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8年5月18日 星期日

韌性防震 別蓋豆腐渣校舍

四川大地震災情最慘重者首推學校校舍,九二一大地震,台灣災區也是半數以上校舍立即崩塌。為何兩岸的校舍同樣如此不耐震?

反觀日本神戶市,卻能在阪神大地震後,提供五百八十六處學校及公共建物供廿二萬五千人避難。筆者長期參與兩年一次之中日台港澳結構交流會,深知兩岸耐震設 計規範皆與日、美、紐西蘭等強震國家同步。祇要建物確實遵照規範設計,應能達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之耐震理想。所謂大震不倒,係指建物即便 遇強震損毀時,亦應有足夠韌性不致立即崩塌,讓使用者有足夠時間可逃生。

台灣校舍不耐震之元凶,首推結構系統不良,次為鋼筋之箍筋未依耐震規範設計、施工及混凝土強度不足;學校校舍常設計為長條形,在長方向為採光需要而開大面 窗戶。窗台之磚牆與柱子未有效隔開,在強震時便會因「短柱效應」造成結構技師最不願意見到的「剪力破壞」。若地震延時過長,窗台邊之大部分柱便會被瞬間剪 斷,造成教室之立即崩塌,師生逃生無門之慘況。另者,若箍筋間距太大或彎勾未依規範施工、或混凝土強度不足,皆會使得結構體之樑柱無法在大地震時承受變形 以吸收地震之能量,加速建築物之崩塌。此次四川大地震之災區原本即為較貧瘠之鄉鎮,校舍崩塌應不脫上述之原因。

學校校舍是人員使用密度最高之建築物,大地震時尚需負擔災民收容所之任務,因此耐震規範規定其耐震能力至少需為一般住宅、辦公大樓之一點二五倍。一九八○ 年代初期引入耐震規範中之「韌性設計」觀念,已在阪神地震及台灣九二一地震災區之黎明國小及少部分住都局設計監造之校舍獲得證實:「祇要確實依照耐震規範 設計及施建校舍,應可在強烈大地震來襲時,保障師生之生命安全。」

看到四川大地震之慘況,天人同悲。結構技師公會願意響應馬總統之呼籲:參與認養災區,國內各企業若願意協助災區重建,本公會將派遣結構技師義務協助。

【2008/05/17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