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放話是一種柔性的宮廷版權鬥

放話是一種柔性的宮廷版權鬥
2009-04-21/中國時報/南方朔

 西諺有曰:「有了這樣的同志,還需要敵人嗎?」這句話是指當一個團體的紀律和文化趨於惡質,這時候所謂的同志遂會被視為比敵人更可惡可恨,於是一堆同志內鬥起來,其慘烈程度更甚於外鬥。而這種情況,目前台灣的兩大政黨都難以倖免。它目前正在發生,往後只會變本加厲。

 先說在野的民進黨,此刻的民進黨背了阿扁貪腐弊案的包袱,處境本來就已相當艱難。如果阿扁能痛切悔過,對民進黨的再出發當會有極大的助益。但阿扁這個同志,卻顯然不是這樣的人,他不但老是替民進黨出難題,更可慮的乃是他仍在等待羈押期滿,而後全台串聯。他雖然不可能另立黨中央,但有了他的這一攪和,不但民進黨的印象修補會被拖延,整個民進黨的內爭也會加劇。阿扁已綁架了民進黨。民進黨的人,應該會有「有了這樣的同志,還需要敵人嗎」的感歎!

 民進黨內鬥方殷。但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大大小小的政客都鄉氣極重,鬥起來都不修飾,它是一種直接、粗魯,沒有甚麼可以客氣的鬥。這是一種「草莽之鬥」。

 至於國民黨,它的內鬥局面也沒有好到那裡去,反而因為它是有資源有利益的執政黨,鬥起來更加的不手軟。但與民進黨不同的是,或許真的是它的博士較多,鬥起來就間接多了,高明多了,這種內鬥之高會讓人想起古代的宮廷。那是一種表面柔性,其實是更厲害的權鬥。

 古代乃是後代修前朝史,由於歷史家們注意到每個朝代總是有一些人結黨營私、鬥來鬥去,其尤者乃是甘為鬥爭之鷹犬,或者挑撥、或者詆譭。愈是朝代昏庸,這種人愈能發揮威力,終至斷送了一個朝代。於是歷代正史裡,都固定有臧否人物的佞倖篇。我讀《明史.閹黨傳》,最感慨的乃是講到顧秉謙和魏廣徵的部分,他們都是進士出身,官也做到內閣大學士,這種皇帝的高官親信,自該一心奉公為皇帝分憂,但他們卻與宦官勾結,利用他們的比較有學問,寫出《稽神便覽》這種混蛋書。只要是自己這邊的人就歸為「正人」、「君子」,不是自己這邊的,就是「邪魔」,透過這種道德二分法,而且好的帽子在自己這一邊,鬥起別人來也就更能自鳴正義,再怎麼手不軟也都有了理由。正因為有了《明史》的教訓,我對只要本質上是權力鬥爭,它的任何理由就已不值一顧。因為道德法西斯掩護下的權力鬥爭,鬥到後來一定是只要和他們不一樣的人必然被鬥,在鬥盡天下人之後,只剩他們自己!

 最近,國民黨有那麼幾個總是天天在放話,就是古代宮廷內鬥的現代版,他們不是中傷這個,就是暗算那個,其目的就是要透過放話來為某種目的造勢。由於它吃相太難看,而且傷人太陰損,於是國民黨層峰遂急忙出來安撫摸頭,演出一場溫情肉麻秀。由這些畫面,就讓人想到,最近國民黨不是正在蔣經國百年冥誕上大做文章嗎?蔣經國昔日為政還算英明,最關鍵的乃是他首重人品,只要有人到處中傷放小話,只要有人搞動作討喜歡,他對這種人就永不錄用。同志就是同志,用敵人手段對付同志的,最後連主子都會被賣掉!蔣經國任內,國民黨內沒有人敢挑撥離間,沒有人放話插針和內鬥內耗,因為他們知道,這種事情只要一有了開始,它就非搞到眾叛親離,否則就不會停止。

 近年來,亞洲經濟日益重要。但亞洲的民主卻負面樣板日增。南亞的印度讓人領教了選舉暴力,泰國則讓人看了群眾暴力的可怕。而台灣與南韓則讓人警惕到,民主不能是選出個「民主皇帝」,也不能選出個「民主朝廷」。民主要規規距距的實施政黨責任政治。民主也必須要有充分溝通的民主文化來做為支撐。如果民主的結果,喚起的只是古代宮廷的那種權鬥文化,只是一群人放話來放話去,而且內部裂痕愈鬥愈大,這種民主對人民又有何益?

