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民主/集中:馬英九與胡錦濤處境的最大不同

民主/集中:馬英九與胡錦濤處境的最大不同
【聯合報╱社論】
2008.05.05 02:53 am

上周一,候任閣揆劉兆玄宣布賴幸媛出掌陸委會,猶如捅到一只馬蜂窩,尾針亂螫,鬧鬧哄哄;紛亂的情勢,一直到周三北京國台辦李維一表示「不會對這項人事消息作出評論」,才平靜下來。一時之間,台灣社會彷彿覺得,賴幸媛的任命,已經獲得北京背書。
這是一個頗堪玩味的場景。劉兆玄宣布賴幸媛的人事後,連國民黨的幾名立委都說,七月四日的直航包機可能跳票,話裡帶著且看北京會如何反彈的意味;這層思考或許亦非過慮,北京萬一對賴的人事說幾句重話,或對直航包機發表幾句深淺難測的看法,後果也許就不好收拾了。從此一事例可以再次看出,台灣朝野有一條神經攥在北京的手裡。
北京真的對賴幸媛的人事「沒有評論」嗎?從近日北京現場傳回的消息可知,中共高層也是驚疑不置。但是,這樣的情況卻未反映在李維一的記者會上;「沒有評論/包機照常」,兩句話雲淡風輕,就將兩岸的政治氛圍定了調,也形同幫馬英九解了圍。其實,在李維一開口以前,台灣有多少人正等著看北京對賴幸媛人事發表聲色俱厲的「評論」呢!
近幾年來,看北京操作兩岸關係,中共當局確實頗有長進。過去,李登輝與陳水扁與北京之所以交惡,一方面是因李扁的人格不可信任,另一方面又因中共以文攻武嚇施加威脅羞辱;遂演成冤冤相報,惡性循環。如今則大有不同,馬英九在選季因西藏事件說出「不排除抵制奧運」的重話,甚至對溫家寶人身攻擊,但北京至今仍是「沒有評論」;倘若此類事件換成在李扁時代發生,那恐怕不堪設想。現在,馬英九任命賴幸媛,北京「心中有疑/嘴裡不說」,大概也是出於「以大事小」的同一道理。倘係如此,胡錦濤的表現,不論出自思維理念的調整,或出自政治謀略的選擇,皆顯較過去的北京主事者大有精進。
然而,北京當局的這種調整變化,卻是兩岸相互花了二十年的慘重代價所換來。北京當局似乎已真正體認到:台灣當局的兩岸政策及相關言行,必須回應台灣的民主內涵,且亦受台灣的民主體制所制約;有了此種體認,北京當局的兩岸政策,就不會太過自我中心及一廂情願。
因此,當馬英九對西藏事件說出重話,北京當局也許會設身處地思考馬英九的選舉情境;當馬英九任命賴幸媛,北京當局也可能易地而處思考馬英九的藍綠難題。於是,北京當局自能從過去那種針鋒相對、錙銖必較的思維,進入如今這種游刃有餘的境界。當然,其中必須鋪墊的基礎是:北京漸漸增加的自信,與北京認為馬英九不致太不可信。
以上論述導出了一個兩岸當局「互動條件」的最大差異,那就是:台灣的領導人如馬英九,必須在一個民主多元的社會情境中操作其兩岸政策;大陸的領導人如胡錦濤,則是在相對比較「集中」(暫不用更重的字眼)的政治體制中操作兩岸關係。
具體而言,馬英九面對的是:全民直選、在野黨制衡、藍綠分裂、黨內傾軋,及一分一秒都不會住口的自由媒體……。相對而言,胡錦濤卻有「集中」的優勢,就幾乎沒有這類變數。因此才會出現今日此種強烈的對照:馬英九任命賴幸媛,台灣島內鬧翻天;但在北京,李維一(當然背後是胡錦濤)一句話,輕描淡寫就定了調。
在五二○後的未來新局中,兩岸當局馬胡二人必須深切體會彼此這種「民主/集中」的不同境遇。胡錦濤應努力體認馬英九所承受的「民主制約」,馬英九則應努力維持胡錦濤所操持的「集中善意」。如今看來,馬英九不是玩弄「民主」者,胡錦濤亦非玩弄「集中」者;只要馬英九對「民主」負責,胡錦濤對「集中」節制,兩岸就極有可能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進入互惠雙贏的境域。
現在不妨回過頭來想一想,北京當局對賴幸媛任命的解讀其實可以見仁見智;倘若李維一在上周三的記者會上,對賴幸媛的人事及直航包機說出幾句深淺莫測的尖酸言語,今天的兩岸空氣難道還適合正常呼吸?
【2008/05/05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