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時代:兩岸探索的模糊與清晰
香港文匯報 [2008-04-05]
 ■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評論員
 馬英九上台,對北京一則喜,一則憂。所謂喜,乃指由於馬英九的一中堅持和務實態度,馬英九時代的兩岸關係至少不會像陳水扁時代那樣風雲激盪;而所謂憂,則指由於馬英九堅持「中華民國主體性」和「對等、尊嚴」,兩岸關係的一系列死穴和深層問題將浮上表層,因此必將對北京的對台政策,以及北京和馬英九雙方的政治智慧和技巧構成挑戰。
 客觀地看,兩岸關係死穴在馬英九時代凸現,從某種程度上反倒是好事。眾所周知,過去若干年兩岸關係之所以風雲激盪,既有台灣內部本土化基礎上,一部分極端分子利用這一點操弄族群、追求「法理台獨」的因素,同時北京對台政策的僵硬事實上也成為「法理台獨」手中的籌碼。因此,如何抽掉「法理台獨」的社會土壤,適度回應台灣民眾在主體尊嚴方面的合理訴求,同時從兩岸政治框架上確立兩岸長期互動的基礎,終將成為兩岸關係中繞不開的環節。
兩岸關係死穴將凸現
 馬英九既認同「九二共識」,但同時也具有台灣主體意識和「中華民國情結」,因此未來北京與他的互動,正好可以找到一種新的探索模式。以傳統、保守的眼光看,其間充滿艱難和風險;但若從宏觀、自由的眼光看,這一探索若能成功,正好可以解決兩岸關係中長期的死穴。
 兩年前,筆者曾提出兩岸關係三個階段的設想:第一階段:從2006年到2008年,亦即在台灣領導人選舉前,大陸必須與台灣國民黨與民進黨候選人,就「一中」原則進行溝通與磨合;第二階段:從零八年台灣領導人選舉結束到2012年或2016年,兩岸必須就「一中」原則的確立和兩岸政治框架互相定位,尋求具有建設性的解決之道,其中包括「中華民國」定位問題、「一中」原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兩者之間的關係問題等;第三個階段:在2012年或2016年之後,若上述「一中」原則和兩岸政治框架定位獲得確認,兩岸方可有未來持續的和平、穩定和良性互動。
 馬英九上台後,未來的四年或八年,兩岸關係將進入上述第二階段。這一階段兩岸關係若能形成一個基本框架(包括互信乃至條約性的框架),未來無論台灣內部局勢如何變化,兩岸都有望維持基本平穩。但就馬英九執政初期而言,這些問題顯然都不是其與北京之間所能解決乃至觸碰的;相反,馬英九執政初期將與北京展開微妙的互相探索過程。
兩岸互動的「兩結合」原則
 因此,就馬英九執政初期的兩岸關係而言,其實涉及到兩大範疇:一、短期內可以操作的「碎步」,亦即馬英九提出的直航、全面三通和人民幣自由兌換等議題,進而延伸到更為廣闊的兩岸經貿和人員往來議題;二、兩岸關係的政治框架,亦即迄今的一系列死穴,包括台灣國際空間、「中華民國」定位、兩岸未來政治框架。
 如上所述,上述第二範疇的議題絕非短期可以觸碰乃至解決。因此,馬英九時代的兩岸互動,基本上應遵循「兩個結合」的原則:一、遠見與近視的結合;二、概念模糊與清晰的結合。所謂遠見與近視的結合,乃至雙方既需要看到兩岸關係深層結構中的政治框架死穴,但又不能拘泥於這些在短期內無法解決的問題;既需要腳踏實地地從眼前的經貿互動著手,但又不能一葉障目,忽略了以「碎步」積累互信並邁向終極目標的旅程。
 所謂概念模糊與清晰,乃至兩岸互動中的某些概念(如九二共識)本來是模糊的產物,未來在逐漸清晰的同時,仍應保持一定的模糊色彩。必須看到,過去十五年來,大陸的「一中」概念較之一九九二年時已有微妙改變,亦即已不再堅持「一中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拓展到「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換言之,今天大陸的「一中」更接近於擁有共同主權的文化中國概念。
 但未來在與馬英九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互動中,到底是回復到1992年時的概念,還是以新的「一中」內涵為覆蓋,這都需要模糊與清晰相結合的極高技巧,否則無論是拘泥於1992年時的概念,還是突然放寬到全新的概念,都可能使北京在馬英九的探索、互動中處於進退失據狀態。
 同樣,台灣國際空間是兩岸關係中無法繞開的環節。胡錦濤3月4日的政協講話顯示,北京願意回應這一點。但是,探索台灣國際空間的前提,是兩岸建立互信乃至確立一些框架性的協議。若缺乏互信和協議,則國際空間的探索將成為隱性台獨的前奏,大陸顯然不會輕易邁出這一步。(文匯論壇)
2008年4月6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