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8年4月6日 星期日

消除白色污染有你有我

消除白色污染有你有我(经济茶座)

顾仲阳


  要真正消除白色污染,会有多种努力方法。让我们一起,贡献出自己的方法,付出自己的努力。    
  周末逛超市,发现在免费发放环保购物布袋。从6月1日起,所有零售场所塑料袋将有偿使用,未来几个月里,北京市将免费发放1800万个环保购物袋。


  欣慰之余,也感到一丝焦虑。相对于我国每天耗费的30亿只塑料袋,北京市这1800万只环保布袋只是杯水车薪,而且免费发放毕竟也不能持久。真正消除塑料袋污染,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脑子里闪过两则消息:一则是国务院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从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 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另外一则是,两会期间,浙江省全国人大代表陈飞带了56个菜篮子和3000条手帕送给与会代表,这位可敬的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家乡建设成了“中国无塑料袋第一村”,而且还奔波在全国各地,宣传消除白色污染。


  这两则消息,一个是硬性规定,以有偿使用的方式让顾客少用塑料袋;另一个是典型引导,倡导和带动更多人参与环保。这两种努力,都将对消除塑料袋等白色污染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也应该看到,消除白色污染并非易事。比如几分钱甚至几毛钱的塑料袋,不少消费者照样会选择有偿使用,收费的塑料袋照样还会造成大量的白色污染;像陈飞这样的宣传教育,印象中这10多年来一直没有中断,但对不少人来讲,榜样的力量不足以战胜图方便的惰性……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统计,我国塑料废弃量每年超过300多万吨,由此带来的白色污染触目惊心。而包括白色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这几年也有增无减,2004年占GDP的 3.05%,到了2006年这个比例上升到10%以上。


  如此看来,消除白色污染,任重道远。在众多消除白色污染的努力中,恐怕没有一种努力方法可以做到尽善尽美,每种方法都需要别的方法来补充。相应地,要真正消除白色污染,会有多种努力方法。


  消除污染、力促环保,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共同的努力目标。我们中的每个人是否都能参与进来,贡献出各自的努力方法呢?比如明星偶像们能否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引导,让使用环保布袋等行为成为一种生活时尚?有关部门是否可以考虑,通过提高生产塑料袋等一次性用品的税收等手段,减少生产环节的 “污染源”……


  环保其实就在你我身边,触手可及。类似的努力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这么多种努力方法,汇聚在一起,将成为我们消除白色污染的强大武器。让我们一起,贡献出自己的方法,实践自己的努力。退一步讲,即使我们贡献不出自己的方法,我们也可以作为别人的努力方法的参与者,这份参与,也是对环保事业的一种推动。





《人民日报》 ( 2008-04-07 第13版 )

中国新“富人”需面对的课题

人民时评:中国新“富人”需面对的课题

蒋元明

2005年11月06日


  最近在安徽马鞍山中国第一届诗歌节上,与著名诗人雷抒雁夜里聊天,聊到“仇富”问题,他说中国人历来是“嫌贫爱富”的,谁跟钱有仇呀?现在奔小康,建设现代化,为的就是过上富裕生活,仇富干什麼,羡慕都来不及!现在人们所说的“仇富”,其实与钱本身沒有关系,而是钱以外的东西,或者伴随钱的东西。比如,你的钱是怎麼来的,是贪污来的,是骗来的,还是巧取豪夺来的?对来路不正的暴富,人们看不顺眼,这很普遍,也很正常。还有,有钱了,富了,人一阔脸就变,老子有钱,钱能通神,想干嘛就干嘛,结果为富不仁,干出许多出格的事,甚至权钱勾结,买凶杀人。换句话说,一些人腰包鼓了,精神却沒同步,甚至滑坡倒退,让人不齿。

