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8年6月23日 星期一

當前經濟需要什麼樣的特效藥?

當前經濟需要什麼樣的特效藥?
2008-06-23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新政府上任以來,聲言全力對抗通膨,對弱勢給予補貼;另一方面,又撥出一千一百多億元經費擴大內需。這樣的政策備受批評,在野黨及眾多人士更主張政府應該仿效星、港、南韓的退稅政策,直接退稅給人民,讓飽受通膨之苦的中低收入家庭可以多一點錢來支應物價上漲。而據部分媒體所作民調顯示,贊成退稅的民眾顯然超過一半以上。
 當前台灣經濟面臨的是至為棘手複雜的停滯膨脹問題,國際油價、糧價及原物料飆漲引發輸入性通貨膨脹,國內物價上漲又削弱了民間消費投資的能力,從而造成內需不足及經濟成長減緩的問題。從總體經濟理論的觀點,若要對抗通貨膨脹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效果顯然優於緊縮性財政政策;若要對抗經濟衰退問題,擴張性財政政策顯然又優於擴張性貨幣政策。然而,要對抗通膨及經濟衰退併存的停滯膨脹問題,由於緊縮政策與擴張政策可能相互抵銷作用,因而政策取捨往往取決於政策目標的優先順序。
 很顯然新政府的優先政策目標是在刺激經濟成長,而非打擊通膨,因為,迄今為止,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並未恢復到「中性」的水準,我們在昨天的社論已經指出,央行自九十三年迄今升息15次,重貼現率從1.375%升至目前3.5%,累計升幅達2.125個百分點;但市場利率從1.1%升至2.1%,升幅僅區區一個百分點,重貼現窗口形同虛設。何以致此呢?主因是央行長期來的低匯率政策,不斷買進美元,抑低新台幣匯率,造成新台幣資金泛濫。而低匯率亦極不利於對抗輸入性通貨膨脹。儘管從去年底以來,央行已經改變匯率政策,放手讓新台幣升值,但是,顯然考量對出口的衝擊,最近央行似乎又刻意讓新台幣適度回貶。這樣的雙率政策充分反映央行並未將打擊通膨列為首要目標。新政府煞有其事地推出「當前物價穩定方案」,但掌握貨幣及匯率政策的央行卻未扮演關鍵角色,這樣的方案當然是虛有其表。
 事實上,新政府打從上任開始,就聲言馬蕭「633」的政見承諾不會跳票,今年下半年經濟成長率可以達到5%;既然如此,推出「擴大內需方案」就不足為怪了。嚴格來說,增加公共建設支出及減稅均屬擴大內需的手段,從學理上來比較,增加公共建設支出,因為編列的預算都用來購買商品及勞務,刺激所得增加的效果較退稅更為直接,學理上的「所得乘數」也較大,這就是凱因斯學派偏好在經濟衰退時大規模推動公共建設的道理。新政府以凱因斯為師,固無可厚非,但是,推動公共建設必須考量經濟效益及可以發揮的外部效果,像這次五百多億元補助地方政府公共建設的計畫,很多都是急就章、沒有具體內容的建設項目,花錢沒有花在刀口上,當然會受到質疑;更何況,最近鋼筋、砂石等建材價格飛漲,中央要求地方所提公共建設計畫須在年底前限時完成,無疑對國內物價有推波助瀾的效應;「擴大內需方案」會成為眾失之的,絕不是劉揆一句「溝通不足」可以解釋的。
 因為對政府公共建設缺乏信心,不少人主張乾脆效法最近星、港、南韓政府的退稅政策,將「擴大內需方案」的一千億元經費挪來作為退稅之用。坦白講,將稅款直接退還給眾多納稅人,就算每人平均不到五千元,因為受益直接明顯,人民當然叫好。惟須注意的是,新加坡香港政府都是將歲計盈餘退還給老百姓;南韓政府也還有財政盈餘,可以挪為退稅之用,但是,我國政府財政困難,「擴大內需方案」還需擴大舉債來支應所需經費。稍有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沒有一個政府會以舉債方式來退稅,這也完全不符合預算編列的原理。所以,退稅之議充其量只是在野黨的花招,當不得真。

台灣像北韓

台灣像北韓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6.20 03:23 am

政權輪替一個月以來,儘管新上手的國民黨政權螺絲尚未拴緊、遇事倉皇失措,但有一件事確實與執政八年的民進黨政權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那就是勇於唱衰台灣、唱衰政府。
過去八年乃至更久,政府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意識形態治國、用人唯色,導致國政虛耗空轉、政風不堪聞問,卻是有志一同諱疾忌醫,只要有人批判指責,立刻聞過則怒,強辯硬拗之餘,還要聲色俱厲地給對方戴上一頂「不愛台灣」、「唱衰台灣」之類的大帽子,將一切諄諄告誡都打成居心叵測、惡意攻訐。反過來則粉飾太平不遺餘力,每見國內外媒體提出若干台灣出人頭地之事,立刻攘臂攬為政府德政,夸夸然以驕國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知識分子,不願受此輕侮,選擇默爾而息,使近年來的台灣無比沉寂,有過於威權時代以高壓箝制言論自由,實乃社會最大的不幸,最令人傷痛的損失。
在這樣的政府管治之下,台灣不進而退,不僅在亞洲四小龍之中,從其首淪為其末,甚至有國家倡議根本將台灣除名。每遇國際競爭力評比,台灣尚能在亞洲各國中名列前茅時,政府立即引為施政成就;卻不細究其中凡與政府部門相關的,多忝列榜尾,反是依靠民間尚源源不絕的充沛活力,將之抵消。
新政府正要於匆忙混亂中滿月時,我們看到一個極可欣喜的新現象。在前天國民黨的中常會中,數位中常委痛陳:旅客來到台灣,會以為來到平壤,做為國門的桃園機場、松山機場等等,根本是三流機場,充分展現三流國家的門面;以及台灣從南到北都賣假貨,拉著外來旅客吃虧上當,令人來過之後從此不敢光顧。其實不僅「國門」如是,台北市做為首善之都,就一向被譏為醜陋無比,尤其從市區到觀光景點,由上往下鳥瞰,無處不是五顏六色鐵皮屋頂加蓋,三流國家恐怕都看不到如此景觀。國民黨中常委放了第一炮,直截了當地戳破國王的新衣。
更令人震撼的,是總綰財經決策的經建會主委,前天毫不遮掩地指出,2008年瑞士洛桑學院(IMD)服務貿易出口成長率排名,55國中台灣忝居第53名。他不但將如此唱衰台灣的醜事公開宣揚,還直指應當負責的,正是政府部門;政府向來只管「管」,而不思如何發揮服務業的價值,才讓民間活力無比充沛的台灣,竟將占GDP七成以上的服務業,搞成這副模樣。
這位為台灣經濟把脈、規畫的內閣要員,如此勇於揭露瘡疤、唱衰台灣,過去早被摘下烏紗帽、貶為國賊。今天如此放言高論,如果主政者不但不以為忤,還能知恥知病,痛改前非,則不僅可以此為切入點,仔細檢視十餘年來政府推拖泄沓、文過飾非、一味管治、不知為民興利的歪風,以及由而滋生的種種積弊,逐步改正;而且在其鼓舞之下,更多b朝、在野的知識分子會從蟄眠中驚醒,重新燃起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熱忱,一起做烏鴉,揚發潛藏在政府乃至整個社會的弊端紕漏,或許台灣停止沉淪、重爭上游,就以此為契機。
然而整頓國際機場這等令國民黨中常委痛心疾首的大事,其實是舉手之勞的小事。君不見,連發展階段遠遠落在台灣之後的泰國,只不過花些小錢,立可打造出令人稱羨的現代化大機場。因此誠如中常委所建議的,「好好花點錢」,就可以讓有如三流國家的國門,立刻改頭換面。但更要深思,花錢事小、管理事大。想當初整建桃園機場時,新加坡的樟宜機場也在興工;如今桃園機場淪落至此,樟宜機場則不僅在亞洲,在全球也是數一數二。能夠相提並論的,是另一個華人負責治理的國家,香港的機場。這兩個機場不僅硬體一流,更令人欽羡的是其管理的品質;也正因後者,才能數十年不變,始終領先群倫。
星、港這兩個機場確可當「國門」之稱,因為它們正是其政府治理的櫥窗。在歷年各項國際競爭力評比中,星、港二國,正如其機場排名一樣,永遠名列前茅,而其關鍵,正在其政府部門競爭力領先世界。
因此,經建會主委從服務業排名墊底,看到了政府部門管理服務業的無能泄沓,但必須舉一反三,政府以管理心態與低劣能力管砸的,絕不止於服務業而已,由此痛加整治,台灣的機場與服務業才有望星、港項背之一日;而這卻胥賴更多有識之士一齊來大聲唱衰。
【2008/06/20 經濟日報】

