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本報社評----WHA是馬政府外交政策的一大成就


更新日期:2009/04/18 09:35
對於自從
馬英九總統於去年的520就職後,少數反對人士無不對他「外交休兵」的外交政策嗤之以鼻,認為北京當局根本不可能願意在國際場合對台灣妥協,更污衊他的台海和平路線為「親中賣台」、將危害台灣安全。
 忍辱負重近一年的馬政府,卻在外交方面得分連連。去年年底由連戰前副總統代表馬總統參加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的非正式領袖會議」,是我國歷年以來最高層次的官方代表。我國少數邦交國也希望能與北京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也被對岸冷處理,深怕會逼使台灣人民選擇與台獨站在同一邊。而我國參與今年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
WHA)的可能性也大為增加。
 根據報導,我國將先向WHA遞出申請之後,再由
WHO秘書處發出邀請函,可能於五月初正式邀請我方代表以觀察員身份參加。目前WHA的觀察員有六個,其中包括國際紅十字會及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IFRC)。這是全球最大的人道救援組織,會員遍及186國。而巴勒斯坦是依據聯合國決議,由WHO接納成為觀察員。
 大陸方面為了防制台灣再度政權輪替的可能性,將以「逐年申請」的方式來同意我國的參與。加上反對黨一再批評馬政府是以「淪為中國大陸附庸」為代價,根本是「矮化台灣主權」。乍聽之下,這個外交突破似乎是以國家整體利益所換得的。
 然而,細看內容之後,才發現這是馬政府為了爭取我國加入國際組織的「權宜之計」。馬總統早於3月20日即表示,「政府不會為了參加WHA就犧牲主權或尊嚴。台灣不會接受副會員的安排,絕對不會以大陸團一部份的身份,否則就是主權矮化;最優先的名稱是中華民國,其次台灣、中華台北;有關參與國際社會的主權問題,兩岸在1992年已經有共識,就是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
 我方在談判過程中,早已將國家立場向對岸說明清楚,寧可不參加,也絕不可能接受任何傷及中華民國主權地位的要求。而對岸為了接續兩岸緩和的氛圍及避免傷害台灣人民對重返國際社會的期盼,願意重新思考我國參與國際組織的可能性。
 很多人都已經忘記了,早在2005年,當時的國民黨主席連戰首次踏上大陸、展開兩岸「和平之旅」。在連主席與中共總書記共同發表的「連胡五點聲明」中的第四點就提到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促進恢復兩岸協商之後,討論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包括優先討論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活動的問題。雙方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逐步尋求最終解決辦法。」如果我國今年能夠參與WHA年會的活動,連戰個人的功績將被列在史冊上。
 以國際現實來看,中華民國尚未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也因此想參加聯合國附屬機構的可能性本就是零。而在第一線的外交人員所經歷的許多困境與挫折,外人更實難明瞭。就拿WHA為例,這本是關乎每個人的衛生安全,不應有國界之分,我國盼能全面參與該國際組織的要求是理直氣壯,也企盼能以台灣的醫療和疾病防制等經驗與各國分享。然而,在
陳水扁主政期間,單純的人道問題卻被他刻意地政治化、複雜化。民進黨不以正道而行,當然就不會得到國際社會的尊重。
 國人應當瞭解,重返國際社會是長遠且艱辛的路程,不可能一蹴可及,必須以耐心展現國家的企圖心,並以智慧來跟大國周旋,任何衝撞現行國際秩序的行為根本不可能被接納的。中國大陸從過去排擠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秩序、到如今願意加入並與各國進行緊密的互動關係。試問,如果加入國際社會的條件之一,是破壞現有的遊戲規則,那又有多少國家願意全力支持呢?
 近一年來,馬總統溫和的外交策略已陸續得到正面回應。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Raymond Burghardt)於3月間訪問台灣之際,公開向台灣人民表示:「當前的台美關係極好,美國對兩岸關係的現況也感到放心(comfortable)。
歐巴馬政府樂見馬政府改善兩岸關係的措施,認為此舉既符合美國利益,也有助於兩岸穩定和避免錯估情勢。」而歐盟方面也一再傳達願意與我國增進雙邊關係的願望。
 「德不孤,必有鄰」,相信馬政府的外交政策必然能繼續為中華民國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及接納。
【中央網路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