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特稿:中國兩相競爭的民族主義

特稿:中國兩相競爭的民族主義

DWNEWS.COM-- 20085822:20:56(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多維社記者紀軍編譯報導/哪一種中國處於兩相競爭的民族主義將會在8月份舉行的奧運會表現出來?是感到委屈、自衛性的民族主義,還是充滿自信和自豪感的民族主義?

國際先驅論壇報55發表華盛頓大學伊里亞德國際事務學院政治學和國際事務教授、對華政策項目主任、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撰寫的文章指出,中國社會所體現的兩種民族主義類型,折射出一種更深層的雙重特性:一個是恐外型,它根植於中國人民過去所經歷的種種屈辱;另一個是更加國際型,它隨著全球化與中國融入國際社會而形成。

文章稱,最近幾週,當北京奧運聖火在全球傳遞過程中屢遭麻煩時,世界已經看到了中國民族主義的致命形式。當中國觀眾為三大洲發生的親藏獨和反中國示威而深感震驚和受傷時,而由此引發的在中國國內和海外華人社區出現的反西方的謾駡抨擊和遊行示威,也讓世界感到驚訝。

雖然,這些不會成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或尊嚴的一部分,它也不是所有中國民族主義者的代表,但世界應該為更多的這種恐外行動在後續運動中――有可能會在奧運會期間――爆發作好準備。

那麼,這種民族主義究竟從何而來?它飽含委屈的情緒已深深紮根於過去歐洲殖民國家、美國會傳教士和日本侵略者所帶來的侮辱中,它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至二十世紀,這個時期在今天中國官方教科書中被稱為“羞辱的世紀”。

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1902的反美抵制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1934年的新生活運動,以及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其他類似的反西方的民族主義,直到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能夠利用這些強大情緒並在1949年奪得政權。

文章指出,國際社會需要深入瞭解中國的這段歷史經歷,瞭解中國社會和集體精神中存在的這種情緒。

它代表現代中國共產主義國家的存在理由,中共獲得政權時便承諾實現國家統一,恢復國家尊嚴和永遠不再允許外來侵略,堅決反對“分裂”中國的企圖。

五十多年來,政府的宣傳和灌輸已經在民眾心裏埋下了這些信念。這就是為什麼西藏問題、臺灣問題和新疆問題觸動了中國社會的這根神經。中國人的一部分心態對外國批評聲音的“門檻”很低,不能容忍出現“丟臉”,以及自我意識較少則是海外民族主義為何爆發的原因。

沈大偉在文章中介紹稱,他的一位中國同事最近指出,目前的極端民族主義也受到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不滿和怨恨等情緒的刺激。停滯的收入、失業率上升、通貨膨脹、官員腐敗、嚴重的貧富分化、環境的惡化、道德出現真空,以及一種對中國的霍布斯經濟體系失去根基的深刻感覺。

在某種程度上,政府正尋求把這些社會挫折感轉向民族主義,讓它遠離這個共產黨國家。

幸運的是,最近幾週我們所目睹的那種感到委屈的民族主義情緒,只是中國人集體精神的一部分。它的另一方面就是被形容為中國的“自信民族主義”。這種更加自信的中國民族主義仍在進一步推進著,與那種飽含委屈的民族主義不安地共存著。

在中國,人們談論和感受更多的是流行的愛國主義心情緒,而不是民族主義情緒。這種情緒有其取代過去的現在和未來根源,是為過去59年來共和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而感到自豪,也為未來中國繼續面臨的無數挑戰保持謙虛謹慎。

文章指出,這是一種世界主義的民族主義,而不是帶有狹隘和恐外心理的民族主義。這是一種有許多城市人群和知識份子參與的民族主義,也是一種對中國在世界事務中扮演新角色,享有世界強國的新地位而充滿自豪的民族主義。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它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它經歷了引人矚目的社會經濟轉型,已讓兩億多人口脫貧。它為解決諸如朝鮮這樣的國際熱點問題貢獻力量,它為維護世界秩序發揮著重要作用。

