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利己”与“利他”

“利己”与“利他”
日期:2009-04-06 作者:柳延延 来源:文汇报


■柳延延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这话是美国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说的,而他说的这两本书都是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可长期以来,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是深藏人性中的创造性动因,却相对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斯密的学说(他的墓碑上镌刻着的碑铭是:《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长眠于此)。相比之下,他在任教时期写下的《道德情操论》就显得微不足道。在我们目睹了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金钱欲的丑陋和种种罪恶之后,再读《道德情操论》,觉得斯密说的话是那么中肯,他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到社会稳定。温家宝总理前不久在伦敦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主编的专访中就提到了这段话。

看看21世纪是怎么开幕的,看看这短短的九年中世界都在发生些什么,就会觉得斯密的告诫是多么重要。不管我们的想象力多么丰富,也不会想到,21世纪惊动全人类的重大事件,竟然是以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标志性建筑遭受恐怖袭击作为开端。这无疑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提示,告诉人们世界已今非昔比。阿富汗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索马里海盗……现在又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历史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世界正在发生着某种深刻变化。它似乎在向人们昭示,一个“不对等冲突时代”、一个贫富差距加速拉大的时代,从而一个不稳定时代的到来。显然我们还没能理解这个变化的走向。从美国和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反应来看,他们仍然在继续实施一种旨在迫使人们接受有利于美国等富国利益的国际秩序的所谓“赢者通吃” 的战略,而这正是促使极端的恐怖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土壤。最近,美国准备抛出巨额美元拯救美国经济,可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警告说:这个救市计划让民众充满警惕,他们似乎预感到,国库中的大笔钱会落入少数人的腰包,而且数量之大前所未有。他认为,富人应与较贫穷的阶层“分享”自己的财富,非此,这场金融危机将引发美国社会动荡。似乎斯密早就预感到这一切,在18世纪60年代斯密曾就“通吃”的后果发出警告:“穷人会用公开的暴力手段使富人的财产减少到与自己相当”。最近,我耳边总会响起斯密先生的这段话。

正是基于这种认知,斯密特别关注人类活动中的道德因素。《道德情操论》不仅是斯密出版的第一本重要著作,也是他在逝世前的最后几年里竭尽全力进行修订的一本书,他在身患重病、知道自己已时日无多的情况下,对这本书进行了最后一次修订,这说明了伦理学在斯密心目中的地位。在斯密那里对道德真理的探讨如此执著、贯穿始终。他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斯密反对神学家用宗教来说明道德的根源,而是把人的本性中所固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这种道德情操植根于人的心灵深处,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他说:“仁爱、仁慈、天伦之情、友情、尊敬等发自内心的感情倾向,有助于人群之间的团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