 台灣兩黨的內鬥正在胎動,估計到了六月初可能會更加表面化,我們等著看吧!(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全球海水水位本世紀很可能劇升 引發災難

全球海水水位本世紀很可能劇升 引發災難
更新日期:2009/04/16 07:35 F35陳政一

(法新社巴黎15日電) 對地球上次在兩個冰河時期之間海水水位波動所做的突破性研究顯示,由於大冰原坍塌,海洋水位僅在數十年間便升高約三公尺。地球目前也正處於兩個冰河時期中間。
這項研究的主要研究員、墨西哥國家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的布朗瓊(Paul Blanchon)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此一情況「在未來100年內很可能發生」。一旦成真,將造成全球海岸線重劃,並給人類帶來巨大苦難。
這項報告將刊載在明天出版的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許多科學家認為,海洋水位升高是全球暖化可能造成的最嚴重後果。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UN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07年預測,僅由於海洋較溫暖海水的擴張,海水水位在2100年前就會升高多達59公分。
這項較為溫和的升高,已足以使幾個小島國無法居住,並破壞低窪三角洲地區數以千萬計居民的生計,尤其是亞洲和非洲地區的三角洲。
但是更近的研究對南極西部地區和格陵蘭島(Greenland)大冰原坍塌所可能造成的衝擊發出警報。這兩地冰原所含的結冰水量足以讓全球海平面上升至少13公尺。
海水水位迅速上升3公尺,將使全球數十個大城市受到嚴重破壞,包括上海、加爾各答(Calcutta)、 紐奧良(New Orleans )、邁阿密(Miami)和達卡(Dhaka)。(譯者:陳政一)

