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需要什麼樣的特效藥?
2008-06-23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新政府上任以來,聲言全力對抗通膨,對弱勢給予補貼;另一方面,又撥出一千一百多億元經費擴大內需。這樣的政策備受批評,在野黨及眾多人士更主張政府應該仿效星、港、南韓的退稅政策,直接退稅給人民,讓飽受通膨之苦的中低收入家庭可以多一點錢來支應物價上漲。而據部分媒體所作民調顯示,贊成退稅的民眾顯然超過一半以上。
當前台灣經濟面臨的是至為棘手複雜的停滯膨脹問題,國際油價、糧價及原物料飆漲引發輸入性通貨膨脹,國內物價上漲又削弱了民間消費及投資的能力,從而造成內需不足及經濟成長減緩的問題。從總體經濟理論的觀點,若要對抗通貨膨脹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效果顯然優於緊縮性財政政策;若要對抗經濟衰退問題,擴張性財政政策顯然又優於擴張性貨幣政策。然而,要對抗通膨及經濟衰退併存的停滯膨脹問題,由於緊縮政策與擴張政策可能相互抵銷作用,因而政策取捨往往取決於政策目標的優先順序。
很顯然新政府的優先政策目標是在刺激經濟成長,而非打擊通膨,因為,迄今為止,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並未恢復到「中性」的水準,我們在昨天的社論已經指出,央行自九十三年迄今升息15次,重貼現率從1.375%升至目前3.5%,累計升幅達2.125個百分點;但市場利率從1.1%升至2.1%,升幅僅區區一個百分點,重貼現窗口形同虛設。何以致此呢?主因是央行長期來的低匯率政策,不斷買進美元,抑低新台幣匯率,造成新台幣資金泛濫。而低匯率亦極不利於對抗輸入性通貨膨脹。儘管從去年底以來,央行已經改變匯率政策,放手讓新台幣升值,但是,顯然考量對出口的衝擊,最近央行似乎又刻意讓新台幣適度回貶。這樣的雙率政策充分反映央行並未將打擊通膨列為首要目標。新政府煞有其事地推出「當前物價穩定方案」,但掌握貨幣及匯率政策的央行卻未扮演關鍵角色,這樣的方案當然是虛有其表。
事實上,新政府打從上任開始,就聲言馬蕭「633」的政見承諾不會跳票,今年下半年經濟成長率可以達到5%;既然如此,推出「擴大內需方案」就不足為怪了。嚴格來說,增加公共建設支出及減稅均屬擴大內需的手段,從學理上來比較,增加公共建設支出,因為編列的預算都用來購買商品及勞務,刺激所得增加的效果較退稅更為直接,學理上的「所得乘數」也較大,這就是凱因斯學派偏好在經濟衰退時大規模推動公共建設的道理。新政府以凱因斯為師,固無可厚非,但是,推動公共建設必須考量經濟效益及可以發揮的外部效果,像這次五百多億元補助地方政府公共建設的計畫,很多都是急就章、沒有具體內容的建設項目,花錢沒有花在刀口上,當然會受到質疑;更何況,最近鋼筋、砂石等建材價格飛漲,中央要求地方所提公共建設計畫須在年底前限時完成,無疑對國內物價有推波助瀾的效應;「擴大內需方案」會成為眾失之的,絕不是劉揆一句「溝通不足」可以解釋的。
因為對政府公共建設缺乏信心,不少人主張乾脆效法最近星、港、南韓政府的退稅政策,將「擴大內需方案」的一千億元經費挪來作為退稅之用。坦白講,將稅款直接退還給眾多納稅人,就算每人平均不到五千元,因為受益直接明顯,人民當然叫好。惟須注意的是,新加坡及香港政府都是將歲計盈餘退還給老百姓;南韓政府也還有財政盈餘,可以挪為退稅之用,但是,我國政府財政困難,「擴大內需方案」還需擴大舉債來支應所需經費。稍有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沒有一個政府會以舉債方式來退稅,這也完全不符合預算編列的原理。所以,退稅之議充其量只是在野黨的花招,當不得真。
2008年6月23日 星期一
台灣像北韓
台灣像北韓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6.20 03:23 am
政權輪替一個月以來,儘管新上手的國民黨政權螺絲尚未拴緊、遇事倉皇失措,但有一件事確實與執政八年的民進黨政權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那就是勇於唱衰台灣、唱衰政府。
