸內有中西部省分以其地緣、便宜充沛的勞工優勢,效法過去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及整合設廠服務窗口,加大力度地吸收台商企業轉進內地投資,此以鄰近華東的江西省及毗連華南的湖南省為代表。除了內地之外,跨向南方國度,也有改革中的越南、菲律賓及整合區域優勢的「新柔廖成長三角」在積極招手。試問,我國政府是否提供了已逐漸國際化的台商企業,設立全球產量工廠的充分條件?
以現行吸收外移台商企業回台第二上市的政策,我們有些擔憂與建議。
一、目前的台商資金回流進入資金市場,是否只是因鎖國太久之期待,這只是短期現象,並不是基本面改善所帶來的效應。
二、引進大陸觀光客,帶動觀光服務產業的高度發展,但恐不利生產事業的發展。除非這樣的國家經濟發展模式可長久持續發展,同時促使人民高度就業,否則將易受中國大陸政策改變而受制於人。
三、資金的推升股市,會否像八十年代的台灣,全民瘋股票,造成資產價值大幅上升,匯率上漲,結果是工資及物價上漲,反而不利生產事業發展及長期資金的投入;當所有條件不在適合時,嚴重時可能造成另一波現在台灣產業的再度外移。
四、新一輪的資金炒作股市,將使貧富差距拉大,廣大的低層勞工實質收入將更為下降,這批不具有競爭力、在失業邊緣掙扎的勞動者,將因產業再度外移而終嘗惡果。且這一波的資金原為停泊在境外公司或私人銀行的不穩定套利資金,其進入股市的目的並非為了長期投資為目的。一旦資金退潮時,將造成股市大起大落的情境。
建議政府在建置台灣成為資產管理中心之外,也應思考整合區域的優勢,調整所有的租稅配套,積極加入區域的FTA,建立如「境內關外」的廣大工業區,整合區域內人力、資本、技術及智慧設計的互補優勢,才能再創台商回流投資、可長可久的經濟發展新模式。這樣不只是台商會回台投資,既使是無血緣關係的外國投資人,也將搶著到台灣投資設廠。
(陳建甫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志賢為金融業者)
天窗亮話-與人民感受脫節 才是民怨所在
天窗亮話-與人民感受脫節 才是民怨所在
2009-05-11
中國時報
【■郭正亮】
從四二六第三次江陳會,到五一七嗆馬保台大遊行,朝野彷彿兩個聾子的對話,不但各說各話,還互相抨擊。馬總統面對「過度傾中、流失主權」的批評,表示「不怕被扣帽子」。言下之意,執政一年的「自我感覺良好」,在野指控並無根據。
五一七遊行的主要訴求,認為馬政府執政一年,引發人民前所未有的三種不安:對主權流失的不安、對經濟情勢的不安、對民主倒退的不安,這些批評並非無的放矢。以主權流失為例,儘管馬政府堅稱並未對主權讓步,還認為受邀WHA觀察員是重大突破,但根據《財訊》民調,傾向「台灣前途最後會統一或香港化」的比例,在馬執政一年後,已經從不到一成急遽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三。馬政府對主權流失的「自我感覺良好」,顯然與人民的感受脫節。
其次是對經濟情勢的不安。不管是受薪階級對失業擴大的恐慌、或是傳統產業對兩岸鬆綁的恐慌、或是中小企業對景氣低迷的恐慌,馬政府至今不是對策無效,就是政策不明。儘管最近台股飆漲,媒體也大力渲染兩岸開放利多,馬政府也隨之喜形於色。但《財訊》針對民眾未來半年的投資意向調查卻顯示,仍有高達七成二不會投資股票或基金,八成一不會購置房地產,顯示貧富懸殊或城鄉差距已日趨嚴重。馬政府對經濟情勢的「自我感覺良好」,顯然和人民感受相去甚遠。
最後是對民主倒退的不安。不管是一黨獨大體制、或是司法整肅異己、或是兩岸談判迴避監督、或是集會遊行大幅限縮,台灣引以為傲的自由民主,正在不斷退步。美國人權組織「自由之家」就指出,台灣在全球新聞自由的排名,從去年第三十二名退到今年第四十三名。三年來台灣持續榮獲亞洲第一,如今已輸給日本。主因是「政府對媒體內容施壓和騷擾記者的情形愈來愈嚴重」,並以去年的陳雲林訪台事件,做為新聞自由惡化的分水嶺。馬政府對民主倒退的「自我感覺良好」,顯然與人民感受不同。
