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持續擴大主因
2009-05-10
工商時報
【于國欽/台北報導】
     經建會的研究指出,新興經濟體與美、歐先進國家金融過度的連結,是造成此波金融海嘯持續擴大的原因,估計外資占新興經濟體GDP已達86.8%的空前新高,所幸我國金融與國外連結不深,因此所受衝擊相對較輕。
     經建會指出,新興經濟體一方面透過外國銀行取得融資、一方面則經由證券市場取得外國外的資金,合計來自國外的資產與負債均顯著上升,占新興經濟體GDP的比重分別由1997年的50.8%、62.3%,上升至2007年的86.8%、85.4%。
     新興經濟體中尤以東歐最嚴重,由於東歐仰賴西歐銀行融資的比率占GDP高達52.1%,這麼高的金融連結使得歐洲金融危機持續擴散。
     經建會引述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報告指出,先進國家這一波金融風暴對新興經濟體的影響,除了藉由舉債與證券、投資管道進行傳導外,銀行體系也是金融危機傳導擴散的重要途徑。
     何以銀行體系成了金融危機的傳導途徑?因為自2007年底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以來,美、歐銀行開始去槓桿化、緊縮信用,因此由先進國家流向新興經濟體的資金急劇下降,高度依賴西歐銀行的東歐因此受到最嚴重的衝擊。
     相對亞洲新興經濟體仰賴先進國家銀行融資的比率僅21.2%,因此受創相對較低。但若從證券投資這個角度觀察,亞洲新興經濟體所接受的外資占GDP比率25.3%,高於東歐的16.9%。
     經建會引述IMF報告表示,新興經濟體雖擁有良好的經常帳及財政收支,但由於與先進國家金融連結過深,以致受到嚴重衝擊,這說明隨著全球金融連結加深,個別國家已不足以使自己免於受到波及,只有先進國家與新興經濟體協調一致的政策,才能防止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擴大。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