過去八年乃至更久,政府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意識形態治國、用人唯色,導致國政虛耗空轉、政風不堪聞問,卻是有志一同諱疾忌醫,只要有人批判指責,立刻聞過則怒,強辯硬拗之餘,還要聲色俱厲地給對方戴上一頂「不愛台灣」、「唱衰台灣」之類的大帽子,將一切諄諄告誡都打成居心叵測、惡意攻訐。反過來則粉飾太平不遺餘力,每見國內外媒體提出若干台灣出人頭地之事,立刻攘臂攬為政府德政,夸夸然以驕國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知識分子,不願受此輕侮,選擇默爾而息,使近年來的台灣無比沉寂,有過於威權時代以高壓箝制言論自由,實乃社會最大的不幸,最令人傷痛的損失。
在這樣的政府管治之下,台灣不進而退,不僅在亞洲四小龍之中,從其首淪為其末,甚至有國家倡議根本將台灣除名。每遇國際競爭力評比,台灣尚能在亞洲各國中名列前茅時,政府立即引為施政成就;卻不細究其中凡與政府部門相關的,多忝列榜尾,反是依靠民間尚源源不絕的充沛活力,將之抵消。
新政府正要於匆忙混亂中滿月時,我們看到一個極可欣喜的新現象。在前天國民黨的中常會中,數位中常委痛陳:旅客來到台灣,會以為來到平壤,做為國門的桃園機場、松山機場等等,根本是三流機場,充分展現三流國家的門面;以及台灣從南到北都賣假貨,拉著外來旅客吃虧上當,令人來過之後從此不敢光顧。其實不僅「國門」如是,台北市做為首善之都,就一向被譏為醜陋無比,尤其從市區到觀光景點,由上往下鳥瞰,無處不是五顏六色鐵皮屋頂加蓋,三流國家恐怕都看不到如此景觀。國民黨中常委放了第一炮,直截了當地戳破國王的新衣。
更令人震撼的,是總綰財經決策的經建會主委,前天毫不遮掩地指出,2008年瑞士洛桑學院(IMD)服務貿易出口成長率排名,55國中台灣忝居第53名。他不但將如此唱衰台灣的醜事公開宣揚,還直指應當負責的,正是政府部門;政府向來只管「管」,而不思如何發揮服務業的價值,才讓民間活力無比充沛的台灣,竟將占GDP七成以上的服務業,搞成這副模樣。
這位為台灣經濟把脈、規畫的內閣要員,如此勇於揭露瘡疤、唱衰台灣,過去早被摘下烏紗帽、貶為國賊。今天如此放言高論,如果主政者不但不以為忤,還能知恥知病,痛改前非,則不僅可以此為切入點,仔細檢視十餘年來政府推拖泄沓、文過飾非、一味管治、不知為民興利的歪風,以及由而滋生的種種積弊,逐步改正;而且在其鼓舞之下,更多b朝、在野的知識分子會從蟄眠中驚醒,重新燃起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熱忱,一起做烏鴉,揚發潛藏在政府乃至整個社會的弊端紕漏,或許台灣停止沉淪、重爭上游,就以此為契機。
然而整頓國際機場這等令國民黨中常委痛心疾首的大事,其實是舉手之勞的小事。君不見,連發展階段遠遠落在台灣之後的泰國,只不過花些小錢,立可打造出令人稱羨的現代化大機場。因此誠如中常委所建議的,「好好花點錢」,就可以讓有如三流國家的國門,立刻改頭換面。但更要深思,花錢事小、管理事大。想當初整建桃園機場時,新加坡的樟宜機場也在興工;如今桃園機場淪落至此,樟宜機場則不僅在亞洲,在全球也是數一數二。能夠相提並論的,是另一個華人負責治理的國家,香港的機場。這兩個機場不僅硬體一流,更令人欽羡的是其管理的品質;也正因後者,才能數十年不變,始終領先群倫。
星、港這兩個機場確可當「國門」之稱,因為它們正是其政府治理的櫥窗。在歷年各項國際競爭力評比中,星、港二國,正如其機場排名一樣,永遠名列前茅,而其關鍵,正在其政府部門競爭力領先世界。
因此,經建會主委從服務業排名墊底,看到了政府部門管理服務業的無能泄沓,但必須舉一反三,政府以管理心態與低劣能力管砸的,絕不止於服務業而已,由此痛加整治,台灣的機場與服務業才有望星、港項背之一日;而這卻胥賴更多有識之士一齊來大聲唱衰。
【2008/06/2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6.20 03:23 am
