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臺灣前總統從醫院返回監獄

臺灣前總統從醫院返回監獄
(VOC美國之音 May,12 2009)

臺灣前總統陳水扁已經從開始絕食後接受救治的醫院回到了監獄。星期二陳水扁在離開救護車返回去年12月以來一直被關押的拘留中心時,受到了支持者們的歡呼。臺北郊區拘留中心的一位官員(李大柱)表示,經過三天的治療後醫生一致認為陳水扁的健康狀況穩定,可以返回拘留中心。
上週六,在陳水扁絕食抗議因腐敗指控受拘留兩天后,被緊急送往醫院。陳水扁現在已開始飲水,但他發誓要繼續絕食直到星期天,以表示對臺灣反對黨民進黨的支持。法官星期一裁決,在對臺灣前總統陳水扁的審判程式繼續進行之際,將繼續羈押他兩個月。

亚洲国家将增加抗流感药物库存

亚洲国家将增加抗流感药物库存
(May, 08, 2009 VOC 美国之音)

亚洲13个国家星期五同意采取措施,对抗俗称猪流感的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在亚洲的蔓延。
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10国的卫生部长星期五结束了在泰国首都曼谷为期两天的会议,讨论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构成的威胁。
他们说,在亚洲地区增加对抗这种病毒药物的库存,至关重要,因为亚洲仍然缺乏足够的疫苗生产技术。
在一份联合声明中,亚洲的卫生部长呼吁共享信息,采取公共卫生措施,包括改善卫生和住房通风条件等。
但是他们反对采取旅行限制。他们说,旅行限制不能遏制病毒的传播,但却对经济产生重要的副作用。

索套下的主權,令人憂心

索套下的主權,令人憂心
2009-05-07
中國時報
【林濁水】
 馬總統說無論六項協議,ECFA都不涉及主權,因此主權一點都不會受傷。他的說法對歐美來說,都是很不可思議。歐洲在組成共同市場,使用共同貨幣時,許多國家舉行了公民投票,因為他們認為新的經濟規範在在涉及到了主權的行使。和墨西哥簽訂FTA時美國的主權是否受到傷害竟是一個爭論的題目:美國大到成為世界霸權,面對一個遠為弱小的墨西哥竟也會考慮到主權是否受傷。
 實際上是無論在觀光客來台或海空運協議,台灣無論是國家主權、民間商權都已受創。
 一、簽訂觀光協議後,依規定,陸客來台要經北京指定的旅行社組團赴台,台灣負責接待的旅行社需經北京審查同意再由中國旅行社下單指定。於是北京在掌控審查權下形成從旅行社到飯店、景點等等上下游都全盤掌控的一條龍型態。既壟斷了利益,又在台商脖子上套上以官控商的繩圈。
 二、海空運協商後,兩岸航線變成國內航線,主權固受損;連帶台灣輪船飛機被納編成替中國攬客或攬客的接駁輪、接駁機,海空港被定位成中國樞紐港的衛星地位。不只如此,原先可在兩岸間攬貨,佔我國船舶九五%以上的「權宜輪」非特許不能行駛,我國機隊、船舶都居於不利的競爭地位。而且中國的許可是一年一審,於是另外為台商脖子再套上繩圈。
 三、WHA的參與,馬政府既事先和北京秘密協商,又強調參與的結果最重要,過程不重要。事實上過程往往就決定了參與的身分,參與要中國審批,中國已形同台灣的宗主,未來的參與還要逐年審批,更是明白地肯定了中國擁有對台灣的主權,於是從產業進一步為馬政府脖子上套上了繩索。
 四、台灣希望同時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協議與對其他地區的自由貿易協定,但中共商務部國際司副司長朱洪指出,台灣要跟其他國家簽署FTA,是涉及主權國家的行為,必須經過中國大陸的同意,才能夠簽署。他說,「我們現在不讓台灣對外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這是一個主權問題,但是如果能夠獲得中國大陸的點頭,就能夠簽署。」至於台灣方面希望迫切性「早期收獲」計畫,朱洪表示,「現在談這個問題尚早」但台灣「透過合適方式可以提出。」
 中國既在台灣的商家和馬政府脖子上都套上政治的索套,還在台灣公職人員身上套上經濟的索套,歡迎台灣勤跑中國的公職政界人士在中國做生意,甚至給他們特許權、商品代理權。在這種情形下,當馬總統說主權沒有損傷如果是指中國的主權沒有損傷,那是正確的,其實中國主權何止沒有損傷,根本是進一步把行使權延伸到台灣來了,但台灣的主權怎會沒有受傷呢?
 《財訊》最近做了調查,六成的人認為台灣經濟太依賴中國太危險了,官民看法真是差很大,馬總統就不要怪民眾對自己不滿意度會那樣高了。
 (作者為前民進黨藉立法委員)

