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之喜!禁航一周 歐洲天空特藍
【聯合報╱編譯彭淮棟、莊蕙嘉/報導】
2010.04.23 02:22 am
現代人可能不知道沒有飛機的天空有多藍多美。由於禁航近一周,歐洲人意外看到比以往更清澈、更蔚藍的天空。另外,沒有了成天嘈雜的飛機聲,耳根空前清靜。
英國現任桂冠詩人卡洛‧安妮‧杜菲仰望這幾天異常清晰的碧空,不禁寫下這樣的詩句:「五英哩高的灰雲無比靜謐/天空鮮淨如一塊白板/我可以在上面書寫我童年的回憶」。
飛機噴出凝結的尾煙,會擴大為捲雲,讓藍天有如蒙上一層霧。愛丁堡大學氣象學教授莫桑說,這幾天歐洲天空特別藍,原因除了歐洲上空的高壓系統,也由於沒有飛機引擎噴出的廢氣,讓天空的藍色調比平常深。
歐盟環保署估計,歐洲客機平均一天排放40多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總溫室氣體排放量3%。禁航使歐洲客機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一半以上。
不過飛機停飛,許多旅客改走陸路,有的走了數千公里。由於臨時動用或增加的其他運輸工具數目不易評估,這些工具抵消了多少客機減排量,尚難估算。
歐洲航空運輸22日幾已全數恢復,大批受困各地機場的旅客踏上返家之路,客機班班爆滿。幾乎所有歐洲領空都已開放,但極少數地區例外,因一片火山灰雲吹向北歐,使芬蘭南部、挪威南部、蘇格蘭北部和瑞典西部等地區關閉領空。
【2010/04/23 聯合報】
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风电产业是否需降温
风电产业是否需降温
2009-11-16 11:37:50 文 博 来源:信息导刊
日前于北京召开的中国风电发展论坛上传出消息,我国2008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24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二;总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成为全球第四大风电市场。预计到明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有望达到3000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二位。
在全球能源短缺的背景下,风能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产业。目前,我国风力发电产业发展迅速,装机总容量已位居全球前列。但是,近期有关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是否产能过剩的争议颇多。如何看待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现状,究竟存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呢?
风电越转越快
风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中国风能资源非常丰富,初步估算,可开发装机达10亿千瓦,风电有条件成为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力能源。
1986年4月,山东荣成建成3台55千瓦机组风电场,开启中国风电发展历程。但受资金和技术制约,风电发展缓慢,2002年底全国装机仅46万千瓦。“近年来,在《可再生能源法》及配套政策的支持下,风电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采取特许权招标的方式,市场引导和政府支持相结合,大大促进了风电规模化的发展。”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说。
2003年,国家发改委首次实施特许权招标,风电价格明显下降,逐步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明确支持风电等新能源发展,风电发展进入快车道。从2006年起,中国风电连续三年翻番增长。截至2008年底,已累计建成风电场238个,年发电量148亿千瓦时。
“风电的快速发展,不仅为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对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史立山表示。
设备潜在过剩
设备制造是风电建设最重要的环节,占到投资的70%。风电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设备制造的国产化。目前,中国已有10多家企业可批量生产1.5兆瓦和2兆瓦的风电机组,3兆瓦的风电机组也已投入运行,基本形成了风电设备制造产业,2008年国产风电设备市场份额已达75%。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引进国外设备到逐步掌握设备设计制造技术,中国企业目前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但是,风电制造业也出现了一些盲目发展的倾向,一些企业既没有技术能力,也没有资金实力,以一种‘淘金’的心态盲目进入这一领域,出现了产能相对过剩的潜在问题。”史立山说。
初步统计,目前已经生产和准备进入风电整机生产的企业已达60余家。专家指出,风电制造是集空气动力、自动控制、机械制造、信息技术于一体的非常综合的行业,企业盲目进入的话,不仅会浪费大量资金,也不利于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从长远看,风电一定会更快发展,今后全球的风电市场很大。中国风电制造业已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放眼全球,产能过剩的问题可能就不会那么突出。”史立山认为,设备制造企业应跟踪全球最新技术,加强自主研发来适应风电快速发展的需要。
核心技术缺失
据了解,全国风电整机生产企业在2004年时只有6家,2007年发展到30多家,目前已超过70家——而这个数量比除中国以外的全球所有国家风电设备企业数量的总和还要多。
只是,相关供应商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其产品已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事实上,上述70多家企业中,约8成是从上游企业采购来叶片、齿轮和发电机进行组装,产品规格参差不齐,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市场的混乱。
据了解,在整机制造设备方面,国内只有金风科技、东方汽轮机、华锐风电3家能提供兆瓦级设备;而零配件制造方面,只有风机叶片、风架能满足市场需求,关键设备之一的风机轴承相关技术严重欠缺,大部分零配件仍需从国外进口。
其实,在这70多家企业中,不排除相当一部分企业本身并不具备足够的制造能力,而是主要依赖巨资引进的国外技术,这必然造成企业生产成本过高、竞争力不强的窘况。企业涌入风电设备制造领域,在加剧不良竞争的同时,也引发了价格混战,会拖累行业利润水平。
仍处起步阶段
风电是目前技术最为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的新能源发电方式。在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风电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一些国家,特别是欧洲的丹麦、德国、西班牙,风电已经成为电力主要组成部分。
“虽然风电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风电产业在中国仍然是一个幼稚的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史立山介绍说,目前风电占全国8亿千瓦电力装机的比重仍很低,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也不足0.5%。
据预测,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中国风电装机很可能达到1.5亿千瓦。按此测算,可带动1.5万亿元的投资,每年产生的3000多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可节能1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2亿多吨。
目前,风电产业发展面临着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人才队伍短缺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由于风电资源与电力市场逆向分布,现有电网输送能力不足;此外,风力发电的间歇性、随机性的特点,也给电力运行调度提出了挑战。
“作为新兴产业,暴露出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遇到问题要不断去解决。”史立山表示,国家能源局和有关部门正在完善风电发展的政策,加强对电网规划的引导,制订设备制造准入标准,建设检测认证体系和试验场,有针对性地解决并网、运行、管理等制约风电发展的问题,促进整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预计,到2030年风力发电可提供全世界电力需求的9%。欧洲风力能源协会表示,目前风力发电满足了欧洲电力需求的4%,总计有6.5万兆瓦风力发电量输入了欧洲电网,到2020年,欧洲风电在整个电力市场的份额将达到14%至18%,为欧盟创造35万个新就业岗位。这意味着未来20年欧洲有巨大的风电市场,对风电设备的需求也将同步快速增长。因此,风电产业已经成为欧盟发电能力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
在保障能源安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原则指导下,欧盟近年来加大鼓励成员国和相关企业增加对风电技术、设备的研发投入,有效地推进了欧盟风电市场发展。在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前10名的国家中,欧盟成员国占了7个,世界上主要风电市场也在欧洲。欧盟国家利用风电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009-11-16 11:37:50 文 博 来源:信息导刊
日前于北京召开的中国风电发展论坛上传出消息,我国2008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24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二;总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成为全球第四大风电市场。预计到明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有望达到3000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二位。
在全球能源短缺的背景下,风能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产业。目前,我国风力发电产业发展迅速,装机总容量已位居全球前列。但是,近期有关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是否产能过剩的争议颇多。如何看待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现状,究竟存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呢?