政權輪替一個月以來,儘管新上手的國民黨政權螺絲尚未拴緊、遇事倉皇失措,但有一件事確實與執政八年的民進黨政權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那就是勇於唱衰台灣、唱衰政府。
過去八年乃至更久,政府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意識形態治國、用人唯色,導致國政虛耗空轉、政風不堪聞問,卻是有志一同諱疾忌醫,只要有人批判指責,立刻聞過則怒,強辯硬拗之餘,還要聲色俱厲地給對方戴上一頂「不愛台灣」、「唱衰台灣」之類的大帽子,將一切諄諄告誡都打成居心叵測、惡意攻訐。反過來則粉飾太平不遺餘力,每見國內外媒體提出若干台灣出人頭地之事,立刻攘臂攬為政府德政,夸夸然以驕國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知識分子,不願受此輕侮,選擇默爾而息,使近年來的台灣無比沉寂,有過於威權時代以高壓箝制言論自由,實乃社會最大的不幸,最令人傷痛的損失。
在這樣的政府管治之下,台灣不進而退,不僅在亞洲四小龍之中,從其首淪為其末,甚至有國家倡議根本將台灣除名。每遇國際競爭力評比,台灣尚能在亞洲各國中名列前茅時,政府立即引為施政成就;卻不細究其中凡與政府部門相關的,多忝列榜尾,反是依靠民間尚源源不絕的充沛活力,將之抵消。
新政府正要於匆忙混亂中滿月時,我們看到一個極可欣喜的新現象。在前天國民黨的中常會中,數位中常委痛陳:旅客來到台灣,會以為來到平壤,做為國門的桃園機場、松山機場等等,根本是三流機場,充分展現三流國家的門面;以及台灣從南到北都賣假貨,拉著外來旅客吃虧上當,令人來過之後從此不敢光顧。其實不僅「國門」如是,台北市做為首善之都,就一向被譏為醜陋無比,尤其從市區到觀光景點,由上往下鳥瞰,無處不是五顏六色鐵皮屋頂加蓋,三流國家恐怕都看不到如此景觀。國民黨中常委放了第一炮,直截了當地戳破國王的新衣。
更令人震撼的,是總綰財經決策的經建會主委,前天毫不遮掩地指出,2008年瑞士洛桑學院(IMD)服務貿易出口成長率排名,55國中台灣忝居第53名。他不但將如此唱衰台灣的醜事公開宣揚,還直指應當負責的,正是政府部門;政府向來只管「管」,而不思如何發揮服務業的價值,才讓民間活力無比充沛的台灣,竟將占GDP七成以上的服務業,搞成這副模樣。
這位為台灣經濟把脈、規畫的內閣要員,如此勇於揭露瘡疤、唱衰台灣,過去早被摘下烏紗帽、貶為國賊。今天如此放言高論,如果主政者不但不以為忤,還能知恥知病,痛改前非,則不僅可以此為切入點,仔細檢視十餘年來政府推拖泄沓、文過飾非、一味管治、不知為民興利的歪風,以及由而滋生的種種積弊,逐步改正;而且在其鼓舞之下,更多b朝、在野的知識分子會從蟄眠中驚醒,重新燃起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熱忱,一起做烏鴉,揚發潛藏在政府乃至整個社會的弊端紕漏,或許台灣停止沉淪、重爭上游,就以此為契機。
然而整頓國際機場這等令國民黨中常委痛心疾首的大事,其實是舉手之勞的小事。君不見,連發展階段遠遠落在台灣之後的泰國,只不過花些小錢,立可打造出令人稱羨的現代化大機場。因此誠如中常委所建議的,「好好花點錢」,就可以讓有如三流國家的國門,立刻改頭換面。但更要深思,花錢事小、管理事大。想當初整建桃園機場時,新加坡的樟宜機場也在興工;如今桃園機場淪落至此,樟宜機場則不僅在亞洲,在全球也是數一數二。能夠相提並論的,是另一個華人負責治理的國家,香港的機場。這兩個機場不僅硬體一流,更令人欽羡的是其管理的品質;也正因後者,才能數十年不變,始終領先群倫。
星、港這兩個機場確可當「國門」之稱,因為它們正是其政府治理的櫥窗。在歷年各項國際競爭力評比中,星、港二國,正如其機場排名一樣,永遠名列前茅,而其關鍵,正在其政府部門競爭力領先世界。
因此,經建會主委從服務業排名墊底,看到了政府部門管理服務業的無能泄沓,但必須舉一反三,政府以管理心態與低劣能力管砸的,絕不止於服務業而已,由此痛加整治,台灣的機場與服務業才有望星、港項背之一日;而這卻胥賴更多有識之士一齊來大聲唱衰。
【2008/06/20 經濟日報】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