觀念平台-北京看馬總統一周年

觀念平台-北京看馬總統一周年
2009-05-07
中國時報
【陳毓鈞】
 馬英九上任已快一年,此時兩岸形勢可以用「主觀上的認知尚在磨合,客觀上的氛圍大有轉變」來形容。馬在競選時曾說了一些討好綠色選民的言詞,就任之初也說了一些不得體的話,令北京產生「情緒上的反感」。但是,中共雖重視原則,卻也講求現實性和靈活性。去年「江陳會」啟動,北京認為是其對台政策最大突破,因此順勢而為,借力使力就成為最佳戰略選擇。為實現對台政策所設定目標,深化交流協商,擱置對馬看法的紛歧,先掌握現實需要,推行有效可行的策略方法才是上策。
 另外,北京對台政策的動向,也受到民進黨內部情勢發展的影響。北京原本期待被認為「務實開明」的蔡英文能夠帶領民進黨進行轉型。蔡擔任主席之初,民進黨內務實派人物曾訪北京,表達擬加強溝通想法,北京並未拒絕。
 然而,張銘清被打事件以及陳雲林一行被圍事件發生之後,蔡所表現出的言行,讓北京深感訝異。然後與馬政府所提出對大陸開放的經貿政策,蔡用「全盤否定」的賣台思維加以對抗,令北京不可思議。
 其次,北京認為陳水扁弊案纏身,蔡可順勢和陳切割,並淡化民進黨的深綠色彩,但目前看來,蔡英文恐難辦到。還有,蔡的日本之行,其言論舉止,北京認為蔡具有強烈的親日情結,宛如李登輝再版,所以,北京不願把一個態度強烈而又敵視大陸的人做為打交道對手。
 最近兩岸關係的發展,正是沿著胡錦濤所提出的全球和平發展大戰略的思維在推進。第三次「江陳會」上,增加每日航班,MOU終於踏出一步,兩岸共同合作打擊犯罪也有了正式協議。加上北京不反對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成為世衛大會觀察員,上海世博會台灣館自中國館移出另立一旁,這些都是符合胡錦濤所說的兩岸尚未統一的現狀之象徵。至於馬政府所關切的ECFA,北京既已說出將朝建立兩岸經貿關係制度化目標而努力,達成正式協議的機會是很高的。
 根據中時的長期民調顯示,馬自上任一百天後就一直有三八%左右的人不滿意其施政,四五%左右滿意,這說明馬的名望不若從前。據此北京涉台學者專家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未來尚有縣市長、立委、總統等選舉,國民黨能否保持優勢,馬英九能否連任,都是未知數,故對台政策慎重為宜,否則民進黨一旦重新執政,豈不前功盡棄?有人認為只要不損害中國核心利益情況下,採取比較具有彈性且有創意的對台政策,使兩岸都能獲得實際效益,對馬政府應有加分作用。畢竟面對一個逐漸熟悉而又溫和不具挑釁的人物,總比面對一位不確定又不可知的人物要來得穩妥。
 兩邊的看法都有道理,依個人觀察,北京當局應會根據形勢演變的需要,採取較為中庸的做法,以便留下彈性和迴旋的餘地,調整政策方向,確保不致出現破局。
 (作者為北京清華大學中美中心高級研究員暨台研所兼職研究員)