风电越转越快
风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中国风能资源非常丰富,初步估算,可开发装机达10亿千瓦,风电有条件成为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力能源。
1986年4月,山东荣成建成3台55千瓦机组风电场,开启中国风电发展历程。但受资金和技术制约,风电发展缓慢,2002年底全国装机仅46万千瓦。“近年来,在《可再生能源法》及配套政策的支持下,风电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采取特许权招标的方式,市场引导和政府支持相结合,大大促进了风电规模化的发展。”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说。
2003年,国家发改委首次实施特许权招标,风电价格明显下降,逐步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明确支持风电等新能源发展,风电发展进入快车道。从2006年起,中国风电连续三年翻番增长。截至2008年底,已累计建成风电场238个,年发电量148亿千瓦时。
“风电的快速发展,不仅为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对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史立山表示。
设备潜在过剩
设备制造是风电建设最重要的环节,占到投资的70%。风电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设备制造的国产化。目前,中国已有10多家企业可批量生产1.5兆瓦和2兆瓦的风电机组,3兆瓦的风电机组也已投入运行,基本形成了风电设备制造产业,2008年国产风电设备市场份额已达75%。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引进国外设备到逐步掌握设备设计制造技术,中国企业目前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但是,风电制造业也出现了一些盲目发展的倾向,一些企业既没有技术能力,也没有资金实力,以一种‘淘金’的心态盲目进入这一领域,出现了产能相对过剩的潜在问题。”史立山说。
初步统计,目前已经生产和准备进入风电整机生产的企业已达60余家。专家指出,风电制造是集空气动力、自动控制、机械制造、信息技术于一体的非常综合的行业,企业盲目进入的话,不仅会浪费大量资金,也不利于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从长远看,风电一定会更快发展,今后全球的风电市场很大。中国风电制造业已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放眼全球,产能过剩的问题可能就不会那么突出。”史立山认为,设备制造企业应跟踪全球最新技术,加强自主研发来适应风电快速发展的需要。
核心技术缺失
据了解,全国风电整机生产企业在2004年时只有6家,2007年发展到30多家,目前已超过70家——而这个数量比除中国以外的全球所有国家风电设备企业数量的总和还要多。
只是,相关供应商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其产品已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事实上,上述70多家企业中,约8成是从上游企业采购来叶片、齿轮和发电机进行组装,产品规格参差不齐,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市场的混乱。
据了解,在整机制造设备方面,国内只有金风科技、东方汽轮机、华锐风电3家能提供兆瓦级设备;而零配件制造方面,只有风机叶片、风架能满足市场需求,关键设备之一的风机轴承相关技术严重欠缺,大部分零配件仍需从国外进口。
其实,在这70多家企业中,不排除相当一部分企业本身并不具备足够的制造能力,而是主要依赖巨资引进的国外技术,这必然造成企业生产成本过高、竞争力不强的窘况。企业涌入风电设备制造领域,在加剧不良竞争的同时,也引发了价格混战,会拖累行业利润水平。
仍处起步阶段
风电是目前技术最为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的新能源发电方式。在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风电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一些国家,特别是欧洲的丹麦、德国、西班牙,风电已经成为电力主要组成部分。
“虽然风电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风电产业在中国仍然是一个幼稚的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史立山介绍说,目前风电占全国8亿千瓦电力装机的比重仍很低,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也不足0.5%。
据预测,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中国风电装机很可能达到1.5亿千瓦。按此测算,可带动1.5万亿元的投资,每年产生的3000多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可节能1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2亿多吨。
目前,风电产业发展面临着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人才队伍短缺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由于风电资源与电力市场逆向分布,现有电网输送能力不足;此外,风力发电的间歇性、随机性的特点,也给电力运行调度提出了挑战。
“作为新兴产业,暴露出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遇到问题要不断去解决。”史立山表示,国家能源局和有关部门正在完善风电发展的政策,加强对电网规划的引导,制订设备制造准入标准,建设检测认证体系和试验场,有针对性地解决并网、运行、管理等制约风电发展的问题,促进整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预计,到2030年风力发电可提供全世界电力需求的9%。欧洲风力能源协会表示,目前风力发电满足了欧洲电力需求的4%,总计有6.5万兆瓦风力发电量输入了欧洲电网,到2020年,欧洲风电在整个电力市场的份额将达到14%至18%,为欧盟创造35万个新就业岗位。这意味着未来20年欧洲有巨大的风电市场,对风电设备的需求也将同步快速增长。因此,风电产业已经成为欧盟发电能力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
在保障能源安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原则指导下,欧盟近年来加大鼓励成员国和相关企业增加对风电技术、设备的研发投入,有效地推进了欧盟风电市场发展。在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前10名的国家中,欧盟成员国占了7个,世界上主要风电市场也在欧洲。欧盟国家利用风电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权谋之变
权谋之变
2009-11-16 11:44:46 南欤 来源:信息导刊
黄昏拖着浓重的阴影,在如霜月色中倍显凄清。函谷关犹如巨大的魅影高耸着,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它重重地紧闭上了求生之门。
一个人叹息了一声,就像这个函谷关的黄昏。他怅然扭过身去,迈着沉重的脚步,依次登上长街边客店的台阶,逐个轻叩店门。
每个客店都是从“吱呀”开的幽幽门缝里伸出半个脑袋,疑惧地询问是否带有身份证明,当得知来人无所凭证时,急速闭门谢客前无不冷冷地扔下一个腔调:“我们商鞅大人制定的法律,留宿没有证件的旅客,店主要受连坐之罪。”
他们哪里知道,他们拒绝的正是他们的商鞅大人!