這是中國理應慶祝的奧運會。相反,中國卻冒著讓惡劣的民族主義揮霍其聲譽的風險。如果在奧運會期間,中國的極端民族主義歇斯底里地自我失控――無論是中國運動員在比賽中是贏是輸――都將成為這個國家的一次公關失敗,讓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其“和平崛起”受挫。

如果中國的民族主義繼續顯示出它的不安全,而不是其自信一面,那麼其他國家將會據此調整其對華政策,而不是贏得世界的尊重,而且中國也可能會給自己帶來那種它經常譴責的“圍堵”政策。

沈大偉在文章最後寫道,2006年,他坐在1936年納粹德國舉辦過奧運會的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看到在世界盃上德國隊擊敗阿根廷隊時興高采烈的人群,見證了德國那種自信但不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

“我在想,中國人能否在2008年奧運會上展現出同樣的自控呢。在八月份我們將會看到答案。”

四海無賓朋 五洲多損友

四海無賓朋 五洲多損友
09/05/2008 香港/太陽報/華夏透視

今次奧運會,北京本來想舉辦成一屆萬邦來朝的盛會,但是一場藏區騷亂,將盛會徹底變味,那些表面對華友好的所謂友邦們,瞬間變臉,露出反華的猙獰面目。北京苦心經營多年的外交格局徹底崩塌。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北京外交開始以金元開道。從江澤民開始,國家領導人出訪美國,都要派出龐大的採購團先行,瘋狂採購上百億美元的貨物作為見面禮。英、法、德等國領導人訪華,北京也慷慨相助,動輒送上過百億歐元的大合同。但這種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式的外交,能買來紙面上的「戰略夥伴關係」,卻無法贏得真正的友誼。

比如,今次在奧運聖火傳遞過程中鬧得最兇的法國、英國,其總統與首相無一不是人民大會堂的常客、中南海的貴賓。法國總統薩科齊上次訪華,單是空中巴士公司與核電站的工程,就掏走了中國一千多億元的人民幣,他嘴角的口水尚未擦乾,馬上對中國惡形惡相,又是威脅「杯葛奧運會」,又是「不排除抵制奧運開幕式」。而美國總統布什則三番四次教訓北京,「要與達賴會談」、「會談要有實質性成果」,這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有如老子教訓兒子。

北京一廂情願地認為,建立戰略夥伴關係,雙方就會相互照顧,共贏發展,這未免太過天真了。西方國家從來就當中國是一隻老母雞,平時下蛋為他們輸送營養,一旦機會成熟,就會將這隻老母雞四分五裂,燉而食之。

但正如金錢不是萬能一樣,金元外交也不是無所不能,其副作用也相當明顯。北京給了西方國家甜頭,自己卻吃盡苦頭,不斷失血不說,而且每到關鍵時刻,總是被西方國家愚弄,被得寸進尺地敲詐勒索。今次胡錦濤對日的暖春之旅,日方張開血盆大口,提出諸多無理要求,在西藏與毒餃子問題上指指點點。

西方國家如此,一些亞非國家也是如此。有些國家慾壑難填,貪得無厭,今天要一億,明天要兩億,血盆大口愈張愈大,稍不滿足其要求,便不顧往日情面,撕破臉皮反戈一擊。六十年代,中國以舉國之力援助「歐洲社會主義最後一盞明燈」阿爾巴尼亞,到頭來還不是吃力不討好。俗話說,酒肉之交無諍友,外交也是如此,單靠金元外交無摯友。如果一個國家可以用金錢收買的話,它也肯定能被其他國家用各種方式收買。

四海無賓朋,五洲多損友。現在,中國除了與被西方妖魔化的蘇丹、緬甸、朝鮮等國關係密切外,幾無可靠盟友,這種窘境,是北京過去推行的賄賂外交的惡果。國無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但北京照顧了別人的利益,自己的利益卻無法實現,這樣的外交政策,實在是需要檢討。

胡錦濤暖了日本春天?

胡錦濤暖了日本春天?