特稿/美「中」關係中的「智實力」

更新日期:2009/04/18 09:35
美國華府重要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於2008年3月發表一份題為「美中關係中的智實力」(Smart Power in U.S.-China Relations)的報告,對美「中」關係的發展有新的觀點,以下謹將報告重要內容摘譯如下:    一、前言
 美「中」關係是當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組雙邊關係,攸關全球安全與繁榮,一些重大議題如全球金融穩定、能源安全、氣候變遷、反核子武器擴散,以及反恐怖主義等,均有賴美「中」合作,化解困局。   美「中」關係基於戰略利益,長期以來互信不足,兩國關係未來發展仍有許多不確定因素,但CSIS的觀點是,中共近來不斷以軟實力追求國際經貿利益。其目的主要仍為支撐國內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未必完全衝著制衡美國而來。   全球化的發展使各國互賴關係加深,許多國內的問題也可能對他國造成影響,美「中」兩國領袖的決策,對全球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二、全球財(The Global Good)   有關「智實力」(Smart Power)這個概念最早是CSIS在2007年11月一份報告中所提出的,這個概念也成為當前美國外交政策的重要指導原則,即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國家利益,需運用「智實力」的「全球財」,如信心建立、合法性、在其他國家或區域的政治影響力等,這將使美國更有實力面對未來的全球挑戰。
 所謂「全球財」,即各國政府及人民均渴盼,但美國若不帶領、各國即沒有能力獲得的利益。美「中」兩國雖然在歷史、文化、政治制度方面有重大差異,但對於全球財的提供,兩國倒是存有共識,因為當前世界上許多重大事務若缺少美「中」合作,顯然無法妥善解決。就以最近的金融海嘯為例,中共手中握有2兆美元的美國政府公債和外匯資產,兩國關係可謂唇齒相依,美國的紓困計畫勢必需中共的大力相挺才能成功,可見這雖然是美「中」兩國內部的事務,卻攸關全球金融危機的未來發展。
 在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美「中」兩國經濟發展皆極依賴能源消耗,因此兩國對於有關全球氣候變遷的解決亦有重大影響,但目前合作仍在起步階段,中共仍力主以開發中國家身分參與談判,美國的態度亦極強硬,不肯讓步,但能源安全及氣候變遷卻是未來兩國極有可能合作,並對全球有重大助益的議題。
 全球安全與穩定也是美「中」共同利益所在,兩國恢復軍事交流是正面的起步,在索馬利亞聯合國維和部隊調動、禁止核武擴散、反恐、北韓問題等,兩國都有相近立場,兩國若不能合作,對全球的和平穩定都有極大影響。此外在國際毒品走私、中亞安全等問題上,兩國都已相互合作協商,並朝解決問題的方向發展。
 儘管如此,美「中」之間仍有不少重大歧異之處,兩國交往若低調進行,往往成效較佳,為建立互信,從對兩國均有重大利益處合作開始,對未來兩國如何能求同存異是有必要的。這也是歐巴馬政府一上台後即提出「智實力」的原因,兩國交往必須更用智慧,美「中」未來夥伴關係的建立儘管不是「不可避免」,也必定是「不可或缺」。
三、不可或缺的夥伴關係:美「中」關係新渠道
 美「中」要展開新的合作關係必須改變思維:過去雙方交往多強調差異、戰略競爭、戰略互不信任,以及交往中的衝突,對中共而言,與美國交往常與過去受到列強侵略的「世界之恥」相連結,美國則是對中共的共產主義與威權統治存有戒心。這些都是「中」美兩國固有敵意的來源,阻礙兩國關係進展。
 未來兩國必需?開過去,以更有彈性、更有原則的模式交往,不要再讓交往中的一些小磨擦而阻斷合作,雙方均願承諾積極提供全球財而努力。發展在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合作是增加兩國信任的方式之一,美國新任國務卿希拉蕊二月下旬的亞洲行即可謂為美國在中國大陸作了建設性的公共關係,不僅承諾要擴大與中共的戰略經濟對話範圍,也指出未來兩國可以合作的方向,包括經濟、能源、與氣候變遷。兩國近期也將有高層往來,包括四月的G-20會議、歐巴馬可能安排亞洲行等。美國需接受「中國崛起」的事實,接納中共參與國際事務,如加入國際太空站計畫等。
 未來兩國貿易磨擦不會立即消失,但要預防可能出現的緊張,談判技巧需更加強,中共若願意重啟人權談判將會是極為正面的發展。美國官員亦應多參與亞洲各國主辦的多邊會議,化解亞洲各國對美國的負面觀感,也可直接傳達美國的聲音。美國國會出版有關對中共的報告應更加注意當中的措詞,對於有關美「中」日三邊關係的部分亦宜謹慎,以免激起任何一方的敵意。
 美「中」交往對亞洲的和平與安全是有正面效果的,對於美「中」本身的經濟發展也有幫助,雖然兩國目前均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重創,但唯有兩國繼續更密切的交往,才是對「中」美兩國有利,也是對全球有利的做法。   四、對美國的政策建議
 CSIS提出「中」美兩國「智實力」(Smart Power)概念,是期盼「中」美關係能從過去重價值與過程的模式走向重視結果,彼此在談判時均需更注意傳達適當的訊號,顧及彼此的面子是第一步,同時,必須在討論中建立清晰、可評估、可執行的目標,才是真正對雙方及全球均有助益的態度。以下即報告對美國政府應有的中國政策的一些建議:  1.交往的議程   公共外交強調的是直接接觸,美「中」兩邊過去的直接戰略溝通嚴重不足,但從過去歷史中也常看得到,公共外交做得不漂亮很容易會淪為宣傳,但若執行得宜對「中」美關係必定有極大助益。2007年11月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曾呼籲投入更多的軟實力工具,以增加民間推動預算來提升國家安全,包括外交、戰略溝通、外交援助、民間行動,以及經濟協助等,即美國必須加派外交人員到中國大陸去,應從目前在中國大陸的12個領事單位擴增至少兩倍以上,增加中國大陸人民對美國的認識,有關簽證核發作業方面亦更有效率,讓中國大陸的商人、學生、觀光客更願意訪美。美國亦應鼓勵中共增派駐美領事人員,擴大駐美使領館數(目前僅五外館)。對於美國駐大陸的新聞中心及中共在美的孔子學院等機構應多予支持,另外,美國有必要增設對中共人士提供的各項?勵支助計畫,如傅爾布萊特計畫,吸引新一代的中國大陸專業人士到美國。對於兩國民間語言的學習也應多予鼓勵。  2.有關能源與氣候變遷議題的議程   能源與氣候變遷問題是目前最令人困擾也最急迫的議題,攸關全球人民的福祉,美「中」兩國必須儘速合作面對此重大挑戰。在全球污染情況最嚴重的20個城巿當中,中國大陸即占其中的16個,中國大陸有三分之一的人仍未能使用乾淨的飲用水,大陸降雨中30%是酸雨,沙漠化的問題亦日趨惡化。中共為維持高度經濟成長及維持就業(否則即可能危及社會穩定),所面臨的能源與環境挑戰更加嚴峻,但過去許多報導指稱中共不重視能源與氣候變遷問題,顯然與事實不盡相符。事實上,中共已經針對可再生能源使用的強制規定立法定下比例,程度比美國任何法律都要嚴格。雖然多數人均不看好中共的執法能力,但卻不能不對中共當局的正面作為給以肯定。   然而,若要使問題有改善的可能,美「中」兩國均需做得更多才行,不能再有任何觀望的態度。本報告建議美「中」成立工作小組:加強有關提升能源及水資源使用效率方面的合作、尋求核能商業用途的開發機會、合作提升有關再生能源及生質能源的技術、協調有關極地開發與研究的合作、開發新的政策工具以確保環境政策的落實,以及在多邊機制方面的合作等。
3.金融與經濟議題對話   建議成立有關金融與經濟問題的工作小組,小組的主要任務在於提供中國大陸商人在美投資的機會,此外,亦研究美國中小企業在中國大陸有無投資或發展的機會。過去有關的焦點均擺在中共對美國敏感產業的投資上,忽略到其他一般性的投資往來,未來應矯正這種偏頗,鼓勵更多中國大陸企業在美國進行投資。   有關科技創新方面也是兩國合作的重要部分,兩國均有人才,若能通力合作深信能很快渡過這一波的金融危機,創新應列為未來兩國經濟對話的重要議題,其中之一應為鼓勵兩國國內的創新發展,另外,美「中」亦應合作整合國際標準制度。美國亦應協助中共提高在國際重要多邊組織中的地位,類似東亞高峰會的機制美國應加以重視。另外,美國仍需加強教育本國民眾有關國際自由貿易及經濟整合的優點,透過美「中」經濟戰略對話與中共加深合作,兩國州長級的聯繫即為可行的第一步。
五、結語
 美國對中共的政策不應再繼續過去的「非黑即白」,給中共貼標簽或是對國內相關政策意見扣上「親中」或「反中」等大帽子,這些訴諸情緒的做法都極不理性。美國不必假定中共是善意或敵意,而是必須承認,美「中」不能合作,許多國際重大難題便無法解決,美「中」合作對美「中」雙方及全球和平穩定均為有利。
   來源: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週報1549期
【中央網路報】