商大人要是微服私访,了解到自己亲定的法律如此神圣,如此权威,如此被忠实执行,如此令行禁止,那该是多么欣慰!可恰恰这次他虽是微服,却不是私访,而是仓皇出逃。追命索在他脑后“嗖嗖”地喧响,他慌忙出门时竟忘了带上身份证,于是便不期然地看到了到处给他亮起的一盏盏红灯。
他仰天喟然长叹:“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
是啊,趾高气扬地亲颁连坐令时,他何曾想到竟自陷此令?
商鞅自幼超级喜欢刑名之学,其法律、军事的研究成果颇丰,自有一套变法理论。理论是来指导实践的,而他这个卫国公族的后裔在本国找不到批发市场。他像战国时期那些周游列国的饱学之士那样,思想意识无国界,心胸视野满天下,哪里能推销自己的谋略产品,哪里就是他的公权摊位或柜台。好在那时也不设贸易壁垒,不会反倾销,统治者手里最值钱的资产是乌纱帽,送上一顶戴戴,那些推销者就可赢得个盆丰钵满。深谙权变术的商鞅,绝不会在一个茄子秧下吊死,他兜售的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
经过市场调研分析,他认为魏国国相公叔痤能够易于接受、采购并推销自己的产品,就义无反顾地投其门下。公叔痤身患重疾,眼光却没有染病,对其很是欣赏,急不可耐地向来探视的魏惠王为他播发免费广告。魏惠王一听这个广告商才20岁出头,很青涩,要他来帮自己经营泱泱之国,不禁“嘿然”。
老谋深算的公叔痤读懂了魏惠王的表情和心意,更明白人才如战略物质,自己不用也不能资敌,便决绝地对魏惠王说:“既然您不用他,就必须杀了他。”可公叔痤又很惜才,不忍商鞅脑袋搬家,就又把魏惠王来看他时的全部情况如实地告诉了商鞅,叮嘱商鞅赶快鞋底抹油——溜。
年轻的商鞅自信,洞明,对垂垂老矣的公叔痤泰然地说:“既然国王不能听您的话而信任臣下,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来杀死臣下呢?”
话是这么说,他知道自己像一块石头,等待着上天来雕琢,雕琢的过程很痛苦,但能成就完美的自己。尽管正如自己所料,魏惠王没有杀掉自己,但公叔痤死了,他在魏国的市场也就丧失殆尽了。而秦孝公的“求贤令”恰在此时放大了一个市场,善于把握政治方向苦心推销自己的商鞅,一脚踏入了秦国。
商鞅“空降”秦国不久,便占有了秦国的巨大市场,声望急剧飙升。
声望不能保值,会亏损。商鞅懂得怎样去经营,懂得怎样去延长自己的保值期,懂得怎样去增加自己的营业额。干出个样子来是最好的证明。谁不给市场就把谁打得满地找牙,他把目标毫不迟疑地定在了效力不成的魏国上。在“围魏固阳,降之”,并迫使“魏人归赵邯郸”之后,以其雄才大略,巧言令色地说服秦孝公再使自己“将兵伐魏”。
魏国不甘引颈就戮,派“公子昂将而御之”。两军对阵,商鞅不战,却致信公子昂说:“我起初与您关系很好,现在你我为两国的将军,不忍心互相攻打,我可以与您面对面盟誓,高高兴兴宴饮而撤军,来保全秦、魏两国的百姓。”
此信写得动之于情,晓之以理,出于个人情感,维护国家利益,心系黎民百姓,谁能有理由拒而不受?可怜公子昂不识诡计,信以为真,高高兴兴赴会盟誓宴饮,生生地被商鞅所伏甲士擒俘。继而,已毫不设防的魏军,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
魏国无奈“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并“因去安邑,徙都大梁”。惊恐中的魏惠王想到公叔痤的建议,把肠子都悔青了。
由此,商鞅的权谋之术在魏国走到了尽头。
因此,当他执掌秦国朝政19年后,被追杀逃至函谷关,不顾前嫌再向魏国寻求政治避难之时,理所当然地吃了闭门羹。
而秦国也因其所制定的严法苛律,所有的客店连一小小的卧榻都不敢提供给他。
此时的商鞅惶惶如丧家之犬,他投在深长而幽寂的大街上的阴影,好像崩溃的权谋上的注册商标。这个商标在秦国的注册过程,也一一地铺展在朦胧的月光和斑驳的阴影里。
商鞅当时初到秦国,经人引荐,三见秦孝公,一次次揣摩,一步步摸清了秦孝公的底牌,用心极为良苦,其谋昭然可见。第一次,他大讲三皇五帝,说得秦孝公打瞌睡;第二次,他极言王道仁义,讲得秦孝公呵欠连天。诡异的商鞅高兴地看出来秦孝公志不在帝道,也志不在王道,便在第三次面见时,劈头就问秦孝公:“当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难道不想开疆拓土,成就霸业吗?”
秦孝公一听商鞅讲霸道,精神一振,伸手握住他的手:“请先生教我。”
商鞅遂志得意满,壮志酬天下,变法由此始。
胸有成竹的商鞅说服了秦孝公,雄辩滔滔的商鞅也堵住了大臣反对之口,可他不能一一去说服百姓。这难不倒这个权谋盈身的年轻人,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要让百姓知道他言必行,行必果,“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这一下,可产生了不小的轰动效应:商鞅说话算数,那他的法令也是可信的!
