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北青报:为劳动者代言,工会不可妄自菲薄

北青报:为劳动者代言,工会不可妄自菲薄
李星文
2008年04月04日13:02 来源:《北京青年报》

  4月1日上午,河南省洛阳市举办了企业工会负责人“工资协商制度培训班”。培训之后,这些企业工会负责人将代表工人与企业资方就加薪事宜进行协商。洛阳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这一次,我们不是被动建议,而是主动介入。”此前,这项工资协商制度已进行了5个月试点,并“收到明显效果”。

  由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写的《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显示,从1990年到2005年,我国各项收入占GDP比重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者报酬所占比例由53.4%降到41.4%,而企业同期营业余额占GDP比例则从21.9%增加到29.6%。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洛阳市工会能够主动介入,代表工人与资方协商加薪之事,促进全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当然是一件好事,我们非常乐观其成。只是从他们的理念和实践来看,其中还有很多地方大可商榷。河南省总工会评价洛阳做法时说:工资协商制度只靠工会是做不成的,必须有地方政府做后盾。“洛阳市有了政府文件,并积极推进,这就使制度的落实有了保障”,没有文件支持的“郑州市总工会在企业运作工资协商制度,努力了几个月不了了之”。从这番对比中似乎可以得出结论,工资协商制度终归还得靠文件、靠政府,虽然在前面“打冲锋”的是工会组织,而后台坐镇指挥的主心骨却必须是政府。

  这种认识令人担忧,这种模式效果堪疑。这些年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政府的角色和职能经过有意识的调整已经改变,由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向旁观者、服务者、仲裁者过渡。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政府既不应是资方利益的代言人,也不应是劳动者利益的代言人,而是由双方自行协商和博弈,政府在必要的时候按照法律和法规进行仲裁。可实际情况却是,政府一方面在进行职能转换,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放弃来自传统观念的劳动者利益代言人的身份。洛阳当地政府充当工资谈判的后盾,就是这种指导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如果当地政府坚定地站在劳动者一边,高调与企业对垒,那么政府就得承担有形之手干扰市场机制的舆论压力,有可能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影响改革的整体推进。如果政府只充当名义上的劳动者代言人,而把实际的谈判大权交托给工会,则以现阶段工会的实际职能看,为劳动者代言的任务实在是太艰巨了。工会是企业下设的机构,工会工作人员的工资由企业支付,工会领导由企业的决策者任命,这就决定了工会从属于企业、工会意志服从于企业意志,在一些没有根本冲突的事情上,工会可以代表劳动者去向企业争取利益,而工人要求涨薪和企业希望控制成本的分歧一旦发生,工会不能也不敢真的站在劳动者一边。不管政府的文件怎么写,这是工会发自内心的选择。

  因此,洛阳做法最终能取得多大成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而这种做法一旦取得成效,有多少地方政府愿意效仿也成问题。从近年各地的情况来看,政府的“经济人”特征非常明显,为了获取更多的实惠,往往是表面上重视劳动者权益,实际上却对资方百般呵护,为了招商引资不惜出台各种优惠措施,而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保护劳动者的条款,则经常沦为一纸空文。

  要想改变利润侵蚀工资的现状,必先真正加强劳动者的谈判地位。政府就不要再虚担劳动者保护神的名义了,而应提供制度化的支持,推动工会改革和重组,取得与企业平等谈判的话语权,承担起为劳动者代言的使命。从长远看,那句“工资协商只靠工会是做不成的”的话太妄自菲薄了,工会壮大是实现劳资双方动态平衡的惟一道路。

抵制家乐福便是爱国?

抵制家乐福便是爱国?

[ 原创] [2008-04-16 10:25:57 | 刘海明老师]

有人发出网络动员令,号召5月1日全国抵制家乐福一天。这个呼声经人振臂一呼,已然成为一种舆论运动。一时间,抵制家乐福成为界定爱国和不爱国的分界岭。围绕着抵制是否爱国,并没有出现舆论一律。

14 日,贺延光的《我不赞成抵制家乐福》,被推荐到博联社网站头条,并迅速被各大论坛转载。15日,白岩松在网上发表的评论《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两篇理性发表观点的文章都遭到了一些网友的激烈批评乃至谩骂。但也有网友坚定表达支持,双方意见尖锐对立。(《南方都市报》2008 年4月16日)