本報點評----自由時報應先刮自己鬍子

更新日期:2009/04/18 09:35
「獨媒」的自由時報和被它稱為「統媒」的中國時報,這次對上了。自由時報幾個月來,傾其全力反對馬英九與國民黨政府主張的ECFA,所以恨死了中國時報引述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說「ECFA好事」,中時並以此為新聞標題。
 諾貝爾獎得主在台灣社會所受到的尊敬,超乎各國,所以中時抬出克魯曼,可說一人抵上自由時報一萬篇文章,引起後者不甘。據該報查閱克魯曼講話的原文是:「自由貿易協議...我們常常這麼做,現在這通常是件好事,這有點要視情況而定...。」自由時報因而於十七日一版頭條刊出斗大標題:「克魯曼沒說ECFA是好事。」小標題是:「中時標題誤導,扭曲克氏說的」。
 我們姑且相信自由時報所查出的克氏原文無誤,也就是他未說ECFA是好事,然而,克氏也未對ECFA說出負面的話。根據前引文字,克氏對ECFA持肯定的成份居多。因此,中時標題縱有誇大,但獨媒作出如此強烈反應,當然是怕死了諾貝爾獎得主支持ECFA。
 如果說中時標題誇大,因而遭受大篇幅的揭發,那麼當標題不只是誇大,而根本是錯誤時,又當如何?偏偏指責人家的獨媒,就犯了這種錯誤。
 本月十一日,國民黨舉辦紀念蔣經國百年誕辰座談會,榮譽主席連戰在書面發言中表示:「經國先生百年冥誕的這個時候,我們思考的不是造神,因為根本不必要,而是再次省思!」這段文字的意思再清楚也不過了,而且沒有任何瑕疪。
 但在翌日,自由時報竟在某個版面的頭條刊出標題是:「連戰:不要造神。」太笑話了,連戰有批此一活動是造神嗎?偏偏這家獨媒刻意扭曲連戰的話,用來「嗆馬反蔣」。這比它所揭露的中時標題問題,性質更離譜。因此,它要刮其他媒體的鬍子之前,應該先刮自己的鬍子。何況該報十一個月來,不斷攻擊馬英九與國民黨政府的大陸政策,引起美國不滿,結果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以及前美國駐台代表包道格,都正式指出「某些媒體」所報導美國不滿的消息,不是事實。自由時報自己偏頗、錯誤報導的問題,難道不比中時這個標題的問題更嚴重嗎? 【中央網路報】

