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9年5月29日 星期五

多研究問題,少談些主義

多研究問題,少談些主義
2009/05/15 17:30:05 


羅文嘉創辦「二次黨外」雜誌,認為民進黨應該走中間偏左的路線,並避免向財團傾斜。羅文嘉討論的是路線,而不是過去八年那種扣帽子式的互相攻詰,這是可喜的。
但是,民進黨執政八年,能和財團站在一起的人並不多。財團如和信辜家、元大馬家、富邦蔡家等等,除了對扁家及其周邊親近人士刻意奉承之外,對其他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民進黨政治人物是不屑也不必結交的。
既然執政時不曾有機會傾斜,在野後就更沒有傾斜的機會。講白一點,現在的民進黨就算想向財團傾斜,人家也只會嫌你臭。不然民進黨現在也不會負債累累,蔡英文也不必每天想著募款。既然如此,把民進黨當成和財團掛勾很深似的呼籲民進黨「避免向財團傾斜」,對民進黨既不公平,也是沒有意義的。
「中間偏左」本來就是民進黨的立場。民進黨早期的支持結構是以自營作業者和藍領工人為主,晚期則吸引了農業縣份的人口。這些都是傳統左派的目標階級。但台灣階級結構的發展趨勢是非技術勞動人口和農業勞動人口越來越少,專業人士、技術勞工和白領勞工越來越多,而這些人口正都匯聚在都會區中。這個趨勢也反映在區域人口的變遷。臺北縣和桃園縣在這15年間增加了130萬的人口,但在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這五個農業縣,人口只增加了13萬。
民進黨在都會區的大敗,表示民進黨無法取得都會區專業人士、技術勞工和白領勞工的信任。原因不是民進黨不夠「左」,而是民進黨的「左」和他們的需求差距太大。以兩岸經貿來說,房地產業的受僱者雖然不是資本家,但他們當然希望陸資來台買樓;觀光業、運輸業和餐飲業的從業人員希望每天都接到大批陸客;資訊產業的員工更不用說,因為兩岸資訊業的分工早就是他們工作環節的一部份。
雖然羅文嘉斷言「統獨不再是意識形態,它已變成階級問題---要統要獨不是根據廣大中下階層的意願,而是根據少數財團的利益來決定的」,但如果佔多數的勞動者都認為自己和財團的利益一致,那麼這又算是什麼階級問題呢?「中間偏左」的民進黨應該和他們對立還是站在一起呢?
兩岸經貿之外,許多問題也不是用左右可以掌握的。
l 蘇花高該建嗎?從左的立場出發,民進黨應該要大力贊成。因為對於在花蓮討生活的中下階層來說,便捷的交通就代表每個月可以多一點收入,只有那些享受軍公教待遇或生活無虞的人,才能侈談「保留台灣的後山」。但民進黨至今不能做出選擇。
l 台灣該縮減國防預算嗎?從左的立場出發,民進黨也應該大力贊成,因為花錢買飛彈給美國人賺,當然不如花錢做社福。但民進黨真能得出這樣的答案?
l 核能電廠該建嗎?左派理論沒有給民進黨答案。但這個問題連環境主義者內部都有分歧。一派說為了減少碳化物,核電廠是不得不然的選擇;一派則堅持要用太陽能和風力取代。不管民進黨要選擇哪一派,顯然和左右無關。
l 台灣的地方制度應該要去直轄市化,還是搞「三都十五縣」?左派的答案也是空白。馬克思的《資本論》沒教,列寧的《怎麼辦》也沒寫。
當傳統的統獨議題失去吸引力時,「左」似乎是一個能提供全面解答的方案,但與其相信某一套政治理論可以像數學一樣對各種社會問題提供解答,不如承認問題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畢竟,台灣當前的處境早就不再是一句「打倒國民黨」可以解決的,同樣也不是一句左或右就可以有答案的。

六四豈能「平反」了事

六四豈能「平反」了事


時事評論政治 2009/05/27 08:01:54

民進黨立院黨團要推動一個「呼籲中國當局盡速為六四事件進行平反」的決議文,希望能在立法院通過。這個決議的精神是正確的,但用「平反」二字則有待商榷。
中共歷史上搞了不少冤假錯案,對冤假錯是要「平反」的,但細分又有兩類。 第一類是運動本身即為錯誤,運動的發起人要受懲罰,受害人則可獲得「平反」。例如在文革被完全否定後,四人幫受到了審判,領頭的紅衛兵有些被判無期徒刑。而那些在文革中被打為「走資派」或「現行反革命」的人,就都回復權利、名譽,並獲得金錢上的補償。 第二類是運動本身無誤,但把具體的打擊對象弄錯了,這時就需要「改正」。例如在反右運動中把某人「錯」劃為右派,讓他丟了飯碗或被降職降級。但由於反右本身是沒錯的,所以頂多就是讓被錯劃的人回復原來的工作或級別待遇,但對於其遭受的損失並不給予補償。 不管是「平反」還是「改正」,背後都還是一黨專政的邏輯。黨中央做錯了,現在懲罰那些當初做錯事的一部分人,向你道個歉,幫你回復權利和名譽。但除此之外一切免談。要黨鞠躬下台是沒有的,要黨分享政權也是沒有的。正如封建時代的皇帝可以下詔罪己,也可以懲奸鋤惡表彰忠良,但皇帝依舊是皇帝。 因為「平反」及「改正」都是黨的恩賜,所以黨也可以隨時收回,之前被平反的人也可以再被定罪。例如在1959年反右鬥爭時被劃為右派的人,許多人在1962年受到「改正」,但文革一來又重被劃為右派。 又例如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在1945年被定性犯了「左傾盲動主義路線的錯誤」,1955年被高規格遷葬八寶山公墓以示平反,1966年又被毛澤東定為叛徒,到了1980年又再被平反。翻來覆去,總之都是中共中央說了算。
「平反」或「改正」甚至可以被用來強化中共的統治。中共從1978年開始分五批給55萬右派份子摘掉了帽子,根據許多右派份子的回憶,他們當時是熱淚盈眶,有的甚至高呼「共產黨萬歲」,對鄧小平和胡耀邦充滿了感激之情。這種藉著矯正歷史錯誤來提高個人統治聲望的劇碼,未來有哪個總書記想利用六四重演一次是完全可能的。 也因此,許多喊著要「平反六四」的人,其實都還在祈求一個開明的領導人能撥亂反正。雖然表面是在追求中國的自由民主,實則未必真想撼動中共的一黨專政。例如香港大學最近通過一項校內公投,「要求公開事件真相、正面評價八九民運的性質、釋放被囚民運人士。要向公眾道歉、追究屠城責任、向死者家屬及傷員賠償」,但完全不觸及在中國實行民主制度的問題;又例如馬英九曾經提出「六四不平反,統一不能談」,似乎只要中共道了歉,黨史改寫了一下,台灣人民就可接受談判統一。 結論是,關心中國民主的人早就該超越為六四平反的問題,因為平不平反和中國能否走向民主根本無關。王丹曾正確的指出,六四的平反不是重點,重點在中國的民主化,那麼民進黨又何必提出一個相對退步的主張,呼籲中共去搞什麼平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