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中國經濟崛起及其影響
【經濟日報╱孫震】
2008.06.09 04:30 pm
戰後世界各國實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計畫經濟,中共於1949年10月建國後,選擇中央計畫經濟,導致經濟長期停滯,民不聊生。我在給孫文廣教授《獄中上書中共中央》所寫的序文中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實施階級鬥爭,三反、五反,推行大躍進、人民公社、土法大煉鋼,以致在1950年代末期和1960年代初,民生凋蔽,民有飢色,野有餓莩;繼而發動文化大革命,導致十年浩劫,毛澤東以下,無論官民,朝不保夕,人人自危,使大陸成為世界銀行統計中窮人最多的國家。」我又說:「…什麼人,基於怎樣的思考,帶領大陸走上錯誤的道路,誤盡天下蒼生30年?我相信大陸很多不敢言而敢怒的才俊之士早已了然於胸。」計畫經濟必然產生獨裁政治,以萬民為芻狗,諾貝爾經濟學獎大師海耶克心所謂危,才寫下他的傑作《到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 1944)。
1981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大陸每天消費在1美元以下的赤貧人口有6.34億,占總人口的63.8%,每天消費在2美元以下的貧窮人口有8.76億,占總人口的88.1%。由此可知當時改革開放的必要及其迫切的程度。
1978年以來,大陸內求改革,外求開放,逐步走向市場經濟的道路,又拜全球化與資訊化之賜,經濟迅速成長,尤其是1990年代以來:1990-2000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平均年成長率為10.6%,2000-05年為9.6%,近年都在10%以上。
2005年大陸之國民所得毛額(GNI)為22,697億美元,為世界經濟的5%,低於美、日、德、英,而為世界第五;2006年達26,416億美元,超過英國,直追德國。毛澤東當年鼓吹「大躍進」,要「超英趕美」,現在終於做到了,但不是用他的方法。不懂經濟學最基本的道理,也不聽真正專家的話,「愚而好自用」,不論怎樣「拚」經濟都沒有用處。2005年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GNI為86,097億美元,為世界經濟的14.2%,僅次於美國而居世界第二。2004年赤貧與貧窮人口分別減少為1.28億與4.52億,占總人口的9.9%與34.9%。最近世界銀行根據146個國家1,000種商品與勞務的價格大幅調降中國2005年按PPP計算的GNI為5.3兆美元,低於美國的12.4兆美元,仍居世界第二。
中國經濟崛起對世界經濟有以下各種重大影響。第一,有提高世界經濟成長率的作用。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以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加入世界生產,每年就業增加,生產力提高,不但使世界經濟的平均成長率提高,並有帶動世界經濟成長的作用。近年由於經濟規模擴大,成長率高出各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經濟成長最大的「引擎」,又因和美國及西歐的影響分散,有緩和世界經濟波動的作用。最近美國經濟趨於衰退,歐洲亦受美國次級房貸波及,成長趨緩,很多專家期待新近崛起的中國、印度和其他新興經濟體能繼續支撐世界經濟成長。
