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政府束手開放才是最大危機

天窗亮話-政府束手開放才是最大危機
• 2009-06-08
• 中國時報
• 【■郭正亮】
 六月初,全球最大的鐵礦投資案宣告破局,中國鋁業原本敲定將入資澳洲力拓(Rio Tinto)一百九十億美元(一成四股權),力拓卻在最後關頭突然拒絕。
 這並不是澳洲第一次拒絕中國入資。三月下旬,澳洲也曾駁回中國五礦集團收購Oz Minerals案,儘管澳洲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是舉世聞名的親中派,他所領導的澳洲政府並未對中國鬆手。
 美國也曾在二○○五年八月駁回中國海洋石油對優尼科(Unocal)一百八十五億美元的收購案,儘管中海油比競爭對手雪佛龍的報價多出十億。後來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薩克奇也都相繼表示,反對中國主權基金在該國投資。
 美、澳、德、法都是信奉自由市場的老牌民主國家,但在面對中國投資時,政府並未袖手旁觀,不但採取嚴格審查標準,還常以非經濟理由駁回投資。主因是來者不善,中國有能力對外投資的企業或基金,幾乎都由政府掌控。面對這種政經不分的外來挑戰者,放任自由市場競爭,無異自取滅亡。
 中國對西方並無立即而明顯的威脅,西方對中國投資的防範尚且如此。反觀台灣,中國不但是最大假想敵,也從未放棄武力犯台,但馬政府對於兩岸經貿的放任,對於兩岸交往的樂觀,卻遠非西方所能想像。
 以中資來台為例,馬政府原本將「國務院部委機構和軍方直屬企業」都排除在外,後來卻慮及國務院管轄的基金高達一百三十八檔,只把排除對象限於軍方。此外,原本禁止中資參與影響國安和壟斷項目,卻又為了促成兩岸共同參與「愛台十二建設」,特准中資可以投資航空城和港阜建設。據了解,中國最大的主權基金中投(股本兩千億美元)有意投資航空城,一旦如願,形同取得台灣空運情資,豈可說與國安無關?
 馬政府對中資投入海空建設的放任,可以對比二○○六年三月美國對阿拉伯外商的態度。當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外商杜拜港口世界(DP World)有意從英國公司買下二十二個美國港口經營權,美國國會擔心該公司的背景,斷然立法阻止該項交易。兩相對比:杜拜港口世界與賓拉登毫無關連,美國尚且如此緊張,反觀中投,徹首徹尾是國務院直屬機構,馬政府卻毫不在乎。美國有馬政府這種盟友,豈能無條件信任台灣?
 事實上,美國早已對台灣敵我不分的兩岸交往感到憂心,特別是針對台灣高科技不斷流向中國有所防範,開始管制部分尖端設備(尤其是半導體)輸入台灣。儘管如此,馬政府卻變本加厲,突然在上周五宣布將放寬十二吋晶圓廠西進中國。
 馬還引述錯誤的資料說「連英特爾都去了」,其實英特爾只在大連製造晶片組,和台灣可以生產各種IC、技術門檻更高的晶圓代工完全不同。台灣的晶圓代工獨霸全球,相關產值高達一兆五千億元,是最重要、最敏感的高科技產業。二○○二年台灣曾為是否開放八吋晶圓廠登陸展開辯論,當時的民進黨政府決定廠商必須在台灣完成十二吋製程量產後,才能輸出舊八吋晶圓廠,結果促成了晶圓廠向上升級的動力,成功開拓出全球最大的十二吋晶圓廠聚落。
 反觀馬政府,既未展開辯論,又未看到配套,就由馬總統輕率表示將要放寬限制。這種「只要開放就是好」的教條思維,不但將威脅台灣的經濟前景,也將重挫台灣的安全價值。
 (作者為民進黨籍前立法委員)

