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8年4月8日 星期二

"广场鸽"事件 啥比诚信稀缺更可怕?

[文化批评]"广场鸽"事件 啥比诚信稀缺更可怕?

吕绍刚
2008年04月08日14:48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在面对多方质疑却矢口否认一年之后,4月6日,张亮面对人民日报记者,终于敞开了心扉:承认自己的“华赛”参赛作品《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存在造假。

我想,在那一刻,他应该获得了一种解脱,盘旋在他头顶上的那只鸽子的阴霾终于散去。然而,毕竟现实的代价还是比较惨重的——被报社解聘。

对于一个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重创,但也是对其他新闻从业者一次警醒:诚信是社会的道德准则,真实客观是新闻的生命,这条底线不可违背。

近年来,假照片风波接二连三。“藏羚羊”、“喜马拉雅的枪声”、“为什么不回家”等参加摄影大赛的作品,都被证实为造假,而去年处于舆论旋涡中的“华南虎”,其真实性依然悬而未决。

这些照片涉及的问题,性质各有不同。有的无中生有,有的是移花接木,有的为强化画面效果,有的则纯粹为博取名利,不一而足。

假照片变得如此之多,表层原因主要是功利心驱动与技术手段的变革。

在市场条件下,原本传达客观信息的新闻产品,渐渐被异化,在追求精品力作与轰动效应的驱动力下,其潜在的现实收益功能被扩大化,甚至沦为“有偿新闻”。作者得名,幕后操控者、默许者获利。所谓人心浮躁,大抵如此。

科技的迅猛变革,加速机械工业导演下的“复制时代”全面到来。短短数年,摄影技术获得了质的飞跃。技术手段的革新,让造假变得迅捷。掌握新技术的人数日益增多,也让造假很容易被揪出破绽。“造假”与“打假”,变成了一场颇具智商与技术含量的较量,很容易演变成一幕类行为艺术。

假照片风波,一再警示着社会的诚信意识走到了稀缺的年代。呼吁也好,挞伐也好,都表达一种有关诚信的焦虑。然而,这种呼吁最后往往流于单薄无力,焦虑依然无法散去。因为,假照片的问题,并非只是一个伦理道德层面的“诚信”问题。

当全社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我们很容易能指认一个人是否越轨,是否诚信,但当不少人都游走于规范的中间地带,那个首先被指认越轨的人,不过是一只“替罪羊”。而随之的道德审判,固然在表达应有的正义感,但同时难免有着几分看热闹、甚至“痛打落水狗”的快感。

而就在看热闹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具体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的问题。就“广场鸽”来说,其背后的推手并非诚信缺失,而是我们长期以来的新闻制度与文化心理建设滞后所致。

张亮说,看到一些同行也都为了画面的效果,会抹掉一棵树,移动一根电线杆之类的,最后都没事。一些媒体行业的网友也说,在他们所在的单位里,类似的情况司空见惯。的确,“广场鸽”其实并非只盘旋在张亮一个人的天空。

当作者或者编辑习惯性地对以客观真实为生命的新闻照片,进行美化时,固然有技术性上的合理性,但更多地折射出长期以来,在一些新闻从业者、管理者的心中,将新闻片面地等同于政治宣传,违背新闻规律。传统“报喜不报忧”的心理,在新闻照片中无意识地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这种习焉不察的心理,才是最可怕的,才是“广场鸽”事件透露出最致命的一点。

如果横观纵览历史上的照片造假史,这一原理在标榜客观真实的西方新闻界更是如此。如果在中国,是新闻理念与新闻制度滞后,那么,在西方一些国家,则是意识形态色彩与政治文化偏见浓厚。远的不说,单就近期发生的西方某些媒体歪曲西藏事件的行径,可窥一斑。在这里,新闻,包括新闻照片成了被政治操控、愚弄世人的工具。

对西方一些媒体通过新闻工具来恶意丑化中国时,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给予有力的回击。但同时,这也让我们警醒,在新形势下,必须走出一条符合新闻规律又兼顾国情的新闻理念革新之路,释放新闻生产力,从而更好地彰显中国媒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果能如此,那只“广场鸽”也算没白白地飞过。

  [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本栏目为原创稿件,任何媒体如欲转摘或选用,都须取得许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