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中國經濟崛起及其影響
【經濟日報╱孫震】
2008.06.09 04:30 pm
戰後世界各國實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計畫經濟,中共於1949年10月建國後,選擇中央計畫經濟,導致經濟長期停滯,民不聊生。我在給孫文廣教授《獄中上書中共中央》所寫的序文中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實施階級鬥爭,三反、五反,推行大躍進、人民公社、土法大煉鋼,以致在1950年代末期和1960年代初,民生凋蔽,民有飢色,野有餓莩;繼而發動文化大革命,導致十年浩劫,毛澤東以下,無論官民,朝不保夕,人人自危,使大陸成為世界銀行統計中窮人最多的國家。」我又說:「…什麼人,基於怎樣的思考,帶領大陸走上錯誤的道路,誤盡天下蒼生30年?我相信大陸很多不敢言而敢怒的才俊之士早已了然於胸。」計畫經濟必然產生獨裁政治,以萬民為芻狗,諾貝爾經濟學獎大師海耶克心所謂危,才寫下他的傑作《到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 1944)。
1981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大陸每天消費在1美元以下的赤貧人口有6.34億,占總人口的63.8%,每天消費在2美元以下的貧窮人口有8.76億,占總人口的88.1%。由此可知當時改革開放的必要及其迫切的程度。
1978年以來,大陸內求改革,外求開放,逐步走向市場經濟的道路,又拜全球化與資訊化之賜,經濟迅速成長,尤其是1990年代以來:1990-2000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平均年成長率為10.6%,2000-05年為9.6%,近年都在10%以上。
2005年大陸之國民所得毛額(GNI)為22,697億美元,為世界經濟的5%,低於美、日、德、英,而為世界第五;2006年達26,416億美元,超過英國,直追德國。毛澤東當年鼓吹「大躍進」,要「超英趕美」,現在終於做到了,但不是用他的方法。不懂經濟學最基本的道理,也不聽真正專家的話,「愚而好自用」,不論怎樣「拚」經濟都沒有用處。2005年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GNI為86,097億美元,為世界經濟的14.2%,僅次於美國而居世界第二。2004年赤貧與貧窮人口分別減少為1.28億與4.52億,占總人口的9.9%與34.9%。最近世界銀行根據146個國家1,000種商品與勞務的價格大幅調降中國2005年按PPP計算的GNI為5.3兆美元,低於美國的12.4兆美元,仍居世界第二。
中國經濟崛起對世界經濟有以下各種重大影響。第一,有提高世界經濟成長率的作用。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以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加入世界生產,每年就業增加,生產力提高,不但使世界經濟的平均成長率提高,並有帶動世界經濟成長的作用。近年由於經濟規模擴大,成長率高出各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經濟成長最大的「引擎」,又因和美國及西歐的影響分散,有緩和世界經濟波動的作用。最近美國經濟趨於衰退,歐洲亦受美國次級房貸波及,成長趨緩,很多專家期待新近崛起的中國、印度和其他新興經濟體能繼續支撐世界經濟成長。
第二,有穩定世界物價的作用。中國以低廉的製造產品供應世界各國,維持商品價格穩定。中國現在是世界工廠,歐美國家物價如有上漲,中國的製造品幾可無限供應。全球化使中國和其他低工資國家的商品大量供應,修正傳統的貨幣數量學說;貨幣數量增加不是導致商品價格上漲,而是導致資產價格上漲,形成資產價格膨脹,而有所謂「泡沫」經濟。
第三,有加深世界所得分配不均的作用。中國8億勞動人口,加以印度和俄羅斯等前共產國家的勞動人口,加入世界生產,使資本成為相對稀少、勞動成為相對豐富的生產因素,因而資本的報酬率提高,勞動的報酬率降低;在勞動人口之中,供應稀少的高知識、高技術人才的薪資相對於一般人力的薪資提高,二者皆使所得分配不平,貧富差距擴大。根據去年11月12日《NewsWeek》報導,中國薪資所得在GDP所占的百分比,從1998年53%降低到2005年41%,日本目前三分之一人工為部分工時,其中大部分為年輕的契約工,幾乎全無健保和年金給付等福利。
第四,有加速世界資源耗竭並使污染嚴重的作用。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消費國,也是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中國、印度、俄羅斯等大國經濟崛起,使世界自然資源耗用迅速增加,導致其價格上漲,一方面引起「成本推動」的物價膨脹,一方面使長期經濟成長受到限制,有待科技重大進步,始能加以緩和。
至於中國對東亞區域內各國經濟的影響,最主要的是自這些國家進口帶動它們的經濟成長。中國對美國和西歐的貿易為出超,對鄰近新興國家的貿易為入超。以2004年為例,中國對區域內各國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百分比只有26%,但自區域內各國進口占其進口總額的百分比高達51%。以2000-2004年和1990-94年相比,東亞所有國家包括台灣、南韓、日本和東協各國,對中國出口占各該國出口總額的百分比都大幅增加,其中日本從3.9%增加到10.0%,南韓從4.2%增加到15.6%,台灣從微不足道增加到10.3%,成為這些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來源。
中國在貿易方面對東亞區域內各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尚不以入超為限,各國經由貿易促進專業分工,包括產業間分工與產業內分工,一方面產生規模經濟,一方面促進技術進步,二者皆使生產力和經濟成長率提高。這也是中國在未來東協經濟共同體形成中占有關鍵性地位的重要原因。此外,中國對香港、澳門和東協國家開放投資和旅遊,也有助於這些國家和經濟體的成長。
(作者是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元智大學名譽講座)
【2008/06/09 經濟日報】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