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面對H1N1新流感,政府強調防疫如同作戰。何止迎戰病毒得發揮統合作戰的高效率;面臨氣候變遷這樣的人類危機,更要有大戰略、強有力的組織與執行力! 有學者研究台灣附近海平面上升速率超越全球均值,即便暖化現象未加劇,世紀末海岸線或將後退三百六十公尺!向下沉淪的國土,勢必衝擊人們生存與生計。氣候 變遷,十多年前被當成科學家的杞人憂天;當時的永續發展,亦被視為對抗開發的說法。時至今天,或許觀念開竅了,但是我們的行動似仍追不上世界的變化。 先天環境與後天過度開發,讓台灣處於無雨乾旱、遇雨則淹的窘困。近年,產官學界逐漸揚棄築堤圍堵、蓋水庫蓄積的舊思維;面對防治雲嘉南地層下陷,懂得加上環境營造、產業轉型的配套,此多面向治理計畫,是跨領域、跨部會的總合規劃。 不管是跨縣市流域整治、各縣市總合治水,或節能減碳大政策下衍生的綠能產業、溫室氣體管制等,一年多來出現許多計畫,國土會議、國家能源會議也接續開,但 有人仍質疑—做不做得到?問題在於這些計畫與政策,都非單一部會能獨立完成,當法令競合、組織業管衝突時,沒協調、自然動不了,於是,要嘛修改計畫,否則 就是以拖待變。 事實上,協調不難,在於耐不耐煩,在於主事者決心。以北縣中港大排為例,治理水患搭配地區開發計畫進行整區營造,讓大排成為生態、親水與藝文的流域空間。 從無到施工,縣府召開無數次跨局處協調、在地方舉辦百場說明會。因為,治水做工程,不是作文比賽。要期前規劃、整合資源與相關單位橫直向協調,更需加入公 民參與以建立共識,才能確保後續執行順遂。 另一個更具大的案例,出現在三分之二國土在水平面下的荷蘭。一九五三年大洪水後,為執行異常龐雜的三角洲計畫(Delta Project),成立三角洲委員會進行協調。計畫完成後,委員會關注氣候變遷議題,花兩年時間規劃、並在全國召開談話會,上從女王下至販夫走卒共同參 與,花四千小時討論出避免成為環境難民的作法。目前已完成水利法規修訂,從二○一○年起每年將投入台幣六百億執行相關計畫,內容涵括產業、工程,甚至是政 府組織再造,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化危機為轉機,搶救國土環境、更要讓荷蘭成為氣候變遷下具競爭力的國家。 荷蘭行,台灣也能!處於全球化競爭、兩岸關係急劇變化的今天,守護台灣環境、提升產業競爭、發展綠能,都是今天不作、明天後悔的大事。眼前,不妨提升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的功能與架構,讓它成為確實解決跨部會案件協調的機制。腦中樞運作正常,自然整個公部門就能動起來! 【2009/05/06 聯合報】  |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沉淪的台灣 如何向上提升?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