  笔者认为诗人的分析有道理,不能笼统提什麼“仇富”。像《白毛女》里抢男霸女的土豪黄世仁怎能不让人仇恨?而如爱国华侨大富商陈嘉庚,60年过去了人们还念念不忘他的报国情怀。美国富人比尔·盖茨,十年稳坐美国富豪榜头把交椅,不但美国人羡慕他,全世界许多人都说他好话。为什麼?他除了靠软件发了大财,还在於他对钱的态度:不断捐钱做善事,还决定身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社会。刚刚去世的中国著名作家刘白羽先生,遗嘱把自己的东西,包括价值连城的上百幅名人字画全部捐献给国家,著实令人感动。

  当然,不是说富人一定要把所有的财产都捐了才能得到人们的敬重,而是说财富当取之有道,用之亦有道。人富了,人的內心世界也要富,多一些爱心、善心、同情心,多一些社会责任感,成为真正的“富人”!现代中国的新富人正面临这个课题。



来源:人民网

水饺中毒事件 勿泛政治化、“妖魔化”

人民时评:水饺中毒事件 勿泛政治化、“妖魔化”


黄晴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日本发生部分消费者食用中国进口水饺中毒事件后,中方迅速做出反应。有关部门对相关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各环节开展了紧张的调查工作,对出口日本的产品和留存样品进行了取样检测,均未检出甲胺磷。按照日方的调查结果,甲胺磷存在于包装之外,通过包装的小孔渗入食品。中国质检总局213表示,中方认为,根据中日双方已有的调查结果,上述事件不是一起因农药残留引起的系统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而是一起个案。215日,国务院新闻办、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在河北石家庄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日本饺子中毒事件的最新进展。日本德岛县官员也承认:该县问题饺子系被店内杀虫剂污染。

  上世纪80年代,笔者曾在日本做常驻记者,一位日本朋友曾多次建议中国要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他曾在东北解放区度过童年,回日本后从事的就是食品安全检验工作。食品安全是日本社会一个高度敏感的问题。当时,日本出了一个糖果投毒事件,把一个有名的食品公司搞得差点垮台。

  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日出口大幅增加,其中也包括食品。近年,中日之间也出了几起产品(包括食品)安全的纠纷。国家之间发生这类纠纷往往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双方都要有解决问题的正确态度,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具体问题具体调查、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是一种建设性的态度。把具体问题泛政治化,妖魔化,则不是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前者的结果是双赢,后者的结果是两伤。在国家间发生一些具体问题时,要避免某种意识形态的泛化虚妄,因为这种态度只会把问题推向无解

  在这次水饺中毒事件中,中国表现了积极负责的态度。有关部门反应迅速,取证调查工作立即展开。有关工厂也公开、透明地面对这一问题。日本调查组认为,中方反应迅速、态度负责﹔在考查中国有关工厂后,认为车间整洁、管理规范,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应该说,日方也表现了一种专业和理性的态度。双方均持负责、专业、理性的态度,为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创造了好的氛围。但是,日本及西方个别媒体,借此事件,妖魔化中国食品,这不是严肃认真的媒体应有的态度。

  中方提出,仿照中美、中欧之间已经建立的运行良好的食品安全合作机制先例,尽快建立中日有关食品安全的长效合作机制,这是一个好建议,可以较好地保障中日食品贸易的长治久安

  国家之间难免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必须上纲上线国家民族的层次。在许多问题上,就事论事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查明真相,找出出事的环节所在,采取改进或杜绝的措施,就能让社会管理的层级提升。一个国家具有实事求是的品格,敢于直面问题,才可能在国际社会中获得信誉。

公务员招考高烧不退背后的误区

人民时评:公务员招考高烧不退背后的误区
唐宋
2005年11月08日20:57
  公务员招考再掀热潮。2006年,全国报考中央国家机关的人数接近100万,有近50万人通过资格审查。一些热门职位的报考与录取比例已超过1000:1,平均考录比例近50:1,创下历史新高。有人惊呼:公务员招考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


