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民生與民主不可分

民生與民主不可分

南方周末   2008-03-06 14:54:20

  □本報評論員笑蜀
  
  特別注重民生,是今年溫家寶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的最大亮點。

   政府工作報告四十頁中,關於民生的內容即佔了9頁。不僅篇幅偏大,其內容也很具體、很實在。過去五年,全國財政用於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的支出,分 別比前五年增長1.26倍、1.27倍、1.41倍。數字本身是靜態的,但這些靜態的數字所呈現的民生投入逐漸增長的動向,卻不乏感染力。

   而且這種增長動向不單是過去時,更是進行時。2008年,中央財政用於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包括廉租住房建設的資金,均比去年有不少的增長。以社 會建設為重中之重,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中之重,一個民生政府的鮮活形象,就這樣從一系列枯燥的數目字中脫穎而出。

   老百姓看病難,讀書難,住房難,是一個無可諱言的事實,也是引發社會矛盾和衝突的主要原因。正如自由不是免費的,公正也不可能都是免費的,也需要有人埋 單。“人民內部矛盾要用人民幣來解決”,此論並不是沒有合理性,而政府就應該是為公正埋單的主體。如果說過去我們有什麼教訓的話,主要教訓就在這個方面。 本來,任何政府都應該是非營利的,主要任務就是花錢,即在扣除政府運作的法定成本之後,把財政收入統統用於公共服務、用於轉移支付。但一些地方的執政者非 但不肯如此去做,反而把直接參與經營活動,甚至不惜搶佔要素資源而與民爭利,當作了政府的天職。社會公正主要不是政府埋單,就必然歸於老百姓埋單和企業埋 單。這就極大地抬升了老百姓的生存成本,經濟增長因此未必一定能夠普遍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反而往往以加劇兩極分化,加深底層苦難為代價。為什麼經濟愈是高 速增長,社會矛盾和衝突愈是激化?根本原因就在這裡。

  “只有把經濟發展的成果合理分配到群眾手中,才能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才能促進 社會的和諧穩定。”這不是抽象的理論推導,而是對歷史的深刻總結。必須遏止政府自利的衝動,政府必須給社會公正埋單。好在,本屆政府在這一點上已經破局, 這可以說是本屆政府的一個重要成就。未來如何盡力償還舊賬,同時防止新的欠賬,從而把已經發端的轉折變成不可逆轉的趨勢,政府工作報告對此頗多用心,值得 期許。

  加大民生投入固然可喜,但民生問題的解決,卻不是單單加大投入就足以實現的。投入隻是手段,產出才是目的。而在民生投入和民生 產出之間,只有或然關係而並不是必然關係。如果政府的公共服務體制不是有效的,如果不存在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責任政府,那麼民生投入就很可能被截流,而刺激 潛在的甚至是公開的分肥,那麼民生投入的巨大浪費就是無可避免的。

  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指出的,這方面的弊端恰恰積重難返。“政府工作 與形勢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還有不小的差距。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比較薄弱”;尤其是“對權力的監督和約束機制不健全,形式主義、官僚 主義問題比較突出,弄虛作假、奢侈浪費和腐敗現象比較嚴重”。民生產出難免受到巨大制約,這不能不讓人深懷憂懼。補救之途無他,惟民主而已。從根本上說, 民生不是一種賜予,而是一種基本權利。因為民生無非服務於人的基本生存;同時所有民生投入無不取之於民;只有當民生是一種基本權利,從而把所有民生問題都 納入最廣泛的公共參與、最嚴格的公眾監督的機制之下,民生投入的性價比才可能最高,才可能真正讓最大多數人受益。“只有堅持一切屬於人民,一切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歸功於人民,我們的各項事業才能穫得最廣泛、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而一切屬於人民則是最基本的前提。於此就不難理解,政府工 作報告為什麼特別強調陽光政治,強調要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違法要追究”?原因無他,唯有“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能保證人民賦予 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這就是說,要保證民生產出,提高民生效率,就必然要求一個權力受制約、公民可自由問責的政府。民生與民主,就這樣環環相扣。透過民生帶動民主,透過民主促進民生,就成了新一輪思想解放的必然要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