希望拼圖-馬總統需要「務虛」的一件事

希望拼圖-馬總統需要「務虛」的一件事
2009-05-08
中國時報
【郝明義】
 今年二月初,馬英九總統主持「文化創意產業圓桌論壇」開幕會議時,有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發言。他說:「建設使一個社會強大,文化使一個社會偉大」,並希望自己以「文化總統」而為後人所記憶。
 五月一日,馬總統主持同一個論壇的閉幕會議,說他希望「中華民族的創造力,能透過兩岸文化的競爭而得到提升」,還有兩點很關鍵的宣示:一是把「大陸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的開放」端上下次江陳會檯面;二是「行政院應有一筆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投基金,卻又不同於一般純粹的創投,應該多和民間溝通,聆聽他們的需要」。
 就總統的高度而言,他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表達得相當清楚了。但是我建議他還有兩件事要做:一件「務虛」,一件「務實」。
 先說「務虛」的事情:馬總統需要有一個中華民國的新文化論述。
 過去,戒嚴時代的國民黨,有一套自成體系的文化論述。不論別人是否覺得虛矯,他們強調一個從堯舜禹湯文武而一路到孫中山和蔣介石的「道統」。在這個文化論述的主軸之下,當時的政府需要教育部怎麼編寫教科書,從「文化建設委員會」到「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委員會」等單位如何各司其職,也就理脈一貫。
 李登輝執政後,「台灣優先」逐漸成為新的文化論述。到陳水扁執政,高舉「本土第一」的大旗,文化論述中也有一個清楚的主軸,那就是「去中國化」。於是我們看到新的教科書該怎麼寫的主張,也聽到有人主張把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統統歸還中國大陸等等。
 現在,馬英九執政了。就一個重新政黨輪替而上台的總統而言,他不可能延續民進黨政府時代的「去中國化」,也不可能回歸老國民黨時代的「道統」.他需要一套新的文化論述。何況,今天馬英九還需要面對一個特有時代氛圍:不但世界各國都在重視、競爭「文化創意」與「文化資本」的經濟,連過去曾經以「破四舊」為文化論述主軸的中國大陸,現在都開始要重拾傳統文化。
 二○○九年,中國大陸有幾件標誌著歷史意義的文化事件。第一,是六十年以來,第一次把清明節列為國定假日。第二,國務院總理史無前例地登門拜訪了商務印書館。第三,國務院下的新聞出版署破天荒頭一次公開肯定「非國有(民間)出版工作室」的存在與貢獻,並公開倡導國營資本與民間出版工作室的結合。第四,今年十月,「中國」將以主題國而在法蘭克福書展登場。
 第一件事情,說明他們要接續中國的傳統文化資源。第二件事情,說明他們從國家領導人的層次,表態重視「文化」的力量。第三件事情,說明他們開始動用資本的力量,來鼓勵發展同時也收編以出版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第四件事情,則是他們「以軟實力走向國際」的展現。
 四件事情,相互呼應。不論未來發展如何,他們要做的事情,首尾一貫,很清楚地讓人看到他們的文化政策如何舖展。
 所以,身為執政責任最終所歸的總統,不論是為了面對國內的人民,還是全球競爭的「文化創意」經濟,還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能透過兩岸文化的競爭而得到提升」,馬英九都需要有一套新的文化論述。由這個論述而有政府的文化政策,由這個文化政策而教育、研究、企業、產業、非營利性事業、移民、立法、行政等各個領域全方位的實踐,來體現這個新的文化論述,再以這個論述來前引我們社會的發展。至於「文化創意產業」要如何構劃,如何發展?那只是在這個全方位論述與實踐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可以應勢而解。
 不作此圖,沒有文化論述卻想有文化政策,沒有文化政策卻要思考如何建立「文化創意產業」,難免窘困。在「道統」和「去中國化」的兩極激盪之後,政府如果沒有新的文化論述,形同沒有新的施政綱領與願景,此其一。過去的「文化」沒有機會和「產業」結合,過去的「產業」沒有需要和「文化」結合,政府部會如何主管其事,如何協調其事,難免因為陌生而產生扞格,此其二。這兩者沒有解決,政府難以與民間溝通,溝通時難以找到相同的語言,此其三。提出新的文化論述,是很「務虛」的一件事。但是馬英九希望將來以「文化總統」而被人所記憶,不能迴避此事。
 (作者為大塊文化創辦人)