2008年6月19日 星期四

中共能攻下台灣?

中共能攻下台灣?
2008-06-20/中國時報/傅建中

 華府的傳統基金會在十八日有兩場重頭戲,一場是中共軍事現代化研討會,吸引了眾多學者專家,連八十高齡、平時甚少露面的李潔明大使都親自與會。另一場是賴斯國務卿的亞洲政策演說,儘管她的主題是北韓,卻也提到中共軍力提升 (military buildup) 令人不安的局勢,呼籲中共善用其上升的國力,做好「負責任合夥人」(responsible stakeholder) 的角色。

 這兩個節目中可能最具新聞性的分析是美國防部前中國科長石明凱 (Mark Stokes )說:「就軍力而言,中共一直有能力拿下台北。」中共迄今沒有這樣做,是由於代價太高。不過石明凱也說,中共攻下台北,並不表示台灣就完了,但情勢會很糟 (messy) 。至於美國會不會馳援介入,則難說。

 另一出席研討會的海軍專家歐儒克 (Ronald O’Rourke) 在一研究報告中表示,馳援的速度是關鍵。他為國會研究服務處 (CRS) 撰寫的《中共海軍現代化》報告指出,從日本軍港橫須賀 (Yokosuka) 駛往台灣最快,如美軍艦以每小時三十海浬的時速急駛,一天半即可抵達台灣;其次是關島,需兩天時間;再次是新加坡,需時兩天半;若是從夏威夷或美國西海岸馳援,那就得要六到七、八天,可能緩不濟急了。

 從歐儒克所做研究不難看出日本對台灣安全的重要性,但目前台日之間為了釣魚台彼此的關係空前緊張,自長遠來看,此一發展自是對台不利。台北揚言為了釣魚台,不惜和日本一戰,恐怕也不切實際。據歐儒克說,日本海軍的實力,與英國海軍相比在伯仲之間,勝過中共海軍,若台灣真和日本開戰,難保甲午的歷史不會重演。

 如今兩岸關係趨於和緩,周末包機直航即將付諸實現,中共是否仍不放棄以武力作為解決台灣問題的最終手段,值得觀察。從美國對中共軍事現代化的焦慮,以及美太平洋海軍軍力的部署已超過大西洋艦隊的趨勢觀之,我們對中共可能的突襲,是不能掉以輕心的。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名家觀點》中國經濟崛起及其影響

名家觀點》中國經濟崛起及其影響
【經濟日報╱孫震】
2008.06.09 04:30 pm

戰後世界各國實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計畫經濟,中共於1949年10月建國後,選擇中央計畫經濟,導致經濟長期停滯,民不聊生。我在給孫文廣教授《獄中上書中共中央》所寫的序文中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實施階級鬥爭,三反、五反,推行大躍進、人民公社、土法大煉鋼,以致在1950年代末期和1960年代初,民生凋蔽,民有飢色,野有餓莩;繼而發動文化大革命,導致十年浩劫,毛澤東以下,無論官民,朝不保夕,人人自危,使大陸成為世界銀行統計中窮人最多的國家。」我又說:「…什麼人,基於怎樣的思考,帶領大陸走上錯誤的道路,誤盡天下蒼生30年?我相信大陸很多不敢言而敢怒的才俊之士早已了然於胸。」計畫經濟必然產生獨裁政治,以萬民為芻狗,諾貝爾經濟學獎大師海耶克心所謂危,才寫下他的傑作《到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 1944)。
1981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大陸每天消費在1美元以下的赤貧人口有6.34億,占總人口的63.8%,每天消費在2美元以下的貧窮人口有8.76億,占總人口的88.1%。由此可知當時改革開放的必要及其迫切的程度。
1978年以來,大陸內求改革,外求開放,逐步走向市場經濟的道路,又拜全球化與資訊化之賜,經濟迅速成長,尤其是1990年代以來:1990-2000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平均年成長率為10.6%,2000-05年為9.6%,近年都在10%以上。
2005年大陸之國民所得毛額(GNI)為22,697億美元,為世界經濟的5%,低於美、日、德、英,而為世界第五;2006年達26,416億美元,超過英國,直追德國。毛澤東當年鼓吹「大躍進」,要「超英趕美」,現在終於做到了,但不是用他的方法。不懂經濟學最基本的道理,也不聽真正專家的話,「愚而好自用」,不論怎樣「拚」經濟都沒有用處。2005年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GNI為86,097億美元,為世界經濟的14.2%,僅次於美國而居世界第二。2004年赤貧與貧窮人口分別減少為1.28億與4.52億,占總人口的9.9%與34.9%。最近世界銀行根據146個國家1,000種商品與勞務的價格大幅調降中國2005年按PPP計算的GNI為5.3兆美元,低於美國的12.4兆美元,仍居世界第二。
中國經濟崛起對世界經濟有以下各種重大影響。第一,有提高世界經濟成長率的作用。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以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加入世界生產,每年就業增加,生產力提高,不但使世界經濟的平均成長率提高,並有帶動世界經濟成長的作用。近年由於經濟規模擴大,成長率高出各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經濟成長最大的「引擎」,又因和美國及西歐的影響分散,有緩和世界經濟波動的作用。最近美國經濟趨於衰退,歐洲亦受美國次級房貸波及,成長趨緩,很多專家期待新近崛起的中國、印度和其他新興經濟體能繼續支撐世界經濟成長。
第二,有穩定世界物價的作用。中國以低廉的製造產品供應世界各國,維持商品價格穩定。中國現在是世界工廠,歐美國家物價如有上漲,中國的製造品幾可無限供應。全球化使中國和其他低工資國家的商品大量供應,修正傳統的貨幣數量學說;貨幣數量增加不是導致商品價格上漲,而是導致資產價格上漲,形成資產價格膨脹,而有所謂「泡沫」經濟。
第三,有加深世界所得分配不均的作用。中國8億勞動人口,加以印度和俄羅斯等前共產國家的勞動人口,加入世界生產,使資本成為相對稀少、勞動成為相對豐富的生產因素,因而資本的報酬率提高,勞動的報酬率降低;在勞動人口之中,供應稀少的高知識、高技術人才的薪資相對於一般人力的薪資提高,二者皆使所得分配不平,貧富差距擴大。根據去年11月12日《NewsWeek》報導,中國薪資所得在GDP所占的百分比,從1998年53%降低到2005年41%,日本目前三分之一人工為部分工時,其中大部分為年輕的契約工,幾乎全無健保和年金給付等福利。
第四,有加速世界資源耗竭並使污染嚴重的作用。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消費國,也是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中國、印度、俄羅斯等大國經濟崛起,使世界自然資源耗用迅速增加,導致其價格上漲,一方面引起「成本推動」的物價膨脹,一方面使長期經濟成長受到限制,有待科技重大進步,始能加以緩和。
至於中國對東亞區域內各國經濟的影響,最主要的是自這些國家進口帶動它們的經濟成長。中國對美國和西歐的貿易為出超,對鄰近新興國家的貿易為入超。以2004年為例,中國對區域內各國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百分比只有26%,但自區域內各國進口占其進口總額的百分比高達51%。以2000-2004年和1990-94年相比,東亞所有國家包括台灣、南韓、日本和東協各國,對中國出口占各該國出口總額的百分比都大幅增加,其中日本從3.9%增加到10.0%,南韓從4.2%增加到15.6%,台灣從微不足道增加到10.3%,成為這些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來源。
中國在貿易方面對東亞區域內各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尚不以入超為限,各國經由貿易促進專業分工,包括產業間分工與產業內分工,一方面產生規模經濟,一方面促進技術進步,二者皆使生產力和經濟成長率提高。這也是中國在未來東協經濟共同體形成中占有關鍵性地位的重要原因。此外,中國對香港、澳門和東協國家開放投資和旅遊,也有助於這些國家和經濟體的成長。
(作者是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元智大學名譽講座)
【2008/06/09 經濟日報】

