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绿色水墨和无边书法

绿色水墨和无边书法
2009-11-16 11:43:53 吴爱雯 来源:信息导刊
  如果说“无边书法”是鹤良先生对书法形式的“破化”,那么,“绿色水墨系列”则是其对传统中国画的“破茧”——
  上海中年画家陈鹤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悄然成为画坛新角。作为改革开放后的首批画坛弄潮儿,陈鹤良的所有热情基于对绘画艺术的倾恋,经过漫长岁月的历练,看到了辛勤成长的愉悦。
  陈鹤良,祖籍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出生于上海,幼时自学绘画、书法。天赋灵性,善感悟,经过多年孜孜以求、艰难砥砺;不断否定自己,敢于创新,在字与画两个领域都自成一家。作为书法家的陈鹤良,始创“无边书法”,在书法界享有盛名;作为画家的他,以新水墨画“绿色系列”,在画坛独树一帜。现为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艺术部主任,香港国际画家协会副会长。
  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禅悟,需要灵魂深处的挖掘砥砺。陈鹤良殚精竭虑,在艺术海洋中寻觅真谛。看过陈鹤良的“绿色系列”水墨画。内中具有一股宁静的“定力”,能把人从喧嚣凡尘里解脱出来,带到清凉幽远的意境中;而欣赏陈鹤良怀素草书体的“无边书法”,又能让人感觉到他的热情奔放,突破有限趋于无穷的狂放不羁,个中另有一番潇洒气度。
  对于绘画中的中西结合问题,陈鹤良有自己对“度”的把握。中国艺术领域中的很多事情,往往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的走向另一个极端。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论原则,他在书画领域中的创新才在中西方同时获得认可。近年来,陈鹤良致力于探索绘画的情韵和表现形式的契合,对其内容题材、纸质颜料等等揣摩研究,致力“绿色世界”的创作与创新。中国画讲究线条,重写意和意境,崇尚朴素的色彩;而西方绘画重色彩表达,有一种厚重感和层次感,重写实。在“绿色世界”中,陈鹤良努力探索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结合点,终于找到适合表达自已个性的色彩与风格。功夫不负有心人,抒情写意展现心境的《绿色系列》涵盖了山水花鸟画的创作精髓,在绿色中寻找着清韵。值得一提的是,这绿色凝聚了他的多年心血,演绎成无尽的爱,是他自己琢磨配制,从中寻找到了一种含蓄的语境,并在实践中运用。无论是巨制还是小品,散发了氤氲的芳馨,勾起人们的向往。
  对于书法艺术,陈鹤良认为:书法创作中为什么不可以在保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形式上有所突破呢?于是,“无边书法”在灵光一闪中应运而生。陈鹤良创作“无边书法”时取一大一小两张宣纸,将小纸置于大纸中,依小纸格局凝神构思,然后饱蘸浓墨,一气呵成,急切处如狂风骤雨,舒缓时如牙牙学语,摇曳多姿,与其直率而洒脱的个性颇为相类,而字形笔画往往突破到大纸上,作品完成后,弃去大纸,观之即四面出格,且运笔因有大纸的承接,既确保了书法气韵的连贯流畅,又让人感觉到张力与雄健。加之无数的朱白印痕大小相间,可谓匠心独运。深得传统精髓的笔法结体,在其现代形式的映照下,显得熠熠生辉。他把画的创作理念运用到书法中,力求内容相对完整,而形式上有所突破,因此欣赏他的书法的时能感觉到字的饱满,有一种喷薄而出的力量,体现了一种张力,非常大气,一拘一格。
  如果说 “无边书法”是鹤良先生对书法形式的“破化”,那么, “绿色水墨系列”则是其对传统中国画的“破茧”。在当今物华浮云的外部环境中,他坚定心志,不断地磨砺自己,数十年如一日,可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如果没有陈鹤良多年来对书画艺术的探素,如果他没有长期地探素与思考过,就不会在“书”和“画”两个领域内取得如此令人刮目的成就。在传统中国画走向现代的课题上,陈鹤良进行了大量的思考、探索。他师法古人,却不落古人窠臼;他探索求变,却以深厚的传统思想为基础。他不断扬弃,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大美大雅” 、“不中不西”的语境体系。
  世界本来就因充满绿色而春意盎然。陈鹤良的作品为海外多家博物馆收藏,并且被多家博物馆及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收藏。新西兰Manukau文化中心,法国Dunkirk国家博物馆,德国汉堡艺术博物馆等世界级博物馆都收藏有他的作品,这也许是他最感欣慰的事吧。陈鹤良曾经策划许多现代艺术展事,这并不说明他对传统艺术的不屑。相反,他一直孜孜以求在传统文化的根上汲取养料。从他的作品演绎中,传统的光辉在显现,也能说明他牢牢守住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无边书法”在海内外画坛引发震动,获得好评,这也正验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书画同源的根本道理。他为此正努力并快乐着。
  陈鹤良在创作的领域从未停止过探索,目前他正在思索如何把中国的草书艺术与西方绘画进行完美结合。提到自已的成就,陈鹤良非常谦虚,“是我们碰上了好时代,是时代造就了我们”。他说,这就是大气侯与小气侯的关系,就像他在书画中表现的和谐一样,这也是一种和谐,是个人与时代的和谐。
  陈鹤良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至高境界的追求,将使他在书画创作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