不要认为商鞅此举的目的就是取信于民,这不过是他运用信用投资来达到推销主张而盈利的手段而已。娴熟的权谋,让他喝凉水都暖胃。
商鞅在秦国抡起了改革的大斧,左劈右砍,变法出新境,“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国之强盛,已令诸国难以望其项背,超级大国遂颐指气使天下了。
他输入的新法,让自己的营业额和利润直线上升。从秦孝公那里接过封赐的大良造品牌,囊入商、於15邑,倾覆朝野的荣誉和权力,使他登峰造极。
但是,“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
太子曾指责他“新法严峻”,他不予容忍,可不敢动未来的国君,又要维护新法的权威和自己的声誉,强横刚硬的性格里配发了一丝机变圆滑,迁怒于教之不逊的太子两位老师,断然地割了一人的鼻子,刺了一人脸上的字。喝蜜吞剑的一招,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为自己的厄运掺入了重重的酵粉。
孝公死,太子继位,太子的两位老师蛰而翻身,告发商鞅谋反,发吏缉捕。此时的商鞅,满嘴再蜜里调油,也无济于事了,只好甩开了自己万水千山的腿。
逃亡的路通向函谷关,函谷关魅影如屏;暂栖的所在指向客店,客店因其严法拒其隐身。
命运的操盘手把他推向了自己设定的绝境。
他无所适从,走投无路,只有折返封地,组织人马出击,但这已是最后一搏。
结果是,被擒的商鞅,让曾指责“新法严峻”的刚登基的太子实行了最严酷的车裂之刑,其全家也在尽享荣华富贵之后“被死亡”。叱咤风云地奠定了秦国统一之基的人,自己却窝囊地解体了。
为老子效力,却死在了儿子的滚滚车裂下。权变之虞,何其只是腥风血雨。秦国因改革强大了,统治者一边享用着改革果实,一边为了平息既得利益者的怒气而把改革者五马分尸。也许,如果商鞅不迷恋热衷权谋,他就不会不得好死;但如果他放弃了权谋,也就没有富国强兵的“商鞅变法”了,也就很难说此后轮着秦国统一中国了。不过,就其本身而言,深深的权谋证明了一个简单的人生方程式:为人设局,予己挖坑。
商鞅为权而谋,强权而治,是否真懂权谋之变,亦未可知。
2009-11-16 11:44:46 南欤 来源:信息导刊
黄昏拖着浓重的阴影,在如霜月色中倍显凄清。函谷关犹如巨大的魅影高耸着,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它重重地紧闭上了求生之门。
一个人叹息了一声,就像这个函谷关的黄昏。他怅然扭过身去,迈着沉重的脚步,依次登上长街边客店的台阶,逐个轻叩店门。
每个客店都是从“吱呀”开的幽幽门缝里伸出半个脑袋,疑惧地询问是否带有身份证明,当得知来人无所凭证时,急速闭门谢客前无不冷冷地扔下一个腔调:“我们商鞅大人制定的法律,留宿没有证件的旅客,店主要受连坐之罪。”
他们哪里知道,他们拒绝的正是他们的商鞅大人!
商大人要是微服私访,了解到自己亲定的法律如此神圣,如此权威,如此被忠实执行,如此令行禁止,那该是多么欣慰!可恰恰这次他虽是微服,却不是私访,而是仓皇出逃。追命索在他脑后“嗖嗖”地喧响,他慌忙出门时竟忘了带上身份证,于是便不期然地看到了到处给他亮起的一盏盏红灯。
他仰天喟然长叹:“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
是啊,趾高气扬地亲颁连坐令时,他何曾想到竟自陷此令?
商鞅自幼超级喜欢刑名之学,其法律、军事的研究成果颇丰,自有一套变法理论。理论是来指导实践的,而他这个卫国公族的后裔在本国找不到批发市场。他像战国时期那些周游列国的饱学之士那样,思想意识无国界,心胸视野满天下,哪里能推销自己的谋略产品,哪里就是他的公权摊位或柜台。好在那时也不设贸易壁垒,不会反倾销,统治者手里最值钱的资产是乌纱帽,送上一顶戴戴,那些推销者就可赢得个盆丰钵满。深谙权变术的商鞅,绝不会在一个茄子秧下吊死,他兜售的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
经过市场调研分析,他认为魏国国相公叔痤能够易于接受、采购并推销自己的产品,就义无反顾地投其门下。公叔痤身患重疾,眼光却没有染病,对其很是欣赏,急不可耐地向来探视的魏惠王为他播发免费广告。魏惠王一听这个广告商才20岁出头,很青涩,要他来帮自己经营泱泱之国,不禁“嘿然”。
老谋深算的公叔痤读懂了魏惠王的表情和心意,更明白人才如战略物质,自己不用也不能资敌,便决绝地对魏惠王说:“既然您不用他,就必须杀了他。”可公叔痤又很惜才,不忍商鞅脑袋搬家,就又把魏惠王来看他时的全部情况如实地告诉了商鞅,叮嘱商鞅赶快鞋底抹油——溜。
年轻的商鞅自信,洞明,对垂垂老矣的公叔痤泰然地说:“既然国王不能听您的话而信任臣下,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来杀死臣下呢?”