二次工業革命》吸引國際科技人 才是硬道理

二次工業革命》吸引國際科技人 才是硬道理

【聯合報╱劉志宏/淡江大學公行系助理教授(北縣淡水)】
2008.06.18 03:08 am

十七日李家同教授「我們需要二次工業革命」一文,筆者深有同感。但是,對於該文的建議跟作法,筆者卻有不同的看法。
我國在發展經濟科技的過程中,有一個事實是大家不願意面對的,那就是即使傾全國人力物力,也很難在科技產業界居於領導地位。面對這樣的限制,美國的發展策略值得效法。美國利用它得天獨厚的居住環境、優渥的薪資、以及良好的法政制度,再加上英語系的國家所獨有的「國際友善」條件,使得全世界最優秀的科技人才,都去追尋「美國夢」的實現。所以,我們在加州矽谷看到了由印度人和中國人所撐起的美國IC產業;蘇聯解體後,我們也看到了大量的火箭科學人才被美國接收了。這些都是最珍貴稀有的人才資源,「楚才晉用」造成了美國今日在科技界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國如要進行「二次工業革命」,應該著眼於國外科技人才的獵取,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的科技人才。台灣的薪資雖比不上歐美水準,但相較於中國大陸、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國內的工程師待遇還是比較好。尤其美國最近幾年因為失業率問題嚴重,勞工簽證配額緊縮,也因此限制了這些外國科技人才的發展空間,這些人才勢必會轉往其他國家尋求機會,以台灣資訊科技產業的基礎,實在是很有機會去好好宣傳一下。
台灣的環境不若美國優渥,如何吸引全球頂尖科技人才?以香港為例,香港以其彈丸之地卻能吸引全球金融機構、金融人才的進駐,進一步發展成為亞洲的金融中心,所憑藉的是其自由化的金融環境、英美法系的色彩,以及最重要的「國際友善」的環境。因此,台灣如要在吸引國際科技人才的政策上有所突破,除了法令鬆綁外,如何建構出一個英語系地區的形象以及「國際友善」的環境,讓不會說中文的外國人「講英語嘛也通」,才是需要努力的地方。
認清自身條件的不足,才能擬定出切合實用的國家發展政策。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且非常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作後盾。當我們下一代的人力資源已經不足以因應未來科技發展所需時,適當開放國外高科技人才來幫助台灣科技發展,進一步促成我國的「二次工業革命」,也許是可以思考的道路。
【2008/06/18 聯合報】

聯合筆記》今年入聯提案應改弦易轍

聯合筆記》今年入聯提案應改弦易轍
【聯合報╱傅依傑】
2008.06.18 03:08 am

「馬上」使兩岸關係峰迴路轉,也為台灣參與國際帶來多年不遇的轉機。為爭取台灣更大外交戰略利益,台北應掌握難得機遇,調整戰術,在九月開幕的第六十三屆聯合國大會改弦易轍,考慮暫停推動入聯案。
這絕非外交撤退,而是捨「務虛」而尚「務實」。亦即,放棄過去十五年對台灣並無實質利益、反而常成為友邦藉案需索的作法,將更多心力與籌碼置於世衛、世銀、國際貨幣基金等更有更實質且具體可求的國際組織目標上。
如此,不僅可體現馬政府「和解休兵」的外交新思維,更可「以退為進」:胡錦濤既在「吳胡會」鬆口,聲稱將考慮台灣參與世衛問題,則台北可報以不再挑起北京最在意的聯合國外交攻防,以換取加入世衛更大的可能性。
在主、客觀形勢上,馬政府該對入聯案採取新態度。至少應有別於李登輝及陳水扁政府的作法。
台北一九九三年起推動參與聯合國,雖發動於李登輝時期,但始作俑者是當時在野的民進黨。究其緣由,是李登輝面對民進黨鼓動的入聯訴求而不得不做做樣子,但卻披上「會籍普遍化原則」、「台灣人民聲音應被聽到」、「台灣的政經實力有資格也有權入會」等道德外衣。
但無論是以中華民國「重返」或以台灣「加入」,都涉及主權問題,這是北京最敏感的神經。而李登輝的「兩國論」、陳水扁的「一邊一國」及去年沸沸揚揚的「入聯公投」,都汙染了該案原有的人權及道德訴求。即便台北強調,絕不挑戰北京在聯合國既有席次與地位,又如何不招致北京的全力打壓?也因此,台北十五年入聯闖關屢敗屢戰,虛耗多少資源,只換得一個無實質意義的「宣達」效果。
「馬上」的外交理念既是棄「烽火外交」轉求「和解休兵」,講求「務實、靈活、彈性」,則衡量兩岸的嶄新情勢,今年聯合國案勢必要變,去年荒腔走板的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絕不可行。今年總務委會及大會認可議程的兩個傳統戰場,先考慮休兵吧。
【2008/06/18 聯合報】