華府看天下-蘇特大法官引退的啟示

華府看天下-蘇特大法官引退的啟示
2009-05-08
中國時報
【傅建中】
 美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蘇特(David H. Souter)月初宣布,他將在六月底高院休會時退休。消息傳出後,外界頗感錯愕,因為他今年尚未滿七十,與已快九十的史蒂文斯(John Paul Stevens)大法官相比,言退未免過早了些。同時大家對蘇特要退,也不感意外,因為出身新英格蘭鄉間的蘇氏,從來就不曾喜歡過華盛頓,而且相當討厭華府的權力傾軋、酒肉徵逐,所以他從不參加那些無休止的酒會和飲宴,說他 anti-social(不近人情)亦不為過。
 目前在九名大法官中排名第四的蘇特,確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首先他一輩子沒結過婚,目前仍是王老五。平素生活極為儉樸,不煙不酒,過去十九年來在大法官任內不曾置產,一直是租一間極普通的公寓住。他住所附近的治安不怎麼好,幾年前的一個晚上出去跑步,還遭到兩名年輕黑人打劫呢。幸好他在哈佛念書時,練過中國的武術,派上大用,擊退搶匪,自己毫髮未傷。
 據說蘇特是最富有的大法官,由於投資經營得法,目前他的身價是六百到三千萬美金,但是他過的日子極其節儉,連電視和手機都沒有,開的是一輛德國國民車(Volkwagen)。因為他不喜歡坐飛機,每次回新罕布什爾(New Hampshire)的老家,都是自己駕駛這輛小烏龜車。當初他被老布希總統任命為大法官時,就是租了一輛卡車載了家俬自己開到華府的。由於無意在華府久居,二十年來很多當初帶來的東西還是原封未動,倒也省了不少搬家時東西打包的麻煩。
 按說老布希總統任命的大法官,政治色彩應該保守才對,這是為何當年參院就蘇特的任命投票時,麻州的小甘迺迪和凱瑞兩位參議員都投了反對票,因為他們認定蘇特是右派。可是出乎他們意料的是,蘇特在最高法院審理案件撰寫法律意見時,經常是跟著自由派的法官們走。通常這九位大法官中的自由與保守派勢均力敵,意識形態傾向保守的甘迺迪大法官(Anthony Kennedy),往往是左右案情的關鍵人物。
 二○○○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布希和高爾的票數極為接近,最後得靠一再驗票決定勝負,特別是決定成敗的佛羅里達州,連佛州的票數都難定勝負時,就只好請最高法院裁決了,結果是五比四,小布希以一票險勝。那時蘇特投的票是反對由高院裁決,而主張繼續驗票到水落石出為止。
 蘇特對高院以五對四的表決把總統大位送給布希極為不滿,一度考慮辭職,表示抗議,甚至還傳說蘇特為高院的決定痛哭流涕。如照東方的傳統和人情事故,蘇特既是老布希所任命,他應感恩圖報力挺小布希才是,怎麼會反其道而行呢?在布希和高爾的法律對決中,蘇特展現的是大公無私的道德勇氣。而事後證明,蘇特確有先見之明,小布希當政八年,弄得天怒人怨,多少青年枉死伊拉克戰場,舉世與美國為敵。如果當初蘇特的意見成為主流,肯定不會有伊拉克戰爭,美國的經濟也不致像今天這樣糟。
 蘇特退休,給歐巴馬總統一個機會任命他自己的大法官。目前九位大法官中,只有一位是女性,那就是前些時被診斷患有胰臟癌的金斯柏格 (Ruth Bader Ginsburg),屬自由派,是蘇特的好友。未來歐巴馬提名人選時,將找一位女法官,以補足從前二名女大法官的名額─歐康納(Sandra Day O'Connor)已退休。目前有可能接替蘇特遺缺的分別是一位拉美後裔女法官和密西根女州長,歐巴馬近期將作出決定。
 蘇特告老還鄉時新英格蘭楓葉正紅、景色絢爛,可是他的老家已經破舊不堪,多少得整修一番。蘇特仍保有美國先賢《湖濱散記》哲學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遺風,一切都自己動手,此番亦不會例外。報導說,蘇特去年曾修過老家的屋頂,一位美國三權分立制下一言而為天下法的大法官,居然爬到屋頂上修房子,而他和左鄰右舍及鄉間父老打交道時,人們也只管他叫 David,而非 Mr. Justice(法官先生)。像蘇特這樣不黨不私、高風亮節的大法官,堪為台灣司法界的表率,即使我們的法官不能見賢思齊,至少檢察總長陳聰明該知所進退,考慮掛冠了,好在有生之年多享受一些台灣的好山好水。
 美國立國二百餘年,能歷經風雨屹立不搖,甚至愈挫愈強,就是因為它有蘇特這樣的人居廟堂之上,做為國家的基石,世人的暮鼓晨鐘。

