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蓮沒有說出的第五種可能 【聯合報╱社論】 2009.03.11
三一九槍擊案五周年,呂秀蓮親撰發行專書《透視三一九:一個真相,一個台灣》。
案發當年,對這宗奇案強烈質疑的群眾吶喊:「沒有真相,沒有總統!」現在,呂秀蓮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則說:「沒有真相,也就沒有台灣,至少,沒有民主團結的台灣。」
有人認為,倘若沒有那兩顆子彈,陳呂配或許在二○○四年大選就不可能以三萬票的差距倖勝;呂秀蓮說,她是三一九的受害者,卻同時也是因三一九而取得政權的得利者,如果沒有辦法對三一九案找到事實,這種質疑對她是永遠的侮辱。她似乎要說,因為不願蒙受藉槍擊案詐取政權的質疑,她要追尋真相。
呂秀蓮的疑惑,正是多數國人的共同疑惑。多數國人如今對陳水扁在第二任四年的禍國亂政深惡痛絕,但更根本的疑惑卻在陳水扁是否藉操作三一九槍擊事件而詐取政權?擺在國人面前的事實是:無論三一九的真相如何,但陳水扁因該案而僥倖取得政權,以及因該案而使得其統治正當性動搖,這種不穩定的根基,正是形成他在第二任四年禍國亂政的主因。
呂秀蓮對槍擊事件的因由指出紅藍綠黑「四種可能」,但她也一概排除了這四種可能。不可能是中國(紅),不可能是泛藍(藍),不可能是泛綠(綠),也不可能是賭盤或黑道(黑)。同時,她也質疑將陳義雄指為凶手的結論,至少認為另有共犯。她不認為陳義雄是自殺而死,也不認為在實驗情形下的「零點六三秒/一槍兩彈」是陳義雄這類外行人可以達到的技術水準。(因為,在徒手持槍射擊時,首次擊發後的零點六三秒,因後座力,槍口朝天,即使勉強二次擊發,子彈也「絕對」不可能射在陳水扁的肚皮上。)呂秀蓮最大的質疑則是:「為何第一槍(也是唯一可以證實在現場開的一槍)是對我而發?」
呂秀蓮排除了紅藍綠黑四種可能,但她卻未提及在邏輯上必定存在的另一種可能,那就是:陳水扁自導自演。其實,對許多國人來說,在三一九槍擊案尚無一個可昭公信的結論之前,陳水扁自導自演仍是不能排除的一大可能,甚至是最大的可能。
在呂秀蓮心中,顯然有此種質疑。呂秀蓮在遭槍傷後說,她是「為全體台灣人擋子彈」;但是,性好渲染操作的陳水扁,照理說也當大事宣揚他為台灣人遭槍擊的悲壯行蹟,卻竟然遲遲不對槍擊事件「定性」。一直到將近四年後,陳水扁始首次指此一事件為「暗殺」。案發後,呂的激動,與扁的出奇低調形成明銳對比;呂的急於追尋真相,也與扁的全力扼制調查成為強烈對照。呂秀蓮說:「扁沒有像我這樣很明確要查到底。」
三一九無疑仍是一個「疑案」,陳義雄的故事絕對不能混充交代,連呂秀蓮也不能接受。國人現在看到特偵組如何認定陳水扁一家犯貪汙罪,而陳水扁一家又如何地作無罪抗辯;倘若當年三一九專案小組能以今日特偵組起訴扁家的嚴格標準來認定陳義雄的罪嫌,或陳義雄今日能死而復起以陳水扁及其律師團的財力與能力來為他辯護;請問:以專案小組這種畫鵠射箭的手法,豈能、豈敢、豈可指陳義雄為凶手?
陳水扁的人格核心就是一個「騙」字。例如,當年吳淑珍一場意外車禍,被扁家編造成「政治謀殺」,而成為扁家一世的「政治資產」,但那根本是一個騙局。又如,陳水扁此次被押,兩次絕食,揚言「不想活了/以死明志」,也是苦肉計的騙局。那麼,三一九槍擊案,是否也是一場騙局?一場自導自演?一場以自殘自傷來詐取政權的世紀騙案?在在予人想像空間。可以這麼說:當陳水扁的人格底蘊暴露得愈多,當陳水扁匪夷所思的詐騙手法重複使用得愈多,國人對三一九自導自演的質疑也必然更加深重。
呂秀蓮的疑惑,正是多數國人的疑惑。五年前,呂秀蓮膝蓋在現場被擊中的那一槍(也可能擊中致命部位),或許只是要在事後「證明」陳水扁也在現場中槍的安排而已。呂秀蓮的現身說法,當然未能「破案」,但畢竟更加確立了三一九槍擊案仍然是「未破疑案」的地位!
呂秀蓮沒有說出的第五種可能,莫非正是多數國人深信的最大可能?
【2009/03/11 聯合報】@
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
政府花大錢 人民得盯緊
政府花大錢 人民得盯緊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10 04:02 am
一場金融海嘯引發的信心危機,讓全球各國經濟一片哀鴻。從去年下半年迄今,已經歷過近10個月的灰黯日子,似隱若現的曙光卻不知何時才能真正帶來好消息。這一場規模超大,完全不可捉摸的經濟風暴,引來多少末日預言家危言聳聽,讓人惶惶然不可終日,對度過信心危機沒有一點幫助,卻為凱因斯基本教義派造就出一個數十年未見的好市場,每天聲嘶力竭地鼓吹每個政府要花錢、花錢、花更多錢。
由於適時而來的諾貝爾光環太過耀眼,因而全世界都逃不脫催眠洗腦一般的疲勞轟炸,也不能不隨著節拍起舞。當然最歡欣莫名的,就是各國政府;數十年來,在公共選擇學派領軍的自由派經濟學家口誅筆伐之下,大政府早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政府的每一項支出、每一個舉動,都會被放在顯微鏡下檢視,因而時時刻刻都得小心翼翼、步步為營。
但經濟衰退無底洞一般的可怕景象,加上學者專家的厲聲恫嚇,嚇破膽的人民莫不仰首翹盼英明的政府趕快灑下及時雨,拯萬民於水火之中。於是各個政府乃競相籌借天文數字一般的債務,急忙以各種名目大興土木、大發善款,唯恐錢花得不夠多、不夠快,讓人民怨懟失望。
我們的政府似乎不如其他國家那麼稱心如意。一方面我們早訂有嚴格的政府舉債上限,過去幾年的揮霍,幾乎已無任何空間;另一方面馬政府去年5月上任立刻匆忙推出的583億擴大內需方案,從項目選定的草率、效益管控的無效,到執行效率的低落,早已成為各方譏彈的標的。因此籌措子彈不易、槍法又超爛的執政者,的確很難隨便掏出數以兆計的鈔票漫天灑下,管它能發揮多大效益。
老實說,政府匆忙將大筆人民的血汗錢輕率投注在公共建設上,以求急救經濟景氣,不出錯、濫用,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稍具規模的公共建設,都不可兒戲,即使是整建危橋、重修危險路段,事前都必須縝密規畫、嚴評效益、細選工法;這個前置作業期依香港經驗,平均高達七年;一旦決定施工模式、敲定細節,公開招標發包,如果審慎務實,也非幾個月莫辦;發包之後開始募工購材,真正上工又不知需多少時日。等子彈真正射出,景氣早已不知變成什麼狀況,於實事何補?