话是这么说,他知道自己像一块石头,等待着上天来雕琢,雕琢的过程很痛苦,但能成就完美的自己。尽管正如自己所料,魏惠王没有杀掉自己,但公叔痤死了,他在魏国的市场也就丧失殆尽了。而秦孝公的“求贤令”恰在此时放大了一个市场,善于把握政治方向苦心推销自己的商鞅,一脚踏入了秦国。
商鞅“空降”秦国不久,便占有了秦国的巨大市场,声望急剧飙升。
声望不能保值,会亏损。商鞅懂得怎样去经营,懂得怎样去延长自己的保值期,懂得怎样去增加自己的营业额。干出个样子来是最好的证明。谁不给市场就把谁打得满地找牙,他把目标毫不迟疑地定在了效力不成的魏国上。在“围魏固阳,降之”,并迫使“魏人归赵邯郸”之后,以其雄才大略,巧言令色地说服秦孝公再使自己“将兵伐魏”。
魏国不甘引颈就戮,派“公子昂将而御之”。两军对阵,商鞅不战,却致信公子昂说:“我起初与您关系很好,现在你我为两国的将军,不忍心互相攻打,我可以与您面对面盟誓,高高兴兴宴饮而撤军,来保全秦、魏两国的百姓。”
此信写得动之于情,晓之以理,出于个人情感,维护国家利益,心系黎民百姓,谁能有理由拒而不受?可怜公子昂不识诡计,信以为真,高高兴兴赴会盟誓宴饮,生生地被商鞅所伏甲士擒俘。继而,已毫不设防的魏军,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
魏国无奈“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并“因去安邑,徙都大梁”。惊恐中的魏惠王想到公叔痤的建议,把肠子都悔青了。
由此,商鞅的权谋之术在魏国走到了尽头。
因此,当他执掌秦国朝政19年后,被追杀逃至函谷关,不顾前嫌再向魏国寻求政治避难之时,理所当然地吃了闭门羹。
而秦国也因其所制定的严法苛律,所有的客店连一小小的卧榻都不敢提供给他。
此时的商鞅惶惶如丧家之犬,他投在深长而幽寂的大街上的阴影,好像崩溃的权谋上的注册商标。这个商标在秦国的注册过程,也一一地铺展在朦胧的月光和斑驳的阴影里。
商鞅当时初到秦国,经人引荐,三见秦孝公,一次次揣摩,一步步摸清了秦孝公的底牌,用心极为良苦,其谋昭然可见。第一次,他大讲三皇五帝,说得秦孝公打瞌睡;第二次,他极言王道仁义,讲得秦孝公呵欠连天。诡异的商鞅高兴地看出来秦孝公志不在帝道,也志不在王道,便在第三次面见时,劈头就问秦孝公:“当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难道不想开疆拓土,成就霸业吗?”
秦孝公一听商鞅讲霸道,精神一振,伸手握住他的手:“请先生教我。”
商鞅遂志得意满,壮志酬天下,变法由此始。
胸有成竹的商鞅说服了秦孝公,雄辩滔滔的商鞅也堵住了大臣反对之口,可他不能一一去说服百姓。这难不倒这个权谋盈身的年轻人,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要让百姓知道他言必行,行必果,“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这一下,可产生了不小的轰动效应:商鞅说话算数,那他的法令也是可信的!
不要认为商鞅此举的目的就是取信于民,这不过是他运用信用投资来达到推销主张而盈利的手段而已。娴熟的权谋,让他喝凉水都暖胃。
商鞅在秦国抡起了改革的大斧,左劈右砍,变法出新境,“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国之强盛,已令诸国难以望其项背,超级大国遂颐指气使天下了。
他输入的新法,让自己的营业额和利润直线上升。从秦孝公那里接过封赐的大良造品牌,囊入商、於15邑,倾覆朝野的荣誉和权力,使他登峰造极。
但是,“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
太子曾指责他“新法严峻”,他不予容忍,可不敢动未来的国君,又要维护新法的权威和自己的声誉,强横刚硬的性格里配发了一丝机变圆滑,迁怒于教之不逊的太子两位老师,断然地割了一人的鼻子,刺了一人脸上的字。喝蜜吞剑的一招,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为自己的厄运掺入了重重的酵粉。
孝公死,太子继位,太子的两位老师蛰而翻身,告发商鞅谋反,发吏缉捕。此时的商鞅,满嘴再蜜里调油,也无济于事了,只好甩开了自己万水千山的腿。
逃亡的路通向函谷关,函谷关魅影如屏;暂栖的所在指向客店,客店因其严法拒其隐身。
命运的操盘手把他推向了自己设定的绝境。
他无所适从,走投无路,只有折返封地,组织人马出击,但这已是最后一搏。
结果是,被擒的商鞅,让曾指责“新法严峻”的刚登基的太子实行了最严酷的车裂之刑,其全家也在尽享荣华富贵之后“被死亡”。叱咤风云地奠定了秦国统一之基的人,自己却窝囊地解体了。
为老子效力,却死在了儿子的滚滚车裂下。权变之虞,何其只是腥风血雨。秦国因改革强大了,统治者一边享用着改革果实,一边为了平息既得利益者的怒气而把改革者五马分尸。也许,如果商鞅不迷恋热衷权谋,他就不会不得好死;但如果他放弃了权谋,也就没有富国强兵的“商鞅变法”了,也就很难说此后轮着秦国统一中国了。不过,就其本身而言,深深的权谋证明了一个简单的人生方程式:为人设局,予己挖坑。
商鞅为权而谋,强权而治,是否真懂权谋之变,亦未可知。
绿色水墨和无边书法
绿色水墨和无边书法
2009-11-16 11:43:53 吴爱雯 来源:信息导刊
如果说“无边书法”是鹤良先生对书法形式的“破化”,那么,“绿色水墨系列”则是其对传统中国画的“破茧”——
上海中年画家陈鹤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悄然成为画坛新角。作为改革开放后的首批画坛弄潮儿,陈鹤良的所有热情基于对绘画艺术的倾恋,经过漫长岁月的历练,看到了辛勤成长的愉悦。
陈鹤良,祖籍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出生于上海,幼时自学绘画、书法。天赋灵性,善感悟,经过多年孜孜以求、艰难砥砺;不断否定自己,敢于创新,在字与画两个领域都自成一家。作为书法家的陈鹤良,始创“无边书法”,在书法界享有盛名;作为画家的他,以新水墨画“绿色系列”,在画坛独树一帜。现为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艺术部主任,香港国际画家协会副会长。
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禅悟,需要灵魂深处的挖掘砥砺。陈鹤良殚精竭虑,在艺术海洋中寻觅真谛。看过陈鹤良的“绿色系列”水墨画。内中具有一股宁静的“定力”,能把人从喧嚣凡尘里解脱出来,带到清凉幽远的意境中;而欣赏陈鹤良怀素草书体的“无边书法”,又能让人感觉到他的热情奔放,突破有限趋于无穷的狂放不羁,个中另有一番潇洒气度。