決策盲點,執行失誤,每個政府多少都有,只要傾聽民意及時改正,仍可向上提升。但馬政府的最大問題,是永遠處於「自我感覺良好」,只關注自己預期的效果是否達成,卻看不到被遺忘的受害弱勢或始料未及的後遺症。久而久之,為了讓長官「自我感覺良好」得以實現,部屬也開始迎合上意,結果是政府盲點始終無法克服,永遠只聽到想聽的,決策體系也愈來愈封閉狹隘。
以ECFA為例。馬接受美國智庫CSIS專訪,提及有七成民眾贊成ECFA,那份政府民調正是典型的迎合上意問法:「如果ECFA可使出口到中國的關稅降低,您是否贊成簽訂?」這種問法當然會產生多數支持。問題是,其他民調都顯示仍有八成民眾不知道何為ECFA。人民既不了解全貌,豈可強說獲得支持?官場逢迎並不意外,關鍵是馬總統竟信以為真,把「自我感覺良好」擴大到國際場合上引用,這才真正令人感慨。
一九八六年,鹿港反杜邦民眾北上總統府示威,民眾手上拿著斗大的「怨」字排開,一片片民「怨」,讓蔣經國總統大感納悶:何以他如此盡心國事,仍然惹來撲天民怨?一年後,蔣經國開始推動舉世矚目的解嚴,台灣民主化從此展開。
當年的蔣經國,迅速從「自我感覺良好」中驚醒,啟動了令人敬佩的重大改革。如今的馬英九,能否有這種見識決心,從他的不沾鍋個性來看,恐怕並不樂觀。 (作者為前民進黨立法委員)
2009-05-11
中國時報
【■郭正亮】
從四二六第三次江陳會,到五一七嗆馬保台大遊行,朝野彷彿兩個聾子的對話,不但各說各話,還互相抨擊。馬總統面對「過度傾中、流失主權」的批評,表示「不怕被扣帽子」。言下之意,執政一年的「自我感覺良好」,在野指控並無根據。
五一七遊行的主要訴求,認為馬政府執政一年,引發人民前所未有的三種不安:對主權流失的不安、對經濟情勢的不安、對民主倒退的不安,這些批評並非無的放矢。以主權流失為例,儘管馬政府堅稱並未對主權讓步,還認為受邀WHA觀察員是重大突破,但根據《財訊》民調,傾向「台灣前途最後會統一或香港化」的比例,在馬執政一年後,已經從不到一成急遽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三。馬政府對主權流失的「自我感覺良好」,顯然與人民的感受脫節。
其次是對經濟情勢的不安。不管是受薪階級對失業擴大的恐慌、或是傳統產業對兩岸鬆綁的恐慌、或是中小企業對景氣低迷的恐慌,馬政府至今不是對策無效,就是政策不明。儘管最近台股飆漲,媒體也大力渲染兩岸開放利多,馬政府也隨之喜形於色。但《財訊》針對民眾未來半年的投資意向調查卻顯示,仍有高達七成二不會投資股票或基金,八成一不會購置房地產,顯示貧富懸殊或城鄉差距已日趨嚴重。馬政府對經濟情勢的「自我感覺良好」,顯然和人民感受相去甚遠。
最後是對民主倒退的不安。不管是一黨獨大體制、或是司法整肅異己、或是兩岸談判迴避監督、或是集會遊行大幅限縮,台灣引以為傲的自由民主,正在不斷退步。美國人權組織「自由之家」就指出,台灣在全球新聞自由的排名,從去年第三十二名退到今年第四十三名。三年來台灣持續榮獲亞洲第一,如今已輸給日本。主因是「政府對媒體內容施壓和騷擾記者的情形愈來愈嚴重」,並以去年的陳雲林訪台事件,做為新聞自由惡化的分水嶺。馬政府對民主倒退的「自我感覺良好」,顯然與人民感受不同。
決策盲點,執行失誤,每個政府多少都有,只要傾聽民意及時改正,仍可向上提升。但馬政府的最大問題,是永遠處於「自我感覺良好」,只關注自己預期的效果是否達成,卻看不到被遺忘的受害弱勢或始料未及的後遺症。久而久之,為了讓長官「自我感覺良好」得以實現,部屬也開始迎合上意,結果是政府盲點始終無法克服,永遠只聽到想聽的,決策體系也愈來愈封閉狹隘。
