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8年4月7日 星期一

台灣主體意識 失落的一役

台灣主體意識 失落的一役

Taiwan News 2008/03/27

這究竟是民主深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或是台灣的歷史宿命,或許仁智互見,可以確定的是對台灣主體性的一大衝擊,而且力道之大,目前還難以評析,唯一可 稍安慰的是投給謝長廷的近五四五萬台灣人民,他們的立場依然堅定,信念如一,這是守護台灣的基石。 【文/顏復甫】

馬英九當選隔天即重申「一中原則」

三二二這一天馬英九當選總統,也是「一中」戰勝的一刻,同時也掀開台灣主體性面臨挑戰的時候。

馬英九在當選隔天重申他的兩岸政策基本立場,亦即接受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原則,儘管他把中國撤除飛彈做為兩岸和平協議的條件;也強調一定以 台灣利益為最優先考量,或是鄭重表示擴大兩岸經濟交流,絕不會開放中國勞工、列管農產品等要件,但是當總統當選人公開表示接受一中各表的同時,實質上意味 著一九九六年起費盡心力建構起來的台灣主體性已經被癌細胞侵蝕,逐步向中國傾斜,不再只是憂慮,而是終於有可能成為事實。

相對李扁 主體性失守

諷刺的是過去幾年來民調數字都顯示台灣認同度一再創新高,絕大多數的民眾並不願獨立,但更不認同統一,台灣與中國維持現狀,是互不隸屬的兩個主權國家成為 最大公約數,然而五成八民眾選出來的總統,他所屬的政黨主張終極統一,他本人的中心思想也是如此,就像他曾表示台灣前途應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一直到參選 總統才堅定表示只有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決定。這種不對稱的民意結果,如果對照李登輝、陳水扁三任民選總統的兩岸政策是朝向一邊一國,否認九二共識的話,雖 然不是民主的退敗,卻是台灣主體性的失守。

馬英九承認一中,等於是十餘年綠藍兩大政治勢力拔河比賽結果分出勝負,過去這兩股政治主張,互有勝負,大致上勢均力敵,但是如今暫時獲勝的一中,卻擁有總 統民選以來最大的權力,國會有四分之三的絕對多數、總統有近六成的民意支持,他的得票數還創下新高記錄,他的政黨仍未脫革命屬性,體質也還未轉變為本土政 黨,再加上還有大大小小的媒體羽翼,說它是一黨獨大,並不合乎真實狀況,一黨獨霸,才是正確的用語。

一九九四年李登輝與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對談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話:「生為台灣人的悲哀」,雖然這句話引起很大的政治爭議,但指涉的主題卻很嚴肅。四○○年來 台灣人民,並沒擁有屬於自己的國家,民主政治發展讓台灣人民看到當家做主的希望,李登輝時代的強而有力的領導,曾創造台灣民眾空前的團結,國家目標清楚, 到了陳水扁主政,國家目標依舊清楚,內部團結卻出了嚴重問題,加上領導者作為令人失望,終究造就了今天台灣主體性的失守,然而當許多人將謝長廷敗選指向陳 水扁,民進黨執政失敗造就了馬英九,往往忽略了中國強勢崛起的壓力,這次選舉結果,似乎間接說明了此一現象。

中國崛起力道 比想像中還強

以中國血腥鎮壓西藏事件為例。這是選戰末期謝長廷陣營主打的議題:今日西藏、明天台灣,喚醒了許多人對國民黨統治時期從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的記憶,的確 激起了綠營的危機意識,但相對的也可能帶來恐共陰影。當畫面上不斷看到中國政府上下顛倒是非斥責達賴集團一手策劃西藏暴動、西藏「暴民」哭訴受人指使,懊 悔不已;當國際社會有保留的譴責中國,呼籲各方自制,反對抵制奧運;當達賴喇嘛也重申反對西藏獨立時,種種跡象都顯示中國崛起的事實,力量比想像中來得要 更大更強,相對的,也凸顯台灣的處境更加艱難下,向現實低頭,隱埋心裡的聲音,成為最好的生存之道。

把時間稍微推回到一九九六年飛彈危機;二○○○年朱鎔基的「走著瞧」嘴臉,對總統大選造成的影響,和這次大選西藏事件的選舉效應相對照的話,更可以看出兩 岸情勢的變化,雖然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民不滿中國,希望國家正常化,渴望被國際社會承認,但巨大的中國壓力,也不得不做出程度的妥協,這是西藏事件並未如謝 陣營預期發揮選舉效果的深層原因,莊國榮的粗話風波,只是強化了此一深層原因而已。

向超強中國妥協?

