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注意美國財經政策的轉向
2009-04-29
工商時報
【本報訊】
     美國自從去年爆發「金融海嘯」之後,無論是前布希政府或現任的歐巴馬政府,以及主管貨幣政策的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均積極採取寬鬆的貨幣與財政政策,以拯救金融危機並緩和經濟衰退。然而最近的兩項措施,即Fed對金融業進行壓力測試,以及國會可能在短期內通過的「信用卡權力法案」,卻可能產生信用緊縮的效果。影響所及,美國財經政策的戰略思考可能由原本的「刺激消費」,轉向「鼓勵儲蓄」的新方向。
     對金融業進行「壓力測試」,目的在於檢測大型金融機構的體質健全程度,以及承受經濟更進一步衰退的能力。這項測試是依據兩種假設的情況來進行。第一是假定2010年時失業率為8.8%,而今年房價下跌14%;第二種是假定發生更糟的情況,即失業率衝到10.3%,而房價下跌22%。Fed將於5月4日公佈結果,如果部份銀行的體質確實堪慮,則Fed可將財政部對銀行的貸款轉換成「普通股」,或強迫銀行業從民間資本市場上增資,或由財政部對金融機構提供更多的「拯救金融基金」,甚至在政府支持下進行銀行合併。由於受測的19家金融機構的規模均屬於「大到不能倒」的程度,而且政府迄今已承諾提供11兆美元的資金來援助困難的金融機構,因此「壓力測試」的真正目的,並不在於將金融機構「汰弱留強」,而是由Fed對銀行業進行更嚴密的監控,並限縮金融機構從事「金融創新業務」的範圍,以確保在經濟衰退更嚴重時,不致再度發生金融風暴。其實金融業本身在重創之後,營運上已經趨於審慎,貸款額持續減少,現在再加上Fed的嚴密控管,銀行在業務上將更為保守。影響所及,自然是信用情況更加緊絀,從而抑制消費與投資。
     金融業面臨的第二項壓力,則是目前國會正積極推動「信用卡權力法案」,禁止發卡公司片面調高利率,禁止收取超額費用,且需對信用卡合約條款做更清楚的揭示。這項法案表面上是為了加強對持卡者的保障,然而一旦實施後卻會產生信用緊縮的效果。既然是信用卡,金融機構在發卡前自須做適當的徵信工作,以降低違約的風險。然而金融機構為了推廣此一業務,並未認真徵信,而是以超高的循環利率來彌補授信的風險。現在既然政府對利率予以限制,則金融機構自然會提高發卡的門檻,並限縮刷卡的金額。如此一來,對財務良好的消費者而言並無影響;對需要「信用」而有能力償還卡債者,固然在利息支出上得到一些保障,但所能得到的信用額度卻可能縮水;而財務狀況不佳者,則有可能被停卡。如此一來,對消費者的保護效果實屬有限,但對消費者信用的收縮效果卻反而更大,從而對消費有所抑制。
     政府加強對金融業的監控以及對信用卡利率的限制,既然可能對信用造成緊縮效果,則表面上看來似乎與政府放鬆財金政策的基本方向有所矛盾,但如進一步觀察白宮方面的發言,卻透露出政策可能轉向的信號。歐巴馬日前便針對信用卡問題表示:「個人應增加儲蓄,因此必須有鼓勵儲蓄的誘因,也因此我們要採取行動,以阻止發卡公司以過熱的方式行銷。」週末時歐巴馬更宣佈一項計畫,希望聯邦政府員工能提出建議,來改善本身所屬單位的預算收支。白宮首席經濟顧問桑默斯更明白表示,「民眾必須更節省,而政府也須抑制人民的刷卡熱度。」桑默斯本身即是「大師級」的經濟學家,不可能不了解信用卡案可能緊縮信用並壓抑消費。桑默斯在擔任柯林頓政府的財政部副部長時,曾將聯邦預算由「赤字」轉為「盈餘」,為美國1990年代後半期的經濟繁榮貢獻極大。歐巴馬與桑默斯的表態,顯示美國政府未來在財政政策上將不會一味灑錢,同時也並不主張以擴張消費者信用的方式來刺激民間的消費支出,甚至鼓勵民間節儉儲蓄。這也代表美國財經政策在基本戰略上,並不急於追求由消費回升所帶動的「假復甦」,而是著重於從基本面解決美國負債過重的問題,以逐漸恢復美國的經濟實力,從而實現緩慢但穩健的復甦。
     美國經歷8年布希政府的恣意揮霍及管理失當,原本即已陷入內部與外部均嚴重失衡的困境。面對龐大的預算赤字與貿易赤字,再加上新的金融赤字,既無開源之道,則只有節流一途。因此就美國而言,此種穩紮穩打以求長治久安的經濟戰略,實為正確之選擇。美國一旦勒緊褲帶,則在直接與間接貿易上仍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台灣,自應認清未來美國經濟動向的軌跡,並妥為因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