許世楷臨陣棄守:談大使的操持與風骨


許世楷臨陣棄守:談大使的操持與風骨
【聯合報╱社論】
2008.06.18 03:08 am

經過連日抗議折衝,日本政府就撞沉我海釣船事件表示賠償及致歉之意,我立委亦相應取消乘艦巡弋釣魚台之行,此一風波應可暫告平息。但令人遺憾的是,在這樣重大的外交事件中,台灣內部依舊沉酣於黨派之鬥,不能一致捍衛國家權益。
駐日代表許世楷拒絕列席立院報告,卻在綠營立委陪同下另舉行記者會,以幾近嗆聲的方式要求外交部准他辭職。許世楷此舉,不僅違背了行政倫理,更嚴重喪失了一個駐外使節的本分。試想,兩國正處於爭議狀態,許世楷被外交部「召回」即是我國對日交涉的手段之一;他竟然在此際高喊辭職,不僅形同陣前棄守,也等於公然給自己的政府難堪。任何稱職的外交官,都不該做出這種有辱自己國家的事。
若干藍軍立委罵許世楷為「台奸」,當然是自失格調的批評。但作為駐日使節,許世楷在體制上要面對的是整體國會,而非少數失禮的藍軍立委;他以此為由拒赴立院,不僅藐視了國會,也輕忽了己身公職所承擔的嚴肅義務。從這點看,不管許世楷在駐日任內的表現如何,但他在最關鍵的時刻棄守,實已功虧一簣,有虧他對外「代表國家」的使節職守。
許世楷失格失態的表現,除緣於他仍持有日本「櫻花卡」備遭批評外,主要是他的獨派色彩和親日背景,再加上政黨輪替帶來的「藍綠政治」情結作祟,遂使他在綠營立委慫恿下作出突兀的舉措。事實上,從許世楷的「陣前喊退」,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駐外使節的認知錯亂,我們更看到台灣政黨政治的畸形對立;否則,在國家面對外在危機時,朝野怎麼還有閒情酣於內鬥,互扯後腿?
外交部在折衝過程將許世楷「召回」,這原是外交上常見的抗議手段,是針對日本而發;孰料,許世楷卻將此舉視為針對他而來,認為新政府不滿意他的表現,故意藉機羞辱他。如此公私夾纏,一個使節的角色認知如何可能準確?更核心的問題是,許世楷作為駐日代表,應該效忠國家和政府;但他卻似乎選擇只效忠民進黨,抗拒新政府的指令。甚至有人說他駐日期間最大的績效之一,就是把馬英九塑造成「反日分子」。這樣的駐外使節,對於國家整體利益要如何維持?
追根究柢,扁政府過去八年的藍綠政治,不僅把社會帶向撕裂,更把國家推向茫然的追求。民進黨八年高喊的「愛台灣」,其實只是方便自己質疑異己人士的忠貞;它大肆鼓吹「衝撞外交」、「烽火外交」,對關涉台灣主權、漁權乃至人權的問題卻裝聾作啞。許世楷的臨陣脫逃,豈止是他個人角色的迷失,也是民進黨的國家認同迷航。試想,若連釣魚台的主權都不敢宣示,若連漁民權益受損都無法據理力爭,若連駐外使節返國報告都要論政黨顏色,民進黨愛的是什麼樣的台灣?
從釣魚台的涉外事件,竟引發島內的政治風波,也凸顯了台灣深沉的整合危機:如果面對國家主權問題,內部都不能齊一腳步;未來若遭遇更嚴峻的考驗時,台灣能集中力量應付嗎?別說是在野黨的杯葛,且看執政黨立委這次的表現,其間任意起鬨瞎鬧者有之,信口開河叫囂出兵一戰者有之,讓行政部門窮於應付,哪裡看得出一個執政黨國會黨團應有的表現?
說實在,這次風波能有今天的交涉成果,主要是我漁船釣客對日艦的蠻橫衝撞充分蒐證,新政府才能藉助民氣,據理折衝。聯合號的權益雖然可望獲得維護,但這片惡水上的問題依然懸而未決。過去我們常說,外交是「內政的延續」,透過民間或經濟的軟實力,政府可有效延伸台灣不足的外交空間;但在非理性的惡鬥下,內政恐怕將成為「外交的包袱」。許世楷事件成為釣魚台風波的併發症,值得朝野兩黨從大局再深思。
【2008/06/18 聯合報】

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助你踢碳12步

助你踢碳12步

無論你是個人、組織、企業或是政府,都有很多方法可以減少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是「碳足跡」。你可能覺得不知道從哪裡開始,但經由閱讀這篇文章,你會發現你早已開始。

