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向和平共榮大道邁進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5.22 02:59 am
中華民國第12屆總統、副總統馬英九與蕭萬長,於本月20日宣誓就職,馬總統發表了備受關注的就職演說「人民奮起、台灣新生」,獲得各方肯定。雖被論者謂為「四平八穩、面面俱到」,但其中重中之重的兩岸關係,在3,000多字的講稿中占了五分之一之多,向海峽對岸傳達許多政策性訊息,絕大部分是表達「善意」。
馬英九就職演講向海峽對岸傳達的「善意」,至少有以下六點:
首先在談兩岸關係時,開宗明義指出:「英九由衷的盼望,海峽兩岸能抓住當前難得的歷史機遇,從今天開始,共同開啟『和平共榮』的歷史新頁。」即是將三年前國共論壇連胡會時兩黨共同體認的「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正式納入馬英九執政所追求的目標,也與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平發展」大戰略,完全吻合。
其次,正式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海的現狀。此不僅是說給對岸聽,也是說給美國聽,更是召告台海附近鄰國,台灣不再是麻煩製造者,而是台海安定的力量。
第三,馬英九指出,1992年兩岸曾經達成「一中各表」的共識,促成兩岸關係的順利發展;並重申今後將繼續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早恢復協商。此與對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可以坐下來談,協商任何問題的看法一致。同時重提副總統蕭萬長在博鰲論壇蕭胡會中,所揭示的「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尋求兩岸共同利益的平衡點。馬英九進一步強調,兩岸走向雙贏的起點,是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台灣已經做好協商的準備;並呼籲7月即將開始的周末包機直航與大陸觀光客來台,能讓兩岸關係跨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第四,馬英九特別在演講中指出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台灣322總統大選後,有關兩岸關係的三次重要談話,分別是3月26日與美國布希總統通話中,首次對外談到「一中各表」,4月12日博鰲論壇蕭胡會所提出的「四個繼續」,及4月29日在北京連胡會時,主張兩岸要「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並強調這些觀點都與我方的理念相當一致。馬英九如此在就職演講中,正式與胡錦濤對話,表示對胡談話的重視與尊重。
第五,馬英九在演講中兩度提到「中華民族」,這不僅是過去八年陳水扁執政,甚至李登輝執政後期,絕口不提;而馬英九在這麼正式的就職演說中,肯定「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更認為以「中華民族智慧之高,台灣與大陸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榮之道」,受到各方重視。
第六,四川發生大地震,馬英九在第一時間,個人捐出20萬元,並呼籲台灣同胞踴躍捐獻。這次在就職演說中,再度表達關切,並願意提供即時的援助。此一表態不再是他個人,而是代表全台灣2,300萬人民,對大陸四川震災的關懷與援助。
此外,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多次提到「中華民國」,而且強調「中華民國在台灣得到新生」。一般了解大陸對「一中各表」儘量少提,只講「九二共識」就好。因「一中各表」,在我方解釋就是「中華民國」,對方不願意聽到或看到。但我們要正告大陸領導人,馬英九是根據「中華民國憲法」選出來的總統,所以他言必「中華民國」不可。除非像陳水扁稱自己是「台灣總統」,絕不提「中華民國」四字,大家了解他在搞台獨。大陸應了解「中華民國憲法」是「一中架構」,所以才有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存在;而在陳水扁時代台獨氣焰囂張,在很多場合,連「中華民國」四字都不敢提。而此次馬英九獲得壓倒性勝利,也是「中華民國」在台灣重生;馬英九在演講中多次大聲喊出「中華民國」,它已是壓抑「台獨」的利器,有了「中華民國」,就不會有「台獨」,大陸領導人應有此認知。
馬英九在提到兩岸問題時,他堅信,兩岸問題最終解決的關鍵,不在主權的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我們的解讀是,兩岸相處,大陸以大事小,應待之於禮;所謂「禮」,就是尊重、禮讓與容忍。只要雙方能向「和平發展」、「和平共榮」大道邁進,其過程中的許多小節,不要再介意。兩岸「和平相處」,經過20、30年甚至50年,兩岸人民生活、核心價值,都趨相近,兩岸融合,並非不可能,屆時,又有誰介意主權問題呢!
