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中國兩相競爭的民族主義
DWNEWS.COM--
多維社記者紀軍編譯報導/哪一種中國處於兩相競爭的民族主義將會在8月份舉行的奧運會表現出來?是感到委屈、自衛性的民族主義,還是充滿自信和自豪感的民族主義?
國際先驅論壇報
文章稱,最近幾週,當北京奧運聖火在全球傳遞過程中屢遭麻煩時,世界已經看到了中國民族主義的致命形式。當中國觀眾為三大洲發生的親藏獨和反中國示威而深感震驚和受傷時,而由此引發的在中國國內和海外華人社區出現的反西方的謾駡抨擊和遊行示威,也讓世界感到驚訝。
雖然,這些不會成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或尊嚴的一部分,它也不是所有中國民族主義者的代表,但世界應該為更多的這種恐外行動在後續運動中――有可能會在奧運會期間――爆發作好準備。
那麼,這種民族主義究竟從何而來?它飽含委屈的情緒已深深紮根於過去歐洲殖民國家、美國會傳教士和日本侵略者所帶來的侮辱中,它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至二十世紀,這個時期在今天中國官方教科書中被稱為“羞辱的世紀”。
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1902的反美抵制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1934年的新生活運動,以及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其他類似的反西方的民族主義,直到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能夠利用這些強大情緒並在1949年奪得政權。
文章指出,國際社會需要深入瞭解中國的這段歷史經歷,瞭解中國社會和集體精神中存在的這種情緒。
它代表現代中國共產主義國家的存在理由,中共獲得政權時便承諾實現國家統一,恢復國家尊嚴和永遠不再允許外來侵略,堅決反對“分裂”中國的企圖。
五十多年來,政府的宣傳和灌輸已經在民眾心裏埋下了這些信念。這就是為什麼西藏問題、臺灣問題和新疆問題觸動了中國社會的這根神經。中國人的一部分心態對外國批評聲音的“門檻”很低,不能容忍出現“丟臉”,以及自我意識較少則是海外民族主義為何爆發的原因。
沈大偉在文章中介紹稱,他的一位中國同事最近指出,目前的極端民族主義也受到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不滿和怨恨等情緒的刺激。停滯的收入、失業率上升、通貨膨脹、官員腐敗、嚴重的貧富分化、環境的惡化、道德出現真空,以及一種對中國的霍布斯經濟體系失去根基的深刻感覺。
在某種程度上,政府正尋求把這些社會挫折感轉向民族主義,讓它遠離這個共產黨國家。
幸運的是,最近幾週我們所目睹的那種感到委屈的民族主義情緒,只是中國人集體精神的一部分。它的另一方面就是被形容為中國的“自信民族主義”。這種更加自信的中國民族主義仍在進一步推進著,與那種飽含委屈的民族主義不安地共存著。
在中國,人們談論和感受更多的是流行的愛國主義心情緒,而不是民族主義情緒。這種情緒有其取代過去的現在和未來根源,是為過去59年來共和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而感到自豪,也為未來中國繼續面臨的無數挑戰保持謙虛謹慎。
文章指出,這是一種世界主義的民族主義,而不是帶有狹隘和恐外心理的民族主義。這是一種有許多城市人群和知識份子參與的民族主義,也是一種對中國在世界事務中扮演新角色,享有世界強國的新地位而充滿自豪的民族主義。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它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它經歷了引人矚目的社會經濟轉型,已讓兩億多人口脫貧。它為解決諸如朝鮮這樣的國際熱點問題貢獻力量,它為維護世界秩序發揮著重要作用。
這是中國理應慶祝的奧運會。相反,中國卻冒著讓惡劣的民族主義揮霍其聲譽的風險。如果在奧運會期間,中國的極端民族主義歇斯底里地自我失控――無論是中國運動員在比賽中是贏是輸――都將成為這個國家的一次公關失敗,讓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其“和平崛起”受挫。
如果中國的民族主義繼續顯示出它的不安全,而不是其自信一面,那麼其他國家將會據此調整其對華政策,而不是贏得世界的尊重,而且中國也可能會給自己帶來那種它經常譴責的“圍堵”政策。
沈大偉在文章最後寫道,2006年,他坐在1936年納粹德國舉辦過奧運會的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看到在世界盃上德國隊擊敗阿根廷隊時興高采烈的人群,見證了德國那種自信但不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
“我在想,中國人能否在2008年奧運會上展現出同樣的自控呢。在八月份我們將會看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