1. 許下承諾
減低你的碳足跡和其他任務並沒有不同。告訴別人你會減少碳排放量也許看起來簡單,但像宣告你將進行碳中和[1]行 為這樣的承諾可以是有效力的,在尋求意見這樣簡單行為的當下,也會讓你有創新的解決方法。由哥斯大黎加、紐西蘭及挪威發起,許多國家在最近幾個月都宣告將 朝碳中和努力。聯合國系統本身,在秘書長潘基文的領導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所領導的環境管理團隊的指導下同樣也在朝著碳中和的理想邁進。 UNEP也在其氣候中和網路下所有的區域推動碳中和。
2. 評估你的定位
二氧化碳在未來極有可能被判定為空氣污染物之一,且為此因而會以社會的每一部分成本及機會來管制。而知道你從何處及如何製造溫室氣體,是減少這 些氣體的第一步。對個人和小型企業來講,線上計算及內部評估,可以幫助開始減緩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程序。較大型組織也許需要特別的建議和工具,如:由世界資 源協會及世界企業發展委員會所提供的新的ISO 14064溫室氣體排放會計及確認標準或溫室氣體議定書,為政府及企業管理人設立溫室氣體計算及認證的標準來了解、定量、管理及回報溫室氣體排放量。
3. 決定及計畫你往何處去
根據你評估的氣候相關危機和機會,我們需要發展策略或行為。有明確的目標,可以集中努力成效且提供衡量成功的基準點。大多的家庭和企業可減少能 源的使用的10%,而這幾乎往往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10%的效果,大概只要一年或一年不到的時間。計畫減少碳排放量,首先注意利用哪種能源及以何種方 式使用,如:建築物的電力及運輸的燃料。減少這樣的能量使用可達成當下的節能。能量審查是一個有效的工具。許多電力公司及政府能源機構,現在都有提供能量 審查,這是他們為減少碳排放量所做的努力。
4. 減少你生活中的碳
有更宏觀的方法來思考碳和氣候的關係。每件事情都是個人、組織、企業或政府的使用而造成了某種形式的碳的形成,在他們的產品本身或在製造的能源 或材料中。建築物、設備及裝置,都是碳的組成物,所以我們可以以對氣候影響最少的碳替代品來做選擇。如果消費者、製造商及立法者,都認為「低碳」和「友善 環境」對於碳排放量的節約,有加乘效果,在做選擇時整合對氣候友善的條件就會啟發拋磚引玉的效用。以包裝為例,美國的零售商大王沃爾瑪和他們的其中一個玩 具供應者合作,減少僅僅16項物品的包裝。玩具供應商省下包裝費,而沃爾瑪少用了230個運貨箱來分發他們的產品,省下356桶油及1,300棵樹。這樣 的措施擴大至255項物品時,公司相信會省下1,000桶油、3,800棵樹,及上百萬美金運輸上的花費。
另外一個例子:你可以買合乎國際規範的紙製或木製品。例如提倡世界責任林業管理的非營利組織─林業管理公會,其標誌已經漸漸成為國際間責任林業 管理的標章。超過70餘個國家中多達九千萬畝已據此標準認證,而有數千項產品,以有其標準認證的林木製造且有其標章。改用回收或永續來源的紙張,可以省下 相當多的掩埋場使用率及碳排放量。用回收紙使每公噸紙張及硬紙板,可以省下1.4公噸的二氧化碳。
另外一個方法來減少你的碳足跡,包含消耗更少時間及能量在交通。城市可以改善其大眾運輸選擇,公司可以鼓勵低碳習慣(如減少停車補助或投資油電 混合的公司交通車),個人可以共乘或利用大眾運輸系統。有時候簡單的動作可以成為轉機。舉例來說,安全的腳踏車存放區,及可更衣淋浴的設備相較於停車場通 常花費更少,但對於那些可騎腳踏車來上班的人是很大的鼓舞。在有著完善的大眾運輸較大城市,提供月票或年票來取代更多的停車設施。例如巴黎和維也納,提供 大眾單車系統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塞車。
5. 有效使用能量
改善建築物、電腦、車子及產品的效率,是最快也最合算的省錢、省能及省碳排放量的方法。省能其實是增加產能以更少的能源達到更多的效益。更有效 能的建築物、車子及產品將對減少碳排放量,有直接而長久的貢獻。傳統建築可能佔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在現在高效能、有環境責任及更有效使用能量的建 築物及設施在經濟上是可行的。
簡單的手法即可有即時的節約。僅僅關掉不用的燈、馬達、電腦及加熱器,可以實質上減少浪費的能源及金錢。
大體而言,筆記型電腦比桌上型電腦花更少能量,而LCD螢幕比傳統螢幕用的能量更少。同時也要考慮當設備的使用生命結束時要如何處理。有些製造 商提供回收或收回服務,同時也尋求高效能標準。標示在設備器具的能源之星是一種顯示效能的評等方式。現在對許多廠牌而言,高效能並不會比低效能產品更貴。 而源自美國的能源之星評等系統,也在歐洲使用。
試想你的交通,先進的網頁及影像技術,使得實質需要旅行的機會減少。去參加一個1,000公里遠的會議,平均每個人含食宿要花2,000美元,而視訊則不到200美元,省下1,800美元及半公噸的碳。電話溝通也逐漸成為選擇,這也同樣會減少碳排放量。
由電通聯盟進行的研究(www.telcoa.org)發現如果3,200萬能以電訊溝通的美國人,一星期採用一天的電訊。他們將可少開20億哩的車,節省3億公升的油且得到相當於每週3200萬額外小時可以用於休閒、家人或工作上。
燈光大約佔15-20%的總用電量,將其轉換成白熾燈泡只有3%的效能,而螺旋形螢光燈泡在過去十年發展相當迅速,現在可以持續6-15年,相 較於一般白熾燈泡減少75%的用電量。螺旋形螢光省電燈泡的優勢及其他高效能光源促進了禁用白熾燈泡的立法。在2007年,澳大利亞成為第一個明令在 2012年時不再銷售白熾燈泡的國家,而這可減少四百萬公噸的排放量,減少電廠66%的照明成本。
6. 轉成低碳能源
如果可以,將能量來源改成放出低碳,可以減少花費及排放量。大體來講,煤炭比天然氣排放量多了兩倍,比太陽能多了六倍,比風力多了四倍,比水力 多了兩百倍。在世界上許多地方的消費者可以選擇她們有多少比率的電力要由可再生的能源提供。而「綠色選擇」方案現在正開花成果,也是刺激永續利用能源發展 的好方法。今日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美國消費者有購買綠色能源產出的產品機會。
大型使用者甚至可以建造他們自己的低排放能源系統,利用太陽能或其他低碳科技。一個在東非及南非進行的全球環境基金會計畫,發揚小型水力計畫於 茶工業,利用農業廢料來產生電力。在英國,美體小舖買進一個大型風力發電的25%股份。其他企業建造他們自己的可更新能源發電,像是3M、杜邦、通用、 IBM、嬌生及史泰博。
而在小型企業及家庭層級,以課稅寬減或補償方式使用太陽光電系統及其他再生能源技術減少用電花費。屋頂的太陽能板可長期提供能源且為價錢浮動提供緩衝。UNEP在南印及北非協助推廣這樣的計畫。
運輸部門占25%的總能源消耗及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自燃燒汽油及柴油。許多方案可以避免這些碳消耗習慣。如油電混合車結合電力及傳統柴汽油可在減低碳排放量同時提供永續的燃料節能。採用替代燃料的車可以減少成本,對環境有利,雖然他們往往需要額外的投資且需要時間回收。
這些燃料包括壓縮天然氣(CNG),液態石化氣(LPG), 液態天然氣及生物石油。
生物柴油及生物乙醇為從種植物得出的生物石油,如麥、大豆及甘蔗。他們通常混合汽油或柴油,大多數車子可以混至10%而無須改裝,而特殊的生物 燃料車可以用85%的生物酒精及15%的汽油所跑動。在全球許多地方採用生物燃料成了愈來愈受歡迎且簡單的商機且以不同的配方出現。對有交通車的公司而 言,此為低碳節約的選擇。
7. 投資在補償及更乾淨的取代選擇
個人從生活方式或群體中的所能縮減的排放量或採用可再生能源的比率有限。而那些為了想要彌補他們仍然有的排放量就必須要資助另一個單位進行一些減少碳排放的行為,而有了碳補償或碳權這樣的名詞,而碳中和的意思是希望利用支持在別的地方節約中和排放量的效果。
一般的碳權價格每噸為美金15元,但實際的花費則在每噸5到50之間。要購買碳權,個人或單位可付費給碳補償公司以執行管理避免、減少或吸收溫 室氣體的計畫。氣候改變是全球的問題,所以減少碳排放將會有上述的影響,無論是在何處進行。碳權可由無排放能源生成單位、減少需求產生,包括能源效力或以 森林或地下儲存隔離的形式。
根據一份報告,最高的碳補償是從垃圾掩埋場燃燒甲烷而來,甲烷是比二氧化碳更盛的溫室氣體。綠氣國際公司 (Green Gas International)以轉換廢氣成乾淨能源作為碳補償。全世界從類似的計畫受益,製造125MW電力,節約四百萬公噸的二氧化碳。
8. 更有效率
透過碳中和的角度看看你的事業或人生意,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幫助你增加使用資源的效率,避免或減少垃圾,最終增進你的整體表現及聲譽。經濟學家喜 歡說,並沒有錢會在地下,因為早已有人把他撿起來了。而在氣候變遷這裡,仍然有許多鈔票等著被撿起。畢竟,二氧化碳是產生能量的廢棄物,而減少廢棄及變得 更有效率,總是一個好的想法。將3R融合到你的思考—減量(reduce)、重新使用(reuse)、回收(recycle)。
9. 提供或買低碳產品及服務
對氣候友善的產品及服務的市場,從節能產品到可再生能源系統增加非常快速。而要提供這樣的產品,從設計階段便很重要。可增加節能設計的簡單行 為,可讓設計本身在使用時減少能源消耗,消費者可從在購買後對產品的調節達到省時節能的效果。(如以絕緣的的毯子包覆在水暖器)而更系統性的方法,是從 「為永續發展設計」而來,包含生命週期的設計,以及環境意識的涉及與生產。這些新方法在每一個發展環節,從各方面來思考環境,使得其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對環 境的影響可減至最低。生態設計是對已發展及發展中的國家的中小型企業非常重要的策略。這可改善他們的產品對環境的影響,減少廢棄物,增進他們在市場的競爭 地位。
10. 買綠賣綠
綠色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擴大很快,許多國家的消費者調查報告指出,有愈來愈多的消費者願意買綠色產品。對於企業來講,創新的產品設計和呈現,與促 銷和溝通結合,可以確保這些顧客想要買這些產品。然而綠色產品的市場仍然尚未被開發,因為人們仍然很難相信他們的環境宣稱。企業可以幫助消費者對環境更友 善,從使用網路在旅遊書籍的網站上點選碳補償到在地方性的商店內有標示的產品比比皆是。
11. 合作
許多私人公司,逐漸和非政府組織、城市或政府合作,以找出及實施最適合的實務辦法,來減低碳排放量,例如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www.cdproject.net), 為一非營利組織為所管理資產總合達到美金41兆機構投資者提供資訊。CDP代表這些企業,從超過2000個最大的全球企業中尋找自氣候變遷及溫室氣體排放 而呈現的企業危機及機會資料。同樣的,地方和國家政府也在找尋機會,和企業合作尋求低碳的辦法。在加拿大,企業機構及電力公司支持設立能源服務公司 (ESCos)。而在美國,聯邦環保署在1992年開始從義務夥伴關係發起,藉由增加能源效能而達到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的「能源之星計畫」(www.energystar.gov)。在2006年,美國企業及消費者在這個計畫的協助下節約及減少了約等於每年2500萬汽車廢氣的氣體排放,節省了美金140億的能源帳單。
12. 談論
愈來愈重要的環境變遷,代表公司和組織需要溝通。透明化很重要。網際網路和其他媒體的存在,意味著企業、組織和政府不能逃避他們的責任。認證和回報的工具很重要。其中一個例子是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 (www.globalreporting.org)。他們內部溝通經由網內和企業出版,報告進展和歸功於員工或團隊。讓股東知道也是很重要的。減少碳排放量,特別是經由增加效率,是個雙贏的局面,也可以增進企業的名聲。消費者和投資者同樣地也需要向公司要求公司在如何因應處理氣候變遷的危機和轉機的資訊。
(此為從UNEP在UNEP永續發展國際出版品,氣候行動www.climateactionprogramme.org原文來刪節及改寫的版本)