【2008/05/22 經濟日報】
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台灣的新生建立在中華民國的新生之上
台灣的新生建立在中華民國的新生之上
【聯合報╱社論】 2008.05.21 02:12 am
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的標題有「台灣新生」四字,但文中僅見「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新生」等語。
民主是美妙的恩典。昨天,台灣天空的太陽沒有變,整個島上的生活運作,除了台北市幾條路段因慶典而短暫交通管制外,一切也都沒有變;然而,在象徵國家主權的總統府內,陳水扁把中華民國國璽移交給馬英九,在幾分鐘內就完成了「政權和平轉移」的程序,整個國家卻立即從元首到路線、到憧憬皆全盤改變。民主真是何其美妙!民主又是何等恩典!
新總統馬英九的就職演說指出:台灣是全球華人文化土壤中,唯一完成「二次政黨輪替」的範例。尤其令人震撼的是:這場「二次政黨輪替」,是由宣布「中華民國已死」的陳水扁,將中華民國政權交給原被他指為「外來政權」的馬英九手中。這正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新生」。
可以這麼說,昨天這場政權交替的最核心意義是:台灣的民主政治使得陳水扁「中華民國已死」的詛咒未能應驗,最後是由台灣人民在投票箱前救回了中華民國。就這一層意義而言,更使人驚嘆民主政治的神奇,也更使人為這場「二次政黨輪替」感到震懾。
其實,馬總統的就職演說,也是以重建中華民國的角色為主軸:一、對台灣內部,他說「中華民國在台灣得到了新生」,因此,致力於修補重建國家認同;二、對海峽兩岸,他則楬櫫「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主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
誠然,這也正是馬總統在國家定位工程上,對內與對外的兩大難題:對台灣內部,必須「和解共生」(他借用了謝長廷的佳句),以建立「中華民國」的認同與共識;對海峽兩岸,則必須爭取北京政權正視並尊重「中華民國的現狀」,以求「和平共榮」。其實,在此一議題上,對內對外存在著生剋關係;北京若給中華民國空間,台灣內部的中華民國認同即可望升高;反之,台灣內部倘若台獨高張,北京恐怕就會更加緊縮台灣的空間。
進一步解讀「對內」部分。就職演說的標題是「台灣新生」,但文中唯一出現「新生」二字之處,則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得到了新生」。馬總統指出,他任內將慶祝中華民國一百周年國慶;又稱中華民國在大陸僅三十八年,在台灣則將逾一甲子;並稱「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命運已經緊緊結合在一起」。這些論述,其實皆在建構「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新生」,也是這場「二次政黨輪替」最重大的意義所在。畢竟,倘若馬總統不能對內在國家認同上創造「中華民國的新生」,對外亦將失去「一中各表」的憑藉。
可附一筆的是:馬總統在演講中,標示出自己的「戰後新移民」的角色。他說:台灣是我的故鄉(應是「家鄉」之誤,身處異鄉時始稱「故鄉」),是我親人埋骨之處;台灣社會對他這個「戰後新移民」的「包容之義/栽培之恩/擁抱之情」令他感念。這些話充分反映了馬英九的「原罪感」,或許滿足了「老移民」的優越感,卻顯示馬英九對「和解共生」並無足夠的信心;這也可見馬英九處境艱難之一斑。
再談「對外」部分。一如預料,馬總統將兩岸關係建立在「一中各表/九二共識」之上,並主張「不統/不獨/不武」。馬總統在演說中且特別提到「胡錦濤先生最近三次有關兩岸關係的談話」,並表示贊同胡錦濤「九二共識」、「四個繼續」、「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等幾項觀點。通常,就職演說往往只在標舉抽象原則,如今像馬英九這般以就職演說指名與胡錦濤對話,應是很不尋常的作法;這是因為,即使「九二共識」已成兩岸互動的新準據,但這畢竟仍是「兩人探戈」,不是任何單方面能唱得成的獨腳戲。倘若馬胡二位兩岸領導人,果真認為此時此際正是兩岸之間難得的「歷史機遇」,即應共同努力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漸次「發展」兩岸關係,那麼北京方面就不宜將「九二共識」視為使兩岸關係「停格」的工具,而應在「開放國際空間」等方面對台灣有所回應。
馬總統說:中華民國總統最神聖的職責就是守護憲法;但這正是最近幾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最大難題。在台灣,守護憲法有兩層意義,一是守護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一是遵守憲政的權責規範。李登輝與陳水扁的失敗,一方面是因不想守護及不願守護,於是搞「兩國論」、「正名制憲」或「台獨建國」;另一方面其實亦因北京的因素而使他們二人守護不住中華民國憲法。如今,馬英九相對而言應是一個願意守護中華民國憲法者,倘若北京方面仍使馬英九也「守護不住」,那麼恐怕也就無人能守,亦無人願守、無人敢守了。北京不能將「中華民國」與「台獨」一般對待,也不可將馬英九與李登輝、陳水扁一般對待!