就馬政府新手上任的表現來看,這樣的時間只會更久,豈能短暫?除非前置作業敷衍了事,虛晃一招,成本效益馬馬虎虎、得過且過,工法、團隊隨便唬弄、開工了事,才有可能將偌長的時日縮短到三、五個月內交卷。尤其劉內閣興沖沖地宣布,今年原有的工程採購預算加上去年度的保留款,再加1,506億元的特別預算,掐指一算,金額居然高達5,996億,比原先預估還意外多出500億的「子彈」。這麼巨大的金額,如此龐雜的項目,勒令要在年底前執行完畢,這個效能飽受質疑的政府,立刻變身成為超人政府,要「超越極限」,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人民聽來豈會不瞠目結舌、驚駭萬分。
我們必須深知,時間還不是重點,真正緊要的是,這5,996億之中每一塊錢都是人民的血汗錢,將要動用的一磚一瓦、寸土寸鐵,都是我們與子孫百代共有的資源;若用之不以其道,所造成的浪費與誤用,不僅貽禍子孫,將來還要花更多血汗錢將它修補改正,過去20年中血跡斑斑有多少活生生的案例擺在眼前。
因此,我們奉勸執政者,仔細評估時效性,趕不及、不該趕的,千萬要有自我克制的勇氣。但更要期盼全體人民,要求政府將所有工程自始至終全程公布網上,每一個項目都要有足昭公信的成本效益分析,由全民做最後的監督者。
【2009/03/1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10 04:02 am
一場金融海嘯引發的信心危機,讓全球各國經濟一片哀鴻。從去年下半年迄今,已經歷過近10個月的灰黯日子,似隱若現的曙光卻不知何時才能真正帶來好消息。這一場規模超大,完全不可捉摸的經濟風暴,引來多少末日預言家危言聳聽,讓人惶惶然不可終日,對度過信心危機沒有一點幫助,卻為凱因斯基本教義派造就出一個數十年未見的好市場,每天聲嘶力竭地鼓吹每個政府要花錢、花錢、花更多錢。
由於適時而來的諾貝爾光環太過耀眼,因而全世界都逃不脫催眠洗腦一般的疲勞轟炸,也不能不隨著節拍起舞。當然最歡欣莫名的,就是各國政府;數十年來,在公共選擇學派領軍的自由派經濟學家口誅筆伐之下,大政府早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政府的每一項支出、每一個舉動,都會被放在顯微鏡下檢視,因而時時刻刻都得小心翼翼、步步為營。
但經濟衰退無底洞一般的可怕景象,加上學者專家的厲聲恫嚇,嚇破膽的人民莫不仰首翹盼英明的政府趕快灑下及時雨,拯萬民於水火之中。於是各個政府乃競相籌借天文數字一般的債務,急忙以各種名目大興土木、大發善款,唯恐錢花得不夠多、不夠快,讓人民怨懟失望。
我們的政府似乎不如其他國家那麼稱心如意。一方面我們早訂有嚴格的政府舉債上限,過去幾年的揮霍,幾乎已無任何空間;另一方面馬政府去年5月上任立刻匆忙推出的583億擴大內需方案,從項目選定的草率、效益管控的無效,到執行效率的低落,早已成為各方譏彈的標的。因此籌措子彈不易、槍法又超爛的執政者,的確很難隨便掏出數以兆計的鈔票漫天灑下,管它能發揮多大效益。
老實說,政府匆忙將大筆人民的血汗錢輕率投注在公共建設上,以求急救經濟景氣,不出錯、濫用,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稍具規模的公共建設,都不可兒戲,即使是整建危橋、重修危險路段,事前都必須縝密規畫、嚴評效益、細選工法;這個前置作業期依香港經驗,平均高達七年;一旦決定施工模式、敲定細節,公開招標發包,如果審慎務實,也非幾個月莫辦;發包之後開始募工購材,真正上工又不知需多少時日。等子彈真正射出,景氣早已不知變成什麼狀況,於實事何補?
就馬政府新手上任的表現來看,這樣的時間只會更久,豈能短暫?除非前置作業敷衍了事,虛晃一招,成本效益馬馬虎虎、得過且過,工法、團隊隨便唬弄、開工了事,才有可能將偌長的時日縮短到三、五個月內交卷。尤其劉內閣興沖沖地宣布,今年原有的工程採購預算加上去年度的保留款,再加1,506億元的特別預算,掐指一算,金額居然高達5,996億,比原先預估還意外多出500億的「子彈」。這麼巨大的金額,如此龐雜的項目,勒令要在年底前執行完畢,這個效能飽受質疑的政府,立刻變身成為超人政府,要「超越極限」,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人民聽來豈會不瞠目結舌、驚駭萬分。
我們必須深知,時間還不是重點,真正緊要的是,這5,996億之中每一塊錢都是人民的血汗錢,將要動用的一磚一瓦、寸土寸鐵,都是我們與子孫百代共有的資源;若用之不以其道,所造成的浪費與誤用,不僅貽禍子孫,將來還要花更多血汗錢將它修補改正,過去20年中血跡斑斑有多少活生生的案例擺在眼前。
因此,我們奉勸執政者,仔細評估時效性,趕不及、不該趕的,千萬要有自我克制的勇氣。但更要期盼全體人民,要求政府將所有工程自始至終全程公布網上,每一個項目都要有足昭公信的成本效益分析,由全民做最後的監督者。
【2009/03/10 經濟日報】
別再打外匯存底的歪主意
別再打外匯存底的歪主意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09
中央銀行持有的2,942億美元外匯存底,最近又被盯上,成為府院高層救經濟的新目標,可能的方向包括進行產業投資的主權基金、移撥一定額度支應公共建設,更早還有買股救市之議;從央行這兩天大動作澄清,可以感受到央行承受的壓力。外匯存底能不能動用是個老掉牙的假命題,外匯存底當然可以動用;真正的問題是怎麼用、台灣現在最需要的用途是什麼?
正如央行發出的說明,外匯是外國的貨幣,不能直接在國內使用,國人取得的外匯透過銀行結匯等程序,換成新台幣,央行收到的外匯就累積為外匯存底;更重要的是,新台幣在國際間不流通,因而台灣經濟發展需要的原料、技術或民眾到海外旅遊,都要使用外匯,外匯存底的功能之一就是支應這些需求。
這個過程簡單,但內含多個重要意義:一是央行的外匯存底不是淨資產,它是用同值的新台幣換來的,同值的換算依據是匯率;二來外匯存底雖是央行名下的資產,但實質上是全民資產,央行負保管及運用之責,任何人都能動用,前提就是拿新台幣來換,政府亦然;三為外匯存底是動態的存量,流動需求變化大,極可能因進口需要、海外投資驟增或國內外資撤退而迅速縮減,甚至可能遭遇投機客狙擊。因此,一國若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就可能導致金融市場動盪不安,昔日的亞洲金融風暴及最近南韓的外債危機都是實例。
因此,外匯存底一直是在運用之中,而且是在央行宣示的安全性─不被倒帳、流動性─可變現、獲利性─能賺錢、經濟性─具公共外部效益等原則下運用。依照這些原則,尤其是經濟性這個原則,央行已提供外匯存底給公民營企業辦理融通及貸款,當然也可將外匯存底運用於府院高層期望的公共建設,或如中國大陸撥款成立主權基金,甚至像當年的香港金管局,直接用於買入低估股票以穩定市場。所以,動用外匯存底不是問題,問題是以台灣當前情勢而言,經濟性的優先性凌駕於其他使用原則嗎?