[1]「碳中和」(carbon netural)是 指單一個人或公司行號等機構,都各自計算自身排放二氧化碳的總量,然後透過植樹等方式把這些二氧化碳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說把這些二氧化碳「中和」掉,希望 達到環保與平衡的最終目標。「碳中和」的概念也以「足跡」來形容每一個人或機構的二氧化碳排放,把這些不同人、不同機構所排放的不同二氧化碳,稱為「碳足 跡」(carbon footprint),「足跡」越多的個體,當然就是製造越多的二氧化碳。

作者:
UNEP
譯者: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小五 翻譯; 徐怡德 審校
source:
http://www.unep.org/wed/2008/english/Information_Material/factsheet.asp

2008年6月12日 星期四

代表、委员:“潜规则”成腐败温床

代表、委员:“潜规则”成腐败温床
对社会最大的伤害是对不端行为的群体性默认和沿袭

京报网 www.bjd.com.cn 日期:2007-03-05 00:00
  当今,“潜规则”一词成为社会的热点词汇,“潜规则”现象也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今年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指出,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暗伤”,必须加以警惕。
  “最近,我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总是问我什么是‘潜规则’,我真的没法回答,我能够跟他说‘这其实就是说大人们表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而且暗中还有不可告人的交易’?”在北京某公司担任领导的王俊先生对记者诉苦说,“但我无法跟孩子否认这一现象,他毕竟生活在一个‘潜规则’存在的社会之中。我真希望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涤荡掉‘潜规则’尘埃,使未来的孩子们有纯净的社会空气。”
  2006年11月,演员张钰向媒体表示,“用性换戏份”是娱乐圈的“潜规则”,只是大家没说出来,并表示自己宁愿离开娱乐圈也要“揭露黑幕”。消息一出,社会上沸沸扬扬,抛开事件本身的是非不论,“潜规则”一词却因其陡然间成为当年的热点词汇,并在如今资讯发达的时代波及到校园中的孩子。
  “潜规则”影响人们生活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无数的蕴含着腐败、堕落以及种种社会不端行为的“潜规则”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学校不准乱收费,但是迫于无奈的“自愿捐助”不在此列;
  ■医生不准收红包,但是患者家属不送红包是不能安心把亲人送进手术室的;
  ■警察办案、法官判案是不能收钱的,但当事人去报案、去诉讼,尤其是经济类案件,不托人、不打点警察、法官心里是不会塌实的;
  ■工程说是公开公正招标的,但真想拿下项目的,谁敢真的坐在家里等结果而不去各显神通,影响或者干脆“攻下”招标负责人?
  ■按照劳动法,打工是要和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但哪个农民工敢抖着法律规定要求签合同?
  “潜规则”成腐败的温床
  全国政协委员温克刚认为,无处不在的“潜规则”对社会最大的伤害是造成社会上对腐败及种种社会不端行为的群体性默认和沿袭,“说‘潜规则’是腐败的温床一定不为过!如果人们都按‘潜规则’去办事、做人,一切摆在明面上的规章、制度、秩序就成了摆设,这对建设和谐社会贻害无穷。”
  温克刚指出,“潜规则”的存在多少和人们对其的态度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基本状态,“我们一定要把规规矩矩办事、堂堂正正做人这个基本道理从头讲起、落实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本气质,这应该是和谐社会的起点和基础。”
  “新华视点”记者邬焕庆万一

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

馬英九時代的美、中、台關係

馬英九時代的美、中、台關係

2008 三月 27 23:17:18 PDT 来源:國際日報

馬英九的當選,使「台獨」議題不會再成為焦點問題而讓兩岸的緊張局勢一下子趨緩,也開啟了美、中、台關係的新篇章。「台獨」對大陸的威脅暫時沒有了,是不是馬英九時代的兩岸關係就順暢了?進入新階段的美、中、台關係會有哪些改變?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馬英九「執政」期間,美、台關係會有較大的改善,也會更為密切。陳水扁無視美國的意見而屢屢用「台獨」的言行挑釁大陸、威脅台 海之間的和平,這是造成美、台關係逐漸惡化的主要原因。特別是陳水扁頑固地堅持「入聯公投」,布希和賴斯不得不頻頻喊話,讓美、台關係幾乎降至冰點。馬英 久當選後,布希及美國國務院的電賀、楊書棣及蔔睿哲等美對台事務重量級官員在台與馬英九及國民黨會晤,以及美國政府考慮馬英九在就職前訪美等,都強烈地表 達了美、台關係轉好的資訊。

