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兩岸向和平共榮大道邁進

兩岸向和平共榮大道邁進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5.22 02:59 am

中華民國第12屆總統、副總統馬英九與蕭萬長,於本月20日宣誓就職,馬總統發表了備受關注的就職演說「人民奮起、台灣新生」,獲得各方肯定。雖被論者謂為「四平八穩、面面俱到」,但其中重中之重的兩岸關係,在3,000多字的講稿中占了五分之一之多,向海峽對岸傳達許多政策性訊息,絕大部分是表達「善意」。
馬英九就職演講向海峽對岸傳達的「善意」,至少有以下六點:
首先在談兩岸關係時,開宗明義指出:「英九由衷的盼望,海峽兩岸能抓住當前難得的歷史機遇,從今天開始,共同開啟『和平共榮』的歷史新頁。」即是將三年前國共論壇連胡會時兩黨共同體認的「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正式納入馬英九執政所追求的目標,也與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平發展」大戰略,完全吻合。
其次,正式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海的現狀。此不僅是說給對岸聽,也是說給美國聽,更是召告台海附近鄰國,台灣不再是麻煩製造者,而是台海安定的力量。
第三,馬英九指出,1992年兩岸曾經達成「一中各表」的共識,促成兩岸關係的順利發展;並重申今後將繼續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早恢復協商。此與對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可以坐下來談,協商任何問題的看法一致。同時重提副總統蕭萬長在博鰲論壇蕭胡會中,所揭示的「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尋求兩岸共同利益的平衡點。馬英九進一步強調,兩岸走向雙贏的起點,是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台灣已經做好協商的準備;並呼籲7月即將開始的周末包機直航與大陸觀光客來台,能讓兩岸關係跨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第四,馬英九特別在演講中指出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台灣322總統大選後,有關兩岸關係的三次重要談話,分別是3月26日與美國布希總統通話中,首次對外談到「一中各表」,4月12日博鰲論壇蕭胡會所提出的「四個繼續」,及4月29日在北京連胡會時,主張兩岸要「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並強調這些觀點都與我方的理念相當一致。馬英九如此在就職演講中,正式與胡錦濤對話,表示對胡談話的重視與尊重。
第五,馬英九在演講中兩度提到「中華民族」,這不僅是過去八年陳水扁執政,甚至李登輝執政後期,絕口不提;而馬英九在這麼正式的就職演說中,肯定「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更認為以「中華民族智慧之高,台灣與大陸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榮之道」,受到各方重視。
第六,四川發生大地震,馬英九在第一時間,個人捐出20萬元,並呼籲台灣同胞踴躍捐獻。這次在就職演說中,再度表達關切,並願意提供即時的援助。此一表態不再是他個人,而是代表全台灣2,300萬人民,對大陸四川震災的關懷與援助。
此外,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多次提到「中華民國」,而且強調「中華民國在台灣得到新生」。一般了解大陸對「一中各表」儘量少提,只講「九二共識」就好。因「一中各表」,在我方解釋就是「中華民國」,對方不願意聽到或看到。但我們要正告大陸領導人,馬英九是根據「中華民國憲法」選出來的總統,所以他言必「中華民國」不可。除非像陳水扁稱自己是「台灣總統」,絕不提「中華民國」四字,大家了解他在搞台獨。大陸應了解「中華民國憲法」是「一中架構」,所以才有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存在;而在陳水扁時代台獨氣焰囂張,在很多場合,連「中華民國」四字都不敢提。而此次馬英九獲得壓倒性勝利,也是「中華民國」在台灣重生;馬英九在演講中多次大聲喊出「中華民國」,它已是壓抑「台獨」的利器,有了「中華民國」,就不會有「台獨」,大陸領導人應有此認知。
馬英九在提到兩岸問題時,他堅信,兩岸問題最終解決的關鍵,不在主權的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我們的解讀是,兩岸相處,大陸以大事小,應待之於禮;所謂「禮」,就是尊重、禮讓與容忍。只要雙方能向「和平發展」、「和平共榮」大道邁進,其過程中的許多小節,不要再介意。兩岸「和平相處」,經過20、30年甚至50年,兩岸人民生活、核心價值,都趨相近,兩岸融合,並非不可能,屆時,又有誰介意主權問題呢!
【2008/05/22 經濟日報】

台灣的新生建立在中華民國的新生之上

台灣的新生建立在中華民國的新生之上

【聯合報╱社論】 2008.05.21 02:12 am


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的標題有「台灣新生」四字,但文中僅見「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新生」等語。

民主是美妙的恩典。昨天,台灣天空的太陽沒有變,整個島上的生活運作,除了台北市幾條路段因慶典而短暫交通管制外,一切也都沒有變;然而,在象徵國家主權的總統府內,陳水扁把中華民國國璽移交給馬英九,在幾分鐘內就完成了「政權和平轉移」的程序,整個國家卻立即從元首到路線、到憧憬皆全盤改變。民主真是何其美妙!民主又是何等恩典!

新總統馬英九的就職演說指出:台灣是全球華人文化土壤中,唯一完成「二次政黨輪替」的範例。尤其令人震撼的是:這場「二次政黨輪替」,是由宣布「中華民國已死」的陳水扁,將中華民國政權交給原被他指為「外來政權」的馬英九手中。這正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新生」。

可以這麼說,昨天這場政權交替的最核心意義是:台灣的民主政治使得陳水扁「中華民國已死」的詛咒未能應驗,最後是由台灣人民在投票箱前救回了中華民國。就這一層意義而言,更使人驚嘆民主政治的神奇,也更使人為這場「二次政黨輪替」感到震懾。

其實,馬總統的就職演說,也是以重建中華民國的角色為主軸:一、對台灣內部,他說「中華民國在台灣得到了新生」,因此,致力於修補重建國家認同;二、對海峽兩岸,他則楬櫫「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主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

誠然,這也正是馬總統在國家定位工程上,對內與對外的兩大難題:對台灣內部,必須「和解共生」(他借用了謝長廷的佳句),以建立「中華民國」的認同與共識;對海峽兩岸,則必須爭取北京政權正視並尊重「中華民國的現狀」,以求「和平共榮」。其實,在此一議題上,對內對外存在著生剋關係;北京若給中華民國空間,台灣內部的中華民國認同即可望升高;反之,台灣內部倘若台獨高張,北京恐怕就會更加緊縮台灣的空間。

進一步解讀「對內」部分。就職演說的標題是「台灣新生」,但文中唯一出現「新生」二字之處,則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得到了新生」。馬總統指出,他任內將慶祝中華民國一百周年國慶;又稱中華民國在大陸僅三十八年,在台灣則將逾一甲子;並稱「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命運已經緊緊結合在一起」。這些論述,其實皆在建構「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新生」,也是這場「二次政黨輪替」最重大的意義所在。畢竟,倘若馬總統不能對內在國家認同上創造「中華民國的新生」,對外亦將失去「一中各表」的憑藉。

可附一筆的是:馬總統在演講中,標示出自己的「戰後新移民」的角色。他說:台灣是我的故鄉(應是「家鄉」之誤,身處異鄉時始稱「故鄉」),是我親人埋骨之處;台灣社會對他這個「戰後新移民」的「包容之義/栽培之恩/擁抱之情」令他感念。這些話充分反映了馬英九的「原罪感」,或許滿足了「老移民」的優越感,卻顯示馬英九對「和解共生」並無足夠的信心;這也可見馬英九處境艱難之一斑。

再談「對外」部分。一如預料,馬總統將兩岸關係建立在「一中各表/九二共識」之上,並主張「不統/不獨/不武」。馬總統在演說中且特別提到「胡錦濤先生最近三次有關兩岸關係的談話」,並表示贊同胡錦濤「九二共識」、「四個繼續」、「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等幾項觀點。通常,就職演說往往只在標舉抽象原則,如今像馬英九這般以就職演說指名與胡錦濤對話,應是很不尋常的作法;這是因為,即使「九二共識」已成兩岸互動的新準據,但這畢竟仍是「兩人探戈」,不是任何單方面能唱得成的獨腳戲。倘若馬胡二位兩岸領導人,果真認為此時此際正是兩岸之間難得的「歷史機遇」,即應共同努力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漸次「發展」兩岸關係,那麼北京方面就不宜將「九二共識」視為使兩岸關係「停格」的工具,而應在「開放國際空間」等方面對台灣有所回應。

馬總統說:中華民國總統最神聖的職責就是守護憲法;但這正是最近幾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最大難題。在台灣,守護憲法有兩層意義,一是守護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一是遵守憲政的權責規範。李登輝與陳水扁的失敗,一方面是因不想守護及不願守護,於是搞「兩國論」、「正名制憲」或「台獨建國」;另一方面其實亦因北京的因素而使他們二人守護不住中華民國憲法。如今,馬英九相對而言應是一個願意守護中華民國憲法者,倘若北京方面仍使馬英九也「守護不住」,那麼恐怕也就無人能守,亦無人願守、無人敢守了。北京不能將「中華民國」與「台獨」一般對待,也不可將馬英九與李登輝、陳水扁一般對待!

馬英九總統及胡錦濤主席,皆用「歷史機遇」一詞來形容兩岸現今所處時空情境,二人皆應心知肚明的是:如前所述,這次總統大選不啻是台灣選民從詛咒「中華民國已死」的陳水扁手中,將中華民國搶救了回來;因而,未來馬英九必須能夠創造「中華民國的新生」,胡錦濤應當尊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才能使站在投票箱前的台灣選民願意支持中華民國的政治認同與兩岸政策。倘若「中華民國」不能維持,兩岸關係就難以維繫。兩岸當局若能有此認知,即知馬英九昨日演說結尾的兩句口號也許有相互呼應的關係,他說:台灣民主萬歲!中華民國萬歲!其實,海峽兩岸的正常關係,正是必須建立在「台灣民主」與「中華民國」的正常關係之上;當「中華民國」失去「台灣民主」的支撐,兩岸關係也必定變質。這是馬英九的難題,也是胡錦濤應有的領悟。

台灣的新生,建立在中華民國的新生之上;兩岸關係的新生,則建立在北京政府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真正理解與實踐之上。

【2008/05/21 聯合報】@

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泡沫之謎

泡沫之謎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5.16 04:13 am

322總統大選馬蕭勝出之後,表現最光怪陸離的,莫過於台灣的房地產市場。一邊,在兩岸直航、開放陸資來台購屋的熱切盼望下,從台北開始,豪宅與商辦大樓身價暴漲,為了應付劇增的需求,營建業者預定520總統就職後,在北台灣推出價值1,200億元的新案,其中1/3是豪宅。另一邊,專注於台灣房地產市場的經濟學家根據多年來的連續調查資料,認為台北市房價已泡沫化,恐有崩盤危機,呼籲政府以具體手段未雨綢繆,與興高采烈的相關業者直接槓上,甚至收到死亡黑函。
這一場學者與業者的對抗,學者拿出調查資料做為論據,業者則直接以更大規模的推案與促銷行動力駁房市將崩盤的說法。究竟孰是孰非,似乎頗難論斷。
這種宣稱已陷入非理性熱潮的說法,我們還有十分新鮮的記憶。前幾年當美國股市狂熱如日中天之際,前任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也曾大聲疾呼,警告美國經濟正處於不理性的榮景。若干時日之後美國股市果然崩盤,證明其所言不虛。台灣房市是否也會步上其後塵,的確不容輕忽。
憂心忡忡的學者甘冒觸犯業者眼前利益的大不韙,硬要直陳房市隱憂,其立場絕不容懷疑;一方面統計數字斑斑在目,並非憑空捏造,另一方面其治學甚嚴,並未涉足相關商業活動,因此獨排眾議,也絕不是為了個人私利。但數字固然會說話,若非經過變造,所透露的訊息也十分客觀;然而如何解讀數字背後的意涵,其中則有複雜的學問。
一般而言,以若干年的時間數列判定市場走向,通常都要假定大環境並無突兀變動,影響市場供求的各項變數也都能維持於正軌,不致突增突減。如果現實環境不符此類假定,則依過去趨勢推斷未來走向,即難免發生與現實脫節的判斷。
就目前的台灣房市而言,包括這些學者在內,都不能否認開放陸資投資不動產為造成市場過熱的重要原因。此一重大變數與兩岸包機直航乃至每日數千名大陸觀光客來台,均為台灣前所未有見,而其中任一,影響之大均非事前可充分估量;則以過去十餘年鎖國狀態下的台灣統計資料所導出的房市變動趨勢,解讀目前台北市房價遽漲的現象,顯然已超出其能力之所及,若據而判斷台北市的房市已泡沫化,即須審慎地做進一步的檢驗。檢驗的重點當在於這些影響房價的新變數,諸如陸資大量來台,其金額將有多少、持續時間長短、未來發展趨勢;或是兩岸直航對選擇居住台灣者會有多大的影響,對商業活動是利是弊、規模如何?或者每年新增百萬大陸觀光客來台觀光購物,其對房地產的直接、間接影響如何,與香港相比,規模會更大或更小等等。
如果這些變數都未能納入原有模型,則一切推估都將失之保守。但這些變數由於過去無從稽考,根本有如捕風捉影,難有實據,也難以納入推估模型。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者只能暫時拋開時間數列模型,以其他方法進行評斷;但如是,其評估的權威也將立與他人拉平,分量自將大減。
不過縱使聳人聽聞的房市將崩盤之說有待查考,但學者的呼籲仍應正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果上述種種新增變數確將使房價大升,政府宜有適當的配套措施。我們立即想到的,就是房價大漲,將使許多薪資所得者、中低收入者更無法負擔居住的成本。有學者就強調,現在連教授都買不起房子了。
教授買不起房子的固不少,但買得起的也甚多,只是可能距鬧區較遠、品質也不如是之高。教授之外,會有更多中低收入者住無其屋。過去我們曾仿新加坡的new town政策,興建大批國民住宅,但數十年來東施效顰,始終未能掌握其精髓,而處處敗筆。當鬧區房價騰貴時,大有為的新政府或正是一展身手,真正興建眾多負擔不重但交通便捷、五臟俱全的new town為許許多多中低收入者解決居住問題的大好時機。
另外,面對任何投機炒作的狂熱,明確而迅速的資訊都是消除不理性因素的重要手段。因而學者主張加速推動市場交易資訊透明化政策,我們也高度支持。唯有資訊透明而健全,讓謠言不攻自破,再加上據此建立更能把握市場走向的分析模型,才有可能大幅度消除房市暴起暴落所造成的衝擊與對中產階級的傷害。這在先進國家都有成例可循,我們自無做不到的道理。何況,一旦這樣的資訊健全,今天飽受詬病的公告地價等等腐朽產物也可走入歷史,讓土地課稅一起步上正軌。
【2008/05/16 經濟日報】

財經爛攤 新閣最大噩夢

財經爛攤 新閣最大噩夢
【聯合報╱記者賴昭穎、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8.05.19 02:52 am

民進黨政府留下的財經爛攤子不少,不論是二次金改、一周一利多或大型投資案,如今都處於留校察看狀態,喊停或推動,成了新政府大考驗。
民進黨亂開財經支票,經濟部與財政部是「財經爛攤子」頭號受害人,例如台電、台水與台汽電合作投資的沙烏地阿拉伯海水淡化及發電廠(IWPP)案,耗資千億元卻傳出政商勾結醜聞。立法院日前祭出「凍結令」,IWPP案相關備標作業可以繼續進行,但是否參與投標,準經濟部長尹啟銘表示,「完全不了解」IWPP案,一切等上任再說。
國發基金在扁政府時代銜命投資宇昌生技公司,取得四成股權與兩席董事,但前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家族握有宇昌生技逾五成股權,引爆爭議,全案懸至今而未決。
扁政府一手主導的二次金改併發症層出不窮,台新入主彰銀曾被扁政府視為金改典範,不過,金融界對於台新金舉債併購「以小吃大」始終疑慮重重,而台新金利用縮減董監席次等手段加速併購進度,也給人「巧取」印象,新財長李述德可能得花一番心力思考解決之道。
當年為兌現「公股銀行減半」支票,兆豐金奉命合併台企銀,但兩家銀行根本無意合併,全案卡在半空中,合併案要不要繼續走下去,也讓新政府腦袋發燒。
張俊雄內閣為拚大選,推出「一周一利多」,倉促將台銀、土銀與輸銀「三合一」組成台灣金控,不料台灣金控預算未過關,最大國營金控變成「黑機關」。新政府上台後,台灣金控該就地合法,或重回原點成為歷史,也是逃避不了的問題。
張內閣「政績」還包括通過許多減稅法案,例如調降遺產贈與稅率、提高遺產稅免稅額,擴大土增稅優惠適用範圍從「一生一次」至「一生一屋」,以及搭配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落日的所得稅降稅方案等。
【2008/05/19 聯合報】

莫輕率因黨而廢言

莫輕率因黨而廢言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5.18 04:03 am

產業發展是經濟成長的主要憑藉,因此每任首長總會有一些政策方案或口號來代表它想引領的產業發展方向。準經濟部長尹啟銘日前說民進黨政府所推動的兩兆雙星計畫沒有意義,他主張政府要輔導企業提升附加價值。事實上多數簡化的政策口號或衡量產業成就的指標,都只在某些條件下正確可用,在某些其他情況下甚至是有害的。兩兆雙星這種強調產業規模的政策,以及把附加價值當成目標的政策,都一樣有正確和不正確的情況;政府在運用時必須因時因產業制宜,不可執著,更不可盲目追求。
將產業達到兆元產值或其他規模當成目標的主要可能缺陷,就是為變大而變大,結果反而得不償失。例如,不少廠商為了擴大營業額而猛接OEM訂單,結果受制於少數買家,不僅利潤率漸被壓低,也失去自主研發和自創品牌的能力,而不利於長期的發展。一國若只發展大規模的產業,則這些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偏高,它們的景氣波動或國際競爭力的變化也較可能造成全國經濟的波動。
不過產業規模擴大也有它的利益。有些產業具有規模經濟是眾所周知,若未擴大到足夠的規模就無法有國際競爭力;當規模擴大後,可以吸引相關產業來提供服務,而產生經濟學上的外部經濟。例如我國半導體產業規模甚大,因此外國的設備廠就直接來台提供各種服務。我國TFTL-CD產業的擴大,也吸引相關的玻璃基板等產業到我國來投資。
產業規模的擴大也不限於第一產品產量的擴大,亦可藉多種相關產業同時發展來達成。這些相關產業常可互相支援,並產生更強的競爭力,且吸引更多相關產業來聚集在一起,即所謂產業群聚效益。這種群聚效益也正是我國以往不少傳統產業和個人電腦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晶圓代工業也因這種效益而帶動了IC設計等相關產業。
由此看來,產業規模擴大並不是沒有意義,只是不該盲目追求規模的擴大而已。另外廠商若為了未來的前景,不必政府補貼而願自行承受目前的虧損,在自由經濟中是很正常且有長遠眼光的事。為了維持相關產業或生產鏈的完整性,政府甚至可以考慮協助其中具有關鍵性但尚無競爭力的產業。所以尹準部長因兆元產業中有不少是虧損的產業,而說兩兆雙星沒有意義,道理是不充分的。我們希望政府以後仍能謹慎注意擴大產業規模的利弊,而採取適當的對策,不必全盤否定前一執政黨的政策。
高附加價值率的策略也和擴大規模一樣,可能有利卻也可能有害。廠商若因售價提高而使利潤提高,附加價值率也會提高,當然應是好事。然而附加價值率也可能因其他原因而增加,所以追求提高附加價值率的政策若不小心,也可能反而造成傷害。例如克魯格曼教授即曾指出,政府若以每勞工平均附加價值的高低來挑選產業,則將傾向於選擇使用大量設備的資本密集產業;但這些產業卻不一定較賺錢,也不一定對國家較有利。
當上下游兩家廠商合併成一家時,新廠商的產值等於原先下游廠商的產值,但其要素成本和利潤則是原來上下游兩家廠商的合計;因此在沒有任何實質改變之下,資料上卻呈現附加價值率大幅提高的結果。換言之,政策若鼓勵高附加價值率,有可能變成鼓勵不必要甚至不恰當的垂直整合。近年來有很多人擔心我國某些產業附加價值率的下降。這項下降可能有一部分是國際競爭使售價和利潤下降的結果,當然值得擔心;但也很可能是因為我們把一部分加工過程移到國外所造成。但若這種國際分工對廠商有利,也不會造成國內資源的失業,並不必擔心這種原因所造成的附加價值下降。
總而言之,附加價值有各種變化原因,不能貿然把附加價值當成政策目標。政策應更直接鼓勵附加價值有利的增加方式,例如透過研發行銷等努力而使產品價格和利潤提高;或者藉生產力的提高而使每單位生產要素生產出更多產品等等。民進黨執政之初提出的知識經濟方案要廠商發展別人沒有的知識,也是一個比泛言研發或高附加價值率更明確的努力方向,政府不可因黨而廢言。
【2008/05/18 經濟日報】

