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過難改的金融市場
2009-05-09
中國時報
【沈雲驄】
     看看這幾天的全球股市。什麼危機,什麼教訓,好像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好消息。本周叫台股第一名就不必說了,從去年的低點算起,巴西漲了七成五,俄羅斯漲了八成,中國跟印度也雙雙漲了五成。幾天來,散戶們再度心癢難耐地摩拳擦掌,彷彿,好日子轉眼間已經來了。
     好日子,誰不樂見呢?倘若這波的股市熱潮,意味著世界經濟轉好,人民買氣回升,企業更賺錢,先前把大家害得半死的金融爛攤子已經整頓好了,股民們不但能解套,也可以從此安心投資置產,當然很值得高興。
     但問題是,不管推動全球股熱的原因是什麼,可以確定的,並不是因為我們有了一個更安全的全球經濟,不是因為有了值得信賴的金融市場,更不是因為現在有了更有效的監督制度。相反的,各種壞消息沒有結束,先前信誓旦旦要進行的金融改革,卻連八字都沒一撇。
     首先,總體經濟仍然很糟。從目前為止的各種數據來看,並沒有擺脫危機的跡象。美國的失業率還在攀高;為了防止歐洲經濟進一步惡化,歐洲央行這星期被迫再度降息;亞洲的日本、中國、印度,政府依舊在大舉砸錢,沒有因為股市漲了而有半點鬆懈,就是知道情況仍不樂觀,怕經濟壞下去。
     其次,企業的獲利也沒明顯好起來。除了部分廠商受惠於龐大公共支出所帶來的商機,大多數公司仍然困於過一天算一天的艱難處境中。仁寶的陳瑞聰說,未來訂單的能見度只有一到一五個月;思科公司的錢伯斯也只敢預測到六月底,下一季會怎樣?不知道。
     更重要的是,仔細看整個金融市場,其實並沒有擺脫金融風暴前的運作方式,從業者、政府到散戶,仍舊緊抱著各種危險的方法與工具。遠的不說,翻一下報紙就不難發現,隨著股市愈來愈火熱,先前灰頭土臉、說起話來意興闌珊的業者與老師們,如今再度抖擻起精神,展現炒作市場的本事。能炒的炒,不能炒的照樣炒。
     例如備受矚目的美國政府對金融機構所做的「壓力測試」,幾天來就荒謬地成了業者們口中左右市場的理由。所謂的壓力測試(stress test),簡單說,就是要知道萬一經濟繼續壞下去,貸款收不回來,負責維繫經濟活動的金融業,到底撐不撐得下去?政府又該如何因應?當墨西哥與亞洲相繼爆發金融危機之後,國際貨幣基金也曾在十年前就制定了一套金融產業評估辦法,希望透過「壓力測試」等幾種分析工具,來監測全球金融體系。
     先不談這套工具為什麼沒有防止世界陷入今天的災難中,就算這種測試是有效的,所得出來的結果也只能被政府拿來參考,以及作為業者內部檢討的資料,根本不能拿來作為投資價值的判斷基礎。但看看這星期以來,從美國到亞洲,金融市場依舊隨著測試結果的出爐而起伏,彷彿測試結果好,就意味著金融體系好,市場就值得投資。才怪,誰都知道這項測試只是要了解此刻的金融機構有多「糟」,而不是有多好;無論測試結果如何,套用巴菲特幾天前的說法,都跟「我是否該投資,沒有半點關係」。
     面對全球股市的上漲,各國政府們當然可以喘口氣,但不應輕率地配合著市場起舞,營造「風暴已經過去」的假象,讓人們以為可以恢復過去那樣,迷信著金融市場帶來財富的魔力。尤其,不應繼續縱容金融市場回到老路上,高舉著各種似是而非的說法迷惑投資者。先前說要進行的金融改革,才是保障投資人、穩定經濟果實的關鍵。
     《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約翰凱伊不久前批判英國工黨政府在風暴後的心態,還是「在用金融業的眼睛看金融業」──跟金融業者一樣,政府官員們也一心只想回到金融風暴前的好時光。改革與監督,儘管官員們朗朗上口,各界也改革聲不斷,但顯然都不是官員們真正關心的重點。
     知過非難,改之難。改,也許才是業者、政府與投資者真正的挑戰。
     (作者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