知過難改的金融市場

知過難改的金融市場
2009-05-09
中國時報
【沈雲驄】
 看看這幾天的全球股市。什麼危機,什麼教訓,好像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好消息。本周叫台股第一名就不必說了,從去年的低點算起,巴西漲了七成五,俄羅斯漲了八成,中國跟印度也雙雙漲了五成。幾天來,散戶們再度心癢難耐地摩拳擦掌,彷彿,好日子轉眼間已經來了。
 好日子,誰不樂見呢?倘若這波的股市熱潮,意味著世界經濟轉好,人民買氣回升,企業更賺錢,先前把大家害得半死的金融爛攤子已經整頓好了,股民們不但能解套,也可以從此安心投資置產,當然很值得高興。
 但問題是,不管推動全球股熱的原因是什麼,可以確定的,並不是因為我們有了一個更安全的全球經濟,不是因為有了值得信賴的金融市場,更不是因為現在有了更有效的監督制度。相反的,各種壞消息沒有結束,先前信誓旦旦要進行的金融改革,卻連八字都沒一撇。
 首先,總體經濟仍然很糟。從目前為止的各種數據來看,並沒有擺脫危機的跡象。美國的失業率還在攀高;為了防止歐洲經濟進一步惡化,歐洲央行這星期被迫再度降息;亞洲的日本、中國、印度,政府依舊在大舉砸錢,沒有因為股市漲了而有半點鬆懈,就是知道情況仍不樂觀,怕經濟壞下去。
 其次,企業的獲利也沒明顯好起來。除了部分廠商受惠於龐大公共支出所帶來的商機,大多數公司仍然困於過一天算一天的艱難處境中。仁寶的陳瑞聰說,未來訂單的能見度只有一到一五個月;思科公司的錢伯斯也只敢預測到六月底,下一季會怎樣?不知道。
 更重要的是,仔細看整個金融市場,其實並沒有擺脫金融風暴前的運作方式,從業者、政府到散戶,仍舊緊抱著各種危險的方法與工具。遠的不說,翻一下報紙就不難發現,隨著股市愈來愈火熱,先前灰頭土臉、說起話來意興闌珊的業者與老師們,如今再度抖擻起精神,展現炒作市場的本事。能炒的炒,不能炒的照樣炒。
 例如備受矚目的美國政府對金融機構所做的「壓力測試」,幾天來就荒謬地成了業者們口中左右市場的理由。所謂的壓力測試(stress test),簡單說,就是要知道萬一經濟繼續壞下去,貸款收不回來,負責維繫經濟活動的金融業,到底撐不撐得下去?政府又該如何因應?當墨西哥與亞洲相繼爆發金融危機之後,國際貨幣基金也曾在十年前就制定了一套金融產業評估辦法,希望透過「壓力測試」等幾種分析工具,來監測全球金融體系。
 先不談這套工具為什麼沒有防止世界陷入今天的災難中,就算這種測試是有效的,所得出來的結果也只能被政府拿來參考,以及作為業者內部檢討的資料,根本不能拿來作為投資價值的判斷基礎。但看看這星期以來,從美國到亞洲,金融市場依舊隨著測試結果的出爐而起伏,彷彿測試結果好,就意味著金融體系好,市場就值得投資。才怪,誰都知道這項測試只是要了解此刻的金融機構有多「糟」,而不是有多好;無論測試結果如何,套用巴菲特幾天前的說法,都跟「我是否該投資,沒有半點關係」。
 面對全球股市的上漲,各國政府們當然可以喘口氣,但不應輕率地配合著市場起舞,營造「風暴已經過去」的假象,讓人們以為可以恢復過去那樣,迷信著金融市場帶來財富的魔力。尤其,不應繼續縱容金融市場回到老路上,高舉著各種似是而非的說法迷惑投資者。先前說要進行的金融改革,才是保障投資人、穩定經濟果實的關鍵。
 《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約翰凱伊不久前批判英國工黨政府在風暴後的心態,還是「在用金融業的眼睛看金融業」──跟金融業者一樣,政府官員們也一心只想回到金融風暴前的好時光。改革與監督,儘管官員們朗朗上口,各界也改革聲不斷,但顯然都不是官員們真正關心的重點。
 知過非難,改之難。改,也許才是業者、政府與投資者真正的挑戰。
 (作者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

