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如何面對鮭魚返鄉

如何面對鮭魚返鄉
2009-05-11
中國時報
【■陳建甫、沈志賢】
 第三次江陳會,順利簽訂三項協議及一項共同聲明,在政經一片和緩氣氛中,摩根士丹利證券樂觀推估,開放「陸資來台」的政策也將把停泊在海外的二千四百億美金引回,這約等於台灣二○○八年六十%的GDP,即將引爆新一波「台資鮭魚返鄉」的熱潮。果不期然,台股在四月二十九日後即邁開大步,漲幅冠全球,多頭氣勢完全不畏「金融海嘯」的餘波及新流感疫情。
 然而,面對鮭魚返鄉,政府是不是已經重建了一個適合這批台商洄游產卵的河床呢?還是開放資金回台只是短期炒作資本市場價格的一場遊戲呢?
 一九九一年開放大陸投資以來,估計至少超過三萬家企業,帶著一千億美金到大陸投資,而根據經濟部投審會九十二年的調查報告分析,赴大陸投資的動機主要是:勞工成本低廉、內銷市場廣大、土地成本低廉、配合中下游廠商或國外客戶要求、租稅優惠及其他獎勵等。由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針對中國及歐美台商所做的「台灣產業發展與台商返台投資」調查研究發現,有意願回台投資,約占二成。
 為了吸引台商回台投資,經濟部自二○○六年成立「促進台商回台投資專案小組」,統籌整合台商回台投資資源;以「專人協助」、「專案貸款」、「提供土地」等三大措施,對於台商回國的投資案,以單一窗口,由專人專責追蹤,協尋土地廠房、提供相關租稅與貸款的優惠資訊及諮詢、研發補助的諮詢與轉介等服務。但這些措施,是否已經建置孕育鮭魚第二代的優良河床呢?
 近年來大陸加工貿易政策的改變,實施勞動成本法及二稅合一制度,加上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台商製造成本上升,二高一資產業也不再受歡迎,促使以追求低成本大量製造的台商不得不再次考慮移動生產工廠。此時,大陸內有中西部省分以其地緣、便宜充沛的勞工優勢,效法過去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及整合設廠服務窗口,加大力度地吸收台商企業轉進內地投資,此以鄰近華東的江西省及毗連華南的湖南省為代表。除了內地之外,跨向南方國度,也有改革中的越南、菲律賓及整合區域優勢的「新柔廖成長三角」在積極招手。試問,我國政府是否提供了已逐漸國際化的台商企業,設立全球產量工廠的充分條件?
 以現行吸收外移台商企業回台第二上市的政策,我們有些擔憂與建議。
 一、目前的台商資金回流進入資金市場,是否只是因鎖國太久之期待,這只是短期現象,並不是基本面改善所帶來的效應。
 二、引進大陸觀光客,帶動觀光服務產業的高度發展,但恐不利生產事業的發展。除非這樣的國家經濟發展模式可長久持續發展,同時促使人民高度就業,否則將易受中國大陸政策改變而受制於人。
 三、資金的推升股市,會否像八十年代的台灣,全民瘋股票,造成資產價值大幅上升,匯率上漲,結果是工資及物價上漲,反而不利生產事業發展及長期資金的投入;當所有條件不在適合時,嚴重時可能造成另一波現在台灣產業的再度外移。
 四、新一輪的資金炒作股市,將使貧富差距拉大,廣大的低層勞工實質收入將更為下降,這批不具有競爭力、在失業邊緣掙扎的勞動者,將因產業再度外移而終嘗惡果。且這一波的資金原為停泊在境外公司或私人銀行的不穩定套利資金,其進入股市的目的並非為了長期投資為目的。一旦資金退潮時,將造成股市大起大落的情境。
 建議政府在建置台灣成為資產管理中心之外,也應思考整合區域的優勢,調整所有的租稅配套,積極加入區域的FTA,建立如「境內關外」的廣大工業區,整合區域內人力、資本、技術及智慧設計的互補優勢,才能再創台商回流投資、可長可久的經濟發展新模式。這樣不只是台商會回台投資,既使是無血緣關係的外國投資人,也將搶著到台灣投資設廠。
 (陳建甫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志賢為金融業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