抵制国外商品和外国在华企业,不是当代人的发明。如果说历史是文明的形态,抵制外货或外企,是否也该列入文明的形态之列,似乎还没引起历史学家的重视。形而下的抵制行为,历来是弱者的斗争策略。抗战期间,我们也曾抵制日货,表达国人的爱国情绪。不久前,奥运火炬在法国传递过程中遇阻,家乐福的一个股东曾从经济上支持过达赖。中国民众迁怒于家乐福,进而发起抵制家乐福,将抵制视作爱国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爱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格。不爱国,毋宁死。然而,爱国具有多种的表征,既可以是思想深处对祖国的挚爱,也可以化为具体的某种行动。反对达赖集团分裂祖国,希望祖国办好奥运,是衡量中国公民是否爱国的重大事项。在这两个问题上,除非极个别分裂分子巴不得中国出乱子外,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一方,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
许多时候,集体性的冲动,未必是真正的爱国。不仅如此,甚至是假借爱国之名,在给国家添乱。这样的爱国举动,可以不否认其动机的错误,却无法肯定其效果的正确。抵制家乐福,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说这个话,有人不理解,有人可能给我扣上“汉奸”的帽子。人世间的争议,往往源于对话语理解的分歧。在“爱国”与“卖国”这两个敏感的词语面前,尤其容易出现分歧。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习惯于非此即彼的国度里,如果不迎合某种赤裸裸的“爱国”观点,被骂作是“汉奸”,也就具有了某种必然性。以抵制法资企业家乐福为例,倡导抵制家乐福者的逻辑是:因为家乐福的股东资助过达赖,因为家乐福是法资企业,法国政府官员对中国的奥运会出言不逊,所以抵制家乐福就是对法国政府的抗议,就是对资助达赖集团的商家的最好报应。“5月1日集体不去家乐福,叫他们看看中国人的力量。”

抵制固然有抵制的理由,但是,抵制从来都不是单方的,而是双向的。你抵制,必然遭到被抵制方国民的反感和回应。中国网民号召抵制家乐福,在法国网络论坛上引起了一场是否要抵制中国和中国货的大辩论。可见,抵制是抵制者和被抵制者双方同时进行的事情,最终影响的是两个国家的关系。如果我们没有将法国作为敌对国家,那么,大规模的抵制家乐福行动,无异于损害了国家的外交关系。小处爱国,大处添乱。如此爱国,委实不是真正的爱国。起码,不是值得提倡的爱国。再者说,一天不去家乐福,真的就是爱国吗?如果爱国就是一天不做某国的消费者,显然这样的爱国未免过于自欺欺人了。

表达我们的爱国热情,需要智慧,需要理智的智慧。动辄拿集体抵制说事,这样的“爱国”,充其量还处于爱国的初级阶段,有待优化和提升自己的爱国品位。

新闻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80416/02384753936.shtml

120缺乏的正是那份“于心不忍”?

北青报:120缺乏的正是那份“于心不忍”?

2008年04月16日09:35 来源:北京青年报许朝军

  东莞一位女子遇车祸被120现场确认死亡,而一名围观者“于心不忍”脱下风衣为“死者”盖头时,却发现“死者”的手还在动。该女子因此获救。(4月15日《南方都市报》)
  回顾事件的细节,实在为那位围观者盖风衣的举动和那份“于心不忍”所感动。倘若没有这一“巧合”,伤者面临的恐怕只能是殡仪馆的运尸车了。
  当时的医生是如何诊断的?据说,急救车到场后,医生“没有带急救设备下车,用手电筒照了下伤者双眼,并用听诊器听诊”。检查全过程不超3分钟,便告诉伤员家属“脑花都出来了,她没得救了”。为什么只凭如此匆忙、简易的检查,医生就敢宣布一条生命的结束?为什么连一位普通路人都能发现的生命迹象,这位职业医生却没能发现?假如这位医生也有一些“于心不忍”,也能想到为“死者”再做点什么,哪怕只是盖上一件外衣,事情又会怎样?只能说,不管是急诊车过于匆忙也好,还是内科医生的职业局限也罢,任何借口都无法掩盖现场救治者的失职失责以及对生命轻薄无谓的缺憾﹔只能说,一些医生所缺乏的,正是为人、为医所最基本的素质———“于心不忍”。让人担心的是,生活中,围观者于心不忍盖风衣的事并不总会发生,而淡薄生命、不负责的医生恐怕倒并不少见。伤者的生命得到保护,不是因为医生的现场救治,而是得益于围观者一盖风衣的举动﹔在得到救治之后,她最感谢的恐怕也是那位围观者,而非身为白衣天使的医生,这着实让医疗机构和医疗工作为之尴尬。危急时刻,每个人都希望生命得到应有的庇护,我们指望“于心不忍”的路人,更指望着懂得“于心不忍”的职业医生。