对于绘画中的中西结合问题,陈鹤良有自己对“度”的把握。中国艺术领域中的很多事情,往往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的走向另一个极端。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论原则,他在书画领域中的创新才在中西方同时获得认可。近年来,陈鹤良致力于探索绘画的情韵和表现形式的契合,对其内容题材、纸质颜料等等揣摩研究,致力“绿色世界”的创作与创新。中国画讲究线条,重写意和意境,崇尚朴素的色彩;而西方绘画重色彩表达,有一种厚重感和层次感,重写实。在“绿色世界”中,陈鹤良努力探索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结合点,终于找到适合表达自已个性的色彩与风格。功夫不负有心人,抒情写意展现心境的《绿色系列》涵盖了山水花鸟画的创作精髓,在绿色中寻找着清韵。值得一提的是,这绿色凝聚了他的多年心血,演绎成无尽的爱,是他自己琢磨配制,从中寻找到了一种含蓄的语境,并在实践中运用。无论是巨制还是小品,散发了氤氲的芳馨,勾起人们的向往。
对于书法艺术,陈鹤良认为:书法创作中为什么不可以在保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形式上有所突破呢?于是,“无边书法”在灵光一闪中应运而生。陈鹤良创作“无边书法”时取一大一小两张宣纸,将小纸置于大纸中,依小纸格局凝神构思,然后饱蘸浓墨,一气呵成,急切处如狂风骤雨,舒缓时如牙牙学语,摇曳多姿,与其直率而洒脱的个性颇为相类,而字形笔画往往突破到大纸上,作品完成后,弃去大纸,观之即四面出格,且运笔因有大纸的承接,既确保了书法气韵的连贯流畅,又让人感觉到张力与雄健。加之无数的朱白印痕大小相间,可谓匠心独运。深得传统精髓的笔法结体,在其现代形式的映照下,显得熠熠生辉。他把画的创作理念运用到书法中,力求内容相对完整,而形式上有所突破,因此欣赏他的书法的时能感觉到字的饱满,有一种喷薄而出的力量,体现了一种张力,非常大气,一拘一格。
如果说 “无边书法”是鹤良先生对书法形式的“破化”,那么, “绿色水墨系列”则是其对传统中国画的“破茧”。在当今物华浮云的外部环境中,他坚定心志,不断地磨砺自己,数十年如一日,可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如果没有陈鹤良多年来对书画艺术的探素,如果他没有长期地探素与思考过,就不会在“书”和“画”两个领域内取得如此令人刮目的成就。在传统中国画走向现代的课题上,陈鹤良进行了大量的思考、探索。他师法古人,却不落古人窠臼;他探索求变,却以深厚的传统思想为基础。他不断扬弃,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大美大雅” 、“不中不西”的语境体系。
世界本来就因充满绿色而春意盎然。陈鹤良的作品为海外多家博物馆收藏,并且被多家博物馆及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收藏。新西兰Manukau文化中心,法国Dunkirk国家博物馆,德国汉堡艺术博物馆等世界级博物馆都收藏有他的作品,这也许是他最感欣慰的事吧。陈鹤良曾经策划许多现代艺术展事,这并不说明他对传统艺术的不屑。相反,他一直孜孜以求在传统文化的根上汲取养料。从他的作品演绎中,传统的光辉在显现,也能说明他牢牢守住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无边书法”在海内外画坛引发震动,获得好评,这也正验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书画同源的根本道理。他为此正努力并快乐着。
陈鹤良在创作的领域从未停止过探索,目前他正在思索如何把中国的草书艺术与西方绘画进行完美结合。提到自已的成就,陈鹤良非常谦虚,“是我们碰上了好时代,是时代造就了我们”。他说,这就是大气侯与小气侯的关系,就像他在书画中表现的和谐一样,这也是一种和谐,是个人与时代的和谐。
陈鹤良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至高境界的追求,将使他在书画创作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2009-11-16 11:43:53 吴爱雯 来源:信息导刊
如果说“无边书法”是鹤良先生对书法形式的“破化”,那么,“绿色水墨系列”则是其对传统中国画的“破茧”——
上海中年画家陈鹤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悄然成为画坛新角。作为改革开放后的首批画坛弄潮儿,陈鹤良的所有热情基于对绘画艺术的倾恋,经过漫长岁月的历练,看到了辛勤成长的愉悦。
陈鹤良,祖籍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出生于上海,幼时自学绘画、书法。天赋灵性,善感悟,经过多年孜孜以求、艰难砥砺;不断否定自己,敢于创新,在字与画两个领域都自成一家。作为书法家的陈鹤良,始创“无边书法”,在书法界享有盛名;作为画家的他,以新水墨画“绿色系列”,在画坛独树一帜。现为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艺术部主任,香港国际画家协会副会长。
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禅悟,需要灵魂深处的挖掘砥砺。陈鹤良殚精竭虑,在艺术海洋中寻觅真谛。看过陈鹤良的“绿色系列”水墨画。内中具有一股宁静的“定力”,能把人从喧嚣凡尘里解脱出来,带到清凉幽远的意境中;而欣赏陈鹤良怀素草书体的“无边书法”,又能让人感觉到他的热情奔放,突破有限趋于无穷的狂放不羁,个中另有一番潇洒气度。
对于绘画中的中西结合问题,陈鹤良有自己对“度”的把握。中国艺术领域中的很多事情,往往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的走向另一个极端。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论原则,他在书画领域中的创新才在中西方同时获得认可。近年来,陈鹤良致力于探索绘画的情韵和表现形式的契合,对其内容题材、纸质颜料等等揣摩研究,致力“绿色世界”的创作与创新。中国画讲究线条,重写意和意境,崇尚朴素的色彩;而西方绘画重色彩表达,有一种厚重感和层次感,重写实。在“绿色世界”中,陈鹤良努力探索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结合点,终于找到适合表达自已个性的色彩与风格。功夫不负有心人,抒情写意展现心境的《绿色系列》涵盖了山水花鸟画的创作精髓,在绿色中寻找着清韵。值得一提的是,这绿色凝聚了他的多年心血,演绎成无尽的爱,是他自己琢磨配制,从中寻找到了一种含蓄的语境,并在实践中运用。无论是巨制还是小品,散发了氤氲的芳馨,勾起人们的向往。