先來算一個簡單的帳。目前台灣的近3,000億美元外匯存底高居全球第四,僅次於中國、日本和俄羅斯,似乎是很多,但除了絕對值比不上中國的1.95兆美元、日本的1兆美元,相對支應的流動需求,也稱不上充裕,這包括外資持有的台股約1,227億美元、六個月進口外匯需求約1,200億元,僅這兩項就占八成,儘管有常態外匯收入可支應,但面對鉅額不確定的熱錢流動,台灣的防禦能力難謂高強,可能還有些脆弱。
另方面,金融海嘯過後,亞洲國家國際收支普遍惡化,不只貿易經常帳收入展望弱化、部分央行還需提供美元流動性,甚至支應本國貨幣的穩定;加以近期金融保護主義崛起,國際資金撤離,部分亞洲國家的外匯存底已開始縮水,像日本、俄羅斯、南韓、新加坡及香港,僅1月就少了快1,000億美元,顯示外匯存底不是只增不減,消耗速度還很快。此外,東協加三近日緊密推展換匯合作機制,也正是要在出現國際流動性不足時,以區域合作力量相互支援,共禦危機,但台灣無法參與這個機制。因此,在全球金融市場尚未穩定下,現在台灣外匯存底的運用優先順序,應是流動性重於經濟性,台灣就像是家參與國際經濟的企業,外匯存底是建立支付信用的重要支柱。
再者,目前府院所謂的動用方式,不是拿新台幣來換外匯存底,而是要讓央行由「銀行中的銀行」,站到第一線成為「直接的放款者」,讓一套外匯存底製造二套新台幣的信用,形同讓央行印鈔票,如果我們可以接受新台幣愈來愈不值錢,這也不是不可以。外匯存底當然應該要運用,但請一切照規矩來。
【2009/03/09 經濟日報】
中央銀行持有的2,942億美元外匯存底,最近又被盯上,成為府院高層救經濟的新目標,可能的方向包括進行產業投資的主權基金、移撥一定額度支應公共建設,更早還有買股救市之議;從央行這兩天大動作澄清,可以感受到央行承受的壓力。外匯存底能不能動用是個老掉牙的假命題,外匯存底當然可以動用;真正的問題是怎麼用、台灣現在最需要的用途是什麼?
正如央行發出的說明,外匯是外國的貨幣,不能直接在國內使用,國人取得的外匯透過銀行結匯等程序,換成新台幣,央行收到的外匯就累積為外匯存底;更重要的是,新台幣在國際間不流通,因而台灣經濟發展需要的原料、技術或民眾到海外旅遊,都要使用外匯,外匯存底的功能之一就是支應這些需求。
這個過程簡單,但內含多個重要意義:一是央行的外匯存底不是淨資產,它是用同值的新台幣換來的,同值的換算依據是匯率;二來外匯存底雖是央行名下的資產,但實質上是全民資產,央行負保管及運用之責,任何人都能動用,前提就是拿新台幣來換,政府亦然;三為外匯存底是動態的存量,流動需求變化大,極可能因進口需要、海外投資驟增或國內外資撤退而迅速縮減,甚至可能遭遇投機客狙擊。因此,一國若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就可能導致金融市場動盪不安,昔日的亞洲金融風暴及最近南韓的外債危機都是實例。
因此,外匯存底一直是在運用之中,而且是在央行宣示的安全性─不被倒帳、流動性─可變現、獲利性─能賺錢、經濟性─具公共外部效益等原則下運用。依照這些原則,尤其是經濟性這個原則,央行已提供外匯存底給公民營企業辦理融通及貸款,當然也可將外匯存底運用於府院高層期望的公共建設,或如中國大陸撥款成立主權基金,甚至像當年的香港金管局,直接用於買入低估股票以穩定市場。所以,動用外匯存底不是問題,問題是以台灣當前情勢而言,經濟性的優先性凌駕於其他使用原則嗎?
先來算一個簡單的帳。目前台灣的近3,000億美元外匯存底高居全球第四,僅次於中國、日本和俄羅斯,似乎是很多,但除了絕對值比不上中國的1.95兆美元、日本的1兆美元,相對支應的流動需求,也稱不上充裕,這包括外資持有的台股約1,227億美元、六個月進口外匯需求約1,200億元,僅這兩項就占八成,儘管有常態外匯收入可支應,但面對鉅額不確定的熱錢流動,台灣的防禦能力難謂高強,可能還有些脆弱。
另方面,金融海嘯過後,亞洲國家國際收支普遍惡化,不只貿易經常帳收入展望弱化、部分央行還需提供美元流動性,甚至支應本國貨幣的穩定;加以近期金融保護主義崛起,國際資金撤離,部分亞洲國家的外匯存底已開始縮水,像日本、俄羅斯、南韓、新加坡及香港,僅1月就少了快1,000億美元,顯示外匯存底不是只增不減,消耗速度還很快。此外,東協加三近日緊密推展換匯合作機制,也正是要在出現國際流動性不足時,以區域合作力量相互支援,共禦危機,但台灣無法參與這個機制。因此,在全球金融市場尚未穩定下,現在台灣外匯存底的運用優先順序,應是流動性重於經濟性,台灣就像是家參與國際經濟的企業,外匯存底是建立支付信用的重要支柱。
再者,目前府院所謂的動用方式,不是拿新台幣來換外匯存底,而是要讓央行由「銀行中的銀行」,站到第一線成為「直接的放款者」,讓一套外匯存底製造二套新台幣的信用,形同讓央行印鈔票,如果我們可以接受新台幣愈來愈不值錢,這也不是不可以。外匯存底當然應該要運用,但請一切照規矩來。
【2009/03/09 經濟日報】
TMC 馬政府經濟IQ指標
TMC 馬政府經濟IQ指標
【聯合報╱彭蕙仙/部落客(台北市)】
2009.03.06 04:25 am
經濟部成立「台灣記憶體公司」(TMC),做為解救DRAM產業的一個重要藥方,部長尹啟銘強調,TMC有很多優勢,但不能細說,以免韓國學走。不過,DRAM產業要面對的問題,其實並不是韓國的DRAM,而是記憶體世界的明日大戰。
台灣DRAM廠可怕的財務數字讓「紓困」或者「挽救」DRAM廠成為政府的重要任務,TMC成立後,政府可能的做法應是向國外大廠購買技術後再技轉給國內業者;然而,不論是向美光買還是向爾必達買,其實都只是故事的一半,DRAM故事的另一半,卻根本不在DRAM這個產業裡。
微軟推出的windows7,DRAM的使用量將只有傳統的一半;也就是說,就算台灣生產技術再好、效率再高,半年後都將面臨一個殘酷的事實:整個需求大幅減少,DRAM的供需將嚴重失衡。
更可怕的是,過去幾年來已陸續有英特爾、瑞薩、爾必達、Sony、東芝等公司經紛紛投入相變記憶體(PRAM)的研發,三星因為有手機可以做為PRAM的大量用腹地,因此技術進程最快。目前PRAM因為成本問題,還未能全面上場,但業者估計三年後即可量產。因此,現在拚了命救的DRAM產業,也不過就是撐個三年,三年後惡夢又要重演;更慘的是,TMC付的權利金,說不定正是被這些國外大廠拿來做為PRAM的研發費用呢,說難聽點,這不就是在「養虎貽患」嗎?
從上述分析可了以解,不論再怎麼做,DRAM產業的未來雖不見得可以用「明日黃花」來形容,但從需求變化來觀察,更要考慮到產業變化已如排山倒海,DRAM業者是不是應更上一層樓,另謀生路?
