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8年5月18日 星期日

韌性防震 別蓋豆腐渣校舍

四川大地震災情最慘重者首推學校校舍,九二一大地震,台灣災區也是半數以上校舍立即崩塌。為何兩岸的校舍同樣如此不耐震?

反觀日本神戶市,卻能在阪神大地震後,提供五百八十六處學校及公共建物供廿二萬五千人避難。筆者長期參與兩年一次之中日台港澳結構交流會,深知兩岸耐震設 計規範皆與日、美、紐西蘭等強震國家同步。祇要建物確實遵照規範設計,應能達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之耐震理想。所謂大震不倒,係指建物即便 遇強震損毀時,亦應有足夠韌性不致立即崩塌,讓使用者有足夠時間可逃生。

台灣校舍不耐震之元凶,首推結構系統不良,次為鋼筋之箍筋未依耐震規範設計、施工及混凝土強度不足;學校校舍常設計為長條形,在長方向為採光需要而開大面 窗戶。窗台之磚牆與柱子未有效隔開,在強震時便會因「短柱效應」造成結構技師最不願意見到的「剪力破壞」。若地震延時過長,窗台邊之大部分柱便會被瞬間剪 斷,造成教室之立即崩塌,師生逃生無門之慘況。另者,若箍筋間距太大或彎勾未依規範施工、或混凝土強度不足,皆會使得結構體之樑柱無法在大地震時承受變形 以吸收地震之能量,加速建築物之崩塌。此次四川大地震之災區原本即為較貧瘠之鄉鎮,校舍崩塌應不脫上述之原因。

學校校舍是人員使用密度最高之建築物,大地震時尚需負擔災民收容所之任務,因此耐震規範規定其耐震能力至少需為一般住宅、辦公大樓之一點二五倍。一九八○ 年代初期引入耐震規範中之「韌性設計」觀念,已在阪神地震及台灣九二一地震災區之黎明國小及少部分住都局設計監造之校舍獲得證實:「祇要確實依照耐震規範 設計及施建校舍,應可在強烈大地震來襲時,保障師生之生命安全。」

看到四川大地震之慘況,天人同悲。結構技師公會願意響應馬總統之呼籲:參與認養災區,國內各企業若願意協助災區重建,本公會將派遣結構技師義務協助。

【2008/05/17 聯合報】

北京和諧外交中日關係突破

北京和諧外交中日關係突破

《亞洲週刊》二十二卷二十期 (2008-05-25)

胡錦濤訪日達成中日構建「戰略互惠關係」,意義重大而深遠。這將改變台海、東北亞乃至全球的國際政治格局。

關注國際風雲的觀察家發現,在中日外交活動中雙方領袖的背影,暗藏變局的前奏,化多事之秋的戾氣為暖春的祥瑞,對亞洲和平進程產生重大影響。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前不久對日本進行「暖春之旅」,雙方把現實利益擺放優先位置,也打破了雙方長期「零和遊戲」的思路。

令人矚目的是,中日雙方這次達成東海春曉油氣田共同開發的共識。大凡涉國家領土與海洋權益的爭議,談判都曠日持久,最終也難修成正果。但這次在中日雙方三十人參加的雙邊會談之後,中方的胡錦濤、戴秉國與楊潔篪,日方的福田康夫、高村正彥和藪中三十二,再次磋商二十五分鐘,「春曉」油氣田共同開發的共識才告形成。日本媒體稱,具體內容將待胡錦濤七月參加北海道八國峰會時再正式發表。

其實,開發東海的共識僅是中日新關係一個亮點,意義更重大、深遠的,是胡錦濤「暖春之旅」建立的中日「戰略互惠關係」。這一成果才是亞洲和全球真正關注的所在。臺北當局很快派員赴日打聽內情,韓國首爾方面更表示強烈關切。長期以來,在日本的理解中,戰略關係與「結盟」劃等號。迄今為止,日本在世界上只與美國才有這種關係,而今日本與中國也建立了「戰略互惠關係」。因而,中日「戰略互惠」,就是某種意義上的中日美戰略同盟。這對台海兩岸乃至東北亞甚至遠東地區所產生的影響,不言而喻。台灣、韓國又豈能不緊繃神經?

胡錦濤就任中共總書記以來,對內宣導‘建立和諧社會’,到今日推動‘和諧外交’,把‘和諧’推向日本、東北亞及國際社會。和諧代替了過去的‘零和遊戲’,慘烈的不是‘你死我活’,而是求同存異,是‘你贏、我也贏’的共同發展。在中國古代禮儀中,有耳熟能詳的‘己所不欲、勿施予人’、‘禮尚往來’。八十年代,鄧小平對中日領土之爭也有過‘和諧’設想,那就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在二戰浩劫後的當代歐洲,和諧的思想、人性的謙卑底蘊,戰勝了歷史宿怨,誕生了至今已有二十七個成員國的強大歐盟。這些都是‘和諧中國’、‘和諧世界’的思維活水,對人類社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昔日宿怨的法國與德國可以成為歐盟的重要一環,今日的中國與日本的戰略互惠也將走向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