对于书法艺术,陈鹤良认为:书法创作中为什么不可以在保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形式上有所突破呢?于是,“无边书法”在灵光一闪中应运而生。陈鹤良创作“无边书法”时取一大一小两张宣纸,将小纸置于大纸中,依小纸格局凝神构思,然后饱蘸浓墨,一气呵成,急切处如狂风骤雨,舒缓时如牙牙学语,摇曳多姿,与其直率而洒脱的个性颇为相类,而字形笔画往往突破到大纸上,作品完成后,弃去大纸,观之即四面出格,且运笔因有大纸的承接,既确保了书法气韵的连贯流畅,又让人感觉到张力与雄健。加之无数的朱白印痕大小相间,可谓匠心独运。深得传统精髓的笔法结体,在其现代形式的映照下,显得熠熠生辉。他把画的创作理念运用到书法中,力求内容相对完整,而形式上有所突破,因此欣赏他的书法的时能感觉到字的饱满,有一种喷薄而出的力量,体现了一种张力,非常大气,一拘一格。
如果说 “无边书法”是鹤良先生对书法形式的“破化”,那么, “绿色水墨系列”则是其对传统中国画的“破茧”。在当今物华浮云的外部环境中,他坚定心志,不断地磨砺自己,数十年如一日,可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如果没有陈鹤良多年来对书画艺术的探素,如果他没有长期地探素与思考过,就不会在“书”和“画”两个领域内取得如此令人刮目的成就。在传统中国画走向现代的课题上,陈鹤良进行了大量的思考、探索。他师法古人,却不落古人窠臼;他探索求变,却以深厚的传统思想为基础。他不断扬弃,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大美大雅” 、“不中不西”的语境体系。
世界本来就因充满绿色而春意盎然。陈鹤良的作品为海外多家博物馆收藏,并且被多家博物馆及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收藏。新西兰Manukau文化中心,法国Dunkirk国家博物馆,德国汉堡艺术博物馆等世界级博物馆都收藏有他的作品,这也许是他最感欣慰的事吧。陈鹤良曾经策划许多现代艺术展事,这并不说明他对传统艺术的不屑。相反,他一直孜孜以求在传统文化的根上汲取养料。从他的作品演绎中,传统的光辉在显现,也能说明他牢牢守住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无边书法”在海内外画坛引发震动,获得好评,这也正验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书画同源的根本道理。他为此正努力并快乐着。
陈鹤良在创作的领域从未停止过探索,目前他正在思索如何把中国的草书艺术与西方绘画进行完美结合。提到自已的成就,陈鹤良非常谦虚,“是我们碰上了好时代,是时代造就了我们”。他说,这就是大气侯与小气侯的关系,就像他在书画中表现的和谐一样,这也是一种和谐,是个人与时代的和谐。
陈鹤良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至高境界的追求,将使他在书画创作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重慶晚報》大膽載文紀念谷歌
《重慶晚報》大膽載文紀念谷歌
《重慶晚報》周五刊登「網絡神獸古鴿遷移記 」一文紀念搜索引擎谷歌撤出中國,轉往香港。
文章開門見山地說,「古鴿是一種目前在中國境內瀕臨滅絕的鴿屬鳥類,是一種搜索隱禽」(暗指搜索引擎)。
這篇在該報第32版頭條刊出的文章尖銳辛辣,一些平常只見諸網絡而幾乎沒有在中國印刷媒體出現過的「河蟹」(和諧)、草泥馬等詞匯均在文中出現。
文章說,「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一段時間,它曾經遍布世界各地,但在2010年3月23日以後,該鳥類開始大規模往中國南部沿海的一個港口遷徙,從此在中國內地絕跡」。
生態惡化
至於原因,文章說,「懷疑該鳥類的異常行為和最近全球氣候極端化,特別是中國近幾年來頻發的大面積生態、環境、氣候和地質災害有關」。
文章然後以寓言般的神話筆法談到,古鴿「身披藍、黃、紅、綠四色羽毛,比家鴿體型稍大。鳴叫聲和英文單詞'googol'類似"。
「已知古鴿的天敵有河蟹、中國蚊祚蟹等蟹類生物」(後者估計暗指谷歌與中國作協的版權糾紛)。
文章還影射了谷歌撤出中國可能使其競爭對手百度受益。
文章說,「古鴿的離去很可能導致另一種長著熊爪,酷似古鴿,卻又習性不同的猛禽類——犤毒鳥,這種古書中傳說的本土鳥類數量呈爆炸性增長」。
文章的網絡版已經被該報刪除。有中國觀察人士指出,在重慶當前紅色歌曲、紅色短信得到官方鼓勵的政治環境下,這篇文章的作者和《重慶晚報》可能會因此遭到整肅。
《重慶晚報》周五刊登「網絡神獸古鴿遷移記 」一文紀念搜索引擎谷歌撤出中國,轉往香港。
文章開門見山地說,「古鴿是一種目前在中國境內瀕臨滅絕的鴿屬鳥類,是一種搜索隱禽」(暗指搜索引擎)。
這篇在該報第32版頭條刊出的文章尖銳辛辣,一些平常只見諸網絡而幾乎沒有在中國印刷媒體出現過的「河蟹」(和諧)、草泥馬等詞匯均在文中出現。
文章說,「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一段時間,它曾經遍布世界各地,但在2010年3月23日以後,該鳥類開始大規模往中國南部沿海的一個港口遷徙,從此在中國內地絕跡」。
生態惡化
至於原因,文章說,「懷疑該鳥類的異常行為和最近全球氣候極端化,特別是中國近幾年來頻發的大面積生態、環境、氣候和地質災害有關」。
文章然後以寓言般的神話筆法談到,古鴿「身披藍、黃、紅、綠四色羽毛,比家鴿體型稍大。鳴叫聲和英文單詞'googol'類似"。
「已知古鴿的天敵有河蟹、中國蚊祚蟹等蟹類生物」(後者估計暗指谷歌與中國作協的版權糾紛)。
文章還影射了谷歌撤出中國可能使其競爭對手百度受益。
文章說,「古鴿的離去很可能導致另一種長著熊爪,酷似古鴿,卻又習性不同的猛禽類——犤毒鳥,這種古書中傳說的本土鳥類數量呈爆炸性增長」。
文章的網絡版已經被該報刪除。有中國觀察人士指出,在重慶當前紅色歌曲、紅色短信得到官方鼓勵的政治環境下,這篇文章的作者和《重慶晚報》可能會因此遭到整肅。
國家犯錯 被告買單? 避免錯殺 應暫停執行死刑
觀念平台-國家犯錯 被告買單?
