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重新認識台灣的製造業

重新認識台灣的製造業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5.15 02:37 am

行政院主計處於日前發布2006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初步統計結果,提供了近五年來產業變化極豐富資訊。在過去五年間,2001年台灣陷入50年來首度負成長,自2002年國內外景氣開始回溫,尤其2004-06年的三年間全球經濟平均每年成長率,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統計高達5.2%,台灣也恢復到5.1%的成長;顯然各產業都發生變化,而其中以製造業變化最為顯著。茲就工商及服務業普查提供的統計資訊,分析五年來台灣製造業的變化。
製造業如概括劃分為傳統製造業及非傳統製造業,更能展現其五年來的變化。所謂傳統製造業係指民生、化學、金屬機械工業,非傳統製造業則指資訊電子工業,包括電子零組件、電腦、通訊及視聽電子業、光學製品及電子設備製造等,即一般所稱高科技產業。
五年來傳統製造業活力重現。台灣傳統製造業在出口導向政策引導下,自1960年代初期開始至1980年代中期的20多年間快速發展,對整體經濟發展及就業有重大貢獻。但至1980年代後期,由於勞動短缺,工資大幅上升及投資環境的改變,傳統製造業優勢逐漸消滅,業者不得不另覓適當環境,開始移往勞動成本低廉的東南亞及中國大陸生產;尤以1991至2001年的十年間傳統製造業外移速度最快。就歷次工商普查資料觀察,以傳統製造業從業員工而言,1996較1991年減少19.4萬人或9.0%,2001年再較1996年減少21.9萬人或11.1%,可見傳統製造業萎縮之快速。惟這次普查2006年傳統製造業不僅從業員工人數止跌回升,較五年前增加8萬人或4.6%,生產價值更大增62.8%,相較非傳統的高科技產業產值增加70%,毫不遜色。雖傳統製造業從業員工及生產總值占製造業比重持續下降,但降幅較前十年大為減緩,而且分別高占製造業的六成八及六成四,仍然是製造業發展的主軸。
傳統製造業近五年來活力重現,還有下列四大特色:一是傳統製造業勞動生產力大幅提升,五年間增加56%,遠較非傳統製造業增加33%為高,使兩者間的差距大為縮小。二是傳統製造業資本生產力大幅提高,五年間增加41%,而非傳統製造業資本生產力五年來停滯未變,顯示傳統製造業資產運用效率,相對較非傳統製造業大幅提升。三是由於勞動及資本生產力的提升,使其利潤率自五年前的3.2%,2006年倍增至7.7%,與非傳統製造業的7.8%,並駕齊驅,傳統製造業已非微利產業。四是在勞動生產力大幅提升的貢獻下,傳統製造業勞動成本占生產總額的比率大幅下降,自五年前的15%降至11%,與非傳統產業相等。凡此均顯示台灣傳統製造業歷經20多年的淘汰起伏調整,勵精圖志,轉型升級,終於脫胎換骨,不論是持續生存者,或新進入者,多是體質堅強,經得起國內外市場競爭的考驗。
在非傳統製造業的高科技產業方面,在近五年來的發展亦有下列三大特色:一是非傳統製造業的高科技產業,在一般印象應是技術密集或資本密集產業;但這五年來從業員工增加19.1萬人,高占製造業從業員工總增加27萬人的71%,其中又以半導體及影像顯示產業增加16萬人高占總增加人數的60%最為突出,成為製造業創造就業的最大功臣。二是海外生產依賴度大幅提高;五年前非傳統產業海外生產占營業收入的比重才15%,2006年躍升至48%,而且五年來非傳統產業營業收入能大幅成長1.45倍,主要靠海外生產增加貢獻了70%,顯示國內接單海外出貨,已是非傳統產業成長動能的最大來源。三是成為最大吸金產業;近五年來非傳統產業實際運用資產增加4.3兆元,高占製造業運用資金增加額的四分之三,資金運用愈來愈高度集中;而使每一員工資產運用額,非傳統產業相對傳統產業大幅增加,2006年幾達後者兩倍。但其勞動生產力與傳統產業比較,五年前還高出41%,2006年降至20%;顯現非傳統產業資產運用效率,相對傳統產業每下愈況,這應是台灣高科技產業的最大隱憂,不能忽視。
就工商普查資料觀察,五年來整體製造業發展,表現相當優異;不過除就業增加非傳統產業優於傳統產業外,不論生產的增加、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資金運用效率的提升,傳統產業均優於非傳統產業。但五年來製造業增加投入人力中的71%,增加投入資金中的四分之三,所投入的高科技產業,其表現反不如傳統產業,是否什麼地方出了問題,期望新政府上任後,能深入檢討,謀求改進之道,否則對未來長期發展不利。
【2008/05/15 經濟日報】