就兩岸關係而言,雖然馬英九當選後大陸政府沒有予以置評,但日前胡錦濤在與布希通話時表示了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談判的立場。這被認為 是向對岸釋放出了善意,也與馬英九在選前談到的兩岸談判基於「九二共識」的立場吻合。可以預計,今年5月以後,兩岸的談判將會由海基會和海協會的新面孔啟 動,但是情況或許更為複雜。

在兩岸的經貿關係方面,馬英九的「共同市場」如何實現是個問題。馬英九反復向選民承諾臺灣第一、臺灣利益優先。但所謂的「共同市場」應該是共同的利 益,大陸政府及企業總不至於做賠錢的買賣。共同市場問題處理不好,馬英九要背「賣台」的駡名,相對於大陸來說,馬英九的壓力會相當大。以大陸目前的狀況來 說,「共同市場」並非是必要的;而對馬英九來說,這是他在經濟議題方面最重要的政見。

臺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對於大陸來說也非常棘手。即便臺灣沒有「返聯」的問題,但加入世界衛生組織這類國際組織的問題卻是迫在眉睫。在馬英九不會放棄以 臺灣主體意識這樣的理念來拓展臺灣國際空間的情況下,在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主義的情況下,大陸政府如何操作?會同意臺灣以「中華民國」 的名義申請加入國際組織嗎?還有與大陸簽訂「和平協定」的前提是大陸必須撤除對準臺灣的飛彈等等,都是比較複雜的問題。

看來,兩岸在相互關係的處理上,都應該有新思維。

至於美、中關係,從布希總統在中國出現西藏暴亂後繼續表示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情況看,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美國還是站在了中國一邊。即便是美 國新總統上任,基於經貿、國際反恐、朝鮮半島局勢等因素,美、中關係會保持良好的發展。不過,在兩岸關係問題上,美國大概會更傾向臺灣。因為,馬英九可以 保持美國所希望的台海之間不戰、不和的態勢。

作者: 孫衛赤

台、美關係的變與不變

台、美關係的變與不變
2002年8月17日
施正鋒(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台灣安保協會副研究員)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5) 以來,美國一直是台灣人最佳友人,除了提供國家安全的保障、經濟發展的挹注,更在追求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提攜,特別是在台灣兩次總統直選的過程中,美國都派 遣艦艇前來義助。由杜魯門到小布希,美國歷經十一任總統,而美國的對台灣╱中華民國的關係,也經歷了種種不同程度的起伏變動。

自二次大戰期間結盟的蜜月期,到1949年杜魯門對中國內戰採取放任政策,並坐視台灣面臨被中國共產黨併吞的危險後,兩國關係急轉至最低點;韓戰爆發後, 美國政策突然轉變,第七艦隊前來台灣海峽巡弋。艾森豪與台灣簽訂協防條約,兩國關係達因為軍事同盟而到最高峰;甘迺迪、詹森大致與台灣維持密切關係,特別 是在越戰時期。基於季辛吉的「聯中制俄」戰略思維,尼克森與福特主動向中國示好,逐漸疏遠台灣;一直到1979年卡特政府與中華民國斷交、並與中華人民共 和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台、美之間的正式友好關係才告終止。

儘管如此,代表美國對台政策分水嶺的『台灣關係法』於同年公佈實施。我們可以這 樣說,在『台灣關係法』公佈前,台灣長期以來被視為美國圍堵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的全球戰略考量的一部份;在『台灣關係法』公佈後,即便美國必須受限於 中國宣稱台灣為其領土、以及中、台雙方將追求相互和解的前提上,美國開始傾向將其對台灣的關係從與其對中國的關係脫鉤。

截至目前為止,美國對台政策演變的最重要指標,就是美國對台灣的法律地位的思 考。在1950年以前,美國堅持台灣為中國的一部份;韓戰爆發後,為了合理化美國保護台灣的行為,杜魯門宣布台灣地位未定,台灣的法律地位需尋求國際解 決。在冷戰時期,美國為了,與中國先後簽訂了所謂三大公報;在「戰略清楚、戰術模糊」的外交作法下,美國對於中國對台灣主權歸屬不置可否。在『上海公報』 (1972) 中,美國至多只願意「認知」(acknowledge) 到「台灣海峽兩岸的所有中國人都主張,中國只有一個,而且台灣為中國的一部份」。在『建交公報』(1978) 中,美國雖「承認」(recognize)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卻只願「認知」(acknowledge) 到中國所宣稱的立場:「中國只有一個,台灣為中國的一部分」。同樣的,在『八一七公報』(1982) 中,美國重申「認知」(acknowledge)「中國只有一個,台灣為中國的一部分」。

這就是美國心目中所謂的「一個中國政策」(One China Policy),與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One China Principle) 大相逕庭。其實,「一個中國」的概念可以有很多意涵。例如一個中國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包括台灣)﹔或一個中國等於兩個政府(共產黨與國民黨)﹔或一個中 國等於中華民國﹔或一個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地域的概念﹔或者是說,一個中國等於一個中國、加上一個台灣。更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台灣關係法』中並沒有 「台灣為中國的一部份」的說法。既然並非上述所有的詮釋都是相互排斥的,也就是說,「一個中國」未必否定台灣共和國的可能;這種刻意性的模糊,是要讓台灣 人自己去決定:如果台灣人自我認定不是中國人,那台灣當然不是中國的一部份。

另一個重要的指標是美國對台灣的國防承諾,明訂於『台灣關係法』條文中。迄今,美國的立場很清楚,台、中之間的糾紛應由雙方自己去解決;不過,美國有中國 私下的承諾,要以和平的方式來進行。儘管自卡特以來所有的美國政府,均就美國是否將在台灣發生戰爭時派遣軍隊的議題上,刻意保持模糊;不過,美國在『台灣 關係法』中已明確指出,美國確保台灣安全的決心是不容挑戰的。也就是說,『台灣關係法』已經無條件地證明美國防禦台灣的承諾,並明示『台灣關係法』優於 『八一七公報』。美國和平解決海峽兩岸緊張情勢的信念,在1995年、以及1996年的飛彈危機中充分地展現出來。