  公务员招考高烧不退有公务员职位吸引力高等多方面原因,但考生中存在的盲目从众现象也在为公务员热推波助澜。


  误区一,撒大网、撞大运。岁末年初,是毕业生找工作的黄金时期,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有很多应届毕业生不由自主地卷入“考工作”的车轮战中,搞得自己精疲力竭,欲罢不能。对于持续升温的公务员录用考试,更是不能错过,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报了名再说﹔还有的大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纷纷报名,也“宁可碰了不要误了”,放弃了原来的考研规划或自主创业的理想。由于找工作的战线拉得过长,每年都有一些大学生陷入“考工作”的泥潭,忙于应付各个用人单位的考试,结果因毕业成绩不合格或者论文不过关而拿不到毕业证。因此,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能满怀焦虑地四处乱闯,而要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在确保按时毕业的前提下,确定三五个主攻单位,而不是漫无目标地参加混战。


  误区二,仓促报名,仓皇应考。一些大学生认为公务员录用考试主要考察人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因而没必要准备。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公务员录用考试也一样,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需要熟悉考试题型,认真分析考试的特点。而有些大学生显然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加之平时对政府公共管理方面的知识缺乏必要的关注和积累,碰到专业性较强的《申论》试题,如同小狗咬刺?——不知该如何下嘴。每年公务员录用考试,都有很多人中途放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平时积累不够,考试准备不充分。


  误区三,期望太高,落差太大。很多人对公务员的职责、工作特点并不了解。有的大学生认为当公务员就是“当官”,有的人认为跨进政府的大门就进了“保险箱”,捧上了“金饭碗”,还有“八点上班九点到,一杯茶水一张报”的清闲。实际上,公务员作为政府工作的参与者,改革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肩负着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特别是,随着公务员专业化要求的提高和考核机制的完备,社会对公务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人都感叹:公务员越来越难当了!据了解,近10年来,全国有1万多名公务员被辞退。


  现代社会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的空间,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机遇”,面对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面对此起彼伏的各种热潮,尤其要保持平静的心态。特别是应届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及早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科学定位和合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在机会到来的时候,一把抓住,而不是与之擦肩而过。


來源:人民網

人民时评:照相机"说谎" 新闻图片造假 不"丑"吗

人民时评:照相机"说谎" 新闻图片造假不""


2008022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227日《人民日报》报道:华南虎照真假一事久拖未决,旋即曝出获奖藏羚羊照片涉假丑闻。新闻照片造假似乎已成近期舆论的关键词。在刚刚结束的第 十六届(2007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评选上,又出现了造假行为:非突发新闻类金奖作品、组照《为什么不回家》,因作者声明其中错传了一张经过 PS的图片,主动申请红牌,被取消了获奖资格。同时,参赛图片《喜马拉雅的枪声》的文字表述存在失实情况,也被评委会取消了获奖资格。人们不禁疑惑: 新闻照片造假现象为何层出不穷?假照片又是如何逃过众多评审专家的法眼,堂而皇之地登上领奖台?在电脑合成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重树对新闻照 片真实性的信心?

  电脑合成技术确实为新闻照片造假者提供了技术条件,但笔者认为,在对造假进行价值判断时,技术原因是次要的,使用技术的人是根本原因。电脑以及PS技术犹如枪械,既可以用来维护正义阻止犯罪,也可以用来抢劫或滥杀无辜。

   在新闻照片这个偏正结构的词组中,虽然照片是中心词,但作为修饰词的新闻才是其核心意义所在。换言之,新闻照片是以照片的形式在发布新闻, 而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新闻作品是通过劳动甚至艰苦劳动换来的,当然人们也会追求它的价值实现。既然可以通过造假的方式降低各种成本,并能大大提升其 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实现的过程很安全,或即便被查处损失成本也不高,当然就难免有人会铤而走险造假,若干年来中国的假冒伪劣商品之所以泛滥,遵循的启 示就是这样一条简单的经济规律。

  从这个角度上看,不能让新闻照片成为一般商品,不能让新闻照片的价值实现走到与一般商品一样的路子上 去。然而事实上,一些拿钱说话的评价机制和重利轻名的社会意识,已经将新闻照片推到了与一般商品并无二致的运行轨道。以照片形式传播的新闻如是,以其 它形式传播的新闻大概也不能完全幸免。君不见,造假的文字新闻、视频新闻不是同样在频繁出现吗?