中國時報 2008.05.08/蔡增家

現在老大樓非常流行一種樓面拉皮術,它不必將大樓整個拆掉重建,而只要將表面重新粉刷就可以煥然一新、脫胎換骨,但是大樓內部的老舊結構卻依然存在。

中國領導人胡錦濤這次的日本「暖春之旅」,就像是對衝突不斷的中日關係進行表面拉皮。因為,他此行並不對中日關係現存的實質問題尋求解決之道,也不對中日關係現存的障礙尋找最佳的處理方式,而中日兩國只想簽署「戰略夥伴關係式」的第四公報來粉飾太平,但是中日關係內部卻仍然是波濤洶湧、爭議不斷。

從二○○六年小泉下台以來,中日關係便出現了「領導熱、官方疑、民間冷」奇特的倒金字塔現象。

也許是敵對太久所產生的物極必反,也許是分手太長所產生的萬般思念,中日領導人在歷經破冰、融冰及暖春之旅的高層互訪之後,竟然如他鄉遇故知般的一拍即合,短時間之內就將中日關係炒到了最高點。中日關係的反轉彷彿成為中日兩國領袖的歷史共業,他們都亟欲想要維持中日關係的熱度。例如反中的安倍晉三上台之後,就把訪問中國的「破冰之旅」當成他政績的第一擊,親中的福田康夫也想把中日的「第四公報」成為他老兵的最後一戰。

但是領導的熱情卻無法感動人民的真情,對照於中日領導人的一頭熱,中日之間的官方關係,卻因歷史教科書及東海油田問題的無解,而彼此逐漸產生猜疑;中日之間的民間關係,也因為毒水餃事件的衝擊而持續在失溫。

過去日本外務省的中國幫,對中國的一邊倒政策,就像是中日關係的紅衛兵,不論中日兩國在歷史教科書爭議,或是參拜靖國神社的意識形態紛爭,日本外務省中國幫的官員都不斷地為中國緩頰,也共組了中日歷史教科書委員會及中日東海油田共同開發小組。他們深信中日關係總有撥雲見日的一天。但是在這兩年期間,中日兩國歷史教科書共識的意識分歧,以及東海油田共同開發的阻礙重重,讓中日官方對於兩國在當前實質利益問題尚未解決之下,真的能夠完全改善關係而開始產生懷疑。

其次從一九九○年以來,儘管中日關係不斷擺盪在衝突與合作之間,但是中日兩國的民間交流都還能維繫一定的熱度,但是在二○○五年中國內部爆發大規模的反日示威抗議之後,中日民間文化交流便逐漸冷卻下來。日本民間開始對中國產生了極度的不安全感,而這股冷鋒在今年毒水餃事件發生之後達到了最高潮。日本人民除了對中國的不安全感之外,又對中國產品出現了不信任感,這股不安全感與不信任感,讓過去只侷限在日本右翼團體的「恐中症」,逐步擴散為全體日本國民的認知,這讓中日兩國的民間關係頓時降到冰點。

要問的是:在當前中日兩國的領導人為何會對中日關係如此熱中,而將中日關係從過去的「政治冷、經濟熱」轉變為「領導熱、民間冷」呢?

從這次胡錦濤訪問日本,我們可以發現中日兩國領導人其實是政治利益上的互取所需,胡錦濤想要利用這次的高層互訪簽署中日戰略夥伴關係來緩和奧運前國際的政治氣氛,福田也想透過這次胡錦濤的來訪拉抬他在日本國內低迷已久的人氣。

其次在中日雙邊問題沒進展的情況下,又要如何對這次的中日高層互訪來進行美化拉皮呢?中日兩國利用簽署中日第四公報來轉移及緩和兩國在歷史教科書及東海油田問題的疑慮,也利用領導人的乒乓外交來化解日本人民對中國毒水餃的疑懼。可是在根本問題未解決情況下,儘管兩國努力在外表上美化粉飾,但是兩國關係卻逐漸出現鋼筋外露,因為中日關係有可能像春天的櫻花,盛開的時間只有短暫的一瞬間。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亞太所長)

顺口溜 01

顺口溜

一杯茶,一包烟;一支烂股盯半天;
一分钱,一分闲;一批散户套半年;
一匹马,一批庄;一堆股评在撒谎;
一机构,一证监;不知谁在耍老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