以ECFA為例。馬接受美國智庫CSIS專訪,提及有七成民眾贊成ECFA,那份政府民調正是典型的迎合上意問法:「如果ECFA可使出口到中國的關稅降低,您是否贊成簽訂?」這種問法當然會產生多數支持。問題是,其他民調都顯示仍有八成民眾不知道何為ECFA。人民既不了解全貌,豈可強說獲得支持?官場逢迎並不意外,關鍵是馬總統竟信以為真,把「自我感覺良好」擴大到國際場合上引用,這才真正令人感慨。
一九八六年,鹿港反杜邦民眾北上總統府示威,民眾手上拿著斗大的「怨」字排開,一片片民「怨」,讓蔣經國總統大感納悶:何以他如此盡心國事,仍然惹來撲天民怨?一年後,蔣經國開始推動舉世矚目的解嚴,台灣民主化從此展開。
當年的蔣經國,迅速從「自我感覺良好」中驚醒,啟動了令人敬佩的重大改革。如今的馬英九,能否有這種見識決心,從他的不沾鍋個性來看,恐怕並不樂觀。 (作者為前民進黨立法委員)
短 評-不能放棄溝通
短 評-不能放棄溝通
2009-05-11
中國時報
【本報訊】
美國前總統小布希下台前,民調聲望極低,其中一個原因是,在他任內,美國政治極端對立,將來歷史評價小布希時,會不會對他公平一些?看來希望渺茫,因為,能不能跨黨派尋求共識,已是美國政治領導人的一項重要條件。
因此,總統馬英九接受新加坡的「聯合早報」專訪,談到兩岸簽訂ECFA一事時表示,「不能講因為反對黨不同意,就是沒有共識」,「這樣的話,我們國家的政策,就是被少數人決定」,這樣的說法,有待商榷。
任何國家決策,最後確實都必須仰賴多數決,但是在決策形成過程中,則必須能盡量跨黨派,例如,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經濟、財稅理念向來不同,因此針對稅改措施,一定要共同找出妥協方案,才不會有任何一黨單獨面臨選民的反彈。
台灣朝野對立遠甚於美國,別說無法奢求朝野政客攜手形成共識,在野黨領導人更是關閉一切與執政黨溝通的管道,即使如此,執政的馬政府,除了繼續尋求溝通管道外,更要直接對選民說明、尋求綠營選民支持。
畢竟,民進黨立委雖只有區區二十七名,但是,身陷弊案的民進黨,去年總統大選時還是拿到百分之四十的選票,如此比例的潛在反對者,是不能忽視的「少數」。
而且,這四成的選民,是在民進黨的極獨政策後,仍選擇支持該黨,某種程度顯示,他們對兩岸交流是有戒心的,面對統獨爭議這樣的疑慮,馬政府更有義務耐心化解,不能輕言放棄。
2009-05-11
中國時報
【本報訊】
美國前總統小布希下台前,民調聲望極低,其中一個原因是,在他任內,美國政治極端對立,將來歷史評價小布希時,會不會對他公平一些?看來希望渺茫,因為,能不能跨黨派尋求共識,已是美國政治領導人的一項重要條件。
因此,總統馬英九接受新加坡的「聯合早報」專訪,談到兩岸簽訂ECFA一事時表示,「不能講因為反對黨不同意,就是沒有共識」,「這樣的話,我們國家的政策,就是被少數人決定」,這樣的說法,有待商榷。
任何國家決策,最後確實都必須仰賴多數決,但是在決策形成過程中,則必須能盡量跨黨派,例如,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經濟、財稅理念向來不同,因此針對稅改措施,一定要共同找出妥協方案,才不會有任何一黨單獨面臨選民的反彈。
台灣朝野對立遠甚於美國,別說無法奢求朝野政客攜手形成共識,在野黨領導人更是關閉一切與執政黨溝通的管道,即使如此,執政的馬政府,除了繼續尋求溝通管道外,更要直接對選民說明、尋求綠營選民支持。
畢竟,民進黨立委雖只有區區二十七名,但是,身陷弊案的民進黨,去年總統大選時還是拿到百分之四十的選票,如此比例的潛在反對者,是不能忽視的「少數」。
而且,這四成的選民,是在民進黨的極獨政策後,仍選擇支持該黨,某種程度顯示,他們對兩岸交流是有戒心的,面對統獨爭議這樣的疑慮,馬政府更有義務耐心化解,不能輕言放棄。
社論-讓兩岸邁入「解決實際問題」的循環
社論-讓兩岸邁入「解決實際問題」的循環
2009-05-11