第二,有穩定世界物價的作用。中國以低廉的製造產品供應世界各國,維持商品價格穩定。中國現在是世界工廠,歐美國家物價如有上漲,中國的製造品幾可無限供應。全球化使中國和其他低工資國家的商品大量供應,修正傳統的貨幣數量學說;貨幣數量增加不是導致商品價格上漲,而是導致資產價格上漲,形成資產價格膨脹,而有所謂「泡沫」經濟。
第三,有加深世界所得分配不均的作用。中國8億勞動人口,加以印度和俄羅斯等前共產國家的勞動人口,加入世界生產,使資本成為相對稀少、勞動成為相對豐富的生產因素,因而資本的報酬率提高,勞動的報酬率降低;在勞動人口之中,供應稀少的高知識、高技術人才的薪資相對於一般人力的薪資提高,二者皆使所得分配不平,貧富差距擴大。根據去年11月12日《NewsWeek》報導,中國薪資所得在GDP所占的百分比,從1998年53%降低到2005年41%,日本目前三分之一人工為部分工時,其中大部分為年輕的契約工,幾乎全無健保和年金給付等福利。
第四,有加速世界資源耗竭並使污染嚴重的作用。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消費國,也是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中國、印度、俄羅斯等大國經濟崛起,使世界自然資源耗用迅速增加,導致其價格上漲,一方面引起「成本推動」的物價膨脹,一方面使長期經濟成長受到限制,有待科技重大進步,始能加以緩和。
至於中國對東亞區域內各國經濟的影響,最主要的是自這些國家進口帶動它們的經濟成長。中國對美國和西歐的貿易為出超,對鄰近新興國家的貿易為入超。以2004年為例,中國對區域內各國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百分比只有26%,但自區域內各國進口占其進口總額的百分比高達51%。以2000-2004年和1990-94年相比,東亞所有國家包括台灣、南韓、日本和東協各國,對中國出口占各該國出口總額的百分比都大幅增加,其中日本從3.9%增加到10.0%,南韓從4.2%增加到15.6%,台灣從微不足道增加到10.3%,成為這些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來源。
中國在貿易方面對東亞區域內各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尚不以入超為限,各國經由貿易促進專業分工,包括產業間分工與產業內分工,一方面產生規模經濟,一方面促進技術進步,二者皆使生產力和經濟成長率提高。這也是中國在未來東協經濟共同體形成中占有關鍵性地位的重要原因。此外,中國對香港、澳門和東協國家開放投資和旅遊,也有助於這些國家和經濟體的成長。
(作者是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元智大學名譽講座)
【2008/06/09 經濟日報】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二次工業革命》吸引國際科技人 才是硬道理
二次工業革命》吸引國際科技人 才是硬道理
【聯合報╱劉志宏/淡江大學公行系助理教授(北縣淡水)】
2008.06.18 03:08 am
十七日李家同教授「我們需要二次工業革命」一文,筆者深有同感。但是,對於該文的建議跟作法,筆者卻有不同的看法。
我國在發展經濟科技的過程中,有一個事實是大家不願意面對的,那就是即使傾全國人力物力,也很難在科技產業界居於領導地位。面對這樣的限制,美國的發展策略值得效法。美國利用它得天獨厚的居住環境、優渥的薪資、以及良好的法政制度,再加上英語系的國家所獨有的「國際友善」條件,使得全世界最優秀的科技人才,都去追尋「美國夢」的實現。所以,我們在加州矽谷看到了由印度人和中國人所撐起的美國IC產業;蘇聯解體後,我們也看到了大量的火箭科學人才被美國接收了。