冷戰初結束,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對於變動國際體系結構躑躅摸索,在追求與中國「全 面性交往」(comprehensive engagement) 的前提下,或許因此有擦槍走火的所謂「三不」 。現任總統布希則對於領導世界政經秩序信心十足,特別是在以亞太為中心的全球戰略中,中國不再是「建設性策略 [盟聯] 夥伴」(constructive strategic partner) ,而是與美國競爭的對手,這可由美國國防部今年所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力年度報告》 、以及美中安全評估小組對於國會報告《美國與中國經濟關係的國家安全影響》 看出端倪。我們也看到,布希總統除了不願意再提過時的三大公報,更是一再主動對於台灣表示友好,譬如在接受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訪問時表示,會「竭盡所能來幫 助台灣防衛自己」 ,公開支持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甚至於脫口「台灣共和國」 。布希總統在亞洲之行前向美國人廣播 (2002/2/16),公開將台灣與加拿大、澳洲、以及紐西蘭並列為「好朋友」(good friends) ;又在日本國會演講時提及對台灣的「承諾」(commitment) ;在與江澤民的共同記者會上 、以及在中國清華大學的演講中 ,他一再強調根據『台灣關係法』來幫助台灣防衛自己。我們也看到,布希總統堅定地以「和平解決」(peaceful settlement、peaceful resolution) 來回應中國的「和平統一」(peaceful unification)。同時,他也提及希望台、中進行「和平對話」(peaceful dialogue),特別是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架構下是否有復談的誘因。 雖然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沃佛維茨 (Paul Wolfowitz) 面對台灣媒體的復合問題回答「反對台灣獨立」 ,似乎是悖離傳統含混其詞的「不支持台灣獨立」,然而,私下的了解,沃佛維茨對於台灣帶來的困擾表達歉意。有關美國「反對台灣獨立」(opposed to) 或是「不支持台獨」(do not support) 的制式場面話,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切入。由美國的國家利益來看,台灣是絕對不能落入中國惡狼口中,然而,台灣要不要脫離中華民國體制,畢竟這是台灣人自 己要去決定的,外人不能置喙。站在台灣的立場來看,美國公開劃清界線,其實是為了放手讓台灣人行使自決權作鋪路,也就是避免國際社會藉口外力介入而進行杯 葛。

對於美國人來說,真正的問題不是「如果台灣獨立、美國是否要出兵」,而是「台灣人是不是真的想要有一個自己的國家」,訊息迄今並不清楚,特別是陳水扁總統 的『統合論』逼得美國人要開始認真思考:如果台灣人不顧國家安全,競相要與中國進行「經濟統合」,甚至於要追求與中國「政治統合」,那麼,美國人又何必為 了保衛台灣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台灣獨立 美國得利

台灣獨立 美國得利

■ 洪茂雄

自由時報 09.08.2007

儘管華府行政當局半個世紀以來,對台灣的主權國家地位,搖擺不定且前後矛盾,但台灣能夠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之外,卻對美國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 言以蔽之,台灣獨立的事實至少有下列三點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第一,台灣是美國西太平洋的戰略重鎮,位居日本、琉球、菲律賓的防禦鎖鏈要衝,有助確保美國的 安全;第二,台灣獨立是美國立國精神的延續,證明美國尊重民族自決的信念,不至於動搖;第三,美國是當今自由世界無可取代的領袖,同時,也是普世價值的捍 衛者,確保台灣的民主發展,責無旁貸。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台灣和西德的戰略地位,對美國的利益來說,有頗多雷同之處。舉凡其一,台灣和西 德扮演反共橋頭堡的角色,嚇阻共產主義滲透,使美國本土遠離共黨赤化世界的威脅;其二,在蘇聯霸權崛起,向西方挑戰之際,為了確保西德安全,美國無懼柏林 三次危機的升高,帶頭抵抗蘇聯的恐嚇,並讓西德加入北約組織;與此同時,與台灣簽訂協防台澎協定,派第七艦隊駐防台灣海峽;其三,提供經援,使得西德和台 灣得以穩定發展,西德民主的鞏固和經濟繁榮,成為歐洲統合的火車頭;而台灣躍居亞洲四小龍之後,邁向民主化,也令人刮目相看。毋庸置疑,這些成就有賴美國 鼎力相助。

可是,令人疑惑不解者,一方面,美國在七○年代對東西德採雙重承認,卻在一九七九年與中華民國斷交,轉而承認北京共黨政權;另一 方面,華府支持東西德雙雙加入聯合國,卻不發揮其在聯合國的影響力,展現魄力迫使台灣正名,保留在聯合國的席位,反而向共黨勢力退卻,眼睜睜看中華人民共 和國取代中華民國這一幕歷史悲劇。再者,當德國茁壯時,敢向老美說「不」,如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反觀台灣,一向以美國忠實盟友自居,又相當配合美國的外 交政策,華府竟然欺善怕惡,毫不理會台灣的民意歸向,打壓「台灣入聯」的公開訴求。今年六月,布希總統訪問阿爾巴尼亞時,在俄羅斯、塞爾維亞極力反對下, 直言不諱,公開支持科索沃的獨立。

台灣相較於東德和科索沃,無論是戰略價值,或經濟實力,都要高勝一籌,何以美國如此無情,傷害台灣人民的心,令人扼腕!

(作者為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殖民經濟的悲歌

殖民經濟的悲歌:海地糧荒暴動事件的省思

kawasima | 13 四月, 2008 22:50

根據媒體413日報導,美洲最貧窮的國家海地因食品價格上漲而引發暴動,儘管總統蒲雷華412日宣項降低米價的計畫,參議院仍在緊急會議中,以壓倒性多數通過解除總理亞利克西的職務。

據非正式統計,海地的糧食暴動十多天來已造成200餘人受傷、5人喪生,12日並有一名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士兵在巡邏時遭暴民射殺。

海地社會貧富差距懸殊,富裕者僅佔百分之10,中產階級僅佔百分之20,百分之70的人民處於貧窮狀態。更不幸的是,1804年脫離法國殖民統治而獨立的海地,仍然受殖民歷史的影響,農業還是以熱帶栽培業為主,而不栽種糧食作物,保持著透過熱帶經濟作物的輸出,來換取資金及糧食進口的傳統。這種殖民式經濟非常脆弱,一旦主要經濟作物國際市場價格滑落,海地所能換取的資金及糧食亦隨之縮水,而造成災難性的糧荒。

從海地糧荒暴動事件觀之,其原因追根溯 源,乃起因於國際能源短缺,原油價格大漲,導致糧食輸出大國,如美國、巴西將玉米等糧食移作製造生質燃油,此舉又導致國際糧食短缺,價格大漲。影響所及,輕者如臺灣,因麵粉價格大漲,去年全臺600家麵包店關門,重者如海地暴動事件。顯然,國際糧食短缺首波受害者,將會是這些以栽種現金作物的第三世界國 家,未來國際糧價飆升如無法獲得有效控制,將可能成為全球政經衝突的引爆點。

記得上個月,上到七年級的臺灣地理時,其中課本提到,「臺灣的稻米產量自給自足」,當時我向同學們解釋,這是因為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從傳統米食轉為麵食等多元選擇,使國內稻米需求量下降,因此課本才會說「臺灣的稻米產量自給自足」,若臺灣完全不進口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國人完全食用稻米,我懷疑臺灣的稻米產量是否還能自給自足,養活全臺灣2300萬人。

「臺灣的稻米產量自給自足」這命題的基本假設是保證臺灣未來能持續進口物美價廉的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但依照當前國際糧荒的態勢,臺灣當前鼓勵農民休耕等農業政策實有檢討之必要,但願主政者真能以天下蒼生為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