南方朔觀點-再好的運氣,也有用光的時候

南方朔觀點-再好的運氣,也有用光的時候
2009-05-12
中國時報
【南方朔】
 英國文藝復興時代,是「騎士文化」轉「紳士文化」關鍵時刻。菁英階層講究上馬即能提鎗作戰,下馬即可翩翩風度,講究寬宏大量,並能賦詩囑文。著名鍚德尼爵士(Sir Philp Sidney,1554-1586)即堪稱表率。
 鍚德尼爵士出身牛津,是那個時代的標準紳士。他是伊莉沙白一世的禮儀官,也曾在列國公卿間週旋,協和萬邦;同時他也是掌管軍需,在和西班作戰時親率騎兵上陣,受傷而死。此外,他的詩文也引領風騷,是「前莎士比亞時代」的重要詩人。他在名作《阿卡迪亞》裡有這樣的紳士風範名句:「有愈大權力去傷害別人的,卻愈不去傷害人,就愈會得到崇敬的讚美。」他的這個句子所顯露出來的高尚品質,顯然影響到了莎士比亞,遂在自己的十四行詩裡,多次加以發抒引申。例如,莎士比亞曾如此寫道:
 有大權力去傷害別人的卻不屑此種行徑,
 某些事情他最容易做秀但卻自制而不為,
 那運行別人的,自己懂得如磐石般堅定,
 不隨風而動,冷靜,對誘惑則保持敬畏;
 愈得到老天爺福份賞賜的,
 愈應珍惜而不能隨便浪費。
 在上述這些詩句裡,莎士比亞告誡世人,有些人確實得到上蒼比較多的賞賜,因而運氣特好。但人們必須知道,再好的運氣也有用光的時候。因此,愈是好運氣的人,愈應該懂得自我省思,不要把老天爺賞賜的運氣誤認為是自己的本領。因此,縱使有權力去整人、鬥人、關人、傷害人,但也不要這麼做;縱使有權有能去做秀,但也要懂得自我抑制。受到老天賞賜運氣而運行權力,更應該堅定自己,不可今天這樣,明天那樣;這個要討好,那個也要討好,把權力玩成了風向雞。莎士比亞最嚴肅的警告是,受到上天賞賜而有權力,而權力如劍,絕不可聞風亂舞,因而遂如此寫道:
 小心啊,親愛的老兄,對你那很大的大權;
 最堅利的刀若用之不當也將失去其鋒芒!
 在此花篇幅談莎士比亞的詩,當然不是舞文弄墨,附庸風雅。而是因為莎士比亞的詩句,乃是一面太好的鏡子,剛好映照出了當今台灣權力的景象。此刻對台灣的當政者而言,乃是過去的那種好運氣已差不多到了快用光的時候,如果不能把那殘存的運氣蛻變為能力和擔當,去創造一個新局,那麼未來的三年就只會在人們的笑罵及惋惜中拖延而過。當今的民進黨形勢已敗到谷底,但「五一七」卻已儼然營造出了一定的氣勢,就是個極其嚴重的警告訊息!
 儘管當今政府一直把運氣說成是本領,但稍加深思,當可發現它在阿扁把台灣搞得百孔千瘡及鎖國自閉,而連戰訪問北京也為兩岸開啟了對話可能性的這種時刻竄起,當然是天大的運氣,可惜的是當今新貴們,真的把運氣視為本領,於是權力的自大遂告形成。它不能體會人們對新局勢新願景的盼望,而只是重覆著過去那種討好搖擺的風格。這一年來,那種藍綠通吃的「全民」、「二線」概念,那種討好搖擺的風格,以及新朝廷「勇於內鬥,怯於公戰」的特性,其實是一直在發酵。
 經過這一年,人們已可看出,國民黨內部由於放話而潛藏著的內鬥可謂已到了臨界點。我們甚至不能排除國民黨再度分裂風險;而在公共事務方面,一個扁案辦到現在,還在「逃亡」、「串供」這種似是而非問題上做延押文章;一個縣市升格,也搞得支離破碎,難以自圓其說;當然更別說外交及兩岸只能用一塌糊塗,不知所云來形容了。這個政府沒有大犯法而始終民調不佳,原因即在於人們原本對它的期望已落了空。這是嚴重的失望,當這種失望繼續變成絕望,原本上蒼賜予的好運氣就會翻轉成噩運當頭。一個政府只一年即行情下跌到如此程度,還能不知道覺悟嗎?(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社論-我們不要貪腐的政府,更不要錯誤的政策

