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8年5月6日 星期二

基本比頂尖重要

基本比頂尖重要

中國時報 2008.05.05廖元豪

新教育部長的人選,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從這個位置所受的重視,可以看出社會大眾對教育有多麼關切。似乎人人都認為當前的教育出了問題:補習愈來愈多、書包愈來愈重、城鄉差距愈來愈大、家長與學校甚至共謀作假成績、「頂尖」大學為了爭取經費卑躬屈膝…到底是什麼原因,把我們的教育搞成這樣?

原因之一,在於大家對「頂尖」概念的無限崇拜,卻忽略了教育的基本面:培養「每一個」現代公民最「基本」的智識與文化素養。所以,媒體不斷宣揚著某個學校有多少「滿分」、「資優」的學生,卻鮮少知道那些學校學生的「平均」水準是否提升?假設某國中今年考上北一女的人增加百分之五,但畢業生中不認識英文二十六個字母的人數比率卻增加百分之六,那這樣的教育真的是成功的嗎?在競爭壓力下,誰關心後者?

這種對「頂尖」的飢渴,嚴重扭曲辦學及教學的方向。雖然形式上沒有「能力分班」,但老師的教學方法很明顯有利於班上的「好學生」。為什麼?因為努力把「後段救起來」,是沒有績效也沒有廣告效益的。我們的媒體與教育機關,清楚地告訴校長與老師,「錦上添花」遠比「雪中送炭」來得重要。大家恥笑「十八分上大學」或「後段學校的文憑等於廢紙」,卻沒有人讚揚可能且願意把程度差的學生培養成材的大學。至於錦上添花的「五年五百億」,本就以「頂尖」為名,自然不在乎「後段」的學生與學校。

更糟的是,這種急著追求拔尖的風氣,反而搞砸教育品質。因為教育在本質上就不可能用短期量化的指標來衡量成果。我們急著要看「考試分數」,卻不知「標準化」根本不合乎知識的本質。結果就是創意、反省、批判的能力都被犧牲。台灣的「人才」在中小學或許可以得到一些獎項,數學程度也不錯,但要想進一步在高等研究上出類拔萃,反而遇上瓶頸。更別說學生的人文、社會與藝術素養了。

大學也一樣。拿了錢的頂尖大學,往往更忽略基礎研究:教師們個個忙著寫計畫、辦活動來消化預算,設法擠出一些短期就可以交出去的成果。然而,不重視長遠影響,卻每年必須交報告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這是智庫或是企業研發單位,哪算什麼「學術」研究機構?

事實上,世界上「國家競爭力」或「人力資源」水平較高的國家,未必有許多「頂尖」學校。真正能讓芬蘭、愛爾蘭竄升的,是「沒有一所爛學校」的平均教育品質。即使是崇信資本主義的美國,其公立教育所佔比例也遠遠高過我國。台灣這麼迷信物競天擇,如此遵循市場競爭而忽視機會平等,其實絕非「先進」國家的作法,反而在欠缺信心的第三世界國家較為常見。

競爭、排名,很大部分是教育政策塑造出來的戰場。而只要競爭與排名的制度存在,也無法期待個別的家長、老師或學生跳出這個修羅場。因此,減少無謂的競爭誘因,是教育部當務之急。公立高中職入學一律改採學區分發,同時停止目前這種附條件撥款式的「頂尖大學」計畫,或許都應該列入考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