聯合筆記》大國的真正崛起

聯合筆記》大國的真正崛起
【聯合報╱楊湘鈞】
2008.05.15 02:37 am

大陸四川強震,死亡人數已超過萬人,對即將透過北京奧運向世人宣告崛起的中國來說,恐將是一個比西藏問題更為棘手的考驗。但換個角度來看,在北京奧運前發生如此巨變,又何嘗不是檢驗中國是否真正崛起的絕佳試劑。
中共總理溫家寶在第一時間展現的「關懷災民、救人為先」的言行,以及官方迄今似未見嚴審嚴管的新聞傳播,相較於胡錦濤面對西藏問題時的強悍及媒體封鎖,無疑一新國際耳目。但中國迄未同意讓包括台灣在內的專業救難隊進駐災區,卻又讓人不解:難道動員再多解放軍,就能代表中國的崛起?
任一國家發生超大型災難,國力必然遭受重創;但透過救災,卻可充分展現其國力。或許這正是中共領導人當前的思考邏輯,何況中國有源源不絕、服從性強的解放軍全力進駐,又何必欠他國人情?若果真如此,就顯示其人道思考的「軟國力」,仍與先進國家有相當差距。
見諸以往國際上許多超大型災難,像旱災、寒害,通常最欠缺的是物資,救援人命並不困難,各國多可自行解決。但地震卻是相當特別的天災,受難者多半需要專業的救援,絕不是比人多、設備多即足。
以台灣九二一地震為例,受地震侵害的地方遠比這次四川強震小,死亡人數也僅有兩千多人;何況,台灣基礎建設與救援體系遠比大陸偏遠地方強。但一個九二一,卻嚴重暴露出台灣地震救難的缺失與不足。如果當時台灣領導人悍然拒絕國外專業救難團隊進駐,就算再怎麼跋山涉水看災區,恐怕仍難逃被人民砲轟。
天大地大,都沒有「把握每一個可能的救命機會」來得大。中國要真正崛起,北京領導人不能忘記,在展現各項看得見的國力之時,也要讓自己的人性思考跟著崛起。亦即,要充分運用人民賦與的權力,將各種可能的救災資源用於人民;否則,仍只算是一場比緬甸軍政府來得好看些的包裝秀。
【2008/05/15 聯合報】

迷糊得意外

徵文/驚喜》迷糊得意外

由於爸爸是靠出賣勞力來養活一家七口的,所以我自幼就過著與手足衣服輪流穿、食物互相搶的困苦生活。

為了體恤父母的辛勞,我高中時選擇半工半讀,每個月微薄的薪水都交給媽媽,她則給我一些零用。我奉行能吃廉價土司就不吃麵、能走路就不搭車的極簡生活,每個月硬是摳出一、兩百元,藏在衣櫥的衣服口袋裡。

畢業後我進入職場,有一天鄰居問我高中制服可否送給她的小孩,我爽快答應。隔天,鄰居卻告知,我的衣服口袋裡有四千元。我睜大眼:「哇,四千元耶。」我這才想起自己的迷糊,也很驚喜重獲這筆「意外」之財。