考古不是“挖宝”

人民日报新语:考古不是“挖宝”

2008年04月15日07: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现在各地兴起一股“考古热”,这是多年来很难见到的好现象。但是在热闹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简单地把考古等同于“挖宝”。

  “挖宝”有多种表现形式,如重视古代墓葬,轻视文物遗址﹔重视大型墓葬、达官显贵墓葬乃至帝王陵墓,轻视一般墓葬。重视随葬品的遗物,轻视墓葬遗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掘乾陵的倡议就一次次被提出。倡导者认为,唐高宗和武则天执政时期是大唐王朝的鼎盛时期,他们的合葬陵墓,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极少的未被盗掘的帝陵。发掘乾陵会极大地丰富唐代及有关武则天的历史研究资料。据称,乾陵地宫中多达“500吨”的文物与稀世珍宝更可以有力地推动地方旅游。

  其实,正是因为乾陵所反映历史时代的重要性、乾陵保存的完整性、乾陵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才决定了当前甚至更远的时期内不能对其进行考古发掘。目前我国对有关文物,如纸张、丝绸、遗物之上的颜色等的保护技术,还远未成熟,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对乾陵进行发掘,乾陵地宫出土文物肯定无法得到科学、完整的保护,那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必将遭到毁灭性破坏。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秦陵。自1974年陕西临潼农民发现秦俑以来,这里不断出土兵马俑、铜车马、兵器等珍贵文物。于是很多人认为,秦始皇陵中的文物数量肯定会更多,文物一定会更精美,要求发掘秦始皇陵的声音也出现了。还有一些学者甚至提出秦始皇陵发掘后,每张门票可以售价2000元,每年当地门票收入可以有20亿元,这样既发展了经济,又能使人们饱览秦始皇陵地宫出土的珍贵文物。

  相对文物保护而言,文物的利用是第二位的。我们的“考古”不是为了“挖宝”,考古发现的价值不能简单用“挖”到的“宝”的价值高低、数量多少来衡量。考古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扩大地方知名度,但这些只是属于考古的“副产品”。考古和文物保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寻人类、国家、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

反裁員釀罷工 法世界報停刊一天

反裁員釀罷工 法世界報停刊一天

【聯合報╱中央社巴黎十四日電】

2008.04.16 03:36 am

法國報業龍頭「世界報」今天因為員工罷工而停刊一天,這個歷史性的決定是世界報自1944年創刊以來,第一次因為內部問題而沒有出報。
60多年來,世界報唯一一次罷工是在1976年,為抗議「法蘭西晚報」被財團併吞,否則報社員工的抗議方式多採罷工一小時或是兩三個小時,所以今天因為社內問題導致編輯部集體罷工,可算是創報以來的首例。
在平面媒體陸續發生因為勞資糾紛或是資產轉讓的多次罷工後,終於連世界報都不得不罷工,這個事件引起法國社會的廣泛關注,媒體都爭相報導這個歷史事件。
八年來,世界報虧損1億2000萬歐元,因此報社管理階層擬定新方案,要裁員130位,並且放棄集團旗下不賺錢的一些雜誌。
今天世界報的報社門口擠滿抗議的員工以及前來報導的記者,報社門口貼著「罷工!抗議取消130個職位」的告示。世界報的記者工會指出,世界報確實遇到了問題,但不是裁員就可解決,也有員工指出,不願當管理階層多年來錯誤決策的犧牲品。
鑑於130個被裁撤的職位當中,編輯部就佔了近90位,也就是說編輯部將減少四分之一的人力,工會批判決策階層要將世界報名譽掃地,讓世界報落得剪貼通訊 社稿的下場,而且質疑世界報為什麼要跟所有人一樣媚俗,而不願維持世界報之所以為世界報的質量和水準,也要求130個職位的裁撤是採取優離措施而非強制性。
此外,世界報集團旗下的其他「虧損且無戰略地位」的雜誌也面臨放棄轉讓的命運,包括電影筆記、舞蹈月刊、給青年看的雜誌以及給4到8歲兒童看的雜誌編輯們,都不願接受報社集團要放棄曲高和寡的這些雜誌,而要求報社不得放棄這些雜誌。

【2008/04/16 聯合報】

胡摘一中魔咒 棒喝冬烘

胡摘一中魔咒 棒喝冬烘

【聯合報╱吳建國】
吳建國/高雄應用科大前校長、蘇州工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南投市)