20年風水輪流轉

20年風水輪流轉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5.17 04:24 am

日前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發布2008年世界競爭力年鑑,台灣從去年的全球第18名回升到13名,並且重新排在中國大陸之前;中國大陸去年排名第15,今年居第17位;而南韓近年來都在30名上下徘徊,今年從去年的29退到31。
在四大類指標中,台灣的名次三進一退。政府效能從20名進步到16名,其中財政政策仍維持在全球第三的好名次,其他包括簡化企業申請流程、建構智慧財產權法令等亦獲得改善;企業效能從17名進到第十名;去年評比受到前一年力霸金融風暴拖累,今年金融相關競爭力稍為提升,但排名仍是全球後段班;基礎建設從21名進到17名,其中科學基礎建設由第六再挺進至第四,技術基礎建設由第15回到正常的第五,想是去年有關「行動電話成本」過高的誤解,已獲致釐清。在四大指標中經濟表現則從16名退到21名,主要仍是台灣的國際投資明顯偏低,在受評比的55個經濟體中排名44,比前一年又下滑兩名,國際貿易也下滑12名成為第28名,其中經常帳盈餘雖排名第九名,但服務貿易出口成長率卻排名第53,幾乎是墊底的名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IMD第20年公布世界競爭力排名。1989年IMD首次公布國家競爭力排名時,日本以凌駕各國的經濟動能、產業效能以及創新,穩居第一名;但其後由於泡沫經濟的崩潰,日本花費GDP15~20%的鉅資、以長達十年的時間對金融體系紓困,經濟也停滯了十年。而如今排名第一的美國,雖然具備高度開放、韌性強、企業家精神旺、超前的創新力等條件,是日本所沒有的;但IMD亦提醒當下的美國應以日本為殷鑑,依過去20年分析國家競爭力的經驗,沒有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可以強大到免於崩潰,尤其當亂源來自金融部門。
再以冰島為例;當記者詢問去年高居第七名的冰島,今年為何卻沒有列入?編撰報告的IMD世界競爭力中心副主任羅斯雷表示,這是因為該國合作單位今年提供的資料不足。但事實上,冰島近來由於幣值大貶,由去年11月59克朗兌換1美元,急速貶至目前80克朗兌換1美元,冰島央行為了防止資金進一步流失及拉抬匯率,已將利率調升到15.5%令人咋舌的地步,眼看著就像一場小型的亞洲金融風暴前身。原因為何?當然是信用擴張所致;過去幾年間,冰島高達6萬美元的每人GDP的假象,依然得在其後付出金融危機的代價。事實上,早在2005年冰島出現進口大幅成長,導致經常帳戶貿易赤字達1620億克朗(24.3億美元),占GDP的16.3%,就應該有所警覺才對。
無獨有偶地,IMD把美國房地產借貸市場的混亂及貨幣高度波動,列為未來衝擊競爭力排名前茅的重大因素;而另一評比機構世界經濟論壇(WEF)也認為影響未來十年世界經濟運行的四大全球風險,包括系統性金融風險、糧食安全、供應鏈的脆弱性及能源供應,其中就經濟成本來看,系統性金融風險對於全球所造成的衝擊最立即也最嚴重。
說實話,之所以產生金融風險,其根源沒有例外,小從台灣雙卡風暴、大到美國次級房貸,甚至過去日本的泡沫經濟及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起因均是信用過度擴張,在經濟成長的壓力或炫麗中,疏於或故意放縱金融及貨幣的監理與管制;結果所付出的代價,少則二至三年,長則十年,整體經濟均受到傷害。未來台灣經濟政策偏向擴張與金融開放,雖可創造商機,但也伴隨著金融及貨幣風險的提升;尤其台灣金融體制在世界競爭評比者的眼光裡,總是後段班,更顯示台灣強化因應系統性金融風險能力的必要性。
【2008/05/17 經濟日報】

伊戰五週年,美外交陷泥沼

伊戰五週年,美外交陷泥沼
2008/05/16
我親眼看著我的好朋友在跑過街頭時頭顱被砲彈打掉,身體還繼續往前跑。我的家鄉被美國人給毀了,家人也只能四散地躲在難民營裏生存。美國在巴格達指定的新統治者只是一群擅長綁架、謀殺的新政權。
「我親眼看著我的好朋友在跑過街頭時頭顱被砲彈打掉,身體還繼續往前跑。我的家鄉被美國人給毀了,家人也只能四散地躲在難民營裏生存。美國在巴格達指定的新統治者只是一群擅長綁架、謀殺的新政權。我已經和我的家人失散了,我很想念我的家鄉及家人,想回家。」
這一段話是年約20歲,化名為薩德(Ziad)的青年在網路上所寫的。其實,類似的故事在難民營裡隨處可聽見、可集結成書。據估計,目前仍有將近2百萬的伊拉克難民散居在敘利亞、約旦、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等邊境上的難民營內。雖然伊拉克新政府多次呼籲希望這些人能夠回家參與建設,但回鄉者不超過5萬人。
距華盛頓當局決定在2003年3月19日投下炸彈以軍事力量結束海珊政權,已經五年了。這場戰爭截至目前為止大約有四千名美國大兵犧牲。而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從2003年三月到2006年六月這段期間,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數則大約是在10萬至22萬之間。代價可真是高昂且令人沉重。
金權政體 代價高昂
不意外,反戰人士在這天再次發起抗議活動,要求美國政府立即撤軍並結束這「不義之戰」,將「自由」真正還給伊拉克人民。他們質疑,「美國的目的到底在哪?」、「這場戰爭只是讓美國持續陷入他國的內部衝突,無法自拔」。除了代表共和黨的馬侃(McCain)質疑,撤軍代表美國失敗將鼓舞恐怖份子之外,兩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則是支持撤軍論,希望擴大支持群眾。
CNN也在當天公布從3月14日到16日所作的民調結果,支持伊拉克戰爭的比例從2003年3月的68%,掉到只剩36%;66%的人表達反對。民調並顯示,10位美國人中有7位認為,目前美國經濟困頓的一部分原因是政府在伊戰中的龐大財政支出所導致的。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人喬瑟‧史德立茲教授(Joseph E. Stiglitz)與曾任職於商務部財務長的琳達‧比莫教授(Linda Bilmes)在3月初的華盛頓郵報合力撰文說:「伊戰會讓美國付出將近3兆美元的代價。」
對這些負面消息,布希不僅駁斥為「太誇張」,且堅定立場地表示,「雖然這場戰爭代價高昂,但對美國的利益而言是值得的,必須繼續下去」、「伊拉克現已成為阿拉伯人加入美國共同驅逐蓋達組織的地方」。
站在伊拉克人民的角度,布希這席話可說是諷刺。他們認為,美國以武力推翻海珊扶植傀儡政權的目的在於掌控石油及戰後重建工程的龐大商業利益,也是為了掌控水資源、掌握中東的關鍵。伊拉克的地緣戰略價值就如同當年法國和印地安人戰役及美國獨立戰爭時的哈德遜河谷。
美國自認為在傳播民主、自由的做法,在他們看來只是美帝國主義的擴張及掠奪而已。約翰‧柏金斯(John Perkins)在其《經濟殺手的告白》(Confession of an Economic Hit Man)一書中告白:「我的任務是『慫恿世界領袖加入這個促進美國商業利益的大集團,成為其中一份子。到最後,這些領導人會陷入負債的天羅地網,不得不低頭死忠。如此一來我們就能隨心所欲地擺佈他們,以滿足美國政治、經濟或軍事上的需求』。」他稱美國是一種結合政府、企業及銀行的「金權政體」(corporatocracy)。
新世紀 分眾化時代
無獨有偶,美外交關係協會主席(Council on Foreign Affairs)理查‧哈斯(Richard N. Haass)在最新5、6月份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雙月刊中撰文,以美為主的一元化局勢已經結束了,代之而起的將會是「分眾化」(nonpolarity)的世界格局。他說:「在分眾化的時代裏,世界再也不是由一兩個,或是其他重要國家一起所控制,而是由許多擁有不同關鍵力量的角色所控制。」例如,蓋達組織、聯合國、歐盟、世界銀行、糧食組織等。
文章中也說,對伊拉克、阿富汗的用武已動搖美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中東產油國影響力,如伊朗,不僅快速上升,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幾年前預言美國會因為其「帝國過度擴張」(Imperial Overstretch),最終無法避免國力下滑,也可能成真。哈斯的文章頗有替美國外交政策緩和的味道。
著名《新聞週刊》(Newsweek) 主筆法里‧查卡里亞(Fareed Zakaria)也在這期的《外交事務》中發表《美國權力的未來》(The Future of American Power)一文。他分析,伊拉克戰爭不會是下一個「波爾之戰」(the Boer War)成為國力下滑的關鍵,因為美國在科技、教育、人口政策、文化包容和經濟實質面上仍居領導優勢。他承認,美正面臨其他國家實力快速成長的挑戰,競爭劇烈,但也因此,美國仍可在加強多國合作,穩定外部環境下發揮領導角色。
布希在2000年的總統競選中說,「美國需要一個更為謙卑的外交政策」。如今看來,只能期待年底產生的新任美國總統去實現這理想了。或許42年前保羅‧巴蘭(Paul Baran)和保羅‧斯威齊(Paul Sweezy)在其合著的《壟斷資本》(Monopoly Capital)中的一段話可提醒我們:「無庸置疑,供應軍隊是一門大家都贊同的好生意:所有大公司和小公司,都竭盡所能地去競逐利益。寡頭政治的私人利益,鼓勵不斷擴張。」
【2008-05-16 聯合新聞網】

義工形象和總統角色

義工形象和總統角色
【聯合晚報╱社論】
2008.05.19 02:39 pm

昨天晚上,台灣媒體和演藝圈空前團結,發起「把愛傳出去」募款活動,社會各界熱烈響應,募得2.27億善款。而馬英九和準第一夫人周美青,在活動中擔任接電話的義工。明天上午,馬英九即將就任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政權交接,中華民國將經歷第二次政黨輪替。相隔不到兩天的這兩個畫面,傳達了怎樣的訊息?
明天這個就職典禮,如果只是單純的政黨輪替,甚至只是國民黨把政權拿回來,那麼它也就不過是一個行禮如儀的政治儀式。目前各界皆矚目儀式怎麼設計,儀式當中誰坐在第幾排,誰坐在什麼位置。但事實上,這個典禮的意義應不止於此。典禮的主角馬英九從此將成為什麼樣的國家領導人,第一家庭的言行能傳達怎樣的核心價值,甚至是否樹立社會風範,應是更重要的事。國家領導人如果能重新導正核心價值,使台灣能拚經濟而非只知「經濟掛帥」,拚政治而非陷於意識形態之爭,則明天這個就職典禮,才真正是國家慶典。
馬英九和周美青的平民性格和清廉作風,到目前為止反映出他們清晰的價值觀,也是最大的資產。昨天晚上兩人擔任募款義工,再一次呈現了這樣「始終如一」的形象。尤其周美青,不但全程四個小時不停接電話,而且一開始就拒絕接受媒體採訪,樹立「只做事不作秀」的風範。連續四個小時接聽電話,沒有離開過座位,對於習慣職場上忙碌的經理人來說,這已經是生活的一部份,也是周美青的典型風格。換句話說,這樣的舉動其實已經是「內在化」了,想要裝也裝不來,絕非單純作秀。
能選擇清廉而有效率的政府,擁有真正是人民「公僕」的政府官員,應是世界各國平民百姓的企望。台灣在經歷一連串政府官員貪腐風暴、第一家庭涉及國務機要費等事件之後,人民將用更加嚴苛的標準,用放大鏡檢視第一家庭和政府官員。因此,新的第一家庭將成為社會的角色模範,希望馬英九夫婦這種已經內在化的儉樸生活和人民公僕的意識,能成為所有公務員的價值觀底線。
從明天開始,馬英九和周美青,以及他們的家人,將接受最嚴格的檢驗。希望他們的作風始終如一,不負人民期望。
【2008/05/19 聯合晚報】

新聞周刊:後美國時代 全球崛起

新聞周刊:後美國時代 全球崛起
2008/05/16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新聞周刊」發表著名學者法里德‧札戈里亞(Fareed Zakaria)的專文指出,種種跡象顯示,當今世界已進入後美國時代,我們正在經歷現代歷史上第三次重大的權力轉變;第一次是15世紀前後,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世界崛起,第二次是19世紀末美國的崛起,第三次是最近20年開始的美國之外的世界崛起。
他認為,這次調整和以往不同,後美國時代的世界不會充滿黑暗和危險,反而是前所未有的和平繁榮。哈佛大學教授品克(Steven Pinker)甚至說︰「我們或許現在正處在一個自人類存在以來最和平的時期」。
全球發展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新經濟強國出現,而中國和印度崛起,是這個後美國時代最直接的表現。 文中指出,美國一直在搞雙重標準。它是全球規則制定者,有時候卻不按規則行事。若干年後,當歷史學家寫到今天的時代,他們或許會指出,21世紀初,美國完成一項偉大的使命︰讓世界全球化。但美國可能被認為忘了讓自己全球化。
今年4月一項民意調查顯示,81%美國人認為美國走向錯誤路線。這項統計在過去25年每年都會進行,今年的數字是史上最悲觀的。美國人確實有理由悲觀,包括金融領域的恐慌、蕭條陰影、看不到盡頭的伊拉克戰爭、不斷攀升的失業人數、愈演愈烈的次貸風波,還有持續不斷的恐怖威脅。
但美國人焦慮的根源比這深得多,那是一種感覺︰在幾乎各行業,在生活各方面,過去的局面似乎都被攪亂。在世人印象中,美國似乎首度失去開路先鋒的角色。一個新世界即將產生,但塑造這個新世界的是外國人。環顧四周,世界最高的建築在台北,下一個將出現在杜拜;世界最大的上市公司在北京;世界最大的煉油廠正在印度建設;世界最大的客機由歐洲製造;世界最大的投資基金在阿布達比;世界最大的電影產業是在印度寶萊塢,而非美國好萊塢;世界最大的賭場在澳門而非拉斯維加斯。全世界十大富豪只有兩個美國人。想想看,僅僅10年前,美國在這些類別中幾乎都穩居榜首。
這些情況反映力量和態度的巨變。美國還在不停爭論反美主義的性質和程度,但當美國人爭論為什麼「他們」恨美國的時候,「他們」已經前進了,且現在對其他更有活力的地區的興趣遠遠大於對美國的興趣。世界已從反美主義轉入後美國時代。
在去年和前年,世界上有124個國家經濟成長率超過4%,其中包括逾30個非洲國家。事實上過去20年來,工業化西方之外的國家以過去不可想像的速度發展。發明「新興市場」這個名詞的著名經濟學家梵阿特美(Antoine van Agtmael)列出可能成為下一波最大跨國企業的25家公司,台灣宏達電、鴻海、台積電、裕元工業等四家入榜,巴西、墨西哥、南韓各四家,印度三家、中國兩家,阿根廷、智利,馬來西亞和南非各一家。
這顯示影響美國的不只是中國興起或亞洲興起,而是更廣泛的「世界其他地區」的崛起。我們正在經歷現代歷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轉變。第一次是15世紀前後西方世界的崛起。那時產生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世界︰科學和技術,商業和資本主義,工業和農業革命,還帶來了西方世界長期的政治優勢。發生在19世紀末的第二次轉變是美國的崛起。工業化後,美國很快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比其他國家可能構建的組合還要強大。20年來,美國在各個領域的超級大國地位基本沒有受到挑戰,這是過去前所未有的,至少從羅馬帝國2000年前統治世界以後是這樣。在美國強權統治下的世界,全球經濟加速發展。正是這種發展推動了現代的第三次力量轉變︰他者的崛起。
【2008/05/13 聯合報】

“丑新闻”不要怕见公众 (2007 年文章)

“丑新闻”不要怕见公众
金羊网2007―02―0811:42:29
羊城晚报
□秦关

不久前,关于“媒体是否造成了广州一些治安问题的扩大化”,曾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争论。日前,在论及新闻媒体对各类案件的报道是否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时,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国华则表示:案件上升,跟记者没关系。(见昨日《南方都市报》)对于舆论监督作用,胡国华的观点是:如果没有舆论监督,社会的很多问题就解决不了,弱势群体没有话语权。他们靠舆论监督引起社会关注、促成问题的解决,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各个机构内部监督都很重要,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热衷谈“眼球经济”,却很少注意到“眼球权利”对于处于转型期的国家而言,有着怎样非凡的意义。所谓“眼球权利”,即通过媒体的曝光或自身的行为,不断重申社会或个体的权利,使其受到关注并且促成问题解决。诸如农民工以赠寄锦旗或者贺年片、甚至跳楼等形式讨要薪水,即是“眼球权利”的具体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负责任的新闻报道将许多议题提上议程,即是在强调与申明人的权利,认同并呵护一个文明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藉此日积月累,形成风气。

“丑媳妇”要见公婆,“丑新闻”同样要见公众。诚然,我们的社会并不十全十美。承认这一点,我们就不必掩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对于广州来说,媒体对诸如“砍手党”、“飞车党”、“背包党”等案件的及时曝光,既是善意提醒市民出行注意防范,同时也是在呼吁有关部门着力改善社会治安。

事实上,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或丑闻时,并非只有记录功能,同样意味着让一个按部就班的世界有机会陷入沉思。

尽管它是一种“设置议程的沉思”,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记录与沉思对于一个社会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的改良来说,却是十足有益的。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记者是记录时代命运的史官。显而易见的道理是,我们今天研究或者复述二战,当然不必对二战造成的恶果负责。而这种研究与复述的意义就在于使这种悲剧不再重演。

人丑不能怪镜子,这是常识。传媒便是这样一面镜子,它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一个时代命运的忠实记录者。

如胡国华所说,“有时候报纸做一些披露我认为也正常,领导人没必要把每个下属的责任都承担起来,一报道点什幺就认为是给我抹黑,我们的各级行政部门也要提高承受能力、注意跟媒体沟通,善待善用媒体。现代社会信息发达,想要把资讯全部封锁起来是不可能的,以前可以做到,现在就没办法。以前没有互联网,现在你不报道,网上马上就出来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提高承受能力”,并非是“枉顾民意、我行我素”式的坚强,而是要摒弃那种“太岁头上动土”般的脆弱。进一步说,提高政府的舆论“承受能力”意味着各级行政部门要以更宽阔的胸怀,更务实的精神来面对媒体的批评。以追求幸福与自由的名义,没有人会否定,媒体与警察在打击犯罪、除暴安良、维护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有着相同的理想,共同的担当。

当然,在监督过程中,也要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新闻记者不提高素质,就可能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使命感。 

来源:新京报

(编辑:杨日)

从女性官员看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2007 年文章)

人民时评:从女性官员看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唐宋 2007年03月08日03:23
  在举世瞩目的两会上,身居高位的女性官员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国务委员陈至立……
  女性官员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女性官员的数量激增,折射出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提升。
  实际上,不仅仅是女官员拥有参政议政权。中国民主政治的完善,为更多的妇女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和广阔的空间。在全国和地方两会上,有很多女代表、女委员。她们有的是知识份子,有的是影视明星,有的是体育健儿,有的是工人、农民……虽然来自不同的行业,但都是各行业的佼佼者;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区,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通过视察、调研,通过议案、提案,她们反映群众心声,积极建言献策,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走上政治舞台的女代表、女委员、女官员,是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文明进步的一个尺规。
  成绩固然令人欣喜,妇女保护事业中存在的不足也不容忽视。在十几亿人口中,能亲自参与政治事务的女性,毕竟是少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歧视女性的不和谐音,女性的受教育权、就业权、生育权、发展权还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侵害妇女权益的事件还时有发生。
  有的农村家长认为女孩“是别人家的人”,念书也是白念,剥夺了他们的受教育权;很多女大学生在求职时,都曾遭遇“不要女生”的潜规则;有的女大学生和打工妹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饭碗,不得不和用人单位签订“若干年不要孩子”的“君子协定”;有的公司白领在生了宝宝后,职位不保,成为不受重视的“边缘人”;一些农村妇女在繁重的劳动之余,还啜饮着“家庭暴力”的苦酒……
  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女性要想获得平等的学习平台、发展机会,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为了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取得平衡,她们要花更多的时间、耗更大的精力,有时还不得不承受来自社会的“冷嘲热讽”。从这个意义上说,女性依然是“弱者”,她们期待着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尊重和更多的保护。
  看一个男人的风度,要看他对待女士的态度。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要看妇女的社会地位。尽管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极大的提升,但距离和谐社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
  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衷心地祝愿广大女同胞节日快乐,也衷心地祝愿中国的妇女事业迎来新的春天。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中國流行的貪官謠

网闻:中国流行的贪官谣

【大纪元429日讯】

左手酒瓶,右手文凭;对上扶贫,对下摆平;胸中藏着花瓶,后面跟着醋瓶。嘴里念着小平。

八点上班九点来,品茶看报好自在。好烟见抽不见买,革命水酒把胃坏。楼堂馆所争着盖,小车牌子认老外。成天文山加会海,哪里热闹哪里在。

拿回扣,压价还价;挪公款,弄虚作假。骗钱财,摇唇鼓舌;吞国财,笔下生花。捞好处,巧弄权术;偷漏税,哄骗国家。为升官,赌注钱财;求政绩,虚报浮夸。

游山玩水称『考察』,乱吃乱拿称『检查』。钱权交易称『下海』,乱卖户口称『开发』。公费读书称『投资』,乱戴纱帽称『提拔』。截留公款称『奖金』,偷漏税费称『办法』。造成损失称『学费』,易地为官称『处罚』。

财政是爹,银行是娘,工商税务两条狼,公检法司出流氓,教育是根大蚂蝗。

工作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

官场是一把筛子,筛掉的往往是良种,留下的多是劣货。


網聞:中國流行的貪官謠
【大紀元429日訊】
左手酒瓶,右手文憑;對上扶貧,對下擺平;胸中藏著花瓶,後面跟著醋瓶。嘴裡念著小平。

八點上班九點來,品茶看報好自在。好菸見抽不見買,革命水酒把胃壞。樓堂館所爭著蓋,小車牌子認老外。成天文山加會海,哪裏熱鬧哪裏在。

拿回扣,壓價還價;挪公款,弄虛作假。騙錢財,搖唇鼓舌;吞國財,筆下生花。撈好處,巧弄權術;偷漏稅,哄騙國家。為陞官,賭注錢財;求政績,虛報浮誇。

遊山玩水稱『考察』,亂吃亂拿稱『檢查』。錢權交易稱『下海』,亂賣戶口稱『開發』。公費讀書稱『投資』,亂戴紗帽稱『提拔』。截留公款稱『獎金』,偷漏稅費稱『辦法』。造成損失稱『學費』,易地為官稱『處罰』。

財政是爹,銀行是娘,工商稅務兩條狼,公檢法司出流氓,教育是根大螞蝗。

工作就是開會,管理就是收費,協調就是喝醉。

官場是一把篩子,篩掉的往往是良種,留下的多是劣貨。

現代企業職位新解:

现代企业职位新解

总是在裁人,简称总裁;老是板着脸,简称老板;总是监视人,所以称总监;经常没道理,就叫经理;让领导秘密舒服,就简称秘书。

現代企業職位新解:

總是在裁人,簡稱總裁;老是板著臉,簡稱老闆;總是監視人,所以稱總監;經常沒道理,就叫經理;讓領導秘密舒服,就簡稱秘書。

重典之下何妨疏导? (2007 文章)

重典之下何妨疏导?

