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伞能否辨官德
北京晨报观点 2008-2-18 2:06:00    
正方反方
    据《新快报》报道,近日,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下乡考察时,一名部下为其撑伞的照片遭到了一些网友的痛批。事后,廖新波在其博客中自我检讨:“我们的温总理都亲自打伞,我这个小小官有什么理由让人打伞呢?”
凭一把伞评判官德太儿戏
马而立
    据报道,这张照片是廖新波在下乡考察,访问一个全村最贫困的家庭时拍下的,照片上,廖新波正在一个压水井前和一名老农说话,旁边还有几个人围观。报道说,雨伞是在雨大起来时旁边的人撑起的。从两人的神态都比较专注来看,此时廖新波未必觉察到有人给他撑伞,或是觉察到了但只顾说话没有在意。一张在这种情况下拍摄的照片,竟被一些网友指责,甚至否认一名官员的官品,我以为这不但不理智,也很不厚道。
    再说,即使廖新波认可别人给他撑伞又怎样呢?廖新波在下乡考察时,雨突然下大了,年轻的部下为正在工作的领导撑伞,有什么不对吗?官员亲自打伞可以说是美德,但是,由此认为所有没亲自打伞的官员就是“官僚”,理由很不充分。笔者认为,廖新波为此事自我检讨,很可能是由于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和谩骂让他惶惑不安,但这并不等于他在此事中做错了什么。
    用一把雨伞考量一名官员是否官僚,太肤浅,也太儿戏了,难道亲自撑伞就一定是好官吗?我们知道,现在,少数官员可谓“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人前表现得很平易近人,背后却干着见不得人的丑事。    鲁迅先生说得好,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一些网民这样做,除了发泄情绪外,没有什么意义,并促使“台上一套,台下一套”风气蔓延,让一些官员学会戴假面具。
打伞成本能更可怕
一棵树
    “打伞门”事件遭致网友拍砖,廖厅长撰文为撑伞人辩解,是出于爱护下属之心,恐其被套上道德的枷锁。也有网友为此开脱道,有时候下属给领导打伞是出于一种给人以关心的本能举动,并不一定是在巴结领导。    笔者也相信撑伞人是本能举动,无刻意巴结之意,但正是这本能一举,将官场媚态演绎得淋漓尽致。因为这把伞没有撑向同样在风雨中的老农,没有撑向同行的其他同事,而是撑向了此行的最高级别官员。笔者同样相信,随行人员没有人会为这把伞撑在廖厅长的上空而感到诧异。因为在不少官员的潜意识里,领导就应该享受这种待遇。领导出门我提包,领导上车我开门,领导吃肉我喝汤……这是某些领导身边人员必须具备的生存之道。
    当然,那时那刻的廖厅长只是在专心向老农嘘寒问暖,没有注意到头顶这把“非议之伞”。“撑伞人”的习惯也非廖厅长惯出来的,他也只是顺着某些变异的官场惯性,这么本能的一举。正是这本能一举,举来了民生之怨,举来了官员形象的歪曲。所以,当“官场生存术”深植于人心,摄入了灵魂,演化为人类的本能举动,也许比有意为之更为可怕。
    当献媚成了本能,当奉承隐于无形,施与者自然,受之者坦然,官场就会变得麻木和怪异。廖厅长拒绝删除,立此存照也就有了警示意义。
2008年3月30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