本報透視集----台灣需大氣看待自己

更新日期:2009/04/20 16:26
博鰲論壇裡的一項重頭戲:「錢溫會」中,中國大陸總理溫家寶與「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顧問錢復商談了兩岸攜手合作的相關做法。溫家寶並提出了五項對台措施,希望加強兩岸之間的經貿交流。
 在這次的博鰲論壇中,中國大陸並宣布成立「中國東協基金」,規模是一百億美元,以支持區域的基礎建設。在金融風暴的肆虐之下,需求持續不振,全球或者亞洲整體的經濟情勢還陷在泥淖中,一些規模比較小或者依靠出口的國家,恐怕暫時沒有能力做投資。
 然而,不景氣是投資的好時機,特別是在基礎建設部分,經濟愈是不景氣,就愈該進行,因為這是為未來經濟好轉的準備,但如今的情勢,很多國家恐怕確實力有未逮;中國東基金在這方面提供協助,一方面是中國大陸展現其為「崛起中的大國」的善意與實力,另一方面,也確實是一些想要突破困局的國家地區的機會。
 兩岸特殊的歷史情結使得許多事情的進行有便利之處卻也有困難;接受中國大陸的善意或者援助,是不少台灣人還需要加強心理建設的事,但是無論如何,中國大陸已經是一個有能力向周邊區域展現關懷與實際幫助的大國,台灣拒之於外?看看大陸的「家電下鄉」如何讓竹科與南科放「無薪假」的工程師回來日夜趕工,就可知道大陸市場對台灣的重要;股價原本有氣無力的面板、電子股,紛紛活蹦亂跳起來,豈不是大家所樂見的嗎。
 不可諱言,台灣產業需要與中國大陸做良好的搭配與合作,這樣不但幫助台灣企業,兩岸所形成的有效分工與產業綜效(synergy),更可以給區域經濟帶來新的契機,這是兩岸華人可以共同合作帶給世人的禮物。台灣需要更大氣地看待自己在區域經濟乃至於文化、社會等層面所能夠扮演的角色,以及能發揮的影響力,不需要有一種受迫害情結。接受大陸的好意、站穩腳步,在區域發展中盡一分力量,是一種更美好的回饋。
【中央網路報】

