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震看中國的變與不變
【聯合晚報╱社論】
2008.05.13 02:32 pm
震央在四川的這場規模7.8的強烈地震,死亡人數已超過萬人,很可能還會繼續增加,災情僅次於三十年前的唐山大地震。這地震,讓北京當局繃緊神經,總理溫家寶趕赴四川坐鎮指揮,可見不敢掉以輕心。
自然災難,人們只能祈禱它不發生,卻不能讓它不發生。一個國家機制的運作良莠程度,決定了因應天災的效率。三十年前唐山大地震,中國仍處於改革開放的前夜,外界僅能憑有限的資訊去「猜測」災情,官方遲至三年後才對外公布死傷人數與災情損失。那是一個資訊封閉、威權體制的社會無效能之寫照。
三十年後的今天,中國雖仍屬共產黨一黨統治,不過改革開放程度不能同日而語。以四川大地震第一時間揭露的資訊為例,外電幾乎都掌握了大致的狀況,照片與電視報導快速呈現於世人面前,北京當局也在極短時間內對外發布災情與救災指示。足見三十年前三十年後,中國大陸的政經社會體質,確實起了很大變化。
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必然要走的路,亦即,必須相對揭露諸多現實資訊,以便讓國際社會在能瞭解實情的前提下,決定該不該進入中國,進行不管是投資或援助。尤其中國正積極籌備奧運,既然要讓國際媒體傳遞中國各地迎接奧運的準備情況,相對應地,也等於讓中國要去接受各國際媒體的「有色眼鏡」,去解讀他們眼中的中國社會。這就迫使中共必須在「欲迎還拒」或「不得不然」之間做出選擇。中共在最近的西藏事件所顯現出的「蠻橫」,讓奧運光芒打折扣,就屬負面的表現。
但四川大地震則性質不同,既屬天災而非人禍,中共自然不必重蹈三十年前唐山大地震時官方的閉鎖態度,亦顯然記取了近日緬甸軍政府處理颶風災情的顢頇與無能的教訓。中共第一時間採取了較符合現代國家處理災情的合理反應,對災區民眾與國際救援團體開了大門。
中共官方有此「現代化」的覺悟,台灣也不該再拘泥「反共」思維。對天然災難施予人道救援,是地球村成員的基本義務,也是台灣向大陸人民表達協助善意的重要機會。我們自己曾在九二一地震後感受國際救援的溫暖,這是回饋的時候了。
【2008/05/13 聯合晚報】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