馬英九總統及胡錦濤主席,皆用「歷史機遇」一詞來形容兩岸現今所處時空情境,二人皆應心知肚明的是:如前所述,這次總統大選不啻是台灣選民從詛咒「中華民國已死」的陳水扁手中,將中華民國搶救了回來;因而,未來馬英九必須能夠創造「中華民國的新生」,胡錦濤應當尊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才能使站在投票箱前的台灣選民願意支持中華民國的政治認同與兩岸政策。倘若「中華民國」不能維持,兩岸關係就難以維繫。兩岸當局若能有此認知,即知馬英九昨日演說結尾的兩句口號也許有相互呼應的關係,他說:台灣民主萬歲!中華民國萬歲!其實,海峽兩岸的正常關係,正是必須建立在「台灣民主」與「中華民國」的正常關係之上;當「中華民國」失去「台灣民主」的支撐,兩岸關係也必定變質。這是馬英九的難題,也是胡錦濤應有的領悟。
台灣的新生,建立在中華民國的新生之上;兩岸關係的新生,則建立在北京政府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真正理解與實踐之上。
【2008/05/2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2008.05.21 02:12 am
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的標題有「台灣新生」四字,但文中僅見「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新生」等語。
民主是美妙的恩典。昨天,台灣天空的太陽沒有變,整個島上的生活運作,除了台北市幾條路段因慶典而短暫交通管制外,一切也都沒有變;然而,在象徵國家主權的總統府內,陳水扁把中華民國國璽移交給馬英九,在幾分鐘內就完成了「政權和平轉移」的程序,整個國家卻立即從元首到路線、到憧憬皆全盤改變。民主真是何其美妙!民主又是何等恩典!
新總統馬英九的就職演說指出:台灣是全球華人文化土壤中,唯一完成「二次政黨輪替」的範例。尤其令人震撼的是:這場「二次政黨輪替」,是由宣布「中華民國已死」的陳水扁,將中華民國政權交給原被他指為「外來政權」的馬英九手中。這正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新生」。
可以這麼說,昨天這場政權交替的最核心意義是:台灣的民主政治使得陳水扁「中華民國已死」的詛咒未能應驗,最後是由台灣人民在投票箱前救回了中華民國。就這一層意義而言,更使人驚嘆民主政治的神奇,也更使人為這場「二次政黨輪替」感到震懾。
其實,馬總統的就職演說,也是以重建中華民國的角色為主軸:一、對台灣內部,他說「中華民國在台灣得到了新生」,因此,致力於修補重建國家認同;二、對海峽兩岸,他則楬櫫「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主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
誠然,這也正是馬總統在國家定位工程上,對內與對外的兩大難題:對台灣內部,必須「和解共生」(他借用了謝長廷的佳句),以建立「中華民國」的認同與共識;對海峽兩岸,則必須爭取北京政權正視並尊重「中華民國的現狀」,以求「和平共榮」。其實,在此一議題上,對內對外存在著生剋關係;北京若給中華民國空間,台灣內部的中華民國認同即可望升高;反之,台灣內部倘若台獨高張,北京恐怕就會更加緊縮台灣的空間。
進一步解讀「對內」部分。就職演說的標題是「台灣新生」,但文中唯一出現「新生」二字之處,則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得到了新生」。馬總統指出,他任內將慶祝中華民國一百周年國慶;又稱中華民國在大陸僅三十八年,在台灣則將逾一甲子;並稱「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命運已經緊緊結合在一起」。這些論述,其實皆在建構「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新生」,也是這場「二次政黨輪替」最重大的意義所在。畢竟,倘若馬總統不能對內在國家認同上創造「中華民國的新生」,對外亦將失去「一中各表」的憑藉。