周一在回台的班機上,看到聯合報頭版報導「博鰲會急撤一中字句」的新聞,心中實在十分感慨。使筆者想到最近接連兩次在與大陸研究台灣學者的討論中,談到「一中」問題時的不愉快經驗。
第一次是在今年二月中旬,總統大選之前,與北京某重要對台研究機構負責人的聚會中,提到馬英九願意在「一中各表」的原則下恢復兩岸協商時,這位負責人立刻 不客氣的指出,大陸當局從來沒有承認「一中各表」。現在馬英九還沒有當選總統,他講「一中各表」,我們「暫時」不去糾正他,只要他當選以後,如果還講「一 中各表」,大陸方面一定會加以更正。因為,所謂「九二共識」,只有「一個中國」的共識,沒有「一中各表」的共識。
第二次就在上周五,筆者與浙江大學一些台灣研究的教授們座談馬英九當選總統以後的兩岸新局,應該以全新思維務實面對所有問題。特別是在胡錦濤率先表態,表 示願意接受馬英九的「一中各表」後,兩岸針對「一個中國」的爭議,已得到合理解決,今後可以專心促進兩岸人民共同的利益。可是,在座的教授不表同意,認為 還是要不斷強調「一中」原則,提醒台灣人民,以清洗民進黨執政八年所灌輸「台獨毒素」的影響。
如今,大陸中央領導人親摘「一中」魔咒,對於這些只知揣摩上意,寧左勿右,不知與時俱進的「御用學者」,應是當頭棒喝。其實不只是大陸,台灣也一樣有如是 的學者,都可以丟到歷史的垃圾桶中。預期兩岸關係,雖然是「形勢一片大好」,卻也會「問題不少」。因此「兩岸猿聲啼不住」是必然的現象,只是希望這些「猿 聲」不是知識分子所發,不至斯文掃地,才是人民之福。

【2008/04/16 聯合報】

中國威嚇台灣 無疆界人權組織籲杯葛奧運

中國威嚇台灣無疆界人權組織籲杯葛奧運
【中央社╱布魯塞爾十六日專電】

2008.04.16 10:40 pm

國際無疆界人權組織負責人佛特爾指出,最近發生在西藏的鎮壓事件已令人注意中國與人權的議題,但呼籲歐洲議會議員及歐洲領袖不應參加北京奧運開幕典禮尚有其它理由,其中之一就是中國一直威脅恫嚇台灣。

佛特爾在最新一期布魯塞爾「議會雜誌」雙週刊撰寫的新聞分析專文中,舉例指出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對台灣採取的打壓行動。

他說:「過去四年,聯合國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拒絕給予台灣記者希望採訪世界衛生大會(WHA)的資格;二零零四年以前台灣記者被允許採訪的權利,在中國的壓力下已被剝奪。」

佛特爾表示,國際記者聯合會(IFJ)對聯合國與WHO 限制台灣記者採訪的禁令已予以譴責,而無疆界記者組織也被中國這種公然破壞新聞自由的行為激怒。

他同時指出,儘管亞洲的公共衛生受到諸如禽流感及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等傳染病的威脅,中國並未放寬它對台灣參加WHO活動的限制,且因此危害台灣人民的健康。

專文並分析說,因中國的干預,也使一些非洲國家代表無法參加去年九月舉行的台非高峰會,「北京所以在國際上採用排斥的手法,主要目的是否定分離且獨立存在的台灣的合法性」。

佛特爾在專文中也指出,基於其它許多理由,以及中國對台灣採取的威脅政策,諸如以八百枚飛彈瞄準台灣等,國際無疆界人權組織呼籲歐洲聯盟國家元首、總理、王室成員、歐盟機構領導人、歐洲議會及歐盟會員國議員,不要理睬任何由中國提出參加北京奧運開幕典禮的正式邀請。

「議會雜誌」雙週刊是一份報導國際與歐盟事務的刊物,主要讀者群為歐洲議會議員、歐盟官員、駐歐盟使節團成員等。
【2008/04/16 中央社】

快復耕 自助助人

快復耕自助助人
【聯合報╱徐同仕/電子業(北縣永和)】
2008.04.16 02:37 am
近來國際糧荒愈來愈嚴重,使得糧食價格飛漲,埃及、海地等國因而引發民眾抗議並造成流血衝突,甚至海地總理還因糧食漲價而被迫下台。身在台灣的我們絕對無法想像,海地人民竟將泥漿加入食用油和鹽後曬乾成泥餅,作為他們日常的主食。