  造假必然涉及道德人格问题。必须看到 的是,新闻照片的造假离不开其它各种造假行为泛滥这样一个社会基础。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是一种造假,说假话也是一种造假。能够通过个人道德自律来遏制造假的 利益冲动固然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大量事实证明:利益的追求往往比道德的坚守更执着,其力量更强大,道德防线之堤每每经不起利益驱动的洪水长时间冲刷、 侵蚀。而且,一旦造假现象越来越普遍,一旦实践证明造假者获得的利益和机会远远大于坚守道德和客观真实的人们,后者容易心理失衡,或许一些老实人就开 始放弃坚守而自觉不自觉地汇入造假的洪流之中。此时,造假的道德审丑机制便会逐步失效,某些为生存而造假的人甚至会得到理解和同情,一种造假不丑的 集体无意识效应就此形成。

  如果说道德自律的作用有限符合普遍的人性,那么就只能以足够大的利益惩罚力度来遏制不正当的利益驱动。 笔者认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法规不全和惩罚不力。对于商品掺杂使假损害消费者利益乃至致人或残或死者,政府、司法部门虽然有所惩罚,但力 度一般偏小、偏软,出于地方保护的某些部门甚至会故意袒护。惩罚不严导致造假成本太低,被查处的几率过小更会摊薄造假的风险成本,只要造假收益远大于造假 平均成本,这条经济规律就永远会发挥其指导作用。商品造假是这样,新闻照片造假也不例外。例如,新闻记者一旦出现照片造假或被的造假行为,便会上黑名单, 全国统一规范下的新闻业便永不叙用,让造假的风险成本远大于造假的收益,而笔者相信一个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新闻记者都有能力算清这笔帐。

“换城过年”悄然流行

“换城过年”悄然流行

2008-2-13 北京晨报

据新华社电(记者 朱华颖)春节前一场纷飞的大雪,使“回家”成为这个农历新年最受关注的事。与此同时,离家旅行、“换城过年”又成为中国人度岁的新潮流。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方向和谐地交织在壮观的“春运”中。


“我觉得这其实不冲突,回家过年是为了团聚,如果一家人一起出来旅行也是一种团聚。”在香港一家商场中来自上海的王先生和妻子、女儿还有老母亲一起逛街购物,其乐融融。利用春节假期到“购物天堂”香港消费的内地居民数不胜数。记者在位于香港铜锣湾专营化妆品的莎莎店采访了三位内地游客,他们购买化妆品的平均开销是4000多港元。


香港移民顾问中心首席顾问郑国裕认为,“换城过年”的兴起一方面是因为“内地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对过年越来越讲究”;另一方面也因为现在内地居民移民到境外的越来越多,这些新移民与当地居民通婚,使“家”的概念越来越脱离地域的限制,只要和家人一起,就是回家。
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统计,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的6天中,共有40.2万人次的内地旅客入境,占入境旅客总数的近五分之一。


“香港居民一直以来都习惯于过年出门旅行,到其他城市去玩更放松、更休闲。”香港中国旅行社组团部副总经理吴熹安说,香港地少人多,人们平时总在家,难得过个年,反而希望能远行。今年春节期间,香港中国旅行社每天都有二三百个团、1万多人出发到内地去过年。一些特别希望能体会内地年俗的市民会选择去山西,那里更有传统的“年味”。




馬英九時代:兩岸探索的模糊與清晰

馬英九時代:兩岸探索的模糊與清晰
香港文匯報 [2008-04-05]

 ■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評論員

 馬英九上台,對北京一則喜,一則憂。所謂喜,乃指由於馬英九的一中堅持和務實態度,馬英九時代的兩岸關係至少不會像陳水扁時代那樣風雲激盪;而所謂憂,則指由於馬英九堅持「中華民國主體性」和「對等、尊嚴」,兩岸關係的一系列死穴和深層問題將浮上表層,因此必將對北京的對台政策,以及北京和馬英九雙方的政治智慧和技巧構成挑戰。