西藏事件的兩面刃,是否造成此次總統大選投票率沒有像往年總統大選都突破八成的原因,雖然需要嚴謹的分析才能論斷,但同樣的把謝長廷只能拿到四成一基本 盤,馬英九獲得超高的五成八,全部歸究於對民進黨執政失敗及對陳水扁的不滿,也不一定是事實,不如說它是現成也是最佳的代罪羔羊來得更為精確,否則就無法 合理解釋何以入聯公投的投票率不到三成六。事實上,對比馬英九與謝長廷的兩岸政策,如果說是謝主張顧肚子,也要顧台灣尊嚴的話,馬則是擱置台灣主權,暫時 照著中國的一中框框,才能顧肚子,或許就可能點出西藏事件的兩面刃效應,最終連馬陣營都沒想到會大勝二二一萬票,而這樣的民主選舉結果,某一程度而言,其 背後意含無形是向成為超強的中國妥協,也無形中烘托出很辛酸無奈的現象,亦即台灣還沒有完全擺脫過去殖民歷史的陰影。

這究竟是民主深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或是台灣的歷史宿命,或許仁智互見,可以確定的是對台灣主體性的一大衝擊,而且力道之大,目前還難以評析,唯一可稍安慰的是投給謝長廷的近五四五萬台灣人民,他們的立場依然堅定,信念如一,這是守護台灣的基石。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第335期】

種樹減碳? 模糊焦點!

種樹減碳? 模糊焦點 ( 2008-04-07 )自由时报 友善列印複製到剪貼簿關閉視窗

■ 李根政

近期中鋼、中油等國營事業紛紛在全台覓地種樹,已當選的馬英九準總統也提出造林六萬公頃的計畫,都聲稱可以抵減二氧化碳的排放,然而實際上減碳效果如何呢?

種樹減碳的效果取決於氣候、土壤、樹種、樹齡等等條件,難以用一個標準去衡量,若依據經濟部能源局之計算方式,台灣的林相每年一公頃約可吸收廿點二噸二氧化碳。以此指標檢視國內大型工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需要造多大面積的森林方能抵銷?

台塑六輕每年排放的六七五五萬噸二氧化碳,需要造林面積高達三三四萬公頃才能抵減;正在環評審議中的台塑煉鋼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則需要七十四萬公頃造林地才能抵減,兩者相加,已遠超出一個台灣島的面積(三百六十萬公頃)。

而位於高雄的中鋼公司,要抵減每年排放二〇三七萬噸的二氧化碳,則約需一百萬公頃的土地,相當於高雄、屏東、台南、嘉義等四個縣面積的總合;環評審議中的 國光石化約需三十五萬公頃,相當於廠址所在地的雲林縣三倍的面積;台電大林廠則需約八十八萬公頃,比高雄、屏東、台南縣的面積還要大。

至於馬英九準總統所提出的造林六萬公頃,能吸收的二氧化碳則每年僅為一百二十萬噸,能抵減碳排放量不到台塑煉鋼廠的十分之一。而中鋼公司聲稱目前廠區已設 置四十八公頃綠帶,預計認養大度山二十公頃造林地;中油所完成的四七〇公頃綠化,持續種植三萬棵樹,相較於本身的巨量排放更是杯水車薪,似乎有「漂綠」之 嫌。

簡而言之,相對於這些重工業所產生巨量之二氧化碳,在台灣試圖透過種樹造林減碳,是不可能達成的任務,反而模糊了問題的根源。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要調整 產業結構,抑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發展,否則馬準總統所訂出的二○二五年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回到二○○八年的水準,如何達成?

企業如欲將森林保護與減碳議題真正扣合,不如協助政府盡速全面收回國有、私有山林濫墾地、超限利用地,自然復育為天然林;或者善盡國際責任,保護東南亞、亞馬遜的原始森林,全力防堵可怕的濫伐,在生產過程減少碳排放才是重點。

另外,每個人也可著手改變生活方式,盡可能減少非必要的消費,多多步行、單車、搭乘大眾運輸系統;愛用國貨、支持本地農產品,避免長途運輸所造成的碳排放等。

共同減少碳排放是項迫切且艱難的道路,政府和企業應避免流於形式的作秀,積極的面對根本性的問題,才可能實現減碳目標。

(作者為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