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8年3月30日 星期日

讓過去的仇恨安息 專心迎向未來

中國時報  2008.03.31
讓過去的仇恨安息 專心迎向未來
本報訊
 藍綠對立已主導了台灣所有的政治議題,這在十年前是無法想像的,如果對比這幾年來民心的變化,這樣的對立更顯得弔詭。
 和政治對立相反的,民眾的政治態度反而是趨中的,依據本報的民調,將近六成的受訪者希望兩岸關係永遠維持現狀,若再加上目前先維持現狀將來再決定的受訪者,比例高達七成。
 再來看所謂的族群矛盾,在地理、教育、甚至工作的隔離都消失後,所謂的外省人本省人,其實已快失去客觀的意義,只存在於認同的想像中,學者王甫昌更用「族群想像」來取代省籍的差別。
 李廣均更進一步,他以「ethnic without group」(去群體的族裔)來看台灣的本省外省之分,當文化融合如此明顯,只要我們不再只透過政治來看台灣,本省外省的界限,其實就消失了,對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更是如此。
 看到這一副民心地圖,國家領導人會怎麼做?一個政治家應該會化異求同,尋找共識;但若如美國歷史學者亨利.亞當斯所說,「政治總是有系統的組織仇恨」,一個社會有再強的共識也不堪承受。
 當然,不只政客有責任,媒體也未完全盡責,如果多點認真的調查報導,政客說謊、製造仇恨與恐懼的空間會少很多。
 同樣的,台灣的學術社群、公民社團努力空間也很大,成大教授陳美霞二○○五年就提出南部民眾因十大死亡疾病死亡的比率,遠高於北部,但這樣攸關生死的議題,卻從不見深究,讓南北差距淪為選舉中的口水戰。
 台灣社會是有希望的,在各種公民社團努力下,許多年輕人投入社會運動,他們面對的不只是我們這一代製造出來的對立,還包括我們上一代的苦難。
 如何在追求轉型正義的過程,不激化社會對立,確實是個難題,現代國家不能如法國學者雷南所說,「建立在遺忘之上」;但一個現代的國家同樣不能建立在過去的仇恨之上。我們這一代應該要更努力,共同處理這些問題,而對國家元首來說,消弭社會對立,更是不可巧卸的職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