馬政府上任後遇到金融海嘯狂襲,因此不得不一再救火,消費券和拯救DRAM大廠成為至目前為止,最重要的兩項作為。發消費券相對容易,過程也不是太複雜,但是「救DRAM廠」就不同了,外界會從這件事來評估馬政府究竟有沒有比較深刻長期的經濟政策。
單單DRAM產業其實沒什麼好救的,產能過剩,最後一定還要倒個一家兩家,如果沒有正確的產業目標,看不透打敗台灣DRAM產業的並不是韓國廠,而是產業外部的力量,TMC也只是打打強心針,不可能讓台灣DRAM業者從此長治久安,必須意識到記憶體世界的明日大戰已在另一個戰場開打,業者必須取得新的定位──因此,政府救火之外,也要有本事另找水源;TMC的未來,將是馬政府經濟IQ的重要的指標。
【2009/03/06 聯合報】
【聯合報╱彭蕙仙/部落客(台北市)】
2009.03.06 04:25 am
經濟部成立「台灣記憶體公司」(TMC),做為解救DRAM產業的一個重要藥方,部長尹啟銘強調,TMC有很多優勢,但不能細說,以免韓國學走。不過,DRAM產業要面對的問題,其實並不是韓國的DRAM,而是記憶體世界的明日大戰。
台灣DRAM廠可怕的財務數字讓「紓困」或者「挽救」DRAM廠成為政府的重要任務,TMC成立後,政府可能的做法應是向國外大廠購買技術後再技轉給國內業者;然而,不論是向美光買還是向爾必達買,其實都只是故事的一半,DRAM故事的另一半,卻根本不在DRAM這個產業裡。
微軟推出的windows7,DRAM的使用量將只有傳統的一半;也就是說,就算台灣生產技術再好、效率再高,半年後都將面臨一個殘酷的事實:整個需求大幅減少,DRAM的供需將嚴重失衡。
更可怕的是,過去幾年來已陸續有英特爾、瑞薩、爾必達、Sony、東芝等公司經紛紛投入相變記憶體(PRAM)的研發,三星因為有手機可以做為PRAM的大量用腹地,因此技術進程最快。目前PRAM因為成本問題,還未能全面上場,但業者估計三年後即可量產。因此,現在拚了命救的DRAM產業,也不過就是撐個三年,三年後惡夢又要重演;更慘的是,TMC付的權利金,說不定正是被這些國外大廠拿來做為PRAM的研發費用呢,說難聽點,這不就是在「養虎貽患」嗎?
從上述分析可了以解,不論再怎麼做,DRAM產業的未來雖不見得可以用「明日黃花」來形容,但從需求變化來觀察,更要考慮到產業變化已如排山倒海,DRAM業者是不是應更上一層樓,另謀生路?
馬政府上任後遇到金融海嘯狂襲,因此不得不一再救火,消費券和拯救DRAM大廠成為至目前為止,最重要的兩項作為。發消費券相對容易,過程也不是太複雜,但是「救DRAM廠」就不同了,外界會從這件事來評估馬政府究竟有沒有比較深刻長期的經濟政策。
單單DRAM產業其實沒什麼好救的,產能過剩,最後一定還要倒個一家兩家,如果沒有正確的產業目標,看不透打敗台灣DRAM產業的並不是韓國廠,而是產業外部的力量,TMC也只是打打強心針,不可能讓台灣DRAM業者從此長治久安,必須意識到記憶體世界的明日大戰已在另一個戰場開打,業者必須取得新的定位──因此,政府救火之外,也要有本事另找水源;TMC的未來,將是馬政府經濟IQ的重要的指標。
【2009/03/06 聯合報】
一味追求SCI的怪現象
一味追求SCI的怪現象 【聯合報╱畢恆達】 2009.03.24
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台灣學術界不免也加入了競爭的行列。為了刺激與管理學術生產的競爭力,國科會與教育體制因而產生了一套量化評鑑指標(主要是SCI、SSCI論文發表數),以量化得分對大學、系所與教授進行獎懲。此後,台灣發表的論文篇數確實逐年提高,甚至已經超過規模跟我們相當的科技先進國家,包括芬蘭、愛爾蘭和以色列。然而代表論文品質的被引用次數卻仍偏低,跟鄰近的菲律賓、泰國和印尼相差無幾。
衝高論文篇數 輕品質
我們要思考,這種一味的追求SCI,會不會讓我們的學術成為西方學術生產下游的代工而已。事實上,有些SCI論文自出版後,根本就無人引用。然而此種評鑑制度,卻造就了一種新的大學學術實踐的心態,影響教授的每日生活。如今教授見面的問候語是:「 ○教授,請問你現在幾點?」不是因為挑燈夜戰,日夜不分,而是關心對方論文發表依據公式計算出來的點數。
社會人文學者所受影響尤其嚴重。對理工科而言,撰寫中文或英文論文差異不大,但是研究台灣當地社會現象的論文,若以英文發表,卻要順應西方的關切與發問。而一個參與觀察經年的田野研究,寫成二萬五千字的中文論文,在現行制度下,遠遠比不上一篇以大學生為問卷或實驗對象,測試西方既有理論或量表的英文論文。累積十年教學經驗所寫成的大專教科書,也比不上一篇期刊論文。為了求生存,如何衝高(英文)論文篇數就成為教授間經常出現的話題。
於是,教學更加是憑良心了,因為其交換價值遠不如發表論文;編寫教科書、翻譯學術書籍、參與社會服務與實踐,更是奢侈的選擇。大家相互傳遞消息,打聽名列SCI可是相對品質較差的期刊來投稿,以提高命中率;彼此相互掛名,互得其利;將研究拆解成幾個小部分,以增加論文數量;或者將研究過程中的某些步驟外包。
約二年前媒體曾經披露一件疑似文獻抄襲事件,當時身為共同作者之一的某位主委即公開承認他並沒有讀過這篇論文。這顯示了在醫學、理工領域裡,愈是擁有人力資本(可以養得起研究生)、物質資本(實驗室),因為順理成章可以掛名旗下論文的共同作者,而成就了其卓越的學術表現。這在社會人文領域裡是不太會發生的事情。理工醫的常規是教授理當是其所指導研究生發表論文的共同作者,社會人文的研究生論文卻是獨立發表的,除非教授參與了期刊論文投稿的重要撰寫工作。
以理工思維 評價人文
無論主觀上是否有意,上述評鑑制度都已造成以理工思維來評價社會人文的後果。尤其像是護理之於醫學院、人文地理之於理學院,以及社會科學院之於整個大學,因為SSCI論文篇數相對較少,拉低了整體出版數字報表,輕則遭抱怨幾句,重則遭當面羞辱,成為他人眼中的害群之馬。
教授是一個良心志業,當然同時也需要評鑑。但是如果不落實多元標準並行的評鑑制度,繼續重數量輕品質、重理工輕人文、重研究輕教學;如果學術發展缺少了社會關懷(SCI: Social Concern Index ),則當今我們所擁抱的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會不會只是西方學界眼中的怪現象 (SCI: Stupid Chinese Idea)呢?