中國時報
【本報訊】
距離就任滿周年的前夕,儘管輪廓還不是非常清晰,但馬總統有關兩岸政策的理念與作為,已經與綠營執政年代的差別越來越大,這種差別不僅僅是表現在通航、觀光、金融、文教等的鬆綁與開放上,更關鍵的還是政策背後的整個思維邏輯全都變了。檢視馬總統從四月以來的幾次公開發言,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論述修辭中存在著兩個主軸,一個是「地理重於歷史」,一個是「經濟先於政治」,初乍看這兩組主軸其實並無任何出奇新穎之處,但若是放在過去幾十年兩岸關係史的脈絡上看,讓人可以想像的空間,就非常大了。
所謂「地理重於歷史」,強調的重點是台灣的「地理位置」,而不復再是它的歷史糾葛。即是希望能善用台灣東邊的美國,北邊的日本,西邊的大陸與南邊的東協等世界前五大的幾個經濟體,讓台灣成為串聯這些經濟區的樞紐中心。很坦白的說,這其實算不上什麼新思維,李登輝年代所謂「亞太營運中心」的規畫,陳水扁年代曾倡議的「全球運籌中心」構想,所設想的基礎不就是台灣特殊的地理位置嗎?既然這根本不是什麼「新發現」,為什麼過去十數年間不論提出多少「XX中心」的構想,都只能停留在口號的階段呢?關鍵就在歷史思維的糾葛。
過往很長的一段期間,歷史記憶其實持續著糾纏著兩岸之間與台灣內部,無數的矛盾與張力阻擋了正常的互動與對話,造成兩岸關係一直未能完全邁入後冷戰與後內戰的階段,同樣的也因為執著歷史悲情,讓台灣社會內部一直未曾完全擺脫後威權與後殖民的心靈。這一點從日本駐台代表齊藤正樹一席「台灣地位未定論」的發言,立即引發各方反應與猜忌即可見一班。誰都知道齊藤這番發言不論是有心還是無意,如果無限上綱的牽扯下去,絕對可以引發很大的後續政治效應,但馬政府選擇立即而主動的降溫,讓爭議迅速落幕,如果不是因為「地理重於歷史」的思維引導,還可以做的政治文章其實非常多。
而如果期待「地理」凌駕「歷史」的思維能夠發揮最大的邊際效用,當然就必須再配合「經濟先於政治」的思維邏輯。馬總統最近的幾次公開發言曾一再強調在他第一個任期內,只會處理兩岸的經濟議題。畢竟僅就當下兩岸經濟議題所涉層面,不論是簽訂涉及金融互動的MOU,或是更廣泛經濟合作的ECFA,其實都相當繁雜難解,操作上根本急不來,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協商溝通,也需要各自逐步建立相關的配套機制。或許也因為這樣,馬總統才會對新加坡媒體說假如他在二○一二年獲得連任,才會讓兩岸協商「不排除觸及」政治議題。這一點或許也可以說明,何以迄今為止馬總統都未針對政治意涵甚高的「胡六點」,做出任何高規格的回應。
「先經濟後政治」的提法,同樣未予人新奇或創意之感,但卻是處理兩岸問題相當重要的翻轉。在政治思維全面凌駕經濟思維的年代,兩岸關係一直沉溺擴大對立的「議題操作」上,而非落實在具體的「問題解決」上。當兩岸間只存在爭議性議題的炒作,那麼兩岸關係當然也就只能陷入敵對與衝突的惡性循環,台灣內部同樣也就永遠擺脫不了彼此猜忌與詆毀的深淵,過去幾年台灣持續陷入的兩岸僵持與朝野對立,其實就是最鮮明的寫照。
一旦經濟思維先於政治操作,兩岸關係也就不再是政客操弄的工具,而是尋求解決一樁樁、一件件實際問題的平台。換言之,台灣不再藉由操作類如公投、制憲、建國等政治議題去激化兩岸衝突與朝野對立,而是務實的針對兩岸航運、觀光、投資、學歷認證等課題進行協商,這個過程只會有理性的利益算計,不會再有負面情緒的渲染與撩撥。更重要的是,它將讓那些惟恐天下不亂的政客們從舞台上撤出,讓更多有能力解決具體問題的專業人士有機會登場表現。
當然,沒有人會笨到主張只要「地理重於歷史」,所有的歷史糾葛就可擺在一旁,更不會因為有了「經濟先於政治」的前提,就可以刻意忽略政治因素的干擾,許多問題確實不容易切割,但領導者政治智慧的發揮,不正就是該表現在這些層面上!