新京报 2007-05-28 20:11:59

  上投摩根“老鼠仓”案发后,对待类似于唐建的“硕鼠”,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非重典不足以平民愤,要对唐建“大刑伺候”。这种主张虽然强调了事后重罚的警戒作用,却忽视了对于基金经理行为的事前疏导,忽视了对犯罪行为的事前预防。

  事实上,“老鼠仓”监管在世界上都是一个难题。一个中外合资的基金公司总裁曾告诉笔者,监管“老鼠仓”,全世界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老鼠仓”的本质是内幕交易,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基金经理、庄家等掌握着别人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掌握着相对大众不对称的信息。这样,这个掌握着巨大资源优势的人群怎么样也抵挡不了股市上巨额收益的诱惑。基金经理们的薪水像小沙堆,股市上的收益却是一座大金山。

  尽管《证券法》的相关条文限制基金管理公司从业人员买卖股票、基金等证券品种,但在证券市场上,“老鼠仓”横流已是公开的秘密。

  一时堵不死,为何不疏导?与其限制基金经理投资,还不如允许基金经理投资基金,定期公布基金经理的投资,而且规定基金经理必须购买自己管理的基金,并规定基金经理在一定时间内不准买卖。这样就将基金经理的利益和投资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投资者的利益也会得到更好的保护。类似法律制度的边际修正还有很大的空间。

  当然,基金经理建“老鼠仓”还关乎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不管怎么说,重典必不可少,但不要忘了疏导的预防作用。

编者按:

什么是“建老鼠仓”

这算是金融犯罪的手法之一.

有些素行不良的基金经理人,仗着自己操作的基金有几亿的资金可以运用,就以远亲或是朋友的名义偷偷开证券户头.

以该户头先买进某支股票,然后再用自己操作基金的钱进去拉抬股价,等到差不多了就把户头的股票卖掉,这样自己就可以大赚一笔.

这手法在金融制度不健全的新兴国家偶有发生,您可参考以下报导:

为了防止基金经理人下海偷偷开设「老鼠仓」,进而炒热行情、影响股市,大陆官方对此进行严查。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上投摩根基金经理人唐建已被证监会查到开设「老鼠仓」,他因此被公司开除。外界则揣测,这是证监会以监管手段给股市降温的初步行动。 

所谓的「老鼠仓」,是指经理人利用公有资金在拉升股价之前,先用自己个人(机构负责人,操盘手及其亲属,关系户)资金在低价位买进股票,等到公有资金将股价 拉抬到高位后,再将个人股票率先卖出获利,这也是典型涉嫌内幕交易刑事犯罪行为。 根据大陆媒体报导,唐建自担任基金经理人助理起,便以其父亲和第三人帐 户,在基金筹备前就抢先买入新疆众和股票,其父帐户买入近六万股,获利近廿九万元人民币(下同),另一帐户买入廿多万股,获利一二○多万元,总计获利超过 一五○万元
。 

为了防范类似像唐建这样的基金经理人假公济私的「偷渡」行为,近日大陆证监会基金部发出「关于切实加强基金投资风险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该「通知」就是要严禁基金公司进行投机操作、炒热股市,并表明要严厉查处「老鼠仓」。

人肉火球… 南非排外22死

人肉火球… 南非排外22死
2008.05.20 02:46 am

手持棍棒的暴民18日大舉集結在約翰尼斯堡南方的一處違建區,見到外國人就是一陣打殺。
美聯社

南非約翰尼斯堡近日爆發嚴重排外暴力事件,一名外國人18日當街遭暴民縱火焚燒。
法新社
南非第一大城約翰尼斯堡從上周起陸續爆發多起燒殺擄掠外籍人士事件,到19日已有22人喪命。嚇壞的外籍人士成群逃竄到社區中心和警察局尋求庇護,警方已逮捕217人。

燒殺擄掠 約堡像戰場

暴民過去一周橫行於約翰尼斯堡及外圍城鎮的街道,看到外國人輕則痛毆,重則把人活活燒死或縱火燒房子,逼使外國人逃出來,再予以凌虐。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約翰尼斯堡部分地區有如戰場,暴力狂潮已導致6000名外籍人士倉皇離家,當地「無國界醫師」組織發言人哥梅爾說:「情勢就像典型的難民逃難。我已治療了許多槍傷傷患、被毆打的人,還有性侵受害者,人們都非常害怕。」

6000外籍人 倉皇離家

當地人指控外國人剝奪就業機會,造成糧食價格上漲,並且作姦犯科。大批外籍人士躲到社區活動中心和警察局,以免遭殃。甚至可以看見外國人帶著細軟,連家也不敢回,只能坐在街頭待援。BBC說,受害和逃難者多半是辛巴威人。

暴民殺人劫財,外國人開的商店紛紛遭殃。在當地開店賣毛毯的26歲巴基斯坦男子拉希德表示:「這些祖魯人見到外國人就殺,馬拉威、莫三比克、辛巴威、印度人,無一倖免。」目擊者指出,Pedis和Shangaans兩族也參與攻擊。

1990年代南非結束種族隔離政策後,大批非洲民眾開始湧進南非,因為當地經濟相對富裕。近年來南非500萬外來人口中,辛巴威人居大宗,估計有300萬 人,主要是為了逃避祖國的經濟崩潰和政治動盪。一些辛巴威人說,經過這次事件,他們決定要回國了,雖然國內政治經濟動盪,總比在南非被人燒殺要好。

糧漲失業 怪罪辛巴威

許多約翰尼斯堡居民指責辛巴威移民是當地犯罪率及失業率上升的禍首。部分辛巴威人表示,連糧價上漲也怪罪到他們身上。BBC認為,外國人顯然成為代罪羔羊。

當地警方19日準備進入市中心維持秩序,結果遭到埋伏的暴民投擲石塊,有暴民焚燒家具甚至瓦斯桶,形成路障,警方一度受阻,發射橡膠子彈威嚇,等到優勢警力壓制暴民,才得以順利進城。

一名在周日遇害的男子被發現時,身上裹著自己的毛毯,被放火燒死,人肉火球的殘酷照片刊登在周一各大報的頭版。

南非總統姆貝基宣布組織專案小組調查,遭到在野黨「民主同盟」痛批。

【2008/05/20 聯合報】

2008年5月18日 星期日

韌性防震 別蓋豆腐渣校舍

四川大地震災情最慘重者首推學校校舍,九二一大地震,台灣災區也是半數以上校舍立即崩塌。為何兩岸的校舍同樣如此不耐震?

反觀日本神戶市,卻能在阪神大地震後,提供五百八十六處學校及公共建物供廿二萬五千人避難。筆者長期參與兩年一次之中日台港澳結構交流會,深知兩岸耐震設 計規範皆與日、美、紐西蘭等強震國家同步。祇要建物確實遵照規範設計,應能達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之耐震理想。所謂大震不倒,係指建物即便 遇強震損毀時,亦應有足夠韌性不致立即崩塌,讓使用者有足夠時間可逃生。

台灣校舍不耐震之元凶,首推結構系統不良,次為鋼筋之箍筋未依耐震規範設計、施工及混凝土強度不足;學校校舍常設計為長條形,在長方向為採光需要而開大面 窗戶。窗台之磚牆與柱子未有效隔開,在強震時便會因「短柱效應」造成結構技師最不願意見到的「剪力破壞」。若地震延時過長,窗台邊之大部分柱便會被瞬間剪 斷,造成教室之立即崩塌,師生逃生無門之慘況。另者,若箍筋間距太大或彎勾未依規範施工、或混凝土強度不足,皆會使得結構體之樑柱無法在大地震時承受變形 以吸收地震之能量,加速建築物之崩塌。此次四川大地震之災區原本即為較貧瘠之鄉鎮,校舍崩塌應不脫上述之原因。

學校校舍是人員使用密度最高之建築物,大地震時尚需負擔災民收容所之任務,因此耐震規範規定其耐震能力至少需為一般住宅、辦公大樓之一點二五倍。一九八○ 年代初期引入耐震規範中之「韌性設計」觀念,已在阪神地震及台灣九二一地震災區之黎明國小及少部分住都局設計監造之校舍獲得證實:「祇要確實依照耐震規範 設計及施建校舍,應可在強烈大地震來襲時,保障師生之生命安全。」

看到四川大地震之慘況,天人同悲。結構技師公會願意響應馬總統之呼籲:參與認養災區,國內各企業若願意協助災區重建,本公會將派遣結構技師義務協助。

【2008/05/17 聯合報】

北京和諧外交中日關係突破

北京和諧外交中日關係突破

《亞洲週刊》二十二卷二十期 (2008-05-25)

胡錦濤訪日達成中日構建「戰略互惠關係」,意義重大而深遠。這將改變台海、東北亞乃至全球的國際政治格局。

關注國際風雲的觀察家發現,在中日外交活動中雙方領袖的背影,暗藏變局的前奏,化多事之秋的戾氣為暖春的祥瑞,對亞洲和平進程產生重大影響。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前不久對日本進行「暖春之旅」,雙方把現實利益擺放優先位置,也打破了雙方長期「零和遊戲」的思路。

令人矚目的是,中日雙方這次達成東海春曉油氣田共同開發的共識。大凡涉國家領土與海洋權益的爭議,談判都曠日持久,最終也難修成正果。但這次在中日雙方三十人參加的雙邊會談之後,中方的胡錦濤、戴秉國與楊潔篪,日方的福田康夫、高村正彥和藪中三十二,再次磋商二十五分鐘,「春曉」油氣田共同開發的共識才告形成。日本媒體稱,具體內容將待胡錦濤七月參加北海道八國峰會時再正式發表。

其實,開發東海的共識僅是中日新關係一個亮點,意義更重大、深遠的,是胡錦濤「暖春之旅」建立的中日「戰略互惠關係」。這一成果才是亞洲和全球真正關注的所在。臺北當局很快派員赴日打聽內情,韓國首爾方面更表示強烈關切。長期以來,在日本的理解中,戰略關係與「結盟」劃等號。迄今為止,日本在世界上只與美國才有這種關係,而今日本與中國也建立了「戰略互惠關係」。因而,中日「戰略互惠」,就是某種意義上的中日美戰略同盟。這對台海兩岸乃至東北亞甚至遠東地區所產生的影響,不言而喻。台灣、韓國又豈能不緊繃神經?

胡錦濤就任中共總書記以來,對內宣導‘建立和諧社會’,到今日推動‘和諧外交’,把‘和諧’推向日本、東北亞及國際社會。和諧代替了過去的‘零和遊戲’,慘烈的不是‘你死我活’,而是求同存異,是‘你贏、我也贏’的共同發展。在中國古代禮儀中,有耳熟能詳的‘己所不欲、勿施予人’、‘禮尚往來’。八十年代,鄧小平對中日領土之爭也有過‘和諧’設想,那就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在二戰浩劫後的當代歐洲,和諧的思想、人性的謙卑底蘊,戰勝了歷史宿怨,誕生了至今已有二十七個成員國的強大歐盟。這些都是‘和諧中國’、‘和諧世界’的思維活水,對人類社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昔日宿怨的法國與德國可以成為歐盟的重要一環,今日的中國與日本的戰略互惠也將走向新未來。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泡沫之謎

泡沫之謎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5.16 04:13 am

322總統大選馬蕭勝出之後,表現最光怪陸離的,莫過於台灣的房地產市場。一邊,在兩岸直航、開放陸資來台購屋的熱切盼望下,從台北開始,豪宅與商辦大樓身價暴漲,為了應付劇增的需求,營建業者預定520總統就職後,在北台灣推出價值1,200億元的新案,其中1/3是豪宅。另一邊,專注於台灣房地產市場的經濟學家根據多年來的連續調查資料,認為台北市房價已泡沫化,恐有崩盤危機,呼籲政府以具體手段未雨綢繆,與興高采烈的相關業者直接槓上,甚至收到死亡黑函。
這一場學者與業者的對抗,學者拿出調查資料做為論據,業者則直接以更大規模的推案與促銷行動力駁房市將崩盤的說法。究竟孰是孰非,似乎頗難論斷。
這種宣稱已陷入非理性熱潮的說法,我們還有十分新鮮的記憶。前幾年當美國股市狂熱如日中天之際,前任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也曾大聲疾呼,警告美國經濟正處於不理性的榮景。若干時日之後美國股市果然崩盤,證明其所言不虛。台灣房市是否也會步上其後塵,的確不容輕忽。
憂心忡忡的學者甘冒觸犯業者眼前利益的大不韙,硬要直陳房市隱憂,其立場絕不容懷疑;一方面統計數字斑斑在目,並非憑空捏造,另一方面其治學甚嚴,並未涉足相關商業活動,因此獨排眾議,也絕不是為了個人私利。但數字固然會說話,若非經過變造,所透露的訊息也十分客觀;然而如何解讀數字背後的意涵,其中則有複雜的學問。
一般而言,以若干年的時間數列判定市場走向,通常都要假定大環境並無突兀變動,影響市場供求的各項變數也都能維持於正軌,不致突增突減。如果現實環境不符此類假定,則依過去趨勢推斷未來走向,即難免發生與現實脫節的判斷。
就目前的台灣房市而言,包括這些學者在內,都不能否認開放陸資投資不動產為造成市場過熱的重要原因。此一重大變數與兩岸包機直航乃至每日數千名大陸觀光客來台,均為台灣前所未有見,而其中任一,影響之大均非事前可充分估量;則以過去十餘年鎖國狀態下的台灣統計資料所導出的房市變動趨勢,解讀目前台北市房價遽漲的現象,顯然已超出其能力之所及,若據而判斷台北市的房市已泡沫化,即須審慎地做進一步的檢驗。檢驗的重點當在於這些影響房價的新變數,諸如陸資大量來台,其金額將有多少、持續時間長短、未來發展趨勢;或是兩岸直航對選擇居住台灣者會有多大的影響,對商業活動是利是弊、規模如何?或者每年新增百萬大陸觀光客來台觀光購物,其對房地產的直接、間接影響如何,與香港相比,規模會更大或更小等等。
如果這些變數都未能納入原有模型,則一切推估都將失之保守。但這些變數由於過去無從稽考,根本有如捕風捉影,難有實據,也難以納入推估模型。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者只能暫時拋開時間數列模型,以其他方法進行評斷;但如是,其評估的權威也將立與他人拉平,分量自將大減。
不過縱使聳人聽聞的房市將崩盤之說有待查考,但學者的呼籲仍應正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果上述種種新增變數確將使房價大升,政府宜有適當的配套措施。我們立即想到的,就是房價大漲,將使許多薪資所得者、中低收入者更無法負擔居住的成本。有學者就強調,現在連教授都買不起房子了。
教授買不起房子的固不少,但買得起的也甚多,只是可能距鬧區較遠、品質也不如是之高。教授之外,會有更多中低收入者住無其屋。過去我們曾仿新加坡的new town政策,興建大批國民住宅,但數十年來東施效顰,始終未能掌握其精髓,而處處敗筆。當鬧區房價騰貴時,大有為的新政府或正是一展身手,真正興建眾多負擔不重但交通便捷、五臟俱全的new town為許許多多中低收入者解決居住問題的大好時機。
另外,面對任何投機炒作的狂熱,明確而迅速的資訊都是消除不理性因素的重要手段。因而學者主張加速推動市場交易資訊透明化政策,我們也高度支持。唯有資訊透明而健全,讓謠言不攻自破,再加上據此建立更能把握市場走向的分析模型,才有可能大幅度消除房市暴起暴落所造成的衝擊與對中產階級的傷害。這在先進國家都有成例可循,我們自無做不到的道理。何況,一旦這樣的資訊健全,今天飽受詬病的公告地價等等腐朽產物也可走入歷史,讓土地課稅一起步上正軌。
【2008/05/16 經濟日報】

人道與民本:大地震給了兩岸人民對話機會!

人道與民本:大地震給了兩岸人民對話機會!
【聯合報╱社論】
2008.05.16 02:20 am

即將交卸政權的民進黨政府宣布,對四川大地震啟動規模新台幣二十億元的賑災方案;其中包括動用第二預備金七億元,發動公務員捐一日所得,及向社會大眾募款,人道包機亦立即起飛。
此一舉動引來見仁見智的議論,異議包括:為什麼要捐款給飛彈對準台灣的中國?為什麼不以同等標準賑濟緬甸?為什麼竟在下台五天前提出如此誇張的方案?然而,我們要說:就事論事,民進黨政府的此一舉措,是及時且正確的決策。
四川大地震發生在台灣政權交接之際。台灣的賑災活動,由民進黨張俊雄內閣來發動,比由國民黨劉兆玄內閣發動有意義;正如謝長廷捐二十萬元賑災,亦較馬英九捐二十萬元賑災有意義。民進黨政府適時宣布賑災方案,最重大的意義是:給了海峽兩岸進行人道對話的機會。
近年來台灣的政治內鬥與兩岸衝突,使得台灣人對中國大陸的認知趨於複雜;四川震災發生之初,台灣社會似乎有一點不知該如何反應的尷尬。往昔曾有一度,台灣人民稱大陸人民為「同胞」;但是在「去中國化」的政客操作下,味道已漸漸變化;而且,由於兩岸主政者之間的關係時見敵意,竟使兩岸人民之間也出現微妙的芥蒂。如今,四川大地震觸發強烈的人道主題,撥開了政治的敵對與猜疑,使得兩岸當局與兩岸人民有了修補關係的對話題材;而民進黨政府能因應並掌握此一時機,宣布高規格的賑災方案,非但是向對岸表達善意,亦是將台灣人民從近年的兩岸仇恨中釋放出來。至少,現在台灣人民若欲對大陸災民表達同情並給予協助,不必再有是否「政治正確」的困擾。
這場兩岸對話的主題是人道與民本;也許可說是九二一與五一二的對話。當兩岸民眾分別經歷九二一及五一二的地震浩劫,應能共同感知,「安身立命」其實是兩岸人民最根本的共同對話主題;而當兩岸主政者分別面對九二一及五一二的善後難題,亦可共同感知,如何使人民「安身立命」,其實也是兩岸當局最根本的共同對話主題。政治,歸結而言不外即是人道與民本的實踐;兩岸朝野倘皆能珍惜維護人道與民本,自然即可望有互勉互惠的兩岸關係。
災區的悲慘場景猶如人間煉獄,使人們的思維聚焦到「人道」二字,亦使政府的職責回歸至「民本」二字。溫家寶與淚眼孤女的一場對話,「妳倖存活下來,就要好好活下去」「妳放心,政府管妳生活,管妳學習」,說出了孤兒的哀苦,也道出了政府及國家的職責。九二一及五一二震災的啟示是:一個國家,不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都必須從人道出發,從民本做起;而未來的兩岸對話,若亦能以人道及民本(當然也包括民主)為基本架構,就有可能導正彼此的政治思維,發展出一種互勉互惠的兩岸互動關係。例如,中共當局若能從人道、民本及民主的思維切入,則當他們說「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之時,也應多想想「台灣人民的希望」是什麼?
近年來兩岸關係的惡化,最嚴重者尚不只是兩岸主政當局之間的衝突,更遺憾的是兩岸人民也失去了互勉互惠的對話題材。希望如今正在進行的這一場「九二一/五一二」對話,能夠充分釋放兩岸人民原本潛藏或壓抑的善意,再透過民間認知及心態的改善,進而供作兩岸主政者調整改善兩岸總體關係的寶貴資源。也就是說,先讓兩千三百萬人民與十三億人民「對話」,再由兩千三百萬人民與十三億人民共同向兩岸的主政者「傳話」。如此,這場地震即可能也打開了兩岸政治對立的死結,而在人道及民本的基礎上,重新找到了兩岸對話的共同新題材,與兩岸追求的共同新目標。
若問為何台灣會對四川震災及緬甸水災有不同規格及情態的反應?只要看張俊雄宣布將向民間募款十億台幣賑災之前,王永慶等數名企業家的捐款早已超逾此數,即知這是自然如此,也是應當如此,甚至是無人能使之不如此。
我們仍然認為:由張俊雄內閣啟動賑災,比由劉兆玄內閣啟動有意義;謝長廷捐二十萬也比馬英九捐二十萬有意義!
【2008/05/16 聯合報】