可附一筆的是:馬總統在演講中,標示出自己的「戰後新移民」的角色。他說:台灣是我的故鄉(應是「家鄉」之誤,身處異鄉時始稱「故鄉」),是我親人埋骨之處;台灣社會對他這個「戰後新移民」的「包容之義/栽培之恩/擁抱之情」令他感念。這些話充分反映了馬英九的「原罪感」,或許滿足了「老移民」的優越感,卻顯示馬英九對「和解共生」並無足夠的信心;這也可見馬英九處境艱難之一斑。
再談「對外」部分。一如預料,馬總統將兩岸關係建立在「一中各表/九二共識」之上,並主張「不統/不獨/不武」。馬總統在演說中且特別提到「胡錦濤先生最近三次有關兩岸關係的談話」,並表示贊同胡錦濤「九二共識」、「四個繼續」、「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等幾項觀點。通常,就職演說往往只在標舉抽象原則,如今像馬英九這般以就職演說指名與胡錦濤對話,應是很不尋常的作法;這是因為,即使「九二共識」已成兩岸互動的新準據,但這畢竟仍是「兩人探戈」,不是任何單方面能唱得成的獨腳戲。倘若馬胡二位兩岸領導人,果真認為此時此際正是兩岸之間難得的「歷史機遇」,即應共同努力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漸次「發展」兩岸關係,那麼北京方面就不宜將「九二共識」視為使兩岸關係「停格」的工具,而應在「開放國際空間」等方面對台灣有所回應。
馬總統說:中華民國總統最神聖的職責就是守護憲法;但這正是最近幾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最大難題。在台灣,守護憲法有兩層意義,一是守護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一是遵守憲政的權責規範。李登輝與陳水扁的失敗,一方面是因不想守護及不願守護,於是搞「兩國論」、「正名制憲」或「台獨建國」;另一方面其實亦因北京的因素而使他們二人守護不住中華民國憲法。如今,馬英九相對而言應是一個願意守護中華民國憲法者,倘若北京方面仍使馬英九也「守護不住」,那麼恐怕也就無人能守,亦無人願守、無人敢守了。北京不能將「中華民國」與「台獨」一般對待,也不可將馬英九與李登輝、陳水扁一般對待!
馬英九總統及胡錦濤主席,皆用「歷史機遇」一詞來形容兩岸現今所處時空情境,二人皆應心知肚明的是:如前所述,這次總統大選不啻是台灣選民從詛咒「中華民國已死」的陳水扁手中,將中華民國搶救了回來;因而,未來馬英九必須能夠創造「中華民國的新生」,胡錦濤應當尊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才能使站在投票箱前的台灣選民願意支持中華民國的政治認同與兩岸政策。倘若「中華民國」不能維持,兩岸關係就難以維繫。兩岸當局若能有此認知,即知馬英九昨日演說結尾的兩句口號也許有相互呼應的關係,他說:台灣民主萬歲!中華民國萬歲!其實,海峽兩岸的正常關係,正是必須建立在「台灣民主」與「中華民國」的正常關係之上;當「中華民國」失去「台灣民主」的支撐,兩岸關係也必定變質。這是馬英九的難題,也是胡錦濤應有的領悟。
台灣的新生,建立在中華民國的新生之上;兩岸關係的新生,則建立在北京政府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真正理解與實踐之上。
【2008/05/21 聯合報】@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