2009-05-11
中國時報
【本報訊】
距離就任滿周年的前夕,儘管輪廓還不是非常清晰,但馬總統有關兩岸政策的理念與作為,已經與綠營執政年代的差別越來越大,這種差別不僅僅是表現在通航、觀光、金融、文教等的鬆綁與開放上,更關鍵的還是政策背後的整個思維邏輯全都變了。檢視馬總統從四月以來的幾次公開發言,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論述修辭中存在著兩個主軸,一個是「地理重於歷史」,一個是「經濟先於政治」,初乍看這兩組主軸其實並無任何出奇新穎之處,但若是放在過去幾十年兩岸關係史的脈絡上看,讓人可以想像的空間,就非常大了。
所謂「地理重於歷史」,強調的重點是台灣的「地理位置」,而不復再是它的歷史糾葛。即是希望能善用台灣東邊的美國,北邊的日本,西邊的大陸與南邊的東協等世界前五大的幾個經濟體,讓台灣成為串聯這些經濟區的樞紐中心。很坦白的說,這其實算不上什麼新思維,李登輝年代所謂「亞太營運中心」的規畫,陳水扁年代曾倡議的「全球運籌中心」構想,所設想的基礎不就是台灣特殊的地理位置嗎?既然這根本不是什麼「新發現」,為什麼過去十數年間不論提出多少「XX中心」的構想,都只能停留在口號的階段呢?關鍵就在歷史思維的糾葛。
過往很長的一段期間,歷史記憶其實持續著糾纏著兩岸之間與台灣內部,無數的矛盾與張力阻擋了正常的互動與對話,造成兩岸關係一直未能完全邁入後冷戰與後內戰的階段,同樣的也因為執著歷史悲情,讓台灣社會內部一直未曾完全擺脫後威權與後殖民的心靈。這一點從日本駐台代表齊藤正樹一席「台灣地位未定論」的發言,立即引發各方反應與猜忌即可見一班。誰都知道齊藤這番發言不論是有心還是無意,如果無限上綱的牽扯下去,絕對可以引發很大的後續政治效應,但馬政府選擇立即而主動的降溫,讓爭議迅速落幕,如果不是因為「地理重於歷史」的思維引導,還可以做的政治文章其實非常多。
而如果期待「地理」凌駕「歷史」的思維能夠發揮最大的邊際效用,當然就必須再配合「經濟先於政治」的思維邏輯。馬總統最近的幾次公開發言曾一再強調在他第一個任期內,只會處理兩岸的經濟議題。畢竟僅就當下兩岸經濟議題所涉層面,不論是簽訂涉及金融互動的MOU,或是更廣泛經濟合作的ECFA,其實都相當繁雜難解,操作上根本急不來,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協商溝通,也需要各自逐步建立相關的配套機制。或許也因為這樣,馬總統才會對新加坡媒體說假如他在二○一二年獲得連任,才會讓兩岸協商「不排除觸及」政治議題。這一點或許也可以說明,何以迄今為止馬總統都未針對政治意涵甚高的「胡六點」,做出任何高規格的回應。
「先經濟後政治」的提法,同樣未予人新奇或創意之感,但卻是處理兩岸問題相當重要的翻轉。在政治思維全面凌駕經濟思維的年代,兩岸關係一直沉溺擴大對立的「議題操作」上,而非落實在具體的「問題解決」上。當兩岸間只存在爭議性議題的炒作,那麼兩岸關係當然也就只能陷入敵對與衝突的惡性循環,台灣內部同樣也就永遠擺脫不了彼此猜忌與詆毀的深淵,過去幾年台灣持續陷入的兩岸僵持與朝野對立,其實就是最鮮明的寫照。
一旦經濟思維先於政治操作,兩岸關係也就不再是政客操弄的工具,而是尋求解決一樁樁、一件件實際問題的平台。換言之,台灣不再藉由操作類如公投、制憲、建國等政治議題去激化兩岸衝突與朝野對立,而是務實的針對兩岸航運、觀光、投資、學歷認證等課題進行協商,這個過程只會有理性的利益算計,不會再有負面情緒的渲染與撩撥。更重要的是,它將讓那些惟恐天下不亂的政客們從舞台上撤出,讓更多有能力解決具體問題的專業人士有機會登場表現。
當然,沒有人會笨到主張只要「地理重於歷史」,所有的歷史糾葛就可擺在一旁,更不會因為有了「經濟先於政治」的前提,就可以刻意忽略政治因素的干擾,許多問題確實不容易切割,但領導者政治智慧的發揮,不正就是該表現在這些層面上!