難兄難弟

難兄難弟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5.14 02:55 am

「福兮禍之所依」,是老子充滿智慧的名言。今年兩岸都發生了多年難得一遇的福氣,不幸的是,禍事似乎也接踵而至。
中國大陸好不容易爭取到2008年奧運主辦權,舉國歡欣若狂;不僅耗費巨資,聘請國際名家構建別出心裁的場館,令舉世驚艷,而且全國上下卯足全力為奧運宣傳,努力禁菸、降低空汙,還極力提升國民道德禮儀,真做到了不遺餘力、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地步。
好不容易盼到奧運即將登場,天災、人禍卻陸續發生。2月份華中、華南大雪連綿,演成百年一遇的大雪災,數十萬旅客在雪中搶搭火車歸鄉的慘況,如今仍歷歷在目。雪災的災情方才控制,西藏的佛教徒趁奧運吸引全球目光,而中共又投鼠忌器,對任何突發事件都不敢輕舉妄動的黃金時刻,有計畫地發起一波波大規模抗爭行動,將中共逼入死角、進退維谷;雖被迫與達賴喇嘛特使數度對話,危機迄未化解。
除了這些特定地區的突發事件,中國大陸每個角落都已淪入通貨膨脹的魔掌之中,物價上升率高達8%以上,遙遙領先世界各國。由於其中又以糧食、肉品價格升幅最為突出,而且所得分配嚴重惡化,因此即使經濟成長率高達兩位數,勇冠群倫,中低所得者仍受創極深。而經濟成長動能則外受美國經濟疲弱、油價高漲的不利影響,內復有各種突兀的新法規如勞動合同法、企業所得稅法等連袂實施,重擊做為出口主力的加工出口業,今年勢必大受挫折。加上奧運相關建設一一竣工,國內需求到8月曲終人散時將劇烈收縮,今年經濟情勢的確十分險峻,將與通貨膨脹形成夾殺局面,成為近20年順風行船以來最險峻的一次考驗。
就在此時,四川省汶川市的超大地震,近萬人喪生、城鎮成為廢墟,災情無比嚴重。除了大地震的直接損害,對相關地區生產線的嚴重擾亂,災後救濟、重建所需物資、人力,對已陷入嚴重通貨膨脹的中國大陸而言,更如雪上加霜。
方爭得奧運主辦權,準備風風光光大搞一場、大出鋒頭,為其「大國崛起」再添一個註腳的胡溫政府,碰到了20年順境中的最大考驗;如何臨危不亂、從容化解,乃是他們個人也是整個中國大陸所面對的最大挑戰。但從西藏動亂的魯莽處置,乃至無事生非,在加工出口部門刻意挑起勞資衝突、推高加工成本、殺雞取卵的愚蠢作為,我們看不出有多少勝算。中國大陸長年來唯賴經濟的超高速成長,掩蓋許多足以動搖國本的失衡問題。此次如果無法順利化解危機,因而引爆潛伏的動亂因子,後果不堪設想。
海峽的這一邊,也有如難兄難弟。好不容易捱了八年苦日子,送走了鬥爭一流、治國無方的民進黨政權,國內一片歡欣雀躍、雲開日現的喜氣。但新政府520一就任,前朝刻意留置的油、電價定時炸彈即將引爆;由於調幅甚高,而且除了能源之外,全球又處在糧食空前緊張的危機之中,因此全面的通貨膨脹已勢所難免。
但油價馬上十足調漲所導致的通貨膨脹,將連帶讓原本已不高的經濟成長率再往下降一個百分點,成為偏低的3.3%,對薪資所得者與弱勢群體的實質收入必將嚴重侵蝕,造成全面的恐慌不安。然而馬劉政府目前所鼓吹的種種配套如負所得稅、愛台12項建設等等,又都緩不濟急,今年之內不可能看到成效。於是台灣人民望眼欲穿,從322總統大選以來就歡欣期待的榮景,一揭開門面,竟是收入大降、物價猛升的不堪景況,猶不及舊政府所勉強維持的凍漲局面。
困局唯一的救贖,本寄託於預定7月4日實現的大陸觀光客來台與兩岸周末包機直航;但在不工心計的馬總統權謀操弄之下,一個陸委會主委任命硬是壞了一鍋粥;好不容易3月底蕭胡博鰲會談以來建立的兩岸和諧氣氛一朝打破,雙方互信嚴重撕裂,因而人人都在期盼520的總統演說可以挽回賴幸媛所招致的損失。我們相信可以如願以償,只是兩個月的寶貴光陰已白白耗費,從5月底再重新融冰,觀光客與周末包機這兩帖強心劑都不知何時可以見效。若在此時,大陸因重重打擊使其經濟情勢明顯惡化,甚至勾引出其他不幸的意外,一海之隔的台灣必不能逃脫其牽累,則改朝換代的幸事恐怕要增添更多憂慮。
不過,所謂「福兮禍之所依」,原本在警惕得意忘形者知所收歛;如果兩岸領導者能由此得到炯戒,則大事化小、轉禍為福,亦不無可能。  
【2008/05/14 經濟日報】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重新認識台灣的製造業

重新認識台灣的製造業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5.15 02:37 am

行政院主計處於日前發布2006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初步統計結果,提供了近五年來產業變化極豐富資訊。在過去五年間,2001年台灣陷入50年來首度負成長,自2002年國內外景氣開始回溫,尤其2004-06年的三年間全球經濟平均每年成長率,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統計高達5.2%,台灣也恢復到5.1%的成長;顯然各產業都發生變化,而其中以製造業變化最為顯著。茲就工商及服務業普查提供的統計資訊,分析五年來台灣製造業的變化。
製造業如概括劃分為傳統製造業及非傳統製造業,更能展現其五年來的變化。所謂傳統製造業係指民生、化學、金屬機械工業,非傳統製造業則指資訊電子工業,包括電子零組件、電腦、通訊及視聽電子業、光學製品及電子設備製造等,即一般所稱高科技產業。
五年來傳統製造業活力重現。台灣傳統製造業在出口導向政策引導下,自1960年代初期開始至1980年代中期的20多年間快速發展,對整體經濟發展及就業有重大貢獻。但至1980年代後期,由於勞動短缺,工資大幅上升及投資環境的改變,傳統製造業優勢逐漸消滅,業者不得不另覓適當環境,開始移往勞動成本低廉的東南亞及中國大陸生產;尤以1991至2001年的十年間傳統製造業外移速度最快。就歷次工商普查資料觀察,以傳統製造業從業員工而言,1996較1991年減少19.4萬人或9.0%,2001年再較1996年減少21.9萬人或11.1%,可見傳統製造業萎縮之快速。惟這次普查2006年傳統製造業不僅從業員工人數止跌回升,較五年前增加8萬人或4.6%,生產價值更大增62.8%,相較非傳統的高科技產業產值增加70%,毫不遜色。雖傳統製造業從業員工及生產總值占製造業比重持續下降,但降幅較前十年大為減緩,而且分別高占製造業的六成八及六成四,仍然是製造業發展的主軸。
傳統製造業近五年來活力重現,還有下列四大特色:一是傳統製造業勞動生產力大幅提升,五年間增加56%,遠較非傳統製造業增加33%為高,使兩者間的差距大為縮小。二是傳統製造業資本生產力大幅提高,五年間增加41%,而非傳統製造業資本生產力五年來停滯未變,顯示傳統製造業資產運用效率,相對較非傳統製造業大幅提升。三是由於勞動及資本生產力的提升,使其利潤率自五年前的3.2%,2006年倍增至7.7%,與非傳統製造業的7.8%,並駕齊驅,傳統製造業已非微利產業。四是在勞動生產力大幅提升的貢獻下,傳統製造業勞動成本占生產總額的比率大幅下降,自五年前的15%降至11%,與非傳統產業相等。凡此均顯示台灣傳統製造業歷經20多年的淘汰起伏調整,勵精圖志,轉型升級,終於脫胎換骨,不論是持續生存者,或新進入者,多是體質堅強,經得起國內外市場競爭的考驗。
在非傳統製造業的高科技產業方面,在近五年來的發展亦有下列三大特色:一是非傳統製造業的高科技產業,在一般印象應是技術密集或資本密集產業;但這五年來從業員工增加19.1萬人,高占製造業從業員工總增加27萬人的71%,其中又以半導體及影像顯示產業增加16萬人高占總增加人數的60%最為突出,成為製造業創造就業的最大功臣。二是海外生產依賴度大幅提高;五年前非傳統產業海外生產占營業收入的比重才15%,2006年躍升至48%,而且五年來非傳統產業營業收入能大幅成長1.45倍,主要靠海外生產增加貢獻了70%,顯示國內接單海外出貨,已是非傳統產業成長動能的最大來源。三是成為最大吸金產業;近五年來非傳統產業實際運用資產增加4.3兆元,高占製造業運用資金增加額的四分之三,資金運用愈來愈高度集中;而使每一員工資產運用額,非傳統產業相對傳統產業大幅增加,2006年幾達後者兩倍。但其勞動生產力與傳統產業比較,五年前還高出41%,2006年降至20%;顯現非傳統產業資產運用效率,相對傳統產業每下愈況,這應是台灣高科技產業的最大隱憂,不能忽視。
就工商普查資料觀察,五年來整體製造業發展,表現相當優異;不過除就業增加非傳統產業優於傳統產業外,不論生產的增加、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資金運用效率的提升,傳統產業均優於非傳統產業。但五年來製造業增加投入人力中的71%,增加投入資金中的四分之三,所投入的高科技產業,其表現反不如傳統產業,是否什麼地方出了問題,期望新政府上任後,能深入檢討,謀求改進之道,否則對未來長期發展不利。
【2008/05/15 經濟日報】

聯合筆記》大國的真正崛起

聯合筆記》大國的真正崛起
【聯合報╱楊湘鈞】
2008.05.15 02:37 am

大陸四川強震,死亡人數已超過萬人,對即將透過北京奧運向世人宣告崛起的中國來說,恐將是一個比西藏問題更為棘手的考驗。但換個角度來看,在北京奧運前發生如此巨變,又何嘗不是檢驗中國是否真正崛起的絕佳試劑。
中共總理溫家寶在第一時間展現的「關懷災民、救人為先」的言行,以及官方迄今似未見嚴審嚴管的新聞傳播,相較於胡錦濤面對西藏問題時的強悍及媒體封鎖,無疑一新國際耳目。但中國迄未同意讓包括台灣在內的專業救難隊進駐災區,卻又讓人不解:難道動員再多解放軍,就能代表中國的崛起?
任一國家發生超大型災難,國力必然遭受重創;但透過救災,卻可充分展現其國力。或許這正是中共領導人當前的思考邏輯,何況中國有源源不絕、服從性強的解放軍全力進駐,又何必欠他國人情?若果真如此,就顯示其人道思考的「軟國力」,仍與先進國家有相當差距。
見諸以往國際上許多超大型災難,像旱災、寒害,通常最欠缺的是物資,救援人命並不困難,各國多可自行解決。但地震卻是相當特別的天災,受難者多半需要專業的救援,絕不是比人多、設備多即足。
以台灣九二一地震為例,受地震侵害的地方遠比這次四川強震小,死亡人數也僅有兩千多人;何況,台灣基礎建設與救援體系遠比大陸偏遠地方強。但一個九二一,卻嚴重暴露出台灣地震救難的缺失與不足。如果當時台灣領導人悍然拒絕國外專業救難團隊進駐,就算再怎麼跋山涉水看災區,恐怕仍難逃被人民砲轟。
天大地大,都沒有「把握每一個可能的救命機會」來得大。中國要真正崛起,北京領導人不能忘記,在展現各項看得見的國力之時,也要讓自己的人性思考跟著崛起。亦即,要充分運用人民賦與的權力,將各種可能的救災資源用於人民;否則,仍只算是一場比緬甸軍政府來得好看些的包裝秀。
【2008/05/15 聯合報】

迷糊得意外

徵文/驚喜》迷糊得意外

由於爸爸是靠出賣勞力來養活一家七口的,所以我自幼就過著與手足衣服輪流穿、食物互相搶的困苦生活。

為了體恤父母的辛勞,我高中時選擇半工半讀,每個月微薄的薪水都交給媽媽,她則給我一些零用。我奉行能吃廉價土司就不吃麵、能走路就不搭車的極簡生活,每個月硬是摳出一、兩百元,藏在衣櫥的衣服口袋裡。

畢業後我進入職場,有一天鄰居問我高中制服可否送給她的小孩,我爽快答應。隔天,鄰居卻告知,我的衣服口袋裡有四千元。我睜大眼:「哇,四千元耶。」我這才想起自己的迷糊,也很驚喜重獲這筆「意外」之財。

我當下決定第一次「大方」,於是請全家人看電影、上館子。家人酒足飯飽之際,還故意揶揄我:「小氣鬼,想通了。」我不但不生氣,還為自己偷偷存私房錢的功力感到自豪。

有了這回經驗,兄姊以後不時嚷嚷,要我再摸摸衣服的口袋,說不定又有二度驚喜喔。

【2008/05/15 聯合報】

從四川地震談中國崛起

從四川地震談中國崛起
【聯合報╱社論】
2008.05.14 02:55 am

無人知道地震何時發生,亦無人知道地震何處發生。例如,倘若此次四川大地震發生在半夜,不上班、不上課,死傷或許就不會如此慘重;再如,倘若此次地震的震央向東移幾百公里,三峽大壩親身面臨考驗,誰知後果如何?
談論一國的興衰,有國勢或國運之說。人事的努力與否,固然影響一國興衰;難知的世局變幻與莫測的大自然滄桑也能左右一國的起落。正當中國上下沉溺在迎接北京奧運的喜慶氛圍中,誰能料到西藏出事而致聖火一路遭到杯葛,誰又料到四川會發生如此災情慘重的大地震。
在中國「和平崛起」的進程中,不但雪災、地震非人力所能控制,連西藏是否出事亦不隨主政者的意志為轉移。因此,在具有「中國崛起」象徵意義的北京奧運即將開幕之際,發生了西藏事件與四川地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反差,格外令人震撼,亦格外啟人深思。
「大災難」往往最能反映社會的承受力與政府的應變力。紐奧良卡翠納颶風,與孟加拉水患的場景,災民的形貌,政府的動作,皆會給人留下不同的印象。如今,電視螢幕上不斷出現此次四川震災與唐山大地震的對照,分別是規模七點九及七點八的強震,但相距三十二年的景觀卻是大相逕庭。此次四川震災中的中國大陸,已經脫離了「唐山大地震時代」,亦與最近緬甸水災的景象不同。可見,任何國家皆不免遭逢天災地變,但其承受力及應變力則反映了災前積蓄的國力。
就此而言,唐山大地震完全封鎖了災情,而遲至三年後始發布死難二十四萬人的官方統計;與今日將災情呈現在電視上,隨時發表死傷統計相較,自是不可同日而語。從封鎖唐山大地震消息,到公開處理四川地震,呈現出中國的變化。
西藏事件對北京政權則相對棘手。地震的災情可以用統計數字呈現,西藏的社會裂痕卻無法丈量;嘗試開放境外媒體進入西藏,卻換來喇嘛公開向記者吐槽。倘若將中國開放震災資訊視為願意接受內外議論的考驗,則西藏事務之始終難以言說,卻顯示了尚未覓得能夠說服內外的解決方案。西藏事件的資訊管制,猶如唐山地震的處理方法;四川地震的資訊公開,則顯示民間的承受力與政府的應變力已達相當規格。準此以論,中共政權現行的種種政治控制,使得政府與民間皆受束縛綑綁,在未來「中國崛起」的道路上,恐須逐一加以解放。
華麗的奧運,未必是國家崛起的指標。世人對北京奧運場館如鳥巢及水立方等皆表讚嘆,但這卻不能化解有些國際輿論對西藏事件及人權問題的關切;相對而言,中共政權不能阻止地震發生,但處理震災的態度、方法與效率,卻是世人從災難中評量北京政府的指標。
二○○八年將是中國大陸刻骨銘心的一年。原以為北京奧運可使二○○八年成為「中國崛起」的紀元碑誌,誰料到竟有雪災、西藏事件及四川大地震接踵而至;北京當局如何解讀這個對比強烈的歷史弔詭,勢將影響「崛起之路」的前程。顯然,北京奧運尚難支撐「中國崛起」這面大旗,中共政權若無更高遠細膩的追求,恐怕難以實現此一夢想。
沿著一路遭受杯葛的奧運聖火路徑,探索震災區斷垣殘壁中發出的待援聲息;北京政府此時應當潛心觀察,仔細諦聽,深切回味這二○○八年刻骨銘心的歷史啟示!
【2008/05/14 聯合報】

台灣尤努斯 温世仁以網路助農民脫貧

溫情小語
台灣尤努斯 温世仁以網路助農民脫貧
採訪撰文= 記者黃鈴翔、梁家銘/台北報導 ● 東森新聞報 2006-12-11

同樣是助人,已故的英業達副董事長温世仁,生前曾說,捐錢是最不負責任的救濟方式,給魚吃不如教導釣魚的方式,因此科技起家的温世仁,在台灣以網路推廣台灣觀光,促進經濟發展,在大陸則推展千鄉萬才計畫,要以網路幫助八億農民脫離貧困。

荒煙漫漫黃土飛揚,靠天吃飯農作為主的中國貧苦大西部甘肅黃羊川,就是身價百億的英業達副董事長温世仁生前救濟貧苦的第一個據點,蓋教室捐電腦拉網路,中國的八億農民要靠這個新科技掙脫宿命迎向世界。

温世仁以網路在大陸興學,希望透過教育協助脫貧,而温世仁超過半百歲月的人生體驗趨勢科技預言,温世仁全出書成冊分享經驗,如今已經捐出超過五千本書給台灣偏遠地區中小學,花了數十億大方投身作公益,但温世仁對自己卻是節儉得可以,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鈞表示,温世仁每次來找他都坐計程車,西裝就這麼兩套而已。

曾經說出買豪宅不如蓋教室,50歲以後不當企業家,温世仁留下了豐厚的遺產,在經濟的弱勢角落一點一滴的成長,即便在他過世之後,
他的精神依舊不死典範猶存。

孕婦卡瓦礫50小時 成功救出

孕婦卡瓦礫50小時 成功救出

更新日期:2008/05/15 06:59

眼 前的大樓已經嚴重扭曲變形,怪手把救難人員送到二樓高的地方,他們七手八腳,把這名現年34歲的孕婦一吋、一吋慢慢拖出來。救難人員激動,旁觀者也鼓掌叫 好。這名懷孕已經八個月的婦人,卡在瓦礫堆五十多個小時,結果被送上救護車之前,又是一翻折騰。在哀鴻遍野的災情中,看到有人生還,並且母子均安,令現場 救難人員精神為之一振。民視新聞 綜合報導

讓溫世仁精神 重現四川

讓溫世仁精神 重現四川

中國大陸四川省發生大地震,災情慘重。台灣民間社會和宗教團體都準備投入協助救災的行列。相較於民間社會自發性的救援行動,陸委會與海基會的作為略顯消極保守。

過去兩岸之間不論政治關係的起伏,彼此對於對岸發生重大災情都會表達人道關懷之意或採取救援行動,形成兩岸互動關係上的慣例。猶記得一九九九年南投發生九 二一大地震,大陸發動募款捐輸台灣;如今看到中國大陸發生如此慘重災情,政府與民間應該不分藍綠,發揮台灣人「聞聲救苦」的精神,積極進行人道救援。慈濟 經驗與溫世仁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道精神是化解兩岸對立、贏得真心尊重的最佳良方。

此次震央汶川縣是屬於西部偏遠落後地區,基本生活條件艱困,經此重大震災,勢必造成許多無家可歸的孤兒與學童。個人建議朝野應整合民間善心資源,對這些弱勢中的弱勢兒童進行長期認養計畫,讓溫世仁精神在四川重現。

馬蕭新政府未來「拚經濟」能否成功的重要關鍵在兩岸開放,包括三通直航、開放陸客觀光、金融登陸、簽訂綜合經濟合作協議等等,莫不需要北京的配合。胡錦濤 在四月十二日博鰲論壇,對於台灣需求釋出了善意;現在,台灣未來最大的經貿合作夥伴遇到災難,該是我們以人道救援釋出台灣善意的時候!