避免錯殺 應暫停執行死刑
2010-04-14
中國時報
【張娟芬】
上個星期六,《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針對死刑存廢議題辦了一場座談會。與會學者分別從法律、哲學與政治思想等不同角度來分析死刑,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改進死刑論」漸漸的浮現。「改進死刑論」認為死刑不失為對於正義的一種莊嚴的宣示,但是由於認識到現實上國家經常性地濫用權力,所以主張應節制地僅僅用於最重大的犯罪。
廢除死刑論與改進死刑論,在終極目標與哲學價值上固有差異,但在現實關懷上則有不少重疊之處。中研院人社中心蕭高彥研究員認為,應當透過修憲的方式,將國際人權公約的精神明確納入,以確保死刑只能用於最嚴重的故意犯罪,並且其審判應當經過正當法律程序。這個建議蘊含的前提,顯然是認識到現在台灣的司法實務尚未實踐這樣的精神,死刑判決的正當程序尚有缺漏。
中研院法律所許家馨助研究員亦明確對於司法品質投下不信任票,主張立法全面停止死刑的執行,待制度的缺失、個案的錯漏均一一改進之後再議。換言之,屈服於民粹壓力、倉卒執行現存的四十四名死囚,是廢除死刑論與改進死刑論都不能容忍的。
一般民眾總以為,死刑是極刑,審判一定是無比慎重,怎麼可能會錯?改進死刑論,聽在他們耳裡,可能跟廢死是一樣的不可思議。
其實現在定讞的這四十四個案子,並不像民眾所想的那樣完美。例如有一個判決裡,法官就明白承認,被告的罪行應判處無期徒刑,但是因為我國刑法所訂之無期徒刑仍有假釋可能,所以「改判」死刑。我們沒有「真正的」無期徒刑,這是國家刑罰政策的缺失,不是被告的錯,但是法官公然以此為由加重他的刑期。國家犯錯,但卻是被告埋單。
還有一個判決是這樣:被告受雇前去槍殺被害人甲,連開三槍將甲殺害。欲離開時,甲的朋友乙想搶奪他的槍,被告又開兩槍將乙殺害。結果,預謀殺害甲的部分,判無期徒刑,臨時起意殺害乙的部分,卻判死刑。這樣的量刑標準難道不令人啞然失笑嗎?
民眾都相信,法官會下死刑判決,一定是那人罪大惡極,不可能改過遷善。但有一則判決卻出現這樣的矛盾:法官一方面認為被告到案後「坦承犯行,態度良好」、「接受宗教輔導,對獄中教誨反應良好」,但接下去卻又前言不對後語地,依舊判處死刑。死囚名單中更有智障者數名,有幾位定讞於二○○六年刑訴法三十一條的修正之前,未及享有偵訊中由律師全程陪同的保障。
理論上要不要有死刑是一回事,各方可以繼續在辯難中發展豐富深化的討論;然而實務上,把死刑判決攤開來看,看到的往往是缺陷與破綻。當務之急是暫時擱置理論分歧,共同檢討現存死刑判決與制度的諸多缺失,否則錯殺之日即不遠矣!
(作者為作家)
避免錯殺 應暫停執行死刑
2010-04-14
中國時報
【張娟芬】
上個星期六,《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針對死刑存廢議題辦了一場座談會。與會學者分別從法律、哲學與政治思想等不同角度來分析死刑,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改進死刑論」漸漸的浮現。「改進死刑論」認為死刑不失為對於正義的一種莊嚴的宣示,但是由於認識到現實上國家經常性地濫用權力,所以主張應節制地僅僅用於最重大的犯罪。
廢除死刑論與改進死刑論,在終極目標與哲學價值上固有差異,但在現實關懷上則有不少重疊之處。中研院人社中心蕭高彥研究員認為,應當透過修憲的方式,將國際人權公約的精神明確納入,以確保死刑只能用於最嚴重的故意犯罪,並且其審判應當經過正當法律程序。這個建議蘊含的前提,顯然是認識到現在台灣的司法實務尚未實踐這樣的精神,死刑判決的正當程序尚有缺漏。
中研院法律所許家馨助研究員亦明確對於司法品質投下不信任票,主張立法全面停止死刑的執行,待制度的缺失、個案的錯漏均一一改進之後再議。換言之,屈服於民粹壓力、倉卒執行現存的四十四名死囚,是廢除死刑論與改進死刑論都不能容忍的。
一般民眾總以為,死刑是極刑,審判一定是無比慎重,怎麼可能會錯?改進死刑論,聽在他們耳裡,可能跟廢死是一樣的不可思議。
其實現在定讞的這四十四個案子,並不像民眾所想的那樣完美。例如有一個判決裡,法官就明白承認,被告的罪行應判處無期徒刑,但是因為我國刑法所訂之無期徒刑仍有假釋可能,所以「改判」死刑。我們沒有「真正的」無期徒刑,這是國家刑罰政策的缺失,不是被告的錯,但是法官公然以此為由加重他的刑期。國家犯錯,但卻是被告埋單。
還有一個判決是這樣:被告受雇前去槍殺被害人甲,連開三槍將甲殺害。欲離開時,甲的朋友乙想搶奪他的槍,被告又開兩槍將乙殺害。結果,預謀殺害甲的部分,判無期徒刑,臨時起意殺害乙的部分,卻判死刑。這樣的量刑標準難道不令人啞然失笑嗎?
民眾都相信,法官會下死刑判決,一定是那人罪大惡極,不可能改過遷善。但有一則判決卻出現這樣的矛盾:法官一方面認為被告到案後「坦承犯行,態度良好」、「接受宗教輔導,對獄中教誨反應良好」,但接下去卻又前言不對後語地,依舊判處死刑。死囚名單中更有智障者數名,有幾位定讞於二○○六年刑訴法三十一條的修正之前,未及享有偵訊中由律師全程陪同的保障。
理論上要不要有死刑是一回事,各方可以繼續在辯難中發展豐富深化的討論;然而實務上,把死刑判決攤開來看,看到的往往是缺陷與破綻。當務之急是暫時擱置理論分歧,共同檢討現存死刑判決與制度的諸多缺失,否則錯殺之日即不遠矣!
(作者為作家)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