我當下決定第一次「大方」,於是請全家人看電影、上館子。家人酒足飯飽之際,還故意揶揄我:「小氣鬼,想通了。」我不但不生氣,還為自己偷偷存私房錢的功力感到自豪。

有了這回經驗,兄姊以後不時嚷嚷,要我再摸摸衣服的口袋,說不定又有二度驚喜喔。

【2008/05/15 聯合報】

從四川地震談中國崛起

從四川地震談中國崛起
【聯合報╱社論】
2008.05.14 02:55 am

無人知道地震何時發生,亦無人知道地震何處發生。例如,倘若此次四川大地震發生在半夜,不上班、不上課,死傷或許就不會如此慘重;再如,倘若此次地震的震央向東移幾百公里,三峽大壩親身面臨考驗,誰知後果如何?
談論一國的興衰,有國勢或國運之說。人事的努力與否,固然影響一國興衰;難知的世局變幻與莫測的大自然滄桑也能左右一國的起落。正當中國上下沉溺在迎接北京奧運的喜慶氛圍中,誰能料到西藏出事而致聖火一路遭到杯葛,誰又料到四川會發生如此災情慘重的大地震。
在中國「和平崛起」的進程中,不但雪災、地震非人力所能控制,連西藏是否出事亦不隨主政者的意志為轉移。因此,在具有「中國崛起」象徵意義的北京奧運即將開幕之際,發生了西藏事件與四川地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反差,格外令人震撼,亦格外啟人深思。
「大災難」往往最能反映社會的承受力與政府的應變力。紐奧良卡翠納颶風,與孟加拉水患的場景,災民的形貌,政府的動作,皆會給人留下不同的印象。如今,電視螢幕上不斷出現此次四川震災與唐山大地震的對照,分別是規模七點九及七點八的強震,但相距三十二年的景觀卻是大相逕庭。此次四川震災中的中國大陸,已經脫離了「唐山大地震時代」,亦與最近緬甸水災的景象不同。可見,任何國家皆不免遭逢天災地變,但其承受力及應變力則反映了災前積蓄的國力。
就此而言,唐山大地震完全封鎖了災情,而遲至三年後始發布死難二十四萬人的官方統計;與今日將災情呈現在電視上,隨時發表死傷統計相較,自是不可同日而語。從封鎖唐山大地震消息,到公開處理四川地震,呈現出中國的變化。
西藏事件對北京政權則相對棘手。地震的災情可以用統計數字呈現,西藏的社會裂痕卻無法丈量;嘗試開放境外媒體進入西藏,卻換來喇嘛公開向記者吐槽。倘若將中國開放震災資訊視為願意接受內外議論的考驗,則西藏事務之始終難以言說,卻顯示了尚未覓得能夠說服內外的解決方案。西藏事件的資訊管制,猶如唐山地震的處理方法;四川地震的資訊公開,則顯示民間的承受力與政府的應變力已達相當規格。準此以論,中共政權現行的種種政治控制,使得政府與民間皆受束縛綑綁,在未來「中國崛起」的道路上,恐須逐一加以解放。
華麗的奧運,未必是國家崛起的指標。世人對北京奧運場館如鳥巢及水立方等皆表讚嘆,但這卻不能化解有些國際輿論對西藏事件及人權問題的關切;相對而言,中共政權不能阻止地震發生,但處理震災的態度、方法與效率,卻是世人從災難中評量北京政府的指標。
二○○八年將是中國大陸刻骨銘心的一年。原以為北京奧運可使二○○八年成為「中國崛起」的紀元碑誌,誰料到竟有雪災、西藏事件及四川大地震接踵而至;北京當局如何解讀這個對比強烈的歷史弔詭,勢將影響「崛起之路」的前程。顯然,北京奧運尚難支撐「中國崛起」這面大旗,中共政權若無更高遠細膩的追求,恐怕難以實現此一夢想。
沿著一路遭受杯葛的奧運聖火路徑,探索震災區斷垣殘壁中發出的待援聲息;北京政府此時應當潛心觀察,仔細諦聽,深切回味這二○○八年刻骨銘心的歷史啟示!
【2008/05/14 聯合報】

台灣尤努斯 温世仁以網路助農民脫貧

溫情小語
台灣尤努斯 温世仁以網路助農民脫貧
採訪撰文= 記者黃鈴翔、梁家銘/台北報導 ● 東森新聞報 2006-12-11

同樣是助人,已故的英業達副董事長温世仁,生前曾說,捐錢是最不負責任的救濟方式,給魚吃不如教導釣魚的方式,因此科技起家的温世仁,在台灣以網路推廣台灣觀光,促進經濟發展,在大陸則推展千鄉萬才計畫,要以網路幫助八億農民脫離貧困。