本報社評----陸資來台投資利多於弊

更新日期:2009/04/20 16:26
就在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強調要推動大陸企業赴台投資,並擴大對台產品採購的同時,第三次江陳會預備性磋商日前達成初步共識,未來陸資來台投資,將採一般性、漸進式開放,不會有具體項目,第三次江陳會也不會簽署協議,顯示雙方仍有若干歧見。
 在台灣經濟活動日現疲態,民間消費意願低落,適時引進陸資來台,當然對活絡台灣總體經濟有正面的作用。不過,陸資來台,涉及的投資項目、行業、金額,形式廣泛,也牽涉資金流動、大陸白領階級來台就業、隨行家眷工作、子女就學、醫療等相關議題,更涉及雙方法律規範,問題十分複雜,必須經過周密規劃、協商才能達成共識。
 事實上,到2006年底,大陸對台直接投資,只有兩千萬美元,聯想及天獅集團都已透過海外分支機構的名義,進駐一O一;知名的餐飲品牌,如譚頭魚、小肥羊等,也都在台開業。另外,許多大陸公司都藉由香港設立公司的方式,迂迴進入或藉第三地私募基金模式來台。根據統計,今年元月開始,外資匯入23.1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 65%;農曆春節前,外資淨匯入已達26.08億美元,折合約860億新台幣,大量流向股市及匯市,其中就有許多是大陸企業的資金,如果不能夠適度規範,當然不免會有一些負面的影響。
 然而,國內對於陸資來台,不僅朝野歧見甚大,就是相關部會的意見也相當紛歧。舉例來說,陸資來台投資範圍,經濟部原先計劃製造業開放九成,而陸委會則認為應該以正面表列方式,分三階段漸進開放,幾經討論,最後決定製造業212項中,先選定三成,列入第一階段優先開放;至於投資項目,經濟部原先是以「搭橋專案」為陸資來台的基本藍圖,包括太陽光電、車載及汽車電子、航空、通訊、LED(發光二極體)照明、資訊服務、風力發電、車輛、食品、精密機械等,但後來又不加限制,而以兩岸產業有互補性的項目及台灣可借重大陸優勢的產業為範圍。
 在預備性磋商中,確定未來第三次江陳會談,最後的共同聲明,將只會有原則性說明,不會明列開放項目,也沒有正面或負面表列的問題,顯然這是雙方妥協的結果。
 就大陸來說,陸資來台在政治上,可彰顯大陸對台灣的善意;在經濟上,則不僅可以活絡台灣的經濟,也可借助台灣科技及人力優勢,做為經濟發展的槓桿,可謂互利雙贏,因此,投資項目當然是多多益善。
 不過從台灣角度看,除了國防工業外,具獨佔性及敏感性的高科技產業以及由政府公共預算支應的公共建設,本來就不考慮開放,若干學者及業者也擔心陸資來台,會不會造成台灣技術的外流,甚至掏空台灣技術?會不會大肆挖角?會不會增加失業?會不會反而導致台灣資金過剩?會不會干擾台灣股市?會不會來台投資不久就撤資?
 平心而論,這些擔心多半都是杞人憂天,不足為慮,只要透過縝密規劃,完善配套,相信都可以逐步解決,但是為了避免相關產業強烈反彈以及在野黨藉機鬧事,政府在初期不免會採取緊縮及模糊的策略,甚至將金融服務業也暫時排除在外;儘管如此,陸資來台終歸是利多於弊,我們當然支持,也希望在今年年底,就能夠實現,為台灣的經濟注入活水。
【中央網路報】

本報點評----兩岸媒體相互常駐應提上日程

更新日期:2009/04/20 16:26
九十年代以來,兩岸關係就成為「顯學」新聞,媒體的相關報導一直受到兩岸各界重視。十一個月前國民黨重新執政以來,兩岸關係出現大突破,媒體的相關報導,數量更大。這就催促了兩岸媒體相互常駐這個老話題,又浮上檯面。
 實際上,在九十年代期間,兩岸媒體就已開始在探討互設常駐機構的構想,可見媒體本身對此項議題的興趣和需求都很高。上週,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李維一主動呼籲兩岸新聞媒體能相互常駐,「愈快愈好」。我們認為,台灣方面應該加以積極思考,共促實現。
 九十年代前期,連戰擔任行政院長時,就曾針對大陸主張的三通,提出再加一通,即通資訊。二○○五年三月三十日,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和中共中央台辦主任陳雲林會談,所達成的十二項共識之一,即是促進兩岸記者相互常駐。現在國民黨重新執政,自然應該鄭重考慮把此一議題提到議事日程上。
 根據兩岸媒體的經驗,台灣記者十多年來,前往大陸採訪的手續,都比大陸記者前來台灣來得簡便,也就是台灣政府對大陸記者來台的限制較多。這對於以開放性和自由性著稱的台灣新聞界而言,頗不搭調。
 現在的兩岸協商,海基、海協兩會只作為平台,並非是各種議題執行細節的主談者,兩岸政府各部門分別投入各種議題的協商,形成「遍地開花」。那麼台灣的新聞局根據職能,就應對兩岸媒體相互常駐,展開研擬,以便適時送到兩會的協商桌上。
 國台辦既已公開提出呼籲,台灣方面有必要加以正視,並積極回應兩岸媒體十多年來的此一需求。  
【中央網路報】