更令人憂心的其實是,教授因此減少教學投入,而大學生也不自覺習得這種汲汲營營於追求發表數量的心態!讓學術從一種可以獻身的志業,變成一種追求產出的企業。(本文作者為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2009/03/24 聯合報】
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台灣學術界不免也加入了競爭的行列。為了刺激與管理學術生產的競爭力,國科會與教育體制因而產生了一套量化評鑑指標(主要是SCI、SSCI論文發表數),以量化得分對大學、系所與教授進行獎懲。此後,台灣發表的論文篇數確實逐年提高,甚至已經超過規模跟我們相當的科技先進國家,包括芬蘭、愛爾蘭和以色列。然而代表論文品質的被引用次數卻仍偏低,跟鄰近的菲律賓、泰國和印尼相差無幾。
衝高論文篇數 輕品質
我們要思考,這種一味的追求SCI,會不會讓我們的學術成為西方學術生產下游的代工而已。事實上,有些SCI論文自出版後,根本就無人引用。然而此種評鑑制度,卻造就了一種新的大學學術實踐的心態,影響教授的每日生活。如今教授見面的問候語是:「 ○教授,請問你現在幾點?」不是因為挑燈夜戰,日夜不分,而是關心對方論文發表依據公式計算出來的點數。
社會人文學者所受影響尤其嚴重。對理工科而言,撰寫中文或英文論文差異不大,但是研究台灣當地社會現象的論文,若以英文發表,卻要順應西方的關切與發問。而一個參與觀察經年的田野研究,寫成二萬五千字的中文論文,在現行制度下,遠遠比不上一篇以大學生為問卷或實驗對象,測試西方既有理論或量表的英文論文。累積十年教學經驗所寫成的大專教科書,也比不上一篇期刊論文。為了求生存,如何衝高(英文)論文篇數就成為教授間經常出現的話題。
於是,教學更加是憑良心了,因為其交換價值遠不如發表論文;編寫教科書、翻譯學術書籍、參與社會服務與實踐,更是奢侈的選擇。大家相互傳遞消息,打聽名列SCI可是相對品質較差的期刊來投稿,以提高命中率;彼此相互掛名,互得其利;將研究拆解成幾個小部分,以增加論文數量;或者將研究過程中的某些步驟外包。
約二年前媒體曾經披露一件疑似文獻抄襲事件,當時身為共同作者之一的某位主委即公開承認他並沒有讀過這篇論文。這顯示了在醫學、理工領域裡,愈是擁有人力資本(可以養得起研究生)、物質資本(實驗室),因為順理成章可以掛名旗下論文的共同作者,而成就了其卓越的學術表現。這在社會人文領域裡是不太會發生的事情。理工醫的常規是教授理當是其所指導研究生發表論文的共同作者,社會人文的研究生論文卻是獨立發表的,除非教授參與了期刊論文投稿的重要撰寫工作。
以理工思維 評價人文
無論主觀上是否有意,上述評鑑制度都已造成以理工思維來評價社會人文的後果。尤其像是護理之於醫學院、人文地理之於理學院,以及社會科學院之於整個大學,因為SSCI論文篇數相對較少,拉低了整體出版數字報表,輕則遭抱怨幾句,重則遭當面羞辱,成為他人眼中的害群之馬。
教授是一個良心志業,當然同時也需要評鑑。但是如果不落實多元標準並行的評鑑制度,繼續重數量輕品質、重理工輕人文、重研究輕教學;如果學術發展缺少了社會關懷(SCI: Social Concern Index ),則當今我們所擁抱的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會不會只是西方學界眼中的怪現象 (SCI: Stupid Chinese Idea)呢?
更令人憂心的其實是,教授因此減少教學投入,而大學生也不自覺習得這種汲汲營營於追求發表數量的心態!讓學術從一種可以獻身的志業,變成一種追求產出的企業。(本文作者為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2009/03/24 聯合報】
司法不能淪為俄羅斯輪盤賭
司法不能淪為俄羅斯輪盤賭 【聯合報╱社論】 2009.03.05
同樣一個台北地院,周占春無保開釋陳水扁,蔡守訓當庭羈押陳水扁;同樣一個高院,先前認為周占春開釋不當而發回更裁,後來卻認為蔡守訓羈押不當又發回更裁。這豈是一碗水端平的法院?簡直是生死賭命的俄羅斯輪盤賭!
目前的進度是:蔡守訓的合議庭駁回陳水扁對高院及地院兩件撤押聲請案,另裁定延長羈押兩個月。
照理說,在眾目睽睽下,相對而言,四大扁案的眉目相當清楚,特偵組的偵查動作也相當細緻,相關被告及證人的人格特質與互動關係亦相當明白;因而,在相同法律學養及倫理薰陶下的法官們,容或對扁案枝節可有見仁見智,卻不至於對全案實體出現全盤相左的見解才是。否則,同樣一碗水,在甲法官手中平安無事,但到了乙法官手中卻水潑碗砸,這種司法何其恐怖?
高等法院上周五認定陳水扁的撤押抗告成立,發回地院更裁,就予人這種恐怖感。高院的裁定不啻認定:陳水扁非但無逃亡之虞,亦無湮滅證據及串證之虞,連是否「犯罪嫌疑重大」亦有疑義;尤有甚者,裁定書更指稱:國務費的性質未定如何謂為「詐領」,而陳水扁與李界木是否有犯意聯絡亦「未備理由」。這已不是應否羈押陳水扁的辯論,而幾乎是從根本上全盤否定了檢方的起訴書(嫌疑有疑議,豈可起訴?),及全盤剝奪了繫屬法院的審判權(特別費性質見解不一,談何詐領?)。這已形同是一本宣判陳水扁無罪的判決書!
高院曾在相關裁定指出,羈押要件中所規定的「逃亡之虞」或「滅證、串證之虞」,乃是指「很有可能」,而非「確有此事」。如今高院的裁定非但不認為陳水扁有逃亡、滅證、串證「之虞」,甚至認為陳水扁根本不符「犯罪嫌疑重大」,不啻撕毀了整本起訴書;且亦對陳水扁及其律師以絕食及「費力把死拖」(Filibuster)種種手法攻擊司法、干擾審判視若無睹,竟在未調卷審酌下,即全盤質疑羈押陳水扁的理由,而不問追訴與審判能否順利進行。在社會視聽關注下,高院此番竟以幾乎認定陳水扁根本無罪的論述來反對羈押陳水扁,誠屬匪夷所思。
司法界出現此種法官,使司法的安定性及公信力深受傷害。既然在黑箱角落中有此種法官,則如陳水扁這般有財力延宕訴訟且擅長政治操作的被告,即可不斷以抗告挑戰司法,第一次不成,第二次就有機會;現今高院有十二個刑事庭,其中若有一庭偏頗,陳水扁就有十二分之一的機會,兩庭則六分之一,三庭則四分之一;不斷抗告,若再經同案不再理的迴避排除,陳水扁的抗告終會落到所謂「暗樁」的法庭上,其成功機率實較想像中大得多。霰彈打鳥,必有擊中之時。司法這碗水要在每一位法官手中都端得平才行,因為,任何一名法官都可能製造出水潑碗砸的驚悚場面!
面對蔡守訓合議庭的延押裁定,扁辦揚言將大舉反擊,並訴諸外國媒體。然而,政治操作雖是陳水扁的強項,但可斷言未來能對扁案作出判決的絕非國際媒體,而是蔡守訓的合議庭。陳水扁愈無認罪悔過的表現,愈是汙蔑司法、干擾審判,愈是將刑案政治化以撕裂社會;則蔡守訓宜應審酌的非僅是陳水扁一家的犯罪事實,且是彼等的犯後態度及所消耗的社會成本,凡此皆應成為當否加重其刑及能否認罪協商的考慮因素。要使陳水扁知道,司法可以懲罰其罪行,且司法本身亦不容狎玩戲弄。
司法這一碗水不易端得平。上周五高院的合議庭,甚至不曾調卷,即可逕將一本一百五十五頁的起訴書撕得粉碎。如果未來扁案一審有罪,上訴高院而送到同一庭上,則上周五的裁定書,不啻已可視為陳水扁的無罪判決書!
司法倘若真變成俄羅斯輪盤,那也就國將不國了。
【2009/03/05 聯合報】
同樣一個台北地院,周占春無保開釋陳水扁,蔡守訓當庭羈押陳水扁;同樣一個高院,先前認為周占春開釋不當而發回更裁,後來卻認為蔡守訓羈押不當又發回更裁。這豈是一碗水端平的法院?簡直是生死賭命的俄羅斯輪盤賭!
目前的進度是:蔡守訓的合議庭駁回陳水扁對高院及地院兩件撤押聲請案,另裁定延長羈押兩個月。
照理說,在眾目睽睽下,相對而言,四大扁案的眉目相當清楚,特偵組的偵查動作也相當細緻,相關被告及證人的人格特質與互動關係亦相當明白;因而,在相同法律學養及倫理薰陶下的法官們,容或對扁案枝節可有見仁見智,卻不至於對全案實體出現全盤相左的見解才是。否則,同樣一碗水,在甲法官手中平安無事,但到了乙法官手中卻水潑碗砸,這種司法何其恐怖?