林鉉修/退休教師(嘉義市)

中國四川大地震造成無數人死傷,不分藍綠皆呼籲要人道救援,而搜救隊也整裝待發。我國有很多人前往四川旅遊、經商,甚至也有國人在地震中罹難、受傷。目前 整個世界如地球村,台灣不能置身於外。救人如救火,不能稍有遲疑,我國緊急的人道救援很迫切,國人亦應慷慨解囊,稍減災民的苦難與災傷,兩岸如手足,救災 不可輕慢。

鄧鴻源/教師(北縣淡水)

中國的強烈地震,死傷慘重,實在令人同情,吾人應以同胞愛給予救援。

兩岸應拋開意識形態與政治歧異,全力協助中國救災以爭取大陸民心。大陸台商應發揮人溺己溺精神,就近提供人力物力協助救災;台灣也不應落人後,即刻派遣專業救難隊前往協助搜救。

此次中國地震規模空前,傷亡可想而知,吾人應居安思危,平時就該實施演習,而家庭與個人也應隨時準備急救箱以備不時之需。

【2008/05/14 聯合報】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官员财产申报是不是“反腐灵丹”?

官员财产申报是不是“反腐灵丹”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5月1日正式实施,有媒体调查显示,公众最希望政府公开的信息是“官员财产状况”,持此愿望者的比例达77.5%。

广州日报发表郭之纯的文章:官 员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的推而不行、屡屡搁浅,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极有可能形成“劣币驱逐”效应。如果制度一直处于“摸索”之中而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侥幸心理势必越来越严重――更严重的是,他们或还会对反腐败的决心和信心产生怀疑,对各种法律规则不以为然,产生轻蔑感――此为“劣币效应”之一。在某些 地方的官场“腐败小气候”下,坚持原则的廉洁官员,很可能会被边缘化――此为“劣币效应”之二。面对不透明的官员财产,公众最多的选择只会是“表示怀 疑”。而制度迟迟落不到实处,更会加重公众的疑虑――此为“劣币效应”之三。越来越多的官员腐败案例反复证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已经成为贪官污吏的 “免死牌”。多发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怪相,正是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不能落实的产物。

打击"高考移民"背后的公平困惑

打击"高考移民"背后的公平困惑 2005年10月13日13:28 北京娛樂信報
  
10月12日《北京娱乐信报》报导,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发文打击高考移民,高考移民一经查实,取消其考试或录取资格,已经入学的应取消其学籍。

  各地录取分数线的巨大差异让高考移民趋之若鹜,这并不令人奇怪。其最具有戏剧性也最有代表性的代表当为湖北籍考生李洋:他在高考中成为海南省理科状元,并有望被清华大学录取,但随后又因为在海南就读未满两年,失去了被内地大学录取的资格,最后却又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并获得44万港元的状元奖学金。

  李洋的幸运不可能在高考移民们身上复制。更多的“李洋”们,选择高考移民这条路,就开始了人生的一场豪赌:要么瞒天过海顺利通过高考和录取,要么身份曝光失去高考和录取的资格。当教育公平竟要考生们通过类似移民的赌博手法去实现时,这是一个怎样的大悲哀?

  也许在教育部看来,高考移民钻了现有制度的空子,不仅是对所谓“高考权威”的挑战,对迁入地的考生们来说也是一种不公,所以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举起打击的大棒。但事实上,有空子可钻,就证明现有的高考制度本身有其不合理性,这种不合理性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和“一考定终身”。在这样的怪现状之下,蒙受不公的不仅是那些高考移民迁入地的考生们,也有费尽心机并承担着巨大风险的高考移民们。要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平,根子不在于你打击了多少只是冒险寻求次公平的高考移民,而是应该在制度上保障所有的考生都能通过平等的途径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遗憾的是,面对高考移民折射出的高考制度不公现象,教育部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完善高考考核体系、均衡地方教育资源等正道入手,从制度上消除产生不公的根源,而是采用了一种粗暴的打压手段,“巧妙”地回避了自身的管理责任。这是高考移民们的悲剧,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没有一个制度是天然完善的,制度的不完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修正制度缺陷的诚意和决心。高考如何通过制度改良来实现最大程度的公正,不仅关乎千万考生的命运,也关系到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
本报评论员墨冰

劉憶如:讓台灣價值浮現

劉憶如:讓台灣價值浮現
【聯合報╱記者陸倩瑤、許玉君/記錄 整理】
2008.05.13 02:40 am

劉憶如認為,台灣不能關起門來解決國內的通膨問題。尤其要善用新政府上台後,兩岸市場題材在這波國際資金大移動潮,深具吸引力的契機,讓台灣價值浮現。本報資料照片
衰退或成長》全球經濟有分歧
新政府上任所面臨的物價或景氣問題,已不是台灣自己的事了,油價漲勢也演變為長期的結構性問題。
IMF(國際貨幣基金會)發現全球經濟發展似乎有「分歧」(decoupling)現象,這種現象可能導致全球一起陷入衰退的惡性循環。
IMF把各國分兩大群組,一是包括歐美日等國的「先進經濟體」,另一個是以大陸、印度為首,涵括台灣、香港在內的「新興開發中市場」。前者經濟成長陷入停滯或衰退,今年經濟成長率平均只有百分之一點三;後者卻欣欣向榮,經濟成長率高達百分之六點七。
歐美等國因油價上漲引發通膨或衰退,能源需求降低,原本應可抑制油價;但大陸或印度等國經濟持續擴張,能源需求不減,反而產生助漲效果,打破石油市場「以價制量」定律。一旦形成惡性循環,不管是先進經濟體或新興開發中市場,最後都會一起被拖下水。
景氣與通膨》不應關起門解決
景氣與通膨糾結在一起,成為全球性的經濟問題,不僅是某一地區或國家的難題。
IMF呼籲各國政府政策一致,必要時應採取降溫手段,犧牲少部分的經濟利益使全球經濟健全發展;台灣是國際社會的一員,新政府不能、也不應關起門來解決國內的通膨問題。
主計處統計,今年一至四月的進口物價年增率如以美元計算分別是百分之十八、十九、廿一與廿,新台幣計算分別為百分之十七、十四、十二與十。
以新台幣計算的物價漲幅顯然較低,原因在於今年二月開始,由於外資大量匯入,導致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明顯上漲,新台幣升值效果使得進口商品變得相對便宜。
央行少干預》外匯政策宜順勢
台灣高度依賴進口物資是不爭的事實,這波物價漲勢山雨欲來也難以避免。值得慶幸的是,拜兩岸關係緩和之賜,台灣成為國際資金眼中另一個具投資潛力的市場,我希望央行未來儘量減少干預,順勢而為,適度反映新台幣價值,透過匯市機制減緩物價壓力。
台灣近幾年出口結構改變,美國市場雖然仍是我們最大的出口國,不過重心已逐漸移往亞太市場,尤其是大陸與香港。
在當前國庫空虛,全球通膨與景氣衰退危機四伏下,新政府最重要的課題恐怕不是再造經濟奇蹟,而是想辦法讓台灣價值浮現。如能妥善處理兩岸關係,政府不用靠大規模投資或支出,只要透過股市或資本市場,也能充分反映台灣資產價值,創造出財富效果。
過去幾年,台灣每年平均約百分之四的經濟成長率幾乎全仰賴出口,「消費」本應扮演景氣成長的主要推手,卻始終低迷不振。更糟的是,我們的出口成長一面倒地集中在大陸與香港兩地,扭曲的經濟結構,讓台灣陷入困境。
新政府拚經濟應回歸正道:經濟成長主要動力應源自於民間消費意願提高,而不是仰賴出口來拉抬。過去八年,由於扁政府錯誤的兩岸政策,不但扼殺經濟發展空間,許多台灣優質企業價值也被低估,獲利能力與股價不成比例。
馬英九當選總統後,兩岸關係解凍露出曙光,連帶台灣市場吸引力倍增,成為這波國際資金大移動潮中深具「題材」的市場之一。
新政府只要能將浮濫資金有效引導到資本市場或其他資產上,應可舒緩通膨物價壓力;不過目前似乎還沒這種問題。
外匯政策以「順勢」最好。許多研究與實際案例都驗證,干預、抵擋匯率走勢,不僅無效而且有副作用。不過所謂「順勢」並不是什麼都不管,新政府應該把握台幣升值、民間購買力增強的契機,提升整體競爭力,導引國內經濟進入良性循環。
但多數外資畢竟帶有「熱錢」性質,滯留時間不會太久,政府引導資金進入的同時,也應避免「火上加油」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否則恐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油電價調漲》要照顧弱勢族群
新政府五二○後將調漲油電價,因應的配套措施如計程車、大眾運輸業者補助等,似乎過度偏重舒緩「油」價衝擊。事實上,油價上漲勢必帶動整體物價上漲,包括水、電、瓦斯、民生日用品等都會動,低收入民眾感受到物價痛苦超乎預期。
因此我建議新政府配套措施應更周詳,適用的範圍與對象應更擴大。反映油價的同時,也要照顧弱勢經濟族群,讓每個人都有飯吃。
另外,我再提出兩個觀點,一是這波全球的通膨危機,不只是能源問題,糧食不足的問題也浮上檯面。美國部分大賣場已開始限制「每人一次只能買兩包米」限制,可見得在美國人心中糧荒多嚴重!
農村多凋零》農業檢討馬上做
台灣不僅農業技術發達,也有很多耕地,但由於農業政策不當,多數農村已凋零破產。新政府不只要解決通膨問題,同時必須立即檢討農業政策、審視國土規畫與農地等問題,未雨綢繆面對來勢洶洶的糧食危機。
此外,為了抑制通膨(物價),央行極可能適度調升利率,連帶造成百萬銀行房貸族經濟壓力,數千億元的房貸形成另一金融隱憂。
【2008/05/13 聯合報】

從地震看中國的變與不變

從地震看中國的變與不變
【聯合晚報╱社論】
2008.05.13 02:32 pm

震央在四川的這場規模7.8的強烈地震,死亡人數已超過萬人,很可能還會繼續增加,災情僅次於三十年前的唐山大地震。這地震,讓北京當局繃緊神經,總理溫家寶趕赴四川坐鎮指揮,可見不敢掉以輕心。
自然災難,人們只能祈禱它不發生,卻不能讓它不發生。一個國家機制的運作良莠程度,決定了因應天災的效率。三十年前唐山大地震,中國仍處於改革開放的前夜,外界僅能憑有限的資訊去「猜測」災情,官方遲至三年後才對外公布死傷人數與災情損失。那是一個資訊封閉、威權體制的社會無效能之寫照。
三十年後的今天,中國雖仍屬共產黨一黨統治,不過改革開放程度不能同日而語。以四川大地震第一時間揭露的資訊為例,外電幾乎都掌握了大致的狀況,照片與電視報導快速呈現於世人面前,北京當局也在極短時間內對外發布災情與救災指示。足見三十年前三十年後,中國大陸的政經社會體質,確實起了很大變化。
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必然要走的路,亦即,必須相對揭露諸多現實資訊,以便讓國際社會在能瞭解實情的前提下,決定該不該進入中國,進行不管是投資或援助。尤其中國正積極籌備奧運,既然要讓國際媒體傳遞中國各地迎接奧運的準備情況,相對應地,也等於讓中國要去接受各國際媒體的「有色眼鏡」,去解讀他們眼中的中國社會。這就迫使中共必須在「欲迎還拒」或「不得不然」之間做出選擇。中共在最近的西藏事件所顯現出的「蠻橫」,讓奧運光芒打折扣,就屬負面的表現。
但四川大地震則性質不同,既屬天災而非人禍,中共自然不必重蹈三十年前唐山大地震時官方的閉鎖態度,亦顯然記取了近日緬甸軍政府處理颶風災情的顢頇與無能的教訓。中共第一時間採取了較符合現代國家處理災情的合理反應,對災區民眾與國際救援團體開了大門。
中共官方有此「現代化」的覺悟,台灣也不該再拘泥「反共」思維。對天然災難施予人道救援,是地球村成員的基本義務,也是台灣向大陸人民表達協助善意的重要機會。我們自己曾在九二一地震後感受國際救援的溫暖,這是回饋的時候了。
【2008/05/13 聯合晚報】

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北京鴨子划水 上海捨我其誰

新聞眼》北京鴨子划水 上海捨我其誰
【聯合報╱記者 林琮盛】

2008.05.10 02:56 am


北京、上海爭奪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已久!本月六日,北京官方搶在上海陸家嘴論壇前夕宣布,北京將建設成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昨天,上海則廣邀世界各地金融巨擘為其金融中心地位背書,一副捨我其誰的雄心壯志!

早先,北京的城市定位一直迴避「金融中心」的字眼,而專注於「國家首都、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發展特色,以防被外界解讀為,挑戰上海、深圳金融版圖的企圖。

不過這種隱諱的局面,在北京提出「金融中心」目標後,擺明要和滬、深兩城,競逐中國金融重鎮的角色。至少北京希望能仿效美國,一個國家能並存多個金融中心,而不讓單一城市壟斷金融資源。

對北京而言,發展金融中心的自信在於,其「一行三會」(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監管機構和金融總部的聚集優勢,是上海所不及的;再者,北京擁有第一手的即時政策訊息,亦是其更有作為的利基。

但與上海的金融環境相比,北京的劣勢是缺乏全國性的政策支持,產業鍊和腹地也不若上海完整。尤其在金融市場的潛在動能上,上海更擁有龐大資源。上海貨幣市場年交易額達四十兆人民幣,是中國的集資中心、上海的金融機構資產總額,占中國金融機構資產總額比重的一成。

在融資管道、市場成熟度和體制方面,上海證券市場更具備首屈一指的地位,讓其建設成國際中心的條件更加豐沛。

為了不讓京滬因競爭金融中心,而導致國家資源分散,中共國家信息中心官員不得不跳出叮嚀,中國不應有兩個國際級金融中心,只有一個能勝出。看來,在城市競爭的格局下,中國金融板塊的走向,仍充滿變數。

【2008/05/10 聯合報】

"空吸"变"辐射",首都的历史性担当

"空吸"变"辐射",首都的历史性担当
2008年05月09日 11:08:48  来源:新京报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海平5月7日表示,在北京筹备2008年奥运和北京治理提升环境的过程中,北京周边省市的支持作用难以估价。今后,北京市对于周边省市的补偿会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实。(5月8日新华网)

早在2006年,北京社科院的《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就指出,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其快速发展带动了相邻的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快速发展,相比之下,北京对天津和河北的辐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在很多时候是聚集效应大于辐射效应,形成了 “空吸现象”和“孤岛效应”,即人才、资源逐渐向北京集中,在“环京津贫困带”形成了272.6万贫困人口。有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初期,环京津地区与京津二市的远郊区县基本处于同等发展水平,但2001年,环京津贫困带24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仅分别为京津远郊区县的 1/3、1/4和1/10。

北京的“空吸现象”和“孤岛效应”不仅妨碍周边地区居民的发展权利,也使首都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大大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还制约着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携手共进的道路其实并不遥远,有时遥远的却是咫尺天涯的心。北京市发改委官员的此番表态,显示出在心态上已经初步有了与兄弟省市“天下一家”的味道,至于具体的“天堑变通途”渠道,其实可以不断地想,不断地做,不断地发现、改进和完善:

建立完善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一方面确定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内容,包括水资源使用权损失补偿政策、限制传统工业发展权益损失补偿政策、生态工程管护费用补偿政策等特殊的资源环境保护损失补偿政策。可以借鉴浙江义乌的水权交易形式,及早建立水资源的互利机制,并以法制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

加大对周边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力度,在农业、环保、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专项补助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尤其是北京、天津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达的优势,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市属大学教育资源,都可以在传统的“输血型”补偿之外,以人才培养为契机,建立全新的“造血型”周边地区补偿机制。

相应的“造血型”补偿机制,还可以通过优先合理利用周边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并且促进他们的自由迁移来实现。京津中心城市可以出台有关政策,协调各企业事业单位,广泛接纳贫困地区的农民到企业打工,并保持相对稳定。即使户籍政策还不能全面放开,也可以优先对这些地区的民众开放。

平衡地区差距,归根结底是要平衡不同地区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和发展差距,而人的自由流动,则是用市场化手段平衡这个差距的根本道路,比通过政府间转移支付效率更高、作用更明显。不仅节约政府直接投入,而且大大增强自由流动人口的自身“造血”功能;通过“人退、自然进”的办法,又减少了京津地区生态功能区的人口负荷,直接促进生态恢复和改善。

此外,京津中心城市也应该向上海学习,着力帮助解决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瓶颈问题,为城市群的崛起奠定基础,也为中心城市缓解人口压力和未来全面放开户籍制度奠定基础。
从“空吸”到“辐射”,这是在中外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城市化浪潮背景下,京津冀城市群崛起的新机遇。北京、天津等中心发达城市的历史性担当,将会使自己的未来收获远大于付出。(社论)

当博士帽与官帽齐飞

当博士帽与官帽齐飞
2008年05月10日 08:52:5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前,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不少用人单位对博士学位盲目崇拜,是否拥有博士学位往往成为提升的先决条件或有利因素,直接导致一些官员对博士学位趋之若鹜。(中国新闻网5月8日)

按理说,一个学富五车的官员肯定要比一个不学无术的官员要好得多,更何况,现阶段我国官员的学历水平整体仍然偏低。因此,官员多学点知识,把学历提高点,这和执政党所提出来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凡事都是过犹不及。如果把学历当成一个僵化的硬指标,进而发展成为一块仕途上的“敲门砖”,那么,由此所产生的“官员学习热潮”也好,“知识型高官大量涌出”也好,实质上都只不过是博士教育功利化背后的某种虚假繁荣而已。

笔者认为,当前出现“博士学位成升官指标”现象,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才行,若放任下去,很有可能酿出三大恶果。

恶果一:学历腐败。有很多贪官,在他们落马之后,人们都会发现,原来他们无一例外皆是“高学历崇拜者”。对于这些平日里公务繁忙,且知识基础不是很牢固的官员来说,让他们静下心来到教室上几节课,到图书馆看几本书,然后再挤出时间来好好写几篇论文,这几乎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为了拿到学位,他们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派下属去教室应卯听课,花大价钱请人代写论文,甚至乎,直接向老师攻关,要其在答辩时高抬贵手。更为恶劣的是,有的官员在读博期间,不仅用公家的钱交学费,而且其用来进行利益交换的开销,也是由纳税人来买单的。有迹象表明,伴随着大量官员进入高校在职深造,学历腐败正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腐败形式。

恶果二:教育贬值。在“博士学位成升官指标”的背景之下,自然会有大量旨在 “镀金”和“混学历”的官员通过各式各样的途径进入博士队伍,无形之中就使得我们本已开始贬值的博士教育变得越来越名不副实。以前,博士教育是真正注重质量的精英教育,一个博导最多带一两个博士生,可如今,一个博导除了要带几个甚至十几个博士生,有时还要带若干硕士生,博士教育正滑向“重量不重质”的边缘。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高官、老总级别的博士生进入高校以后,使得高校学风越发浮躁、功利,博士毕业生水平已远不如前。

恶果三:资源浪费。博士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为了培养出真正符合国家建设要求的高级人才,每个国家都会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的公共资源。然而。唯有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这些公共资源才能物尽所用,不至于被浪费,可如今,大量的官员和老总通过一些不公正的途径和方式进入博士生队伍,并取得学位,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亦是一种明显的社会不公。

可见,“博士学位成升职指标”与经济领域中的“唯GDP论”一样,都有可能滋生出扭曲的政绩观和人才观,不符合科学的人才培养和提拔规律,必须着力纠正。提拔干部,要以能力和德行为重,而不是以虚高的学历为重;培育干部,鼓励干部进修,亦要与工作实际和公众的要求相一致,不能片面求高,盲目攀比。(莫言锋)

高新科技承載改革能量

高新科技承載改革能量

《亞洲週刊》二十二卷 十九期 (2008-05-18)

電腦和高新科技的發展,冥冥中和中華民族的歷史感連繫一起,微妙地承載著改革的能量。

高新科技是兩岸之間的一種奇異的共同語言。在那些日新月異的程式和技術創新中,隱藏著改變兩岸命運的秘密元素。

不管政治上有多少分歧,兩岸都在高新科技的統一標準中,找到超越分歧的動力,贏得更高層次的滿足感,打破西方壟斷。台灣是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地,也有很多高科技產品傲視全球,而中國是全球網民最多、電腦市場最大的國度。兩者結合就會產生很多大家沒想到的化學效應。

這種化學效應就是互相交叉滲透、影響的功能。台灣高科技能不斷突破,就是靠大陸的龐大市場,也善用大陸的廉價勞工和高檔人才,才可在全球高科技排行榜中位列前茅。

其實兩岸民間社會對電腦的高度重視,潛意識中有一種絕不落人後的強烈情懷,瞭解這場資訊革命的重要性。兩百多年前,中華民族和工業革命擦肩而過,也因此走向了衰敗和屈辱的道路,不但失去了和西方同時崛起的機會,並且陷入了內亂和痛苦的漩渦中。