臨渴掘錯井
臨渴掘錯井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5.01 05:05 am
今天應該是台灣勞工最快樂不起來的勞動節。因為600多萬勞工,絕大多數只圖一個溫飽,每個月有薪資到手,一家人可以衣食無缺;但3月份的失業率出爐,即使依官方的數字,失業率已高達5.81%,失業人口63萬,而且平均薪資還大幅下降。
但本報昨天的社論已指出,這個數字並不符合國際通例;大批有工作能力及意願,想工作但未找工作的勞動人口,被官方排除在失業者之外;若依國際通則也一併納 入計算,3月的失業率是7.4%,失業人口已逾80萬,直接、間接波及的家庭不知多少。而因為失業率快速飆高,全球景氣衰退迄未明朗,更多的受僱者憂心忡 忡,不知裁員的巨斧何時會落到自己頭上,怎快樂得起來?
這樣的情況似乎各國皆然,我們也難以獨善其身。事實正好相反!同一時間受創慘重的日本與南韓,失業率只有4.4%與3.7%,經濟負成長的新加坡則為2.5%,比較嚴重的香港,也只有5.2%。與去年金融海嘯發生之前相比,我們惡化的情況最為嚴重。
究竟台灣出了什麼問題?我們的政府又出了什麼問題?在2008年以前,台灣經濟的表現已不愜人意;從李登輝政權到其後的陳水扁政權相繼以意識型態治國,一 面刻意挑起兩岸的勃谿,一面強力鎖國,台灣已與興旺的國際市場分道揚鑣,除了隨著加工業出走而創造出來的中上游原材料及零組件的繁榮景象之外,其餘百業多 蕭條羸弱,欲振乏力。因而在李、陳二人及其團隊的強力扭曲之下,台灣經濟長時間畸形發展,內銷產業尤其乏善可陳,為今天的失業嚴重惡化,種下禍根。
2008年伊始,台灣經濟即逐步走入全球各國難以比擬的危機:我們的擎天一柱正被啃噬侵蝕,從根本魚爛。其關鍵即在於中共「十一五計畫」昭告天下要「騰籠 換鳥」,將自慚形穢的加工出口業徹底剿滅,企圖向更高科技、更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升級。這種緣木求魚的愚行,勢將自毀對岸20年來的輝煌經濟成就;但首當其 衝的,則是台灣以對岸加工出口業為主要出口對象的中上游產業,因而唯一支撐台灣經濟成長的動力注定要熄火。這就是從2008年開始,台灣經濟一瀉千里,失 業率直線上升的獨特原因。
面對如此可怖的危機,2008年的前半,忙於選舉奪權的扁政府固然無暇顧及,520之後走馬上任的新政府則全然懵無所知,幾個月之間毫無做為,到9月金融 海嘯爆發,猶自以為可以安然度過,直到11月中主計處終於公布第三季經濟已陷入衰退,方才急忙找尋掘井之計。在最危險的時刻,我們不但不能未雨綢繆,反而 蹉跎時日,使災禍愈演愈烈。
馬政府發覺事態嚴重之後,也竭盡全力彌補,推出林林總總的救失業率行動,諸如耗費1.8億的立即上工計畫,97.8億的短期就業措施,66億的就業促進方 案,以及其他振興經濟、擴大內需的天文數字救急措施。這樣的花費不知為困窘的財政增加了多大的負擔,也足見馬政府視民如傷、苦民所苦的衷忱,但失業率也同 時急速竄升;只能說,好心成不了大事。
為什麼成不了大事?因為這一切做為都未切中要害,只是隔靴搔癢乃至頭痛醫腳。如果馬政府苦民所苦,就必須睜開眼來認清現實,設法與對岸聯手挽救大陸的加工出口業而澤及台灣的中上游產業。與此同時,則應把握三通此一半世紀來最大的良機,將台灣一舉推上國際市場的核心地位。
只要用對力,半年之內即見大效,台灣勞工才真能脫離苦海;當然,叼此之光,馬總統的滿意度也會一飛沖天。
【2009/05/0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5.01 05:05 am
今天應該是台灣勞工最快樂不起來的勞動節。因為600多萬勞工,絕大多數只圖一個溫飽,每個月有薪資到手,一家人可以衣食無缺;但3月份的失業率出爐,即使依官方的數字,失業率已高達5.81%,失業人口63萬,而且平均薪資還大幅下降。
但本報昨天的社論已指出,這個數字並不符合國際通例;大批有工作能力及意願,想工作但未找工作的勞動人口,被官方排除在失業者之外;若依國際通則也一併納 入計算,3月的失業率是7.4%,失業人口已逾80萬,直接、間接波及的家庭不知多少。而因為失業率快速飆高,全球景氣衰退迄未明朗,更多的受僱者憂心忡 忡,不知裁員的巨斧何時會落到自己頭上,怎快樂得起來?