這些都是最珍貴稀有的人才資源,「楚才晉用」造成了美國今日在科技界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國如要進行「二次工業革命」,應該著眼於國外科技人才的獵取,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的科技人才。台灣的薪資雖比不上歐美水準,但相較於中國大陸、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國內的工程師待遇還是比較好。尤其美國最近幾年因為失業率問題嚴重,勞工簽證配額緊縮,也因此限制了這些外國科技人才的發展空間,這些人才勢必會轉往其他國家尋求機會,以台灣資訊科技產業的基礎,實在是很有機會去好好宣傳一下。
台灣的環境不若美國優渥,如何吸引全球頂尖科技人才?以香港為例,香港以其彈丸之地卻能吸引全球金融機構、金融人才的進駐,進一步發展成為亞洲的金融中心,所憑藉的是其自由化的金融環境、英美法系的色彩,以及最重要的「國際友善」的環境。因此,台灣如要在吸引國際科技人才的政策上有所突破,除了法令鬆綁外,如何建構出一個英語系地區的形象以及「國際友善」的環境,讓不會說中文的外國人「講英語嘛也通」,才是需要努力的地方。
認清自身條件的不足,才能擬定出切合實用的國家發展政策。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且非常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作後盾。當我們下一代的人力資源已經不足以因應未來科技發展所需時,適當開放國外高科技人才來幫助台灣科技發展,進一步促成我國的「二次工業革命」,也許是可以思考的道路。
【2008/06/18 聯合報】
【聯合報╱劉志宏/淡江大學公行系助理教授(北縣淡水)】
2008.06.18 03:08 am
十七日李家同教授「我們需要二次工業革命」一文,筆者深有同感。但是,對於該文的建議跟作法,筆者卻有不同的看法。
我國在發展經濟科技的過程中,有一個事實是大家不願意面對的,那就是即使傾全國人力物力,也很難在科技產業界居於領導地位。面對這樣的限制,美國的發展策略值得效法。美國利用它得天獨厚的居住環境、優渥的薪資、以及良好的法政制度,再加上英語系的國家所獨有的「國際友善」條件,使得全世界最優秀的科技人才,都去追尋「美國夢」的實現。所以,我們在加州矽谷看到了由印度人和中國人所撐起的美國IC產業;蘇聯解體後,我們也看到了大量的火箭科學人才被美國接收了。這些都是最珍貴稀有的人才資源,「楚才晉用」造成了美國今日在科技界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國如要進行「二次工業革命」,應該著眼於國外科技人才的獵取,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的科技人才。台灣的薪資雖比不上歐美水準,但相較於中國大陸、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國內的工程師待遇還是比較好。尤其美國最近幾年因為失業率問題嚴重,勞工簽證配額緊縮,也因此限制了這些外國科技人才的發展空間,這些人才勢必會轉往其他國家尋求機會,以台灣資訊科技產業的基礎,實在是很有機會去好好宣傳一下。
台灣的環境不若美國優渥,如何吸引全球頂尖科技人才?以香港為例,香港以其彈丸之地卻能吸引全球金融機構、金融人才的進駐,進一步發展成為亞洲的金融中心,所憑藉的是其自由化的金融環境、英美法系的色彩,以及最重要的「國際友善」的環境。因此,台灣如要在吸引國際科技人才的政策上有所突破,除了法令鬆綁外,如何建構出一個英語系地區的形象以及「國際友善」的環境,讓不會說中文的外國人「講英語嘛也通」,才是需要努力的地方。