因而電腦和高新科技的發展,冥冥中就和中華民族的歷史感連繫在一起。中國人再也不能落後了,而電腦竟也微妙地承載著改革的能量,推動全球華人社會的發展。在高新科技世界中,華人的人才輩出,不僅是遍佈北美的大學電腦系和研究機構,也出現了很多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像雅虎的創辦人楊致遠、谷歌的大中華地區主管李開復、YouTube的創辦人陳士駿、阿里巴巴的創辦人馬雲等,都是全球化年代的領航人物。

事實上,互聯網成為了中國大陸改革的支點。當現實社會的言論自由受到限制的時候,當政治改革嚴重滯後的時候,網上的自由和改革的呼聲就成為一種時代的救贖,撫慰了多少的心靈,也喚發了一種社會改革的巨大力量,讓網內改變了網外的命運。如果沒有網民的沸騰和手機短信的動員,廈門PX化工廠的項目就會強行興建;如果沒有網上遍地開花的報導,重慶的釘子戶事件就不會善了;如果沒有全國網民的人肉搜索,山西黑磚窰的奴工就不會被救出來。多少中國的老百姓,每天就在電腦的螢屏前,目擊那些驚天動地的社會變革,並且還可以即時參與其間,網內網外,渾然一體,成為一個獨特的氣場。

這也是影響兩岸的氣場。一個越來越進步的中國大陸,也會帶來一個越來越有希望的台灣。今日的高科技帶來了對未來的高期望,也帶來了兩岸的全新願景。

美国衰落未必是件好事

美国衰落未必是件好事
2008年05月11日 09:44:52  来源:广州日报

美国衰落,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每当美国外交受挫或国内经济出现问题,总会招来有关美国衰落的一场大辩论。人们对这个话题的浓厚兴趣凸显了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无论其兴其衰,都牵动着国际社会的每一根神经。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催生了系统化、学术化的“美国衰落论”,其代表人物就是哈佛大学的亨廷顿和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此之后,1973年爆发的世界性石油危机,曾令世界兴起美国“经济步入更年期”、“领导地位丧失”的论调。1987年,保罗·肯尼迪的名著《大国的兴衰》面世后,再次掀起了“美国衰落论”的狂潮。但几年后海湾战争的大胜,使美国步入“单极” 的极盛点,不仅令肯尼迪的预言破产,还使“美国文明主导论”甚嚣尘上。这一次,扎卡里亚的文章再次让美国衰落这一话题为大家所关注。

现在,美国衰落的迹象确实很明显,到了今天,美国的衰落似乎再也不是杞人忧天,打破美国霸权的神话成为可能。伊拉克战争已经过去五年:在外,美国身陷伊拉克;在内,次级房贷危机预示着美国经济可能走低,美元的“跌跌不休”更是令人们产生了“美国会随着美元一起贬值”的担忧。对美国霸权极其敏感而又忧心的分析人士又开始寻找美国衰落的蛛丝马迹: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和道德感召力下降了,美式民主吸引力下降了,美国引以为豪的“软实力”下降了。

毋庸置疑,期待着美国衰落的人并不在少数。对厌恶美国的人来说,美国是霸权的代名词。当“9·11”事件发生时,他们“弹冠相庆”,认定这就是美国国运结束的开始——他们希望美国的国运结束得更迅速、更猛烈、更彻底。这样的想法不无理由。美国随意出兵推翻主权国家的政府。无论萨达姆政权曾经做过什么,世人都相信,在两年前的那个春天,它并不对美国构成迫在眉睫的威胁;即使是对当年曾亲手打造的联合国,当今的美国政府也可无所顾忌,而将自己完全凌驾于其之上,时常试图将其架空。

美国现在是否陷入衰落,还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很多人认为,美国在历史上也曾经遭到多次重大挫折。比如,美国在越战中阵亡5.8万官兵,相当于伊战的16倍。法国抵制美国文化已近一个世纪。但美国仍然是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美国的黏性实力依然属于世界领先,比如美国在教育、科技和创新方面一马当先,拔得头筹;比如美国文化和社会有吸引力,即便在“9·11” 事件后,美国也仍然是外国留学生最热衷去求学的目的国,美国仍然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当然,美国还有世界上无可匹敌的军事实力。

让我们暂且搁置美国是否陷入衰退的争议。就我们所处的时代而言,在相互依存的现实背景下,美国的衰落并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对中国来说,政治、经济、金融等方面的相互依赖,早已使中美两国成为“一荣共荣,一损俱损”的战略伙伴。这在金融领域最为明显:中国持有的近万亿美元的美元储备。美国无法消化中国经济衰退的后果,同样,中国也不能承受美国过快衰落带来的混乱。

如果说美国衰弱后的国际秩序转型为新两极或多极结构,那么,且不谈中国是否有能力成为新两极的一员,就是看两极结构本身,它也未必一定是更有利的选择。我们不太接受美国的霸权稳定论,但冷战时代的两极秩序也没有带给中国更多的安全。我国能否安全,主要不是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国际格局,而主要是看外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对华政策。(李明波)

中日外交的新蜜月時代

中日外交的新蜜月時代
中國時報 2008.05.11

 胡錦濤訪日並沒有在中日問題上有任何突破性的解決,但是,兩國原則性的和好卻使國際間為之震動,歐洲媒體對聯合聲明認為是里程碑式的文件,美國媒體認為兩國有理由保持良好關係,韓國媒體認為將迎接新的中日蜜月時代。

 這種評論多來自聯合聲明中幾段不尋常的文字,如:「互不構成威脅」、「長期和平友好合作是雙方唯一選擇」。

 日本的外交姿態確實有了變化,與其說這次接待是對胡錦濤個人的尊敬,不如說是對中國的期盼。

 日本要復興經濟絕對離不開與中國合作,日本從美國方面所能得到的經濟利益已到極限,民主黨當政後,貿易政策必然趨嚴,以往民主黨政府在金融貿易上對日本的壓迫,日人應不會忘記,而中國市場卻是有厚望的地方。中國在能源節用與製造技術上卻又很想仰仗日本,合作的領域很廣。

 日本要想擴大國際政治領域也非與中國合作不可。過去的小泉政府認為靠美國就能解決問題,結果犯了大錯,不但未能得到中韓的合作,連東南亞都不敢與之靠近,加上聯合國安理會任常任國一事之慘敗就可知。而依美政策在亞洲形成半孤立也應反省,原因很簡單,日本與中國之對立,使亞洲其他國家深具戒心,唯恐捲入是非。中日和好甚至使相關國家「如釋重負」。

 胡錦濤與日本自民黨的前首相會晤,除小泉純一郎未到外,中曾根康弘、海部俊樹、森喜朗、安倍晉三集體與胡會談,這就說明日本政治風氣已變,小泉式的以中國為威脅的氣氛已漸消失。公明黨後台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與民主黨代表團與胡的會見,也說明了這一點。

 可見「長期和平友好合作是雙方唯一選擇」並非福田內閣興到之作,而是日本政界共同的體認,這便使國際間為之震動。

 日皇明仁夫婦親自送別胡,三天內會晤三次,這應該也是日本政府刻意安排的非常之舉。

 但是東海油氣田及日本加入安理會等重要問題以及日本的歷史反省,卻幾乎完全有意忽略,將來如何不得而知,就現階段而言是擱置爭端,也許正如韓國媒體所說是要開始新蜜月時代了。

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特稿:中國兩相競爭的民族主義

特稿:中國兩相競爭的民族主義

DWNEWS.COM-- 20085822:20:56(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多維社記者紀軍編譯報導/哪一種中國處於兩相競爭的民族主義將會在8月份舉行的奧運會表現出來?是感到委屈、自衛性的民族主義,還是充滿自信和自豪感的民族主義?

國際先驅論壇報55發表華盛頓大學伊里亞德國際事務學院政治學和國際事務教授、對華政策項目主任、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撰寫的文章指出,中國社會所體現的兩種民族主義類型,折射出一種更深層的雙重特性:一個是恐外型,它根植於中國人民過去所經歷的種種屈辱;另一個是更加國際型,它隨著全球化與中國融入國際社會而形成。

文章稱,最近幾週,當北京奧運聖火在全球傳遞過程中屢遭麻煩時,世界已經看到了中國民族主義的致命形式。當中國觀眾為三大洲發生的親藏獨和反中國示威而深感震驚和受傷時,而由此引發的在中國國內和海外華人社區出現的反西方的謾駡抨擊和遊行示威,也讓世界感到驚訝。

雖然,這些不會成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或尊嚴的一部分,它也不是所有中國民族主義者的代表,但世界應該為更多的這種恐外行動在後續運動中――有可能會在奧運會期間――爆發作好準備。

那麼,這種民族主義究竟從何而來?它飽含委屈的情緒已深深紮根於過去歐洲殖民國家、美國會傳教士和日本侵略者所帶來的侮辱中,它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至二十世紀,這個時期在今天中國官方教科書中被稱為“羞辱的世紀”。

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1902的反美抵制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1934年的新生活運動,以及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其他類似的反西方的民族主義,直到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能夠利用這些強大情緒並在1949年奪得政權。

文章指出,國際社會需要深入瞭解中國的這段歷史經歷,瞭解中國社會和集體精神中存在的這種情緒。

它代表現代中國共產主義國家的存在理由,中共獲得政權時便承諾實現國家統一,恢復國家尊嚴和永遠不再允許外來侵略,堅決反對“分裂”中國的企圖。

五十多年來,政府的宣傳和灌輸已經在民眾心裏埋下了這些信念。這就是為什麼西藏問題、臺灣問題和新疆問題觸動了中國社會的這根神經。中國人的一部分心態對外國批評聲音的“門檻”很低,不能容忍出現“丟臉”,以及自我意識較少則是海外民族主義為何爆發的原因。

沈大偉在文章中介紹稱,他的一位中國同事最近指出,目前的極端民族主義也受到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不滿和怨恨等情緒的刺激。停滯的收入、失業率上升、通貨膨脹、官員腐敗、嚴重的貧富分化、環境的惡化、道德出現真空,以及一種對中國的霍布斯經濟體系失去根基的深刻感覺。

在某種程度上,政府正尋求把這些社會挫折感轉向民族主義,讓它遠離這個共產黨國家。

幸運的是,最近幾週我們所目睹的那種感到委屈的民族主義情緒,只是中國人集體精神的一部分。它的另一方面就是被形容為中國的“自信民族主義”。這種更加自信的中國民族主義仍在進一步推進著,與那種飽含委屈的民族主義不安地共存著。

在中國,人們談論和感受更多的是流行的愛國主義心情緒,而不是民族主義情緒。這種情緒有其取代過去的現在和未來根源,是為過去59年來共和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而感到自豪,也為未來中國繼續面臨的無數挑戰保持謙虛謹慎。

文章指出,這是一種世界主義的民族主義,而不是帶有狹隘和恐外心理的民族主義。這是一種有許多城市人群和知識份子參與的民族主義,也是一種對中國在世界事務中扮演新角色,享有世界強國的新地位而充滿自豪的民族主義。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它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它經歷了引人矚目的社會經濟轉型,已讓兩億多人口脫貧。它為解決諸如朝鮮這樣的國際熱點問題貢獻力量,它為維護世界秩序發揮著重要作用。

這是中國理應慶祝的奧運會。相反,中國卻冒著讓惡劣的民族主義揮霍其聲譽的風險。如果在奧運會期間,中國的極端民族主義歇斯底里地自我失控――無論是中國運動員在比賽中是贏是輸――都將成為這個國家的一次公關失敗,讓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其“和平崛起”受挫。

如果中國的民族主義繼續顯示出它的不安全,而不是其自信一面,那麼其他國家將會據此調整其對華政策,而不是贏得世界的尊重,而且中國也可能會給自己帶來那種它經常譴責的“圍堵”政策。

沈大偉在文章最後寫道,2006年,他坐在1936年納粹德國舉辦過奧運會的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看到在世界盃上德國隊擊敗阿根廷隊時興高采烈的人群,見證了德國那種自信但不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

“我在想,中國人能否在2008年奧運會上展現出同樣的自控呢。在八月份我們將會看到答案。”

四海無賓朋 五洲多損友

四海無賓朋 五洲多損友
09/05/2008 香港/太陽報/華夏透視

今次奧運會,北京本來想舉辦成一屆萬邦來朝的盛會,但是一場藏區騷亂,將盛會徹底變味,那些表面對華友好的所謂友邦們,瞬間變臉,露出反華的猙獰面目。北京苦心經營多年的外交格局徹底崩塌。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北京外交開始以金元開道。從江澤民開始,國家領導人出訪美國,都要派出龐大的採購團先行,瘋狂採購上百億美元的貨物作為見面禮。英、法、德等國領導人訪華,北京也慷慨相助,動輒送上過百億歐元的大合同。但這種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式的外交,能買來紙面上的「戰略夥伴關係」,卻無法贏得真正的友誼。

比如,今次在奧運聖火傳遞過程中鬧得最兇的法國、英國,其總統與首相無一不是人民大會堂的常客、中南海的貴賓。法國總統薩科齊上次訪華,單是空中巴士公司與核電站的工程,就掏走了中國一千多億元的人民幣,他嘴角的口水尚未擦乾,馬上對中國惡形惡相,又是威脅「杯葛奧運會」,又是「不排除抵制奧運開幕式」。而美國總統布什則三番四次教訓北京,「要與達賴會談」、「會談要有實質性成果」,這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有如老子教訓兒子。

北京一廂情願地認為,建立戰略夥伴關係,雙方就會相互照顧,共贏發展,這未免太過天真了。西方國家從來就當中國是一隻老母雞,平時下蛋為他們輸送營養,一旦機會成熟,就會將這隻老母雞四分五裂,燉而食之。

但正如金錢不是萬能一樣,金元外交也不是無所不能,其副作用也相當明顯。北京給了西方國家甜頭,自己卻吃盡苦頭,不斷失血不說,而且每到關鍵時刻,總是被西方國家愚弄,被得寸進尺地敲詐勒索。今次胡錦濤對日的暖春之旅,日方張開血盆大口,提出諸多無理要求,在西藏與毒餃子問題上指指點點。

西方國家如此,一些亞非國家也是如此。有些國家慾壑難填,貪得無厭,今天要一億,明天要兩億,血盆大口愈張愈大,稍不滿足其要求,便不顧往日情面,撕破臉皮反戈一擊。六十年代,中國以舉國之力援助「歐洲社會主義最後一盞明燈」阿爾巴尼亞,到頭來還不是吃力不討好。俗話說,酒肉之交無諍友,外交也是如此,單靠金元外交無摯友。如果一個國家可以用金錢收買的話,它也肯定能被其他國家用各種方式收買。

四海無賓朋,五洲多損友。現在,中國除了與被西方妖魔化的蘇丹、緬甸、朝鮮等國關係密切外,幾無可靠盟友,這種窘境,是北京過去推行的賄賂外交的惡果。國無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但北京照顧了別人的利益,自己的利益卻無法實現,這樣的外交政策,實在是需要檢討。

胡錦濤暖了日本春天?

胡錦濤暖了日本春天?

中國時報 2008.05.08/蔡增家

現在老大樓非常流行一種樓面拉皮術,它不必將大樓整個拆掉重建,而只要將表面重新粉刷就可以煥然一新、脫胎換骨,但是大樓內部的老舊結構卻依然存在。

中國領導人胡錦濤這次的日本「暖春之旅」,就像是對衝突不斷的中日關係進行表面拉皮。因為,他此行並不對中日關係現存的實質問題尋求解決之道,也不對中日關係現存的障礙尋找最佳的處理方式,而中日兩國只想簽署「戰略夥伴關係式」的第四公報來粉飾太平,但是中日關係內部卻仍然是波濤洶湧、爭議不斷。

從二○○六年小泉下台以來,中日關係便出現了「領導熱、官方疑、民間冷」奇特的倒金字塔現象。

也許是敵對太久所產生的物極必反,也許是分手太長所產生的萬般思念,中日領導人在歷經破冰、融冰及暖春之旅的高層互訪之後,竟然如他鄉遇故知般的一拍即合,短時間之內就將中日關係炒到了最高點。中日關係的反轉彷彿成為中日兩國領袖的歷史共業,他們都亟欲想要維持中日關係的熱度。例如反中的安倍晉三上台之後,就把訪問中國的「破冰之旅」當成他政績的第一擊,親中的福田康夫也想把中日的「第四公報」成為他老兵的最後一戰。

但是領導的熱情卻無法感動人民的真情,對照於中日領導人的一頭熱,中日之間的官方關係,卻因歷史教科書及東海油田問題的無解,而彼此逐漸產生猜疑;中日之間的民間關係,也因為毒水餃事件的衝擊而持續在失溫。

過去日本外務省的中國幫,對中國的一邊倒政策,就像是中日關係的紅衛兵,不論中日兩國在歷史教科書爭議,或是參拜靖國神社的意識形態紛爭,日本外務省中國幫的官員都不斷地為中國緩頰,也共組了中日歷史教科書委員會及中日東海油田共同開發小組。他們深信中日關係總有撥雲見日的一天。但是在這兩年期間,中日兩國歷史教科書共識的意識分歧,以及東海油田共同開發的阻礙重重,讓中日官方對於兩國在當前實質利益問題尚未解決之下,真的能夠完全改善關係而開始產生懷疑。

其次從一九九○年以來,儘管中日關係不斷擺盪在衝突與合作之間,但是中日兩國的民間交流都還能維繫一定的熱度,但是在二○○五年中國內部爆發大規模的反日示威抗議之後,中日民間文化交流便逐漸冷卻下來。日本民間開始對中國產生了極度的不安全感,而這股冷鋒在今年毒水餃事件發生之後達到了最高潮。日本人民除了對中國的不安全感之外,又對中國產品出現了不信任感,這股不安全感與不信任感,讓過去只侷限在日本右翼團體的「恐中症」,逐步擴散為全體日本國民的認知,這讓中日兩國的民間關係頓時降到冰點。

要問的是:在當前中日兩國的領導人為何會對中日關係如此熱中,而將中日關係從過去的「政治冷、經濟熱」轉變為「領導熱、民間冷」呢?

從這次胡錦濤訪問日本,我們可以發現中日兩國領導人其實是政治利益上的互取所需,胡錦濤想要利用這次的高層互訪簽署中日戰略夥伴關係來緩和奧運前國際的政治氣氛,福田也想透過這次胡錦濤的來訪拉抬他在日本國內低迷已久的人氣。

其次在中日雙邊問題沒進展的情況下,又要如何對這次的中日高層互訪來進行美化拉皮呢?中日兩國利用簽署中日第四公報來轉移及緩和兩國在歷史教科書及東海油田問題的疑慮,也利用領導人的乒乓外交來化解日本人民對中國毒水餃的疑懼。可是在根本問題未解決情況下,儘管兩國努力在外表上美化粉飾,但是兩國關係卻逐漸出現鋼筋外露,因為中日關係有可能像春天的櫻花,盛開的時間只有短暫的一瞬間。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亞太所長)

顺口溜 01

顺口溜

一杯茶,一包烟;一支烂股盯半天;
一分钱,一分闲;一批散户套半年;
一匹马,一批庄;一堆股评在撒谎;
一机构,一证监;不知谁在耍老千?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中国青年报:有多少重要的民生信息被“敏感”掉

中国青年报:有多少重要的民生信息被“敏感”掉
邓清波
2007年08月03日08:19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运行满一年后,东莞市房管局不再在网上公布房价交易实时数据,以后全部数据交由统计局向公众定期发布。房管局称,目前房价信息对公众非常敏感,一旦被不恰当使用及在媒体上公布,很容易造成公众对东莞房价现状的误解,因此房管部门最终取消网上公布房价。(《广州日报》8月2日)

  说“目前房价信息对公众非常敏感”,这一点也不错。毕竟,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望房兴叹的老百姓还有太多太多。但是,“非常敏感”就是有关部门拒绝再提供相关信息的理由吗?