高等法院上周五認定陳水扁的撤押抗告成立,發回地院更裁,就予人這種恐怖感。高院的裁定不啻認定:陳水扁非但無逃亡之虞,亦無湮滅證據及串證之虞,連是否「犯罪嫌疑重大」亦有疑義;尤有甚者,裁定書更指稱:國務費的性質未定如何謂為「詐領」,而陳水扁與李界木是否有犯意聯絡亦「未備理由」。這已不是應否羈押陳水扁的辯論,而幾乎是從根本上全盤否定了檢方的起訴書(嫌疑有疑議,豈可起訴?),及全盤剝奪了繫屬法院的審判權(特別費性質見解不一,談何詐領?)。這已形同是一本宣判陳水扁無罪的判決書!
高院曾在相關裁定指出,羈押要件中所規定的「逃亡之虞」或「滅證、串證之虞」,乃是指「很有可能」,而非「確有此事」。如今高院的裁定非但不認為陳水扁有逃亡、滅證、串證「之虞」,甚至認為陳水扁根本不符「犯罪嫌疑重大」,不啻撕毀了整本起訴書;且亦對陳水扁及其律師以絕食及「費力把死拖」(Filibuster)種種手法攻擊司法、干擾審判視若無睹,竟在未調卷審酌下,即全盤質疑羈押陳水扁的理由,而不問追訴與審判能否順利進行。在社會視聽關注下,高院此番竟以幾乎認定陳水扁根本無罪的論述來反對羈押陳水扁,誠屬匪夷所思。
司法界出現此種法官,使司法的安定性及公信力深受傷害。既然在黑箱角落中有此種法官,則如陳水扁這般有財力延宕訴訟且擅長政治操作的被告,即可不斷以抗告挑戰司法,第一次不成,第二次就有機會;現今高院有十二個刑事庭,其中若有一庭偏頗,陳水扁就有十二分之一的機會,兩庭則六分之一,三庭則四分之一;不斷抗告,若再經同案不再理的迴避排除,陳水扁的抗告終會落到所謂「暗樁」的法庭上,其成功機率實較想像中大得多。霰彈打鳥,必有擊中之時。司法這碗水要在每一位法官手中都端得平才行,因為,任何一名法官都可能製造出水潑碗砸的驚悚場面!
面對蔡守訓合議庭的延押裁定,扁辦揚言將大舉反擊,並訴諸外國媒體。然而,政治操作雖是陳水扁的強項,但可斷言未來能對扁案作出判決的絕非國際媒體,而是蔡守訓的合議庭。陳水扁愈無認罪悔過的表現,愈是汙蔑司法、干擾審判,愈是將刑案政治化以撕裂社會;則蔡守訓宜應審酌的非僅是陳水扁一家的犯罪事實,且是彼等的犯後態度及所消耗的社會成本,凡此皆應成為當否加重其刑及能否認罪協商的考慮因素。要使陳水扁知道,司法可以懲罰其罪行,且司法本身亦不容狎玩戲弄。
司法這一碗水不易端得平。上周五高院的合議庭,甚至不曾調卷,即可逕將一本一百五十五頁的起訴書撕得粉碎。如果未來扁案一審有罪,上訴高院而送到同一庭上,則上周五的裁定書,不啻已可視為陳水扁的無罪判決書!
司法倘若真變成俄羅斯輪盤,那也就國將不國了。
【2009/03/05 聯合報】
試卜G20峰會成敗
試卜G20峰會成敗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30 03:49 am
G20高峰會將於本周四登場,巧合地選在1933年世界經濟高峰會的地點──倫敦;但那時各國對抗大蕭條的努力失敗了,歷史會否重演,正揪著市場的心。尤其是中國大陸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峰會前密集拋出另立儲備貨幣、挑戰美元霸權的話題,加上各方立場相持不下,讓G20峰會暗潮洶湧;預言失敗的論調正快速擴散。
G20準備討論的議題非常多,包括美國主張擴大刺激經濟規模、加速清理金融體系不良資產;歐洲提議改革國際金融監管架構、規範;中國領頭的新興經濟體,則疾言要求提升國際金融體系的發言權,俄羅斯等更將提案重建國際貨幣體系等。僅僅是這些議題的討論順序,就可能讓與會領袖互不相讓,更別說還有聯合國等外部要求加入的議題,例如將G20擴大為聯合國旗下的經濟理事會等。因此,要在短短兩天排定優先目標、達成共識、決定對策,還要安排一對一的雙邊峰會,也真是期望過高了,當然也就更容易失望。
事實上,G20過度承載了各方「一次到位」的期望,金融危機非旦夕生成,自不能期待在這樣一個慣於做不出任何具約束力承諾的場合,拿出立解全球之危的對策。所有振興經濟、強健金融資本及重建金融監管架構的努力,仍須回歸各個國家的特殊性及積極作為,再由下而上尋求國際合作。誠然,全球化之後,經濟問題多具有全球性,國際協商是必要的,但看看世界貿易組織、京都議定書的運作就知道,企圖以全球治理解決問題是多麼漫長又困難的過程。因而對G20峰會應要更務實些,與會領導人只要展現出解決問題的意願與決心,就已算是踏上正確的道路。
目前看來,美歐中三方立場還沒有具體的交集,但也出現緩衝的空間。美國對G20成員應至少以國內生產毛額(GDP)2%規模刺激需求的立場,最近沒有再提,轉而強調清理不良資產的重要性,但也未積極回應歐洲強化金融監管的主張;另方面,在中國接連挑戰美元地位後,向為美國傳聲筒的國際貨幣基金(IMF)快速宣布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改革貸款項目、增加不設附加條款的貸款等,也對擴大發行以特別提款權(SDR)為計價單位的證券資產,持開放態度。原本美國對於IMF自行發債籌資有些遲疑,因這會稀釋美國在此一組織的主導權,但如今已有些軟化。
總體而言,考量擴大財政政策、增強跨國金融監理、發展綠色經濟、反對保護主義等議題的個別利害差異性,G20很可能以籠統模糊的聲明做出宣示,做為長遠改革的起點;但推進IMF改革,則可能成為這次峰會唯一具體、短期可見的成果。G20財長會議已有提高IMF規模的共識,但將提高幅度留給峰會決定,目的之一即是預防峰會無法達成其他共識時之用。
此外,這次中國提出以SDR做為新儲備貨幣基礎的構想,應是為明年IMF重新檢討SDR內含貨幣種類及權值比重鋪路,這也是改變IMF投票權結構的重要入口。畢竟,改變儲備貨幣是高度複雜的工程,不只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將面臨考驗,移轉過程中的國際金融秩序也有失控之虞,不只是知易行難,更非短期可及。但改革IMF就可行得多,唯一需要妥協的是美國。因此,G20峰會若能為IMF改革訂下議程,已是一項非凡成就,為預防再次危機所必須。
【2009/03/30 經濟日報】
G20高峰會將於本周四登場,巧合地選在1933年世界經濟高峰會的地點──倫敦;但那時各國對抗大蕭條的努力失敗了,歷史會否重演,正揪著市場的心。尤其是中國大陸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峰會前密集拋出另立儲備貨幣、挑戰美元霸權的話題,加上各方立場相持不下,讓G20峰會暗潮洶湧;預言失敗的論調正快速擴散。