荒煙漫漫黃土飛揚,靠天吃飯農作為主的中國貧苦大西部甘肅黃羊川,就是身價百億的英業達副董事長温世仁生前救濟貧苦的第一個據點,蓋教室捐電腦拉網路,中國的八億農民要靠這個新科技掙脫宿命迎向世界。

温世仁以網路在大陸興學,希望透過教育協助脫貧,而温世仁超過半百歲月的人生體驗趨勢科技預言,温世仁全出書成冊分享經驗,如今已經捐出超過五千本書給台灣偏遠地區中小學,花了數十億大方投身作公益,但温世仁對自己卻是節儉得可以,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鈞表示,温世仁每次來找他都坐計程車,西裝就這麼兩套而已。

曾經說出買豪宅不如蓋教室,50歲以後不當企業家,温世仁留下了豐厚的遺產,在經濟的弱勢角落一點一滴的成長,即便在他過世之後,
他的精神依舊不死典範猶存。

孕婦卡瓦礫50小時 成功救出

孕婦卡瓦礫50小時 成功救出

更新日期:2008/05/15 06:59

眼 前的大樓已經嚴重扭曲變形,怪手把救難人員送到二樓高的地方,他們七手八腳,把這名現年34歲的孕婦一吋、一吋慢慢拖出來。救難人員激動,旁觀者也鼓掌叫 好。這名懷孕已經八個月的婦人,卡在瓦礫堆五十多個小時,結果被送上救護車之前,又是一翻折騰。在哀鴻遍野的災情中,看到有人生還,並且母子均安,令現場 救難人員精神為之一振。民視新聞 綜合報導

讓溫世仁精神 重現四川

讓溫世仁精神 重現四川

中國大陸四川省發生大地震,災情慘重。台灣民間社會和宗教團體都準備投入協助救災的行列。相較於民間社會自發性的救援行動,陸委會與海基會的作為略顯消極保守。

過去兩岸之間不論政治關係的起伏,彼此對於對岸發生重大災情都會表達人道關懷之意或採取救援行動,形成兩岸互動關係上的慣例。猶記得一九九九年南投發生九 二一大地震,大陸發動募款捐輸台灣;如今看到中國大陸發生如此慘重災情,政府與民間應該不分藍綠,發揮台灣人「聞聲救苦」的精神,積極進行人道救援。慈濟 經驗與溫世仁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道精神是化解兩岸對立、贏得真心尊重的最佳良方。

此次震央汶川縣是屬於西部偏遠落後地區,基本生活條件艱困,經此重大震災,勢必造成許多無家可歸的孤兒與學童。個人建議朝野應整合民間善心資源,對這些弱勢中的弱勢兒童進行長期認養計畫,讓溫世仁精神在四川重現。

馬蕭新政府未來「拚經濟」能否成功的重要關鍵在兩岸開放,包括三通直航、開放陸客觀光、金融登陸、簽訂綜合經濟合作協議等等,莫不需要北京的配合。胡錦濤 在四月十二日博鰲論壇,對於台灣需求釋出了善意;現在,台灣未來最大的經貿合作夥伴遇到災難,該是我們以人道救援釋出台灣善意的時候!

林鉉修/退休教師(嘉義市)

中國四川大地震造成無數人死傷,不分藍綠皆呼籲要人道救援,而搜救隊也整裝待發。我國有很多人前往四川旅遊、經商,甚至也有國人在地震中罹難、受傷。目前 整個世界如地球村,台灣不能置身於外。救人如救火,不能稍有遲疑,我國緊急的人道救援很迫切,國人亦應慷慨解囊,稍減災民的苦難與災傷,兩岸如手足,救災 不可輕慢。

鄧鴻源/教師(北縣淡水)

中國的強烈地震,死傷慘重,實在令人同情,吾人應以同胞愛給予救援。

兩岸應拋開意識形態與政治歧異,全力協助中國救災以爭取大陸民心。大陸台商應發揮人溺己溺精神,就近提供人力物力協助救災;台灣也不應落人後,即刻派遣專業救難隊前往協助搜救。

此次中國地震規模空前,傷亡可想而知,吾人應居安思危,平時就該實施演習,而家庭與個人也應隨時準備急救箱以備不時之需。

【2008/05/14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