這樣的情況似乎各國皆然,我們也難以獨善其身。事實正好相反!同一時間受創慘重的日本與南韓,失業率只有4.4%與3.7%,經濟負成長的新加坡則為2.5%,比較嚴重的香港,也只有5.2%。與去年金融海嘯發生之前相比,我們惡化的情況最為嚴重。
究竟台灣出了什麼問題?我們的政府又出了什麼問題?在2008年以前,台灣經濟的表現已不愜人意;從李登輝政權到其後的陳水扁政權相繼以意識型態治國,一 面刻意挑起兩岸的勃谿,一面強力鎖國,台灣已與興旺的國際市場分道揚鑣,除了隨著加工業出走而創造出來的中上游原材料及零組件的繁榮景象之外,其餘百業多 蕭條羸弱,欲振乏力。因而在李、陳二人及其團隊的強力扭曲之下,台灣經濟長時間畸形發展,內銷產業尤其乏善可陳,為今天的失業嚴重惡化,種下禍根。
2008年伊始,台灣經濟即逐步走入全球各國難以比擬的危機:我們的擎天一柱正被啃噬侵蝕,從根本魚爛。其關鍵即在於中共「十一五計畫」昭告天下要「騰籠 換鳥」,將自慚形穢的加工出口業徹底剿滅,企圖向更高科技、更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升級。這種緣木求魚的愚行,勢將自毀對岸20年來的輝煌經濟成就;但首當其 衝的,則是台灣以對岸加工出口業為主要出口對象的中上游產業,因而唯一支撐台灣經濟成長的動力注定要熄火。這就是從2008年開始,台灣經濟一瀉千里,失 業率直線上升的獨特原因。
面對如此可怖的危機,2008年的前半,忙於選舉奪權的扁政府固然無暇顧及,520之後走馬上任的新政府則全然懵無所知,幾個月之間毫無做為,到9月金融 海嘯爆發,猶自以為可以安然度過,直到11月中主計處終於公布第三季經濟已陷入衰退,方才急忙找尋掘井之計。在最危險的時刻,我們不但不能未雨綢繆,反而 蹉跎時日,使災禍愈演愈烈。
馬政府發覺事態嚴重之後,也竭盡全力彌補,推出林林總總的救失業率行動,諸如耗費1.8億的立即上工計畫,97.8億的短期就業措施,66億的就業促進方 案,以及其他振興經濟、擴大內需的天文數字救急措施。這樣的花費不知為困窘的財政增加了多大的負擔,也足見馬政府視民如傷、苦民所苦的衷忱,但失業率也同 時急速竄升;只能說,好心成不了大事。
為什麼成不了大事?因為這一切做為都未切中要害,只是隔靴搔癢乃至頭痛醫腳。如果馬政府苦民所苦,就必須睜開眼來認清現實,設法與對岸聯手挽救大陸的加工出口業而澤及台灣的中上游產業。與此同時,則應把握三通此一半世紀來最大的良機,將台灣一舉推上國際市場的核心地位。
只要用對力,半年之內即見大效,台灣勞工才真能脫離苦海;當然,叼此之光,馬總統的滿意度也會一飛沖天。
【2009/05/01 經濟日報】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