G20準備討論的議題非常多,包括美國主張擴大刺激經濟規模、加速清理金融體系不良資產;歐洲提議改革國際金融監管架構、規範;中國領頭的新興經濟體,則疾言要求提升國際金融體系的發言權,俄羅斯等更將提案重建國際貨幣體系等。僅僅是這些議題的討論順序,就可能讓與會領袖互不相讓,更別說還有聯合國等外部要求加入的議題,例如將G20擴大為聯合國旗下的經濟理事會等。因此,要在短短兩天排定優先目標、達成共識、決定對策,還要安排一對一的雙邊峰會,也真是期望過高了,當然也就更容易失望。
事實上,G20過度承載了各方「一次到位」的期望,金融危機非旦夕生成,自不能期待在這樣一個慣於做不出任何具約束力承諾的場合,拿出立解全球之危的對策。所有振興經濟、強健金融資本及重建金融監管架構的努力,仍須回歸各個國家的特殊性及積極作為,再由下而上尋求國際合作。誠然,全球化之後,經濟問題多具有全球性,國際協商是必要的,但看看世界貿易組織、京都議定書的運作就知道,企圖以全球治理解決問題是多麼漫長又困難的過程。因而對G20峰會應要更務實些,與會領導人只要展現出解決問題的意願與決心,就已算是踏上正確的道路。
目前看來,美歐中三方立場還沒有具體的交集,但也出現緩衝的空間。美國對G20成員應至少以國內生產毛額(GDP)2%規模刺激需求的立場,最近沒有再提,轉而強調清理不良資產的重要性,但也未積極回應歐洲強化金融監管的主張;另方面,在中國接連挑戰美元地位後,向為美國傳聲筒的國際貨幣基金(IMF)快速宣布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改革貸款項目、增加不設附加條款的貸款等,也對擴大發行以特別提款權(SDR)為計價單位的證券資產,持開放態度。原本美國對於IMF自行發債籌資有些遲疑,因這會稀釋美國在此一組織的主導權,但如今已有些軟化。
總體而言,考量擴大財政政策、增強跨國金融監理、發展綠色經濟、反對保護主義等議題的個別利害差異性,G20很可能以籠統模糊的聲明做出宣示,做為長遠改革的起點;但推進IMF改革,則可能成為這次峰會唯一具體、短期可見的成果。G20財長會議已有提高IMF規模的共識,但將提高幅度留給峰會決定,目的之一即是預防峰會無法達成其他共識時之用。
此外,這次中國提出以SDR做為新儲備貨幣基礎的構想,應是為明年IMF重新檢討SDR內含貨幣種類及權值比重鋪路,這也是改變IMF投票權結構的重要入口。畢竟,改變儲備貨幣是高度複雜的工程,不只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將面臨考驗,移轉過程中的國際金融秩序也有失控之虞,不只是知易行難,更非短期可及。但改革IMF就可行得多,唯一需要妥協的是美國。因此,G20峰會若能為IMF改革訂下議程,已是一項非凡成就,為預防再次危機所必須。
【2009/03/30 經濟日報】
國民黨未來還有更大挑戰
國民黨未來還有更大挑戰
【聯合晚報╱社論】 2009.03.29 01:32 pm
據報導,人在職棒開幕賽加油的馬英九總統,收到北市大安區立委補選的勝選訊息時,臉上反而緊繃起來,看不出喜悅之色。也難怪,國民黨雖保住這一席,未如苗栗縣補選般慘遭滑鐵盧,不過,鐵票區選民給的「警訊」,卻如出一轍!
當選人蔣乃辛公認是個不錯的民代,上次立委選舉在黨內初選輸給李慶安,各方意見不一,這場補選也算補他一個公道。可是,正因為李慶安雙重國籍事件,令選民印象不佳,加上國民黨處理該案毫無章法,反讓蔣乃辛這次選得極辛苦。
新黨提名姚立明僅獲得近一萬票,可這一萬票對國民黨而言,非同小可。這些票毫無疑問,是不會投給綠營的,藍營選民寧可抱持教訓國民黨,票投姚立明的態度,亦不願意含淚投票給國民黨提名人。馬英九最後為蔣乃辛站台,可能也未發揮多少效力。這訊息,國民黨不能不認真以對!換言之,民進黨雖沒能撼動國民黨鐵票區,可是,藍營選民以低投票率,以及轉投姚立明一萬票,這兩個動作表達了對馬政府執政不佳、對國民黨老大顢頇的不滿情緒!
其實國民黨只要認真想一想,這兩起立委補選,以及隨後還有的幾場補選,起因為何?不都是因為原當選人事涉違法嗎?既然根由在黨籍立委涉案,就意味了黨在提名、在監督候選人的過程中,確有不周之失,那面對補選,態度不就該更謙卑謹慎嗎?但我們看看,苗栗補選,竟讓當選無效者的妻子代夫出征,好似表明不認同司法判決,從一開始便名不正言不順,加以自家人出走分票,焉能不輸!北市大安區補選,國民黨卯足了勁,然成績亦不過落得一個險勝而已。
執政黨面對選民出走,政府與黨中央都難辭其咎。執政團隊滿意度低,國民黨團亦失德於民,都不是僅靠說幾句抱歉,喊幾聲檢討,即算了事。大環境對執政黨考驗大、壓力大,固屬實情,但官員苦民所苦的言行,並不一致。而國民黨掌握立院絕對多數,竟無法以身作則樹立陽光法案、廉能政治之典範,這都是選民無奈兼痛恨的事。
國民黨應在意的,不只是選舉輸贏,更有民心向背的問題,能給人民較振奮的答案嗎?
【2009/03/29 聯合晚報】
【聯合晚報╱社論】 2009.03.29 01:32 pm
據報導,人在職棒開幕賽加油的馬英九總統,收到北市大安區立委補選的勝選訊息時,臉上反而緊繃起來,看不出喜悅之色。也難怪,國民黨雖保住這一席,未如苗栗縣補選般慘遭滑鐵盧,不過,鐵票區選民給的「警訊」,卻如出一轍!
當選人蔣乃辛公認是個不錯的民代,上次立委選舉在黨內初選輸給李慶安,各方意見不一,這場補選也算補他一個公道。可是,正因為李慶安雙重國籍事件,令選民印象不佳,加上國民黨處理該案毫無章法,反讓蔣乃辛這次選得極辛苦。
新黨提名姚立明僅獲得近一萬票,可這一萬票對國民黨而言,非同小可。這些票毫無疑問,是不會投給綠營的,藍營選民寧可抱持教訓國民黨,票投姚立明的態度,亦不願意含淚投票給國民黨提名人。馬英九最後為蔣乃辛站台,可能也未發揮多少效力。這訊息,國民黨不能不認真以對!換言之,民進黨雖沒能撼動國民黨鐵票區,可是,藍營選民以低投票率,以及轉投姚立明一萬票,這兩個動作表達了對馬政府執政不佳、對國民黨老大顢頇的不滿情緒!
其實國民黨只要認真想一想,這兩起立委補選,以及隨後還有的幾場補選,起因為何?不都是因為原當選人事涉違法嗎?既然根由在黨籍立委涉案,就意味了黨在提名、在監督候選人的過程中,確有不周之失,那面對補選,態度不就該更謙卑謹慎嗎?但我們看看,苗栗補選,竟讓當選無效者的妻子代夫出征,好似表明不認同司法判決,從一開始便名不正言不順,加以自家人出走分票,焉能不輸!北市大安區補選,國民黨卯足了勁,然成績亦不過落得一個險勝而已。
執政黨面對選民出走,政府與黨中央都難辭其咎。執政團隊滿意度低,國民黨團亦失德於民,都不是僅靠說幾句抱歉,喊幾聲檢討,即算了事。大環境對執政黨考驗大、壓力大,固屬實情,但官員苦民所苦的言行,並不一致。而國民黨掌握立院絕對多數,竟無法以身作則樹立陽光法案、廉能政治之典範,這都是選民無奈兼痛恨的事。
國民黨應在意的,不只是選舉輸贏,更有民心向背的問題,能給人民較振奮的答案嗎?