社論-我們不要貪腐的政府,更不要錯誤的政策
2009-05-12
工商時報
【本報訊】
 馬總統上任將近一年,在野黨站在反對的立場,不但舉辦一連串檢視馬政府施政績效的會議,更打算在5月17日當天發動南北街頭遊行,表達對馬內閣施政的不滿。相對地,馬政府為了替自己辯護,除了透過行政力量加緊控管施政進度之外,馬總統與劉院長更不斷親上媒體,接受訪問,嘗試直接與民眾溝通,推銷政府年來的施政成績。日前,在一場採訪中,馬總統感慨夫人周美青及家人為他犧牲甚多,包括須辭卸原有的任職;馬總統特別強調,如此做的原因,全係為了獲取民眾對他清廉的信賴。我們對馬總統以身作則的用心與堅持表示高度肯定,因為民眾對貪污腐化的厭惡,早已忍無可忍。但是,除了不要貪腐的政府之外,我們更不要的是錯誤的政策。
 馬總統一上台便面對金融海嘯危機,雖然這是一項世界性的經濟問題,但卻也正好對馬總統的財經專業執政能力,形成最嚴酷的挑戰。大體上言,馬總統的政策主軸是:對外,致力兩岸關係的改善與開放,創造商機;對內,推動愛台12項基礎建設,擴大內需。對於前者,這一年多來透過兩岸高層人員的互訪以及江陳三度會談等作為,已初步顯現些許成效;對於後者,則是頒布振興經濟方案以及通過98年度1,500億元特別預算,希冀能夠穩住台灣經濟發展的基本盤。這些政策的對錯或許可以有更深入的討論,但是,前者有在野黨刻意不斷地掣肘與提醒,而後者則因是國家長期建設的基礎工程,本即當積極進行。是故,我們對於馬政府在做這些政策決定時的制衡性與周延性,並不會有太多的擔心。迄今為止,最令我們質疑的政策其實是租稅減免。
 馬政府偏好採用租稅減免的程度已遠超過歷代前朝,不但為因應短期問題的減免稅多如牛毛,例如擴大製造業及其相關技術服務業的5年免稅、原油及大眾物資等關稅免徵,以及鼓勵購車的貨物稅減徵補貼等;更有許多影響長期制度的降稅措施,例如遺產及贈與稅率降為10%,營所稅稅率降為20%,以及綜所稅最低三級距稅率各降1%等。馬總統競選時承諾要成立「賦改會」,為國家的長久稅制重新建構一個符合公平效率的環境,可惜去年成立後,行政院只把它定位成「會議」的性質,並沒有專責性的功能,故迄今效果不彰。其間,還發生過學者委員對角色不清的質疑,以及民間稅改團體對政府態度偏頗的抗議與退出等事件,凡此皆對賦改會的形象造成重大的傷害。減免稅優惠本來就是各方利益團體覬覦貪圖的大餅,成立賦改會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學者專家的參與及牽制,用專業的態度與討論來降低政治利害的不當干擾。如今賦改會由於內鬨而功能受損,幾已淪為行政院的橡皮圖章,無怪乎琳瑯滿目的減免稅措施於焉趁機不斷地竄出。馬政府已是台灣歷代政府中,減免稅優惠用得最浮濫的代表者。
 租稅本即「必要之惡」,政府用其做為討好選民的工具,似甚有利,但稍一不慎則後果常難以收拾。最近行政院各部會仍在爭相提出各種減免稅的需求,即為其顯例,包括交通部為航運業護航硬要實施噸位稅,體委會因棒運蒙羞趁機提出包山包海的減免稅項目,文建會為振興文藝活動而想出個人支出抵稅措施;尤有甚者,金管會以發展資產管理中心為由,更獅子大開口地為海外資金爭取多重的免稅待遇。馬政府為搶救經濟,已不斷地增加支出,擴大舉債,如今再加上大量浮濫的實施減稅,財政赤字的壓力已達到空前緊張的地步。前不久,國際信評機構調降我國信評等級為負向,已顯現出我國財政步入危機的端倪。財政部日昨公布了今年前4月稅收較去年同期減少713億元,預算達成率只有18.8%,創下史上最低紀錄,更印證了財政惡化的嚴重程度。
 馬政府如果不能從觀念上破除對減免稅的迷信與依賴,則任憑我們如何大聲疾呼,皆屬徒勞無功。我們一再強調,政府課稅有其神聖而獨立的理由,在政策決定時,不能一味狹隘地以「發展」觀點來論租稅。馬政府若能體認這些專業的忠告,便知道該如何調整其所犯的錯誤。畢竟,「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不應只是一句空話而已,而是民眾確實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