社論-中國大陸經濟展望:成長與風險

社論-中國大陸經濟展望:成長與風險
• 2009-06-08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連續5年兩位數成長的中國經濟,終於在2008年首次減緩至個位數成長,2009年第一季甚至僅剩6.1%,呈現連續7個季成長率下滑,不但為1992年中國公布季經濟成長以來所僅見,亦為1999年來的最低紀錄。鑒於中國已成當前世界經濟成長中心,加以台灣與中國經濟日益密切,中國經濟前景值得關切。
 雖然近期中國經濟成長率大幅下滑,但仍明顯優於其他國家,主要歸因於中國自身的內需仍維持強勁。當前外需趨緩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困境,內需的強勁與否,乃成為經濟是否能夠維持成長動能的關鍵。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雖然2009年以來的零售總額年增率不如2008年全年保持在20%以上,但若以2008年數據扣除物價高漲的因素,並將2009年的數據加回出現負成長的CPI,基本上兩年的表現相當。其次,在2008年11月推出4兆人民幣振興計劃後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明顯上揚,優於2008年平均之26.1%。由於零售與固定資產投資表現尚稱穩健,投資和消費應可持續給予經濟成長8個百分點左右的支援,也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率優於世界其他國家的最主要原因。
 在外需方面,從近兩季的經濟成長率可看出,近年來表現相當強勁的中國經濟,也無法倖免於此次金融海嘯的衝擊,其原因在於近年來中國外需部門對經濟的貢獻持續提升,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疲軟因而帶給中國相當程度的衝擊。觀察需求面的結構,2008和2009年第一季中國經濟成長大幅下滑的主要因素,就是在於外需部門的大幅轉弱,在2005至2007年間,淨外需對年經濟成長率的貢獻度分別達25.0%、20.63%和23.53%;但2008年僅剩8.89%,2009年第一季甚至出現-3.28%的情況。外需復甦力道的強弱,絕對是中國經濟能否回到過去高度成長軌跡的一項關鍵因素。
 事實上,近期公布的景氣指標陸續出現的正面訊息,也顯示中國經濟有希望逐漸回到較高的成長表現。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景氣先行指數(領先指標),自2008年12月起連續5個月回升,一致指數(同時指標)在3月份也首次回升。此外,PMI採購經理人指數自2008年12月起,亦已連續5個月回升,且其中的細項指標包括庫存、生產、採購量、新訂單、新出口訂單及進口量指數皆同步改善,透露出中國經濟可能在近期落底反彈的信息。
 雖然大部份的預測機構皆預期中國經濟將在2009年觸底後,回到較高的成長走勢,短期指標也陸續出現經濟觸底的訊號,但近期中國的經濟數據也透露出一些需要關注的風險。首先,自2008年下半起大幅衰退的工業生產數據,雖然在近期出現反彈跡象,但工業生產中的發電量增速持續負成長而未能跟上腳步。此情況說明中國工業之所以出現復甦跡象,可能是由營建業所拉升,而用電量較高的製造業,特別是其中的重工業則仍處低迷。此外,製造業吸納了最多的就業人口,其持續不振也造成中國失業人口的增加和就業困難度的大幅上升;2008年第四季和2009年第一季的求才/求職比分別為85%及86%,較2005年至2008年平均約96.73%減少超過10個百分點,顯見中國就業市場的壓力。
 其次,今年第一季以來中國的貨幣供給大幅成長,其原因在於新增貸款的迭創新高,2009年前四個月的新增貸款已達2008年全年增加款的87%;但其新增貸款的用途卻集中在短期貸款而非中長期貸款。在當前全球景氣是否回升仍未明朗下,新增貸款過多且短期貸款占比偏高,將導致金融業呆帳風險提升。最後,2003年中國遭遇SARS致該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較第一季大幅滑落2.4個百分點,為1992年來至此次金融海嘯前最巨幅的下滑,若H1N1持續蔓延,對於人口眾多且稠密的中國來說將是一大威脅,成長回升的時間勢必後延。
 綜上,雖然中國外需仍舊疲弱,但在投資和消費持穩下,經濟已顯露落底並可能緩步回升的跡象,繼續大幅滑落的可能性已明顯降低。但仍需注意製造業等受外需波及較明顯的部門,以及失業人口增加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整體而言,中國經濟在內需支持、政府政策配合實行下,仍有機會達成「保八」目標,但要回到高度成長的軌跡,則尚待全球景氣的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