【2009/03/29 聯合晚報】
沒本事就別亂指點
沒本事就別亂指點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29 03:20 am
馬總統不久前要求行政院將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生物科技、綠色能源、文化創意以及精緻農業六大產業,列為關鍵新興產業。劉兆玄院長幾天後即表示,未來一個多月將「一周一方案」對新興產業提出行動方案。做為政府重要智囊的中華經濟研究院,朱敬一董事長也提出了發展五大產業的建言。政府能跳脫過去十個月偏重股市護盤及花大錢救景氣的思維,而重視較根本的產業發展,是個正確的改變。然而產業發展是相當複雜的問題,若沒想好就亂介入,後果可能比股市護盤更慘。
馬總統一指示,劉院長馬上就有「一周一方案」,立刻讓人想起民進黨下台前一年的「一周一利多」,有點令人擔心規劃太草率。而他們三位有關產業發展的談話,也讓人覺得他們對許多重要的關鍵並未真正了解;因而所提的新興產業項目不僅是外行人已都在談的產業,也是民進黨時期已在推動的產業,甚至是20多年前就在說要發展的產業;人云亦云,看不出有什麼卓見。
劉院長說,未來全世界會夯起來的產業,我們現在就要開始,否則等別人吃肉時,我們就只能喝湯了。這種想法比較像一窩蜂搶生意做的小老闆。做為要引領國家產業發展的大政府,不能只看哪些產業未來在世界上要發展,而更要注意我們有沒有本事在眾多競爭者中勝出,也就是要看我國是否有利基或比較利益。
朱董事長雖然提到要注意我國是否有利基,但他對這些產業之利基的判斷仍有不少問題。例如他說我國在美國申請的生技智財權排名在13到17名之間,是很不錯的成績。但我國所有專利在美國排名是前四名,所以生物科技在我國是相對較少技術成就,也很可能只有較低國際比較利益的領域。朱董事長要製藥業集中產能打群架,但我全國相關資源湊在一起,也不如一個國際大藥廠,而且其中很多人的專長和意願還不見得能合作。
我國醫療技術雖可能比東南亞國家好,但他們卻較便宜,我們頂多只能搶那些需要高技術或大型設備的疑難雜症。而這些方面我們在價格、器官的提供、法令的限制以及中醫和氣功等非西醫療法方面,卻難和中國大陸競爭;目前我國已有很多人去大陸治療或整型。說到整型,我國的技術名聲也遠不如韓國。所以朱董事長所主張的利基也不可靠。
我國過去太陽能產業的發展雖有一點利基,我們也主張政府藉擴大公共建設來幫助此產業進一步發展;但我們在大部分層面都不是技術領先者。特別是去年油價上漲使很多國家都要加入這領域,美國更將投入鉅額經費,所以我們若不慎選這產業中我們真正可能有潛力的項目,而只是盲目用政府資金大量投入發展,將來不無可能像DRAM這樣陷入困境,或像肝炎疫苗那樣虧掉所有本錢。
此外,馬總統和劉院長跟著民進黨政府所提的文化創意產業,其實並非一個產業,而是各產業都可以把文化創意融入產品中。朱董事長認為蘭花需求較不受景氣影響的看法,並不符事實。在澎湖發展大規模太陽能系統的主張,忽略了本島也有許多閒置土地,也忽略澎湖高鹽分環境對設備的傷害。
以政府和其智囊對產業問題這種了解程度,要自負盈虧的民間企業多半不敢投資。但目前政府卻是要排除或逃避舉債上限而借錢來投資這些產業。這不僅將可能造成虧損而未來無力還債,也將扭曲國家的產業發展方向。所以我們不贊成政府貿然投資這些自以為是的新產業;套一句老話,政府應把工作重點擺在提供好的投資環境,沒有本事就別亂指點產業發展方向。
【2009/03/2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29 03:20 am
馬總統不久前要求行政院將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生物科技、綠色能源、文化創意以及精緻農業六大產業,列為關鍵新興產業。劉兆玄院長幾天後即表示,未來一個多月將「一周一方案」對新興產業提出行動方案。做為政府重要智囊的中華經濟研究院,朱敬一董事長也提出了發展五大產業的建言。政府能跳脫過去十個月偏重股市護盤及花大錢救景氣的思維,而重視較根本的產業發展,是個正確的改變。然而產業發展是相當複雜的問題,若沒想好就亂介入,後果可能比股市護盤更慘。
馬總統一指示,劉院長馬上就有「一周一方案」,立刻讓人想起民進黨下台前一年的「一周一利多」,有點令人擔心規劃太草率。而他們三位有關產業發展的談話,也讓人覺得他們對許多重要的關鍵並未真正了解;因而所提的新興產業項目不僅是外行人已都在談的產業,也是民進黨時期已在推動的產業,甚至是20多年前就在說要發展的產業;人云亦云,看不出有什麼卓見。
劉院長說,未來全世界會夯起來的產業,我們現在就要開始,否則等別人吃肉時,我們就只能喝湯了。這種想法比較像一窩蜂搶生意做的小老闆。做為要引領國家產業發展的大政府,不能只看哪些產業未來在世界上要發展,而更要注意我們有沒有本事在眾多競爭者中勝出,也就是要看我國是否有利基或比較利益。
朱董事長雖然提到要注意我國是否有利基,但他對這些產業之利基的判斷仍有不少問題。例如他說我國在美國申請的生技智財權排名在13到17名之間,是很不錯的成績。但我國所有專利在美國排名是前四名,所以生物科技在我國是相對較少技術成就,也很可能只有較低國際比較利益的領域。朱董事長要製藥業集中產能打群架,但我全國相關資源湊在一起,也不如一個國際大藥廠,而且其中很多人的專長和意願還不見得能合作。
我國醫療技術雖可能比東南亞國家好,但他們卻較便宜,我們頂多只能搶那些需要高技術或大型設備的疑難雜症。而這些方面我們在價格、器官的提供、法令的限制以及中醫和氣功等非西醫療法方面,卻難和中國大陸競爭;目前我國已有很多人去大陸治療或整型。說到整型,我國的技術名聲也遠不如韓國。所以朱董事長所主張的利基也不可靠。
我國過去太陽能產業的發展雖有一點利基,我們也主張政府藉擴大公共建設來幫助此產業進一步發展;但我們在大部分層面都不是技術領先者。特別是去年油價上漲使很多國家都要加入這領域,美國更將投入鉅額經費,所以我們若不慎選這產業中我們真正可能有潛力的項目,而只是盲目用政府資金大量投入發展,將來不無可能像DRAM這樣陷入困境,或像肝炎疫苗那樣虧掉所有本錢。
此外,馬總統和劉院長跟著民進黨政府所提的文化創意產業,其實並非一個產業,而是各產業都可以把文化創意融入產品中。朱董事長認為蘭花需求較不受景氣影響的看法,並不符事實。在澎湖發展大規模太陽能系統的主張,忽略了本島也有許多閒置土地,也忽略澎湖高鹽分環境對設備的傷害。
以政府和其智囊對產業問題這種了解程度,要自負盈虧的民間企業多半不敢投資。但目前政府卻是要排除或逃避舉債上限而借錢來投資這些產業。這不僅將可能造成虧損而未來無力還債,也將扭曲國家的產業發展方向。所以我們不贊成政府貿然投資這些自以為是的新產業;套一句老話,政府應把工作重點擺在提供好的投資環境,沒有本事就別亂指點產業發展方向。
【2009/03/29 經濟日報】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