認清自身條件的不足,才能擬定出切合實用的國家發展政策。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且非常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作後盾。當我們下一代的人力資源已經不足以因應未來科技發展所需時,適當開放國外高科技人才來幫助台灣科技發展,進一步促成我國的「二次工業革命」,也許是可以思考的道路。
【2008/06/18 聯合報】
聯合筆記》今年入聯提案應改弦易轍
聯合筆記》今年入聯提案應改弦易轍
【聯合報╱傅依傑】
2008.06.18 03:08 am
「馬上」使兩岸關係峰迴路轉,也為台灣參與國際帶來多年不遇的轉機。為爭取台灣更大外交戰略利益,台北應掌握難得機遇,調整戰術,在九月開幕的第六十三屆聯合國大會改弦易轍,考慮暫停推動入聯案。
這絕非外交撤退,而是捨「務虛」而尚「務實」。亦即,放棄過去十五年對台灣並無實質利益、反而常成為友邦藉案需索的作法,將更多心力與籌碼置於世衛、世銀、國際貨幣基金等更有更實質且具體可求的國際組織目標上。
如此,不僅可體現馬政府「和解休兵」的外交新思維,更可「以退為進」:胡錦濤既在「吳胡會」鬆口,聲稱將考慮台灣參與世衛問題,則台北可報以不再挑起北京最在意的聯合國外交攻防,以換取加入世衛更大的可能性。
在主、客觀形勢上,馬政府該對入聯案採取新態度。至少應有別於李登輝及陳水扁政府的作法。
台北一九九三年起推動參與聯合國,雖發動於李登輝時期,但始作俑者是當時在野的民進黨。究其緣由,是李登輝面對民進黨鼓動的入聯訴求而不得不做做樣子,但卻披上「會籍普遍化原則」、「台灣人民聲音應被聽到」、「台灣的政經實力有資格也有權入會」等道德外衣。
但無論是以中華民國「重返」或以台灣「加入」,都涉及主權問題,這是北京最敏感的神經。而李登輝的「兩國論」、陳水扁的「一邊一國」及去年沸沸揚揚的「入聯公投」,都汙染了該案原有的人權及道德訴求。即便台北強調,絕不挑戰北京在聯合國既有席次與地位,又如何不招致北京的全力打壓?也因此,台北十五年入聯闖關屢敗屢戰,虛耗多少資源,只換得一個無實質意義的「宣達」效果。
「馬上」的外交理念既是棄「烽火外交」轉求「和解休兵」,講求「務實、靈活、彈性」,則衡量兩岸的嶄新情勢,今年聯合國案勢必要變,去年荒腔走板的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絕不可行。今年總務委會及大會認可議程的兩個傳統戰場,先考慮休兵吧。
【2008/06/18 聯合報】
【聯合報╱傅依傑】
2008.06.18 03:08 am
「馬上」使兩岸關係峰迴路轉,也為台灣參與國際帶來多年不遇的轉機。為爭取台灣更大外交戰略利益,台北應掌握難得機遇,調整戰術,在九月開幕的第六十三屆聯合國大會改弦易轍,考慮暫停推動入聯案。
這絕非外交撤退,而是捨「務虛」而尚「務實」。亦即,放棄過去十五年對台灣並無實質利益、反而常成為友邦藉案需索的作法,將更多心力與籌碼置於世衛、世銀、國際貨幣基金等更有更實質且具體可求的國際組織目標上。
如此,不僅可體現馬政府「和解休兵」的外交新思維,更可「以退為進」:胡錦濤既在「吳胡會」鬆口,聲稱將考慮台灣參與世衛問題,則台北可報以不再挑起北京最在意的聯合國外交攻防,以換取加入世衛更大的可能性。
在主、客觀形勢上,馬政府該對入聯案採取新態度。至少應有別於李登輝及陳水扁政府的作法。
台北一九九三年起推動參與聯合國,雖發動於李登輝時期,但始作俑者是當時在野的民進黨。究其緣由,是李登輝面對民進黨鼓動的入聯訴求而不得不做做樣子,但卻披上「會籍普遍化原則」、「台灣人民聲音應被聽到」、「台灣的政經實力有資格也有權入會」等道德外衣。
但無論是以中華民國「重返」或以台灣「加入」,都涉及主權問題,這是北京最敏感的神經。而李登輝的「兩國論」、陳水扁的「一邊一國」及去年沸沸揚揚的「入聯公投」,都汙染了該案原有的人權及道德訴求。即便台北強調,絕不挑戰北京在聯合國既有席次與地位,又如何不招致北京的全力打壓?也因此,台北十五年入聯闖關屢敗屢戰,虛耗多少資源,只換得一個無實質意義的「宣達」效果。