 客觀地看,兩岸關係死穴在馬英九時代凸現,從某種程度上反倒是好事。眾所周知,過去若干年兩岸關係之所以風雲激盪,既有台灣內部本土化基礎上,一部分極端分子利用這一點操弄族群、追求「法理台獨」的因素,同時北京對台政策的僵硬事實上也成為「法理台獨」手中的籌碼。因此,如何抽掉「法理台獨」的社會土壤,適度回應台灣民眾在主體尊嚴方面的合理訴求,同時從兩岸政治框架上確立兩岸長期互動的基礎,終將成為兩岸關係中繞不開的環節。

兩岸關係死穴將凸現

 馬英九既認同「九二共識」,但同時也具有台灣主體意識和「中華民國情結」,因此未來北京與他的互動,正好可以找到一種新的探索模式。以傳統、保守的眼光看,其間充滿艱難和風險;但若從宏觀、自由的眼光看,這一探索若能成功,正好可以解決兩岸關係中長期的死穴。

 兩年前,筆者曾提出兩岸關係三個階段的設想:第一階段:從2006年到2008年,亦即在台灣領導人選舉前,大陸必須與台灣國民黨與民進黨候選人,就「一中」原則進行溝通與磨合;第二階段:從零八年台灣領導人選舉結束到2012年或2016年,兩岸必須就「一中」原則的確立和兩岸政治框架互相定位,尋求具有建設性的解決之道,其中包括「中華民國」定位問題、「一中」原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兩者之間的關係問題等;第三個階段:在2012年或2016年之後,若上述「一中」原則和兩岸政治框架定位獲得確認,兩岸方可有未來持續的和平、穩定和良性互動。

 馬英九上台後,未來的四年或八年,兩岸關係將進入上述第二階段。這一階段兩岸關係若能形成一個基本框架(包括互信乃至條約性的框架),未來無論台灣內部局勢如何變化,兩岸都有望維持基本平穩。但就馬英九執政初期而言,這些問題顯然都不是其與北京之間所能解決乃至觸碰的;相反,馬英九執政初期將與北京展開微妙的互相探索過程。

兩岸互動的「兩結合」原則

 因此,就馬英九執政初期的兩岸關係而言,其實涉及到兩大範疇:一、短期內可以操作的「碎步」,亦即馬英九提出的直航、全面三通和人民幣自由兌換等議題,進而延伸到更為廣闊的兩岸經貿和人員往來議題;二、兩岸關係的政治框架,亦即迄今的一系列死穴,包括台灣國際空間、「中華民國」定位、兩岸未來政治框架。

 如上所述,上述第二範疇的議題絕非短期可以觸碰乃至解決。因此,馬英九時代的兩岸互動,基本上應遵循「兩個結合」的原則:一、遠見與近視的結合;二、概念模糊與清晰的結合。所謂遠見與近視的結合,乃至雙方既需要看到兩岸關係深層結構中的政治框架死穴,但又不能拘泥於這些在短期內無法解決的問題;既需要腳踏實地地從眼前的經貿互動著手,但又不能一葉障目,忽略了以「碎步」積累互信並邁向終極目標的旅程。

 所謂概念模糊與清晰,乃至兩岸互動中的某些概念(如九二共識)本來是模糊的產物,未來在逐漸清晰的同時,仍應保持一定的模糊色彩。必須看到,過去十五年來,大陸的「一中」概念較之一九九二年時已有微妙改變,亦即已不再堅持「一中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拓展到「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換言之,今天大陸的「一中」更接近於擁有共同主權的文化中國概念。

 但未來在與馬英九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互動中,到底是回復到1992年時的概念,還是以新的「一中」內涵為覆蓋,這都需要模糊與清晰相結合的極高技巧,否則無論是拘泥於1992年時的概念,還是突然放寬到全新的概念,都可能使北京在馬英九的探索、互動中處於進退失據狀態。

 同樣,台灣國際空間是兩岸關係中無法繞開的環節。胡錦濤3月4日的政協講話顯示,北京願意回應這一點。但是,探索台灣國際空間的前提,是兩岸建立互信乃至確立一些框架性的協議。若缺乏互信和協議,則國際空間的探索將成為隱性台獨的前奏,大陸顯然不會輕易邁出這一步。(文匯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