  事实上,“敏感”本身正是来源于信息的不丰富、不透明。试想,如果有关房价信息来源足够多、足够权威,公众充分了解其来龙去脉,自然就能“脱敏”,学会辨清真伪,以理性心态去对待。反之,房价信息来源越少,就越有利于房地产商囤积居奇炒抬价格,就势必越引起公众的猜疑,哪怕一点风吹草动,都难免会“敏感”。更何况,公众对房价信息“非常敏感”的根源,绝不是因为房价信息本身,也绝不是因为有些研究房价的人会使用这些数据、有些媒体会报道这些数据,而是因为这些信息背后房价上涨快、百姓买房难的现实根源。这个现实根源不除,即使取消所有的房价信息发布,公众还是会“非常敏感”的。

  所以,有关部门以“公众非常敏感”为由,来拒绝继续发布相关房价信息,很难令人信服。其本质上更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漠视,是把公众看成偏听偏信、不能自己判断是非的“愚民”,是对有关媒体的“污名化”。从根本上来讲,这其实恰恰暴露了有关部门自己的“非常敏感”,即担心公众了解太多,有关部门对民意将更加难以应对。于是,只能以“公众非常敏感”为由,拒绝再提供房价交易实时数据,而是把相关数据提供给统计部门“统一口径”后再来发布,使公众只能获得经过层层过滤了的有限信息。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非常敏感症”,绝不只是在当地房管局的这一举措中存在。现实生活中,公权部门以“敏感”为由,拒绝公布某些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信息、拒绝推行某些重要的工作举措,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譬如,不少部门的工作缺乏透明度,很多情况往往被严格“保密”,政务公开受到重重阻力。这种权力部门的“非常敏感症”,既是公权的自负——它以为自己能够任意拒绝透露这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信息;也是公权的自卑——它不知道如何应对在现代信息多元化情况下的复杂局面;它甚至还暴露了某些公权的自私——它的眼里只有部门利益,而忽视了百姓的知情权等重要权益。

  于是乎,许多重要的民生信息就这样被“敏感”掉了。公众的许多重要知情权因此受限,而暗箱操作的空间却因此增大,其结果只能是腐败隐患增加,民生权益受损。想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社會上到底有多少重要的民生信息是被“敏感”掉 的。

检察日报:中石化,这么做就对了!

检察日报:中石化,这么做就对了!
练洪洋
2007年11月21日08:26 来源:检察日报
  国内成品油紧张,19日,中石油、中石化分别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下属各炼油企业做好成品油市场供应。中石化表示已紧急停止成品油出口(11月20日《北京商报》)。
  近年来,“油荒”隔一段时间就要闹一次。“油荒”一到,市民不安,全城惶恐,怨声载道。发展到极致,11月14日浙江有200人持铁桶闯入一加油站抢油(不是打劫),并一度发生冲突,此情此景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世纪大饥荒的年代。
  记得第一次出现“油荒”,巨头解释是台风造成运输中断所致,我们相信了。可是台风结束了,“油荒”依然,第二年没有台风,照样“油荒”,而且“油荒”结束,油价飙升,我们才发现上当了,原来“油荒”不过是某些人向发改委“逼宫”的“苦肉计”(当然,这板子不是打在他们的肉上,而是打在老百姓屁股上)。
  而且,其背后还隐藏着这样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炼油厂为了追求更高利润,不顾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短缺的现实,把大量的成品油卖到国外!从纯粹的经济规律上说,逐利是资本的天性,利润是经济人追求的唯一目标,价高者得理所当然,具体到中国的石油企业,则另当别论。
  众所周知,我国的石油企业具有自然垄断特性,政府又授予其成品油的生产和销售权,如此一来,其垄断程度就比一般的自然或行政垄断更高。从横向看,成品油市场由两大巨头来垄断,外人不得染指;从纵向看,两大巨头从上游的勘探开采一直到下游的零售,都由自己把持。高度行政化的垄断和政府管制,给石油企业圈定市场,带来巨额利润,中石油连续几年蝉联“亚洲最赚钱的企业”就是一个明证。
  但是,很多时候,这些石油企业并不清楚自己的权从哪里来,利应为谁谋,忘记社会责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有得赚时拼命赚,企业亏损时,便千方百计转嫁成本风险(供外不供内便是其中举措之一),甚至不惜以伤害广大消费者利益、增加社会痛苦指数的方式进行要挟,逼国家提高油品价格。
  今天,中石化、中石油终于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停止成品油出口,优先解决国内市场供应,这样做虽然会牺牲一些经济利益,但其在社会责任、公众福祉和企业形象上的收获不是区区金钱可以衡量的。

2008年5月6日 星期二

点到为止

杨永欣 (2008-05-01)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中国全国各地会否再掀起另一波抵制家乐福的活动,备受瞩目。
  法国政府和媒体立场倾向藏独分子、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时没有受到妥善的保护、法国总统萨科齐威胁要抵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等因素,让中国民众怒不可遏,选择以抵制法资家乐福进行反击。
  这种不满情绪,可以理解,不过,在抵制活动中,民众更需要理智和自律,不可因一时的愤怒而失控动粗。
  前天,一名朋友转寄一份让我看了非常担忧的电邮,电邮的内容是,在QQ群里弥漫着五一要集体挺进家乐福挑东西不结帐、甚至砸车砸店的“建议”!
  坦白说,若民众最终激愤到挑东西不结帐、砸店、砸车,这又与西藏3月14日打砸枪烧事件有什么两样?根本就是以多欺少、蛮横无理的行为。
  朋友的电邮中也谈及“阴谋论”,说这可能是藏独、疆独或其它有心人潜入中国网民的世界里而进行的煽动,他们现在就开始煽动网民到处宣传这个信息,到了五一再混入民众中展开第二次“3•14”事件的重演。
  若发生暴力事件,不但展现了中国人最丑陋的一面,也必定会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更多误解。若他们也采取抵制中国货的行动、以牙还牙,那么,最终将是两败俱伤,藏独、疆独或其它有心人则坐享“渔翁之利”。
  不管“阴谋论”是否真实,中国民众应该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人致力于和平解决争端,也希望能与任何人相容共处,不过,谁要触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人就有权表态。和平抵制家乐福才是表态的方式,不是其它任何暴力的行为。
  此外,抵制家乐福最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点到为止”能让法国清楚明了中国人的情绪、思维和立场,鼓励他们今后作出互利双赢的决定。若民众的行为过于激进,就只会让两国人民的误会加深,最终演变为双输的局面。
  很多媒体和观察家都认为,抵制家乐福的活动得到了中国当局的暗许,不过,我相信中国当局也清楚知道,要“点到为止”,见好就收。
  显然的,前个周末的抵制家乐福活动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法国上周连帕特使访华示好。在这种情况下,当局对抵制家乐福活动的支持态度似乎也舒缓了,据最新报导,中国网民昨天如果上网搜索“家乐福”三个字,将发现资料被封锁。此外,鼓吹抵制活动的手机简讯最近也几乎都消失了。由此可见,中国当局也希望“点到为止”。
  在以行动表达自己不满情绪的时候,中国人要切记“点到为止”,以证明“一帮暴民和匪徒”只是CNN卡弗蒂的诽谤。《联合早报》(编辑:杨丽娟)

陳芳明:不沾鍋個性要改

陳芳明:不沾鍋個性要改
【聯合報╱記者 郭乃日】
2008.05.07 08:16 am

陳芳明期待馬英九善用台灣文化實力,致力轉型正義,建立公民社會。記者高彬原/攝影
現已是廿一世紀了,但過去八年台灣卻仍卡在廿世紀,還是廿世紀末的舊思維。在廿一世紀中,馬英九必須有全新的思維。
最大挑戰》全球化、兩岸關係
馬英九面臨的最大挑戰,大的是全球化,小的是兩岸關係。過去不僅台灣社會內部對立,兩岸之間也是緊張的關係,因此展現新氣象,為兩岸關係創造和平、和解的條件,是馬英九首要之務。
不過兩岸的和平、和解不能一廂情願。馬英九要求大陸撤飛彈,只是最低要求,還有很多條件要創造。而且兩岸要和平、和解,不僅台灣經濟和文化要提升,最重要的是中國的態度。我不是不樂觀,而是審慎樂觀。
現在台灣談與國際接軌,大都是指美、日,卻不見有人談如何與東歐、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關係,顯示台灣談的與國際接軌並非全方向與國際接觸。而且我要提醒,兩岸接觸並非就是全球化的接軌,台灣與國際接軌,必須有全方向的考量,不要用兩岸觀取代全球觀。
我最欣賞的領袖是美國總統甘迺迪。那時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早已結束,但直到甘迺迪時,美國才真正脫離二戰思維,開始正視國內事務,如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甘迺迪的大方向思考終結黑白對立、解決黑人人權問題,是一位令人欽佩的領袖。而台灣的國共內戰思維,直到阿扁任期都還存在,馬英九可效法甘迺迪,突破國共內戰思維的禁錮。
建和平島》馬也能和解共生
不過要注意的是,甘迺迪在冷戰時期,因美國自身的實力才有創造和平的條件,也才能消弭古巴危機。所以馬英九應重視台灣的優勢,除了民主經驗外,台灣的文化能力也應發揚,像台灣本省和外省作家的力量不會輸給中國作家,這些文化的力量都可以做為馬英九的後盾。
另外,台灣的生產力仍很強大,不要以為只有引進陸資才能促進台灣經濟發展,馬英九仍要持續開發台灣的實力。
馬英九就任總統,我認為未來四年台灣的公民社會會有更好的條件來催生,台灣的文化實力也會愈來愈強大。甘迺迪當年也有這種想法,所以他注重黑人人權。台灣在與大陸和解的同時,內部也要先和解,馬英九的政見中有一項是「建立和平島」,我認為就是「和解共生」,這雖然是謝長廷的政見,但馬也曾表示願意採納謝好的政見,我希望馬英九任內能「和解共生」。
過去國民黨反共,民進黨也反共,這種反共思維對台灣文化傷害很大。因此在談轉型正義時,對那些在反共時期被犧牲的人,那些因白色恐怖、通匪、資匪罪名受難的人,如雷震等,都應有個交代。
馬英九最該引以為戒的領袖就是阿扁。阿扁剛愎自用與社會脫節,剛就任時雖想親民,後來卻變成操弄民粹,阿扁最後成為只是南部綠營支持者的總統,嚴重窄化、矮化總統的角色。馬英九應記取教訓,跨出黨的界線,成為全民總統。
馬英九對台灣未來很樂觀,一再強調「馬上」就好,其實現在已有隱憂在醞釀中,就是造神運動,馬英九應主動踩煞車。造神運動對馬英九不是好事,對台灣社會也不健康,馬英九高票當選總統應更謹慎、謙卑。
馬英九還有一個毛病就是有些事講太快了,例如面對兩岸關係不能太一廂情願,北京的每句話都經深思熟慮,馬英九必須小心應對。
我對馬英九有很深期待,希望他能落實政見,做全民總統,不過這仍有待觀察。
馬英九是國民黨培養的人才,在過去保守思維的年代,他也曾有保守思想,如曾反對總統直選。現在已是全民總統,過去的黨國思維必須改變,如國民黨黨史應全部公開。
政治潔癖》出汙泥不染不可能
馬英九不沾鍋的個性,太過潔癖,對未來施政並非好事。馬英九必須更果斷,要出汙泥而不染是不可能的,除非過都由別人承擔。總統不應有政治潔癖,應勇於承擔責任。不沾鍋是神話,馬英九應走出神壇,沾染汙泥,做個有氣魄、勇於承擔的領導人。
一個領袖成功的背後,一定要有一支能充分合作的團隊。阿扁任內一直換人,就是一大敗筆。對於新內閣,有人譏為老人政治,但當年阿扁用童子軍治國,問題一大堆,所以應給馬英九一次機會。
面對歷史》魅力是一大助力
阿扁是政黨輪替的第一位總統,本有機會創造歷史,如今卻要面臨歷史的審判。而馬英九以外省人的身分,可以高票當選總統,其實就已改寫台灣的歷史。不過馬英九當選,個人魅力是一大助力,雖然魅力不等於行政能力,然而他如果用人得當,仍可開創新局。
在與馬英九的接觸中,我發現他很有企圖心,做不做得起來,兩年內可知曉。馬英九應該趕快開始做事。
民進黨政府一直強調本土論述,阿扁更認為他的歷史地位就是維護台灣主體性,但民進黨卻忘了本土論述要以執政成果來肯定,否則這種主體性只會被歷史審判,非常諷剌。馬英九不要再複製過去的對峙,例如已改名的就不要再改回去了,因為人民要的是牛肉,不是口號。馬英九如果真的端得出牛肉,他的歷史地位也就確定了。

冷眼集》解決糧荒 最棘手

冷眼集》解決糧荒 最棘手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特稿】
2008.05.06 02:35 pm

距離520只剩兩周,新政府馬上要面對民進黨留下的問題,八年來,台灣農業在某些方面呈現衰退,農民所得偏低、休耕地過多、農產安全衛生亮紅燈,都是農委會新主委陳武雄要處理的長期問題;而糧食危機、民生物價更是他最急迫要因應的難題。
這一波全球糧食危機,襲捲許多新興國家,台灣雖然有雄厚的稻米產量做後盾,卻不可能置身於外。22萬公頃的休耕田地,是台灣因應糧食危機時,最珍貴也最有利的資產;但問題是,休耕地要如何活化再利用? 除了補貼、提高稻米收購價格、調降休耕給付,未來新政府的配套措施,能有多少作用? 一年之內真能增加農委會預期的4到10萬公噸稻米和3 萬公頃玉米嗎?
520後,油電價解除凍漲,民生物價的飆漲更會是新政府最大難題;掌管全國農漁畜產品產銷的農委會,更要挑起穩定民生物價重責。但回顧這一兩年來,因能源危機、天災和飼料成本上揚等因素,台灣的米價、菜價、豬價、魚價、雞價、蛋價,無一不飆,新的農委會主委更要帶領農業團隊,有效調節產銷、穩定農產價格,絕不能只是一句「尊重市場機制」帶過!
兩岸農產的議題,也讓農民和產業界憂喜參半,喜的是,大陸市商機無限;憂的是,商標、種苗、技術會不會被搶走?和大陸人做生意有多少風險? 這些都在考驗新政府的智慧與誠意。
【2008/05/06 聯合晚報】

聯合筆記》失敗的國家CEO

聯合筆記》失敗的國家CEO
【聯合報╱張佑生】
2008.05.07 03:02 am

「試圖改變世界,卻無法改變自己,最終未能克服自己的弱點,這就是盧武鉉的侷限及悲劇。」
這是高麗大學名譽教授金浩鎮對盧武鉉的評價。金浩鎮在代表作《韓國大統領及其領導力》最新版中增訂盧武鉉的篇章,並將盧武鉉定位是「失敗的國家CEO」。東亞日報介紹,金浩鎮是政治學界大老,曾在金大中政府擔任過勞動部長,今年初並在統合民主黨的前身大統合民主新黨,擔任重建委員會主委,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與實務背景。
金浩鎮分析,盧武鉉本身情緒的排他性、道德的優越感、對意識形態的偏執,影響整個施政團隊。盧武鉉不顧輿論好說歹說,堅持我行我素,他擺脫不了歷史幽靈,試圖對墓木已拱的人物鞭屍。出身於貧農之家的窮困情緒,使他具有強烈的成就動機和權力欲望。每度過一次挑戰,就讓他的自信更為膨脹,愈來愈自以為是,終致無法協調官員或領導政府。
在野黨試圖彈劾盧武鉉,最後雖然有驚無險,但讓感受到自己權力遭蹂躪侮辱的盧武鉉大怒,更加肆意妄為,以確信自己大權在握。金浩鎮認為,險遭逼退的經驗讓盧武鉉失去自制能力,將改革和破壞混為一談。金浩鎮表示,加上盧武鉉重用年輕的「三八六世代」,凡此種種,都是他注定失敗的原因。
最後,金浩鎮指出,盧武鉉口無遮攔,試圖用粗鄙的言詞來凸顯自己與過去威權統治者不同。對厭惡威權統治的南韓民眾而言,確有其魅力。問題是這樣同時讓他失去身為總統應有的高度,當盧武鉉望之不似人君,喪失領導力時,就再也無法有效統御國家。
前述的批判,如果沒有時時提到盧武鉉,許多人搞不好會以為是在說陳水扁總統吧!陳、盧兩氏發跡過程類似,都是貧戶之子,都是人權律師,都愛搞轉型正義,都愛用童子軍治國,都有相同的侷限,都愛胡亂發表議論,都差點遭到彈劾,都造成執政黨失去政權。當然,也都是失敗的國家CEO。
【2008/05/07 聯合報】

兩岸休兵:停止金錢外交競賽

兩岸休兵:停止金錢外交競賽
【聯合報╱社論】
2008.05.07 03:02 am

巴紐十億詐財案像一面照妖鏡,讓扁政府的擅權、無能和耍賴全部無所遁形,如今證明「烽火外交」甚至淪為貪瀆弊案的溫床。新政府除了追查善後,亦須記取教訓,在兩岸關係中開拓一條可行的和平外交途徑,停止無謂的金錢外交競賽。
兩岸在外交陣線的長年纏鬥,是冷戰年代的餘緒。台灣一直堅信,維持一定數目的邦交國是生存之必要;而中共則認為,若不在外交陣線極力打壓,台灣就會趁隙宣布獨立。但時移勢易,當整個世界變得更平坦,當國與國之間的藩籬不斷後撤,兩岸經貿及交流的壁壘也逐漸拆除,雙方在外交上豈能不轉換一下思維?
對內來看,國民黨的「金錢外交」曾飽受詬病,民進黨執政後改採「烽火外交」,不斷利用「衝撞戰略」激化敵我意識;其實,主要只是提供了陳水扁一個藉「元首外交」延伸內鬥的豪奢舞台,從國家整體利益看卻是得不償失。八年來,台灣不僅在國際上留下「麻煩製造者」的形象,對我素來友善的美國更漸感不耐;此外,台灣並未因「強攻」而得以突破加入任何國際組織,反而使中共加強圍堵,台灣在區域間益形邊緣化。
巴紐詐財案的發生,說明民進黨外交戰略不僅全盤皆錯,且墮落至與貪腐政治互為掩護;外行領導,金錢掛帥,目標曖昧,上下交征其利,國家尊嚴盡喪。揭開衝撞外交的外衣,內裡只剩下投機和空洞。
過去八年,扁政府僅僅新增了三個友邦,卻丟了九個邦交國,可謂損傷慘重。其間,有多次是不自量力地挑釁,而遭到北京報復性的拔樁。只舉最近黃志芳任內的兩個例子,一是去年我國與十幾萬人口的聖露西亞建交,一個多月後,中共即強取我中美洲重要友邦哥斯大黎加。二是兩年前陳水扁為遂行其全球大謎航降落北非的利比亞,自以為是一大突破;但不數月,中共便奪取我非洲友邦查德作為報復,同時刻意將時間點選在閣揆蘇貞昌出訪前夕,使其難堪。扁政府這種因小失大、得一失三的戰法,不僅愚不可及,簡直是自暴其短。
對外而言,金錢外交也逐漸由「必要之惡」淪為「可恥之惡」。撇開許多國家食髓知味在兩岸間游移要索不談,隨著邦交國的民主進展,金錢所能買到的「邦交效期」也已越來越短,且近幾年不時成為反對黨及國際新聞媒體揭弊、攻伐的對象。金錢的介入,不僅汙染對手國的政治,助長其貪官的威權,運用不當的話,更可能變成壓制對手國民主和人權的工具。近年來,金錢外交已成拖累台灣形象的一大因素,巴紐騙案除了糟蹋納稅人的血汗錢,更讓我們淪為國際笑柄;金錢外交的為禍還不夠嗎?
兩岸之間要談「外交休兵」,看似艱難,其實也不過是一念之轉罷了。從李登輝的「兩國論」到陳水扁的「正名運動」,將兩岸關係帶進了一個窄巷;也正因為這十多年的對峙與虛耗,兩岸更應深刻認識這種「零和遊戲」無助於彼此的大局。而從歷史的縱深看,當前兩岸融冰的契機具備了前所未見的條件:不僅台北和北京領導人均抱高度的交流善意,台灣的民主選舉結果也顯示多數人民樂見兩岸和平交往。有了這樣的基礎,兩岸外交人員應不難找到一個合適的和平共存之道,而沒有必要再繼續你死活我的廝殺。
新局的開創,需要新的思維。新總統馬英九和新外長歐鴻鍊都主張「外交休兵」,這是對外交路線的務實反省;但如何將此一概念具體化,落實為兩岸可以接受並遵守的共識,則有賴雙方的智慧和創意。基本的概念可包括: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台灣原即是堂堂正正的中華民國,因此不須再有「正名制憲」;中共則停止挖我牆腳,停止在國際活動中對台灣打壓圍堵,不再阻撓台灣拓展「國際空間」。如此一來,兩岸皆可將金錢與精力用於經營更有益於自己內部及國際社會的事務,這便是雙贏的棋局。
兩岸融冰的善意嗅得到春天的氣味,但經貿的交流應把外交止戰納入思考,才是完整配套。若十億醜聞能促成外交休兵,這個代價就不算枉費了。
【2008/05/07 聯合報】

基本比頂尖重要

基本比頂尖重要

中國時報 2008.05.05廖元豪

新教育部長的人選,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從這個位置所受的重視,可以看出社會大眾對教育有多麼關切。似乎人人都認為當前的教育出了問題:補習愈來愈多、書包愈來愈重、城鄉差距愈來愈大、家長與學校甚至共謀作假成績、「頂尖」大學為了爭取經費卑躬屈膝…到底是什麼原因,把我們的教育搞成這樣?

原因之一,在於大家對「頂尖」概念的無限崇拜,卻忽略了教育的基本面:培養「每一個」現代公民最「基本」的智識與文化素養。所以,媒體不斷宣揚著某個學校有多少「滿分」、「資優」的學生,卻鮮少知道那些學校學生的「平均」水準是否提升?假設某國中今年考上北一女的人增加百分之五,但畢業生中不認識英文二十六個字母的人數比率卻增加百分之六,那這樣的教育真的是成功的嗎?在競爭壓力下,誰關心後者?