「馬上」的外交理念既是棄「烽火外交」轉求「和解休兵」,講求「務實、靈活、彈性」,則衡量兩岸的嶄新情勢,今年聯合國案勢必要變,去年荒腔走板的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絕不可行。今年總務委會及大會認可議程的兩個傳統戰場,先考慮休兵吧。
【2008/06/18 聯合報】
許世楷臨陣棄守:談大使的操持與風骨
許世楷臨陣棄守:談大使的操持與風骨
【聯合報╱社論】
2008.06.18 03:08 am
經過連日抗議折衝,日本政府就撞沉我海釣船事件表示賠償及致歉之意,我立委亦相應取消乘艦巡弋釣魚台之行,此一風波應可暫告平息。但令人遺憾的是,在這樣重大的外交事件中,台灣內部依舊沉酣於黨派之鬥,不能一致捍衛國家權益。
駐日代表許世楷拒絕列席立院報告,卻在綠營立委陪同下另舉行記者會,以幾近嗆聲的方式要求外交部准他辭職。許世楷此舉,不僅違背了行政倫理,更嚴重喪失了一個駐外使節的本分。試想,兩國正處於爭議狀態,許世楷被外交部「召回」即是我國對日交涉的手段之一;他竟然在此際高喊辭職,不僅形同陣前棄守,也等於公然給自己的政府難堪。任何稱職的外交官,都不該做出這種有辱自己國家的事。
若干藍軍立委罵許世楷為「台奸」,當然是自失格調的批評。但作為駐日使節,許世楷在體制上要面對的是整體國會,而非少數失禮的藍軍立委;他以此為由拒赴立院,不僅藐視了國會,也輕忽了己身公職所承擔的嚴肅義務。從這點看,不管許世楷在駐日任內的表現如何,但他在最關鍵的時刻棄守,實已功虧一簣,有虧他對外「代表國家」的使節職守。
許世楷失格失態的表現,除緣於他仍持有日本「櫻花卡」備遭批評外,主要是他的獨派色彩和親日背景,再加上政黨輪替帶來的「藍綠政治」情結作祟,遂使他在綠營立委慫恿下作出突兀的舉措。事實上,從許世楷的「陣前喊退」,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駐外使節的認知錯亂,我們更看到台灣政黨政治的畸形對立;否則,在國家面對外在危機時,朝野怎麼還有閒情酣於內鬥,互扯後腿?
外交部在折衝過程將許世楷「召回」,這原是外交上常見的抗議手段,是針對日本而發;孰料,許世楷卻將此舉視為針對他而來,認為新政府不滿意他的表現,故意藉機羞辱他。如此公私夾纏,一個使節的角色認知如何可能準確?更核心的問題是,許世楷作為駐日代表,應該效忠國家和政府;但他卻似乎選擇只效忠民進黨,抗拒新政府的指令。甚至有人說他駐日期間最大的績效之一,就是把馬英九塑造成「反日分子」。這樣的駐外使節,對於國家整體利益要如何維持?
追根究柢,扁政府過去八年的藍綠政治,不僅把社會帶向撕裂,更把國家推向茫然的追求。民進黨八年高喊的「愛台灣」,其實只是方便自己質疑異己人士的忠貞;它大肆鼓吹「衝撞外交」、「烽火外交」,對關涉台灣主權、漁權乃至人權的問題卻裝聾作啞。許世楷的臨陣脫逃,豈止是他個人角色的迷失,也是民進黨的國家認同迷航。試想,若連釣魚台的主權都不敢宣示,若連漁民權益受損都無法據理力爭,若連駐外使節返國報告都要論政黨顏色,民進黨愛的是什麼樣的台灣?
從釣魚台的涉外事件,竟引發島內的政治風波,也凸顯了台灣深沉的整合危機:如果面對國家主權問題,內部都不能齊一腳步;未來若遭遇更嚴峻的考驗時,台灣能集中力量應付嗎?別說是在野黨的杯葛,且看執政黨立委這次的表現,其間任意起鬨瞎鬧者有之,信口開河叫囂出兵一戰者有之,讓行政部門窮於應付,哪裡看得出一個執政黨國會黨團應有的表現?
說實在,這次風波能有今天的交涉成果,主要是我漁船釣客對日艦的蠻橫衝撞充分蒐證,新政府才能藉助民氣,據理折衝。聯合號的權益雖然可望獲得維護,但這片惡水上的問題依然懸而未決。過去我們常說,外交是「內政的延續」,透過民間或經濟的軟實力,政府可有效延伸台灣不足的外交空間;但在非理性的惡鬥下,內政恐怕將成為「外交的包袱」。許世楷事件成為釣魚台風波的併發症,值得朝野兩黨從大局再深思。
【2008/06/18 聯合報】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