相對於因糧食問題而發生動亂的國家,我們還有廿六萬公頃土地在休耕狀態真的是很幸運。

台灣加入世貿組織後,開放稻米進口,為避免供應量過量,政府開始鼓勵農民休耕。但目前國際糧食問題已如此嚴重,國內外的時空環境已與當初加入世貿組織時完全不同,實在無法理解政府為何還要繼續鼓勵農民休耕,甚至對於休耕土地加以補助。據了解,政府每期休耕土地每公頃補助四點五萬元,一年兩作共補助九萬元;以目前廿二萬公頃土地休耕計算,每年合計補助近兩百億元在休耕的土地。

若能取消農民休耕獎勵,輔導農民恢復耕作,消極面來看政府支出每年馬上節省兩百億元;積極面而言,讓休耕的廿二萬公頃土地復耕,將過剩的稻米外銷至國外賺取外匯,促進台灣農業經濟發展;也可以對缺糧國家進行人道援助,增加台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
【2008/04/16 聯合報】

法律人的出路?交叉路?

冷眼集》法律人的出路?交叉路?
【聯合晚報╱記者吳志雲/特稿】

2008.04.16 03:08 pm

大陸方面上午宣布,將開放台灣居民參加大陸的司法考試,此一開放,對台灣法律界,無疑是一大利多,原本就「進可攻,退可守」的法律系學生又多了一條出路,實務界大多表示歡迎;不過,在大陸「片面」開放司法考試後,台灣司法實務界擔心兩項問題,一是大陸開放後,台灣是否有相對開放的壓力,二是未來台灣民眾如在大陸執業律師是否要入中國籍。

台灣律師界在近幾年政府大幅放開律師錄取人數之後,一般中小型的律師事務所已不像以往這麼「好賺」,主要問題是律師多了,但案源未增反減;若與大陸相比,台灣律師的市場相對小了很多,尤其近一、二十年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大陸律師市場也跟著翻揚起來。

據了解,目前大陸律師界中又以「海歸派」(海外留學歸國)最吃香,理律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宋耀明說,據他了解,在大陸目前已有12家事務所、最具規模的「金杜法律事務所」,前幾年才幾百名員工,目前已有1200名員工了,由此也可知大陸律師界隨著經濟起飛,跟著蓬勃發展。

律師業屬於服務業,廣義而言,也屬「兩岸共同市場」的一環,如今,大陸開放了,等於丟球給台灣,屆時,台灣方面即使不開放,也必須承受一定的壓力。至於很多人擔心,大陸開放司法考試後,法律人一窩蜂的往大陸「深造」,對此,實務界倒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以美國為例表示,美國的生活條件、薪資都比台灣高,考上美國律師的台灣人卻不留在美國者,也大有人在,因此,主要還是看個人想在兩岸的那一邊過生活吧,開放,只是多了一個選項而已。
【2008/04/16 聯合晚報】

全球糧荒惡化 30年之最

全球糧荒惡化30年之最
【聯合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編譯夏嘉玲/綜合報導】
2008.04.16 02:59 am
全球糧食危機進入緊急狀態,糧食庫存減少到近卅年來新低點,糧價飆漲使多國陷入動盪。主要國家財經首長警告,糧食危機影響全球政治經濟穩定,為害之烈更甚於美國次級房貸風暴。

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最新報告指出,截至三月底,小麥、稻米價格為一年前兩倍、玉米漲價三分之一,全球至少卅七國糧食嚴重短缺,全都是非洲或開發中國家,菲律賓、印尼、埃及等國因糧價飆漲而動盪,海地饑民更怒而攻擊總統府。

世界銀行也說,糧價竄升使貧窮國家約一億人口處境更慘。

為了解決糧食危機,世銀將實施「新政」,短期提供緊急糧食援助,中長期促進開發中國家增產糧食。美國總統布希緊急提撥兩億美元,協助缺糧國家紓解危機。

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十四日呼籲各國應以緊急行動因應,否則聯合國已推動七年有成的全球掃貧計畫將功虧一簣。

全球暖化氣候異常,孟加拉有水災,澳洲連年旱災,越南則發生作物病蟲害,許多主要糧食生產國為了確保內需而限制糧食出口。另外,生質能源走紅,大量農地與糧食作物轉供生產生質能源之用,加上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對肉品需求大增,生產一公斤的肉品必須消耗六公斤穀物,增加穀物消耗助長糧食危機。

油價高漲加重糧食運輸成本;美國降息、美元貶值和美國經濟低迷,使得大量流動資金從房市、股市湧入糧食期貨市場炒作,對糧價推波助瀾。

世界銀行指出,全球糧食存量已降至1980年以來最低水平。荷蘭合作銀行商品分析師布拉克斯認為,這波高糧價危機可能要持續到2010年。
【2008/04/16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