本報社評----WHA是馬政府外交政策的一大成就


更新日期:2009/04/18 09:35
對於自從
馬英九總統於去年的520就職後,少數反對人士無不對他「外交休兵」的外交政策嗤之以鼻,認為北京當局根本不可能願意在國際場合對台灣妥協,更污衊他的台海和平路線為「親中賣台」、將危害台灣安全。
 忍辱負重近一年的馬政府,卻在外交方面得分連連。去年年底由連戰前副總統代表馬總統參加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的非正式領袖會議」,是我國歷年以來最高層次的官方代表。我國少數邦交國也希望能與北京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也被對岸冷處理,深怕會逼使台灣人民選擇與台獨站在同一邊。而我國參與今年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
WHA)的可能性也大為增加。
 根據報導,我國將先向WHA遞出申請之後,再由
WHO秘書處發出邀請函,可能於五月初正式邀請我方代表以觀察員身份參加。目前WHA的觀察員有六個,其中包括國際紅十字會及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IFRC)。這是全球最大的人道救援組織,會員遍及186國。而巴勒斯坦是依據聯合國決議,由WHO接納成為觀察員。
 大陸方面為了防制台灣再度政權輪替的可能性,將以「逐年申請」的方式來同意我國的參與。加上反對黨一再批評馬政府是以「淪為中國大陸附庸」為代價,根本是「矮化台灣主權」。乍聽之下,這個外交突破似乎是以國家整體利益所換得的。
 然而,細看內容之後,才發現這是馬政府為了爭取我國加入國際組織的「權宜之計」。馬總統早於3月20日即表示,「政府不會為了參加WHA就犧牲主權或尊嚴。台灣不會接受副會員的安排,絕對不會以大陸團一部份的身份,否則就是主權矮化;最優先的名稱是中華民國,其次台灣、中華台北;有關參與國際社會的主權問題,兩岸在1992年已經有共識,就是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
 我方在談判過程中,早已將國家立場向對岸說明清楚,寧可不參加,也絕不可能接受任何傷及中華民國主權地位的要求。而對岸為了接續兩岸緩和的氛圍及避免傷害台灣人民對重返國際社會的期盼,願意重新思考我國參與國際組織的可能性。
 很多人都已經忘記了,早在2005年,當時的國民黨主席連戰首次踏上大陸、展開兩岸「和平之旅」。在連主席與中共總書記共同發表的「連胡五點聲明」中的第四點就提到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促進恢復兩岸協商之後,討論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包括優先討論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活動的問題。雙方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逐步尋求最終解決辦法。」如果我國今年能夠參與WHA年會的活動,連戰個人的功績將被列在史冊上。
 以國際現實來看,中華民國尚未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也因此想參加聯合國附屬機構的可能性本就是零。而在第一線的外交人員所經歷的許多困境與挫折,外人更實難明瞭。就拿WHA為例,這本是關乎每個人的衛生安全,不應有國界之分,我國盼能全面參與該國際組織的要求是理直氣壯,也企盼能以台灣的醫療和疾病防制等經驗與各國分享。然而,在
陳水扁主政期間,單純的人道問題卻被他刻意地政治化、複雜化。民進黨不以正道而行,當然就不會得到國際社會的尊重。
 國人應當瞭解,重返國際社會是長遠且艱辛的路程,不可能一蹴可及,必須以耐心展現國家的企圖心,並以智慧來跟大國周旋,任何衝撞現行國際秩序的行為根本不可能被接納的。中國大陸從過去排擠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秩序、到如今願意加入並與各國進行緊密的互動關係。試問,如果加入國際社會的條件之一,是破壞現有的遊戲規則,那又有多少國家願意全力支持呢?
 近一年來,馬總統溫和的外交策略已陸續得到正面回應。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Raymond Burghardt)於3月間訪問台灣之際,公開向台灣人民表示:「當前的台美關係極好,美國對兩岸關係的現況也感到放心(comfortable)。
歐巴馬政府樂見馬政府改善兩岸關係的措施,認為此舉既符合美國利益,也有助於兩岸穩定和避免錯估情勢。」而歐盟方面也一再傳達願意與我國增進雙邊關係的願望。
 「德不孤,必有鄰」,相信馬政府的外交政策必然能繼續為中華民國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及接納。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