這種對「頂尖」的飢渴,嚴重扭曲辦學及教學的方向。雖然形式上沒有「能力分班」,但老師的教學方法很明顯有利於班上的「好學生」。為什麼?因為努力把「後段救起來」,是沒有績效也沒有廣告效益的。我們的媒體與教育機關,清楚地告訴校長與老師,「錦上添花」遠比「雪中送炭」來得重要。大家恥笑「十八分上大學」或「後段學校的文憑等於廢紙」,卻沒有人讚揚可能且願意把程度差的學生培養成材的大學。至於錦上添花的「五年五百億」,本就以「頂尖」為名,自然不在乎「後段」的學生與學校。

更糟的是,這種急著追求拔尖的風氣,反而搞砸教育品質。因為教育在本質上就不可能用短期量化的指標來衡量成果。我們急著要看「考試分數」,卻不知「標準化」根本不合乎知識的本質。結果就是創意、反省、批判的能力都被犧牲。台灣的「人才」在中小學或許可以得到一些獎項,數學程度也不錯,但要想進一步在高等研究上出類拔萃,反而遇上瓶頸。更別說學生的人文、社會與藝術素養了。

大學也一樣。拿了錢的頂尖大學,往往更忽略基礎研究:教師們個個忙著寫計畫、辦活動來消化預算,設法擠出一些短期就可以交出去的成果。然而,不重視長遠影響,卻每年必須交報告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這是智庫或是企業研發單位,哪算什麼「學術」研究機構?

事實上,世界上「國家競爭力」或「人力資源」水平較高的國家,未必有許多「頂尖」學校。真正能讓芬蘭、愛爾蘭竄升的,是「沒有一所爛學校」的平均教育品質。即使是崇信資本主義的美國,其公立教育所佔比例也遠遠高過我國。台灣這麼迷信物競天擇,如此遵循市場競爭而忽視機會平等,其實絕非「先進」國家的作法,反而在欠缺信心的第三世界國家較為常見。

競爭、排名,很大部分是教育政策塑造出來的戰場。而只要競爭與排名的制度存在,也無法期待個別的家長、老師或學生跳出這個修羅場。因此,減少無謂的競爭誘因,是教育部當務之急。公立高中職入學一律改採學區分發,同時停止目前這種附條件撥款式的「頂尖大學」計畫,或許都應該列入考慮。

2008年5月5日 星期一

扁下台 「五大天地」相送


扁下台 「五大天地」相送
【聯合報╱王玉佩/教師(高雄市)】
2008.05.06 02:54 am

清朝「嘻笑續錄」有則笑話:有個縣官除搜刮財物,什麼事也不會做,老百姓都恨透了。終於縣官任滿,各鄉長老商議後,送他一塊「德政碑」,上書「五大天地」四個大字。縣官問:「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眾鄉紳回道:「老爺你到任時是金天銀地,在家裡時是花天酒地;在公堂審案時是昏天暗地,百姓受你侵凌是恨天怨地,現在好不容易你要走了,大家都謝天謝地!」
回顧綠色執政這八年,與這則笑話所描述的好似有諸多「雷同」。曾經標榜「清廉、改革」的民進黨,主政才短短八年就腐化至這等田地。
尤其,人民巨額的血汗錢被A走,邱義仁居然還談笑自若,而陳水扁則是沒有隻字片語的道歉。五二○之後司法單位必須就所有的弊案徹查到底,並追究涉案者的刑事與民事賠償責任,如此方能還兩千三百萬人民起碼的公道。
在綠色政權下台之時,台灣人民或許也該以「五大天地」的「德政碑」相送。
【2008/05/06 聯合報】

馬應清舊案 執行「責任政治」


馬應清舊案 執行「責任政治」
【聯合報╱徐武軍/退休教授(台中市)】
2008.05.06 02:54 am

即將開始執政的馬英九團隊,是台灣在一九八七年強人政治之後,首度跳脫出「以黨領政」漩渦的執政團隊。無論此一團隊的成員能否普遍被社會全盤接受,或是其施政結果能否符合於多數人民的期盼,此一團隊的組成將在台灣政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謹在此向新的執政團隊呼籲,請開始執行「責任政治」,即徹查曾經擁有政治權力和光環的先生女士們,是否曾經背叛人民的信任和授權,至少是「背信」的做了損害人民利益的事。
例如說即將漲價的油、電。在電的方面,核四停建一共造成了台電多少損失?這些損失對漲電價有多少影響?當初決定核四要停建的政治人物,該要負多少責任?又再如推行風力發電,台電一共投資了多少錢?這些風力發電機今日的成效如何?如果成效是負數,人民又無辜的要承受多少?當初要發展風力發電的決定是如何形成的?這些推動風力發電的才俊之士該要負什麼責任?同樣的,對於目前外交醜聞的責任,亦當徹底追究。
習慣上,後任不挖前任的瘡疤,其最大的原因是任何一個瘡疤都牽涉到很多的基層行政人員,而這些基層人員最多是「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中的竊鉤者,但卻都是被誅的對象,他們最大的罪過是在「飯碗」和「理性」之間選擇了全家生活之所寄的「飯碗」,這是台灣人民可以理解和同情的。故而在清理之後,應主動的撤銷基層辦事人員的刑責。
政策上的失誤,可能是出自理念,也可能是要「自利」,對於前者不妨處以緩刑,對於後者,人民期盼「公道」。如果顧慮到台灣監獄的空間不夠,就煩請他們輪流在台灣各地露宿清掃垃圾如何?
馬英九先生、劉兆玄先生和其他女士先生們,你們一定知道今天你們清理舊案,將來一定也會有人嚴格檢視你們。但捨此之外,台灣政治要如何才能真正透明化?盼望你們能更上一層樓,樹立台灣政治標竿。
別讓他只是口水負責
洪長源/文字工作者(彰縣二林)
又爆發外交弊案,這一次國庫損失了十億台幣。雖然邱義仁與黃志芳都說會負責,但臨新舊政府交接僅剩十幾天,用什麼來負責?而且請假不辭職,剩下十幾天政府還得付他薪水;誰在乎他退黨退出政壇,民眾在乎的是捅下的樓子,要如何善後?該負的法律責任,會不會又裝病拒絕出庭,或是落跑?
看看民進黨執政八年,弊案何其多!民眾的荷包無一不縮水,只有執政高層個個肥了,如今臨下台了,弊案還是不斷,而且動輒都是天文數字,看在民眾眼裡,心在淌血啊!高官們在官倉中吃得肥肥大大,可是貧苦百姓卻牛馬不如,有人自殺、有人吃蚯蚓過日!我們忍不住質問:大老鼠啊,究竟是誰讓官倉的糧食天天都送到你的嘴裡?是誰讓你這般有恃無恐?
最後只有寄望新政府五二○上路後,把過去八年的所有弊案調查清楚,給國人一個交代,該負民刑事責任者就追究到底,不要只是口水的負責,卸任後依舊過著吃香喝辣的生活,而民眾還是在困苦中掙扎!
【2008/05/06 聯合報】

陳水扁應以退黨救黨來報答民進黨!

陳水扁應以退黨救黨來報答民進黨!
【聯合報╱社論】
2008.05.06 02:54 am

謝長廷辦公室發言人趙天麟說,陳水扁對巴紐案始終知情,因此難辭其咎。他說,民進黨正進入改革關鍵時期,他呼籲陳水扁主動退黨。
趙天麟的呼籲,或許正是許多民進黨人椎心泣血、心照不宣之言。民進黨如今所謂的「改革」,其實就是要對陳水扁八年失政敗德進行反省與悔罪。若不能對陳水扁的罪咎進行徹底批判,非但無以重建民進黨的價值體系,且將使民進黨形同永遠不能向台灣社會清償這八年失政敗德的主體債務,而陳水扁正是民進黨欠台灣社會最大的一筆「政治債」。前債未清,如何重建民進黨的政治債信?
雖然批扁不是改革的全部,但不批扁就絕不可能完成改革。然而,倘是「由下而上」發動批扁,民進黨就可能分裂;唯若陳水扁能主動退黨,即可免於內鬥分裂,亦是陳水扁對民進黨改革工程的最重大獻禮。
陳水扁應以退黨報答民進黨!自二○○四年「兩顆子彈」以來,繼之以雷區全面引爆一般地炸開了種種重大貪腐案件;四年來,民進黨可謂是賠上了整個黨、賠上了整個國家,全面力挺陳水扁遂行其「毀黨自救」、「毀國自救」的工程。就此以論,民進黨對陳水扁已是「仁至義盡」,亦是「惡至罪盡」,可謂肝腦塗地;然而,最後民進黨非但未救回貪腐無狀的陳水扁,也斷送了整個黨,重傷了國家社會。
現在,民進黨要「改革」了,也就是必須對陳水扁八年的失政敗德進行徹底反省及悔罪了。非如此,不能對台灣社會償清舊債;非如此,不可能重建民進黨的政治債信。所以,現在也到了陳水扁應當誠心報答民進黨的時機;陳水扁應當捨己救黨,退黨救黨,為民進黨的改革提供前提與基礎,為民進黨的更生再造創造契機。這不但是趙天麟的思考,亦是民進黨內有心人的共識,更是眾多對民進黨有期待的台灣人民的心思。陳水扁曾是「不可民進黨負我一人」,如今難道仍是「寧可我一人負盡整個民進黨」?
其實,要「陳水扁退黨」的呼籲非自今始,在貪案頻爆之際,連王幸男都曾主張阿扁退黨。當時或因陳水扁挾持深綠,或因黨內仍有陳水扁可能帶領全黨過關的僥倖心理,遂使情勢繼續惡化至如今這種立委、總統選舉慘輸狂敗卻猶然見不到底的地步;而巴紐案的爆發,終於暴露出整個總統府已經形同一個賊窩匪窟,自陳哲男、吳淑珍、趙玉柱、余連發、陳鎮慧,至馬永成,如今再添一個邱義仁,更不可漏掉陳水扁那個本尊,每一張臉孔都是非貪即腐、可鄙可憎;然則,難道民進黨還不敢命陳水扁退黨?而陳水扁亦仍吝於退黨救黨?
邱義仁主動退黨,並認為這「沒有什麼不公平」,多少尚存「退黨救黨」之心;而張俊雄若不能主動將邱義仁及黃志芳免職,至少亦應接受二人的主動辭職。張俊雄應知,這些都是必須即時清償的「政治債」,此時不清,民進黨即再難重建社會債信。
陳水扁對民進黨所造成的最大罪孽,就是摧毀了整個「台灣價值」。邱義仁已為巴紐案主動退黨,陳水扁更應為八年的失政敗德主動退黨。畢竟,民進黨已因八年挺扁護貪而殘敗至此,如今正在改革更生的痛苦之中;陳水扁若對民進黨尚有一絲感恩圖報、知恥悔罪,或將功贖罪之念,就不應再挾持民進黨,就應饒了民進黨,就應主動退黨,就應還給民進黨一個清償前債、脫胎換骨的生機。
只要陳水扁能主動退黨,民進黨的內外情勢必可立即豁然開朗。陳水扁一人退黨,即能為民進黨的改革再造提供前提與基礎;這難道是陳水扁所不應為?難道陳水扁真是不可全黨負我一人,寧可我一人負盡全黨,又寧可我一人毀盡全黨?
民進黨內的「趙天麟們」應當同聲疾呼:這是民進黨改革關鍵時刻,請陳水扁退黨救黨!邱義仁能,難道陳水扁不能?
【2008/05/06 聯合報】

WTO架構推兩岸經貿 行嗎?

WTO架構推兩岸經貿 行嗎?
【聯合報╱董彥良/外商主管(台北市)】
2008.05.06 02:54 am

即將接任海基會董事長的江丙坤及將出任陸委會主委的賴幸媛都主張,兩岸經貿議題應在WTO架構下談判。但兩岸真能在WTO的規範架構下進行協商與談判?
WTO的規範架構,基本理念在於創造自由、公平之國際貿易環境;規範準則有不歧視原則、漸進式開放市場等。而台灣目前限制中國大陸約兩千多項產品進口,反觀中國大陸並沒有對台灣作任何產品的進口限制。因此,從WTO的規範架構下而言,憑心而論,目前是台灣在經貿方面對中國大陸有著明顯的比較利益。
台灣目前每年對於中國大陸的出超約達五百億美元,約當於一兆七千億台幣。試想,如果台灣沒有這約一兆七千億台幣的出超,來抵銷對其他國家的入超額的話,台灣的外貿每年將會入超大於出超。因此,如果如依據GATT一九九四第一條有關「最惠國待遇」與第三條有關「國民待遇」原則之規範,目前台灣不僅違反WTO的規定,且在未來必須將美國、日本等國所開放的農、工業產品,均向中國大陸開放。
可是江丙坤說,在資金方面,人民幣兌換未來要有清算機制;並希望中國大陸能逐項開放台灣服務業登陸,且要「讓大陸成為外資」及投資保障協議與避免雙重課稅。如依照此說法,兩岸勢必應該有著一種明確的法律性規範來規範相關事務,如何才能達到這種法律性規範?可預期的是兩岸勢將走向「談判」一途。但是「談判」如何談?農委會於昨日拒絕中國大陸的蒜頭進口,可以每次都如此嗎?
是依照「九二共識」談判嗎?「九二共識」是以口頭方式表達的「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但都互相承認對方為政治實體,並願意擱置主權爭議,以進行交流。中國大陸方面認為,「九二共識」就是雙方都承認一個中國,但對具體涵義認知不同。如依此談判,台灣願意談嗎?因為沒有在「九二共識」以及一個中國的架構下,很清楚的中國大陸是不會跟台灣有著任何進步性的談判。在國際法上,「一個中國」的原則幾已確定,不論是美國以及歐盟均以「一個中國」來看待兩岸關係,所以台灣今天若刻意去使用WTO與中國大陸談判,那台灣對中國大陸貿易長期以來的出超狀況,依現行WTO架構下談判,這些狀況很可能就會「逆轉」。
最後不要忘記WTO架構不只是雙邊關係,也是多邊的最惠國待遇,只要中國大陸要給台灣的,別的國家也會要。台灣真能在限制中國大陸兩千多項產品,並違反WTO的規定下,與中國大陸在WTO架構下談判,台灣「準備好了」嗎?
【2008/05/06 聯合報】

政府的「秘密」何其多

政府的「秘密」何其多
【聯合晚報╱社論】
2008.05.02 02:09 pm

國內爆發了重大的外交醜聞!扁政府任內欲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建交,牽涉秘密金援近十億台幣款項,遭到中間人侵吞。政府目前隔海提起訴訟,當初對此事「牽線」並指示匯款的時任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坦承,「我要負最大責任」。
縱然邱義仁承認自己的責任,卻難以彌補此一公款損失,更無法解釋清楚此一醜聞的種種疑點。兩國商談建交是何等大事,怎麼可能出現巨額經費匯入身分不明的外籍私人帳戶的情節?今日就算普通見識的國民,聽聞此種毫無履約擔保的私相匯款之過程,也會覺得類似詐騙集團手法,而認定萬萬不可為吧?此事若非在「秘密外交」掩飾之下,如何可能進行?但直到弊案揭發,政府已正式提出追討和訴訟的今天,外交部猶以「國家處境艱困,秘密外交難免」為由,不願對事件多作解釋。
「秘密,秘密,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為之」!這件醜聞,如果不是因為政府的訴訟行動而曝光,其間「國安會秘書長指示外交部匯款海外私人帳戶」的情節,也許永遠都在「國家機密」的保護之下而不見天日。人民可以「合理懷疑」的是,類似的政府「秘密」不知還有多少!其中或許確有若干如外交部所解釋,因國家處境敏感而有難言之隱。但想必其中另有很多假「秘密」之名、圖私人利益之實的黑暗故事。
例如國務機要費案件中一度言之鑿鑿的「南線專案」,現已成為扁政府執政紀錄的笑柄之一,實乃政壇「公開的秘密」。國務機要費現在仍有多少卷宗封存法院,被視為具有「機密」性質,這些是真秘密,還是假秘密?是國家的機密,還是元首家族私人開銷的秘密?一旦冠以「秘密」之名,誰知真相是否將石沈大海?
國家處境艱難,國人皆有共同的感受和體諒。但政府假「秘密」之名的各種行徑,是否確實為爭取國家利益所為?是否另有監督機制和合理的流程要求?是否具有法制規範以防人謀不臧?是否終有必須「解密」的時機?這些問題,都是民主法治國家的基本條件。台灣自詡往民主化邁進,但僅此外交醜聞一件,即已暴露出政府的「秘密」何其多!台灣的民主意識日漸進步,未來應監督節制政府的秘密。
【2008/05/02 聯合晚報】

烽火外交竟成詐騙集團的肥肉

烽火外交竟成詐騙集團的肥肉
【聯合報╱社論】
2008.05.03 03:12 am

發明「烽火外交」的邱義仁,大概沒想到這項奇絕的發明竟也只是「金錢外交」的劣級版;而且,最後把自己連同巨額公帑和國家形象一起葬送在兩個騙子手裡。
對巴布亞紐幾內亞案的十億金援運作資金,遭居間牽線的兩名外交掮客私吞,整個故事之荒唐,政府行事之粗糙,讓人不敢置信。荒腔走板的演出,在扁政府壽終正寢前夕爆發,就像落日正是黑夜的預告。這其實不止是一樁外交醜聞,而是過去八年扁政府親信政治的徇私越權、踐踏體制,及政商勾結的墮落總寫照。
過去國民黨時代的「金錢外交」曾備受詬病,但扁政府到處煽風點火的「衝撞外交」非但未能闖出新的空間,反而讓台灣國際形象更加傷痕累累。比起一般所謂的金錢外交,巴紐醜聞的操作其實更等而下之,不僅暴露扁政府外交手法羅掘俱窮,連最基本的金援運用和保全能力都不具備。金錢外交有時尚能「買」得一段時日的外交關係,但這次的「密使」醜聞,一筆巨款卻是直接進了外交騙子的口袋。一把豪奢的「烽火」,結果卻燒掉了自己的眉毛。
這樁外交醜聞的發生,與扁政府越軌濫權的行事作風有絕對關係。試想,外交體系處理過多少金援邦交國的事務,對付這類充滿爾虞我詐的工作,當然不會毫無經驗。但邱義仁憑著他「一位信賴的朋友」的推介,即把建交大任與十億巨款交付給兩名外交掮客,並排除體系內人員的介入,結果卻遭人詐騙;難道民進黨的首席智多星邱義仁,居然也成了自己送進狼吻的小白兔?
如同迄今仍深淺莫測的鐽震案,這樁十億外交失款事件,究竟只是兩個商人臨時見錢起意的醜行,或者還涉及更複雜的政治勾串騙財陰謀,其間還有許多疑雲亟待釐清,檢調單位應該主動發動偵查。
第一,從時機的巧合看,外交部向金紀玖和吳思材兩人交付巴紐建交任務,正是陳水扁及第一家庭弊案連連窮於應付之際,政府是否意圖利用建交來轉移社會焦點,耐人尋味。同時,這件取名「慶寧專案」的計畫,是否為掩護國務機要費中所謂的「南線專案」而發,亦應追查。更巧合的是,在外交部向金、吳二人的新加坡帳戶匯款前夕,也正是檢調單位就金紀玖涉及的台電「六輸」弊案大舉發動搜索及移送之日;金紀玖既經查涉案,為何外交部次日仍匆匆將大筆巨款匯入其帳戶。這只是一時失察,或另有其他意圖?
第二,從政商關係的網絡看,金紀玖作為一個甲級營造商負責人,竟能被推上中華顧問工程司副董寶座,顯然他在扁政府有極佳人脈,這是誰的推薦?在台電高達四千多億的六輸工程中,金紀玖更扮演了一個奇特的角色,他向台電經理以現金和名表行賄,目的是讓與陳水扁關係甚佳的皇昌營造以第一名的資格得標,取得廿七億的仙渡變電工程。這麼一號人物,還能搖身變成對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牽線人,把外交陣線的巨款也一口通吃;這真的是金紀玖手段太厲害,還是扁政府故意把錢送上門去?
第三,從事後的處理看,外交部前年底對這項計畫緊急喊卡,恐怕也是發現兩名所謂「密使」其實大有問題;而金紀玖居然能在外交部人員陪同前往新加坡取款之際,從官員眼下逃脫無蹤,簡直匪夷所思。更費解的是,扁政府卻不曾當即透過管道要求星國協尋,一年多來政府也毫無作為,既未發出追緝,亦未採取必要的法律行動。直到政權交卸在即,才倉皇要求凍結其帳戶;這是心存僥倖?或是不敢面對?還是根本不以公款與責任為意?
「烽火外交」的六年大話,扁政府最後竟落得以「外交金光黨」的「受害人」身分收場。虎頭蛇尾,何其可悲!既然邱義仁坦承要負最大責任,這十億元自當記在他的帳上,至少檢調要讓他說出事件原委,把其間各層的白手套關係交代清楚;否則,這個案子就不應該在外交部結案,並應透過司法程序追究到底。

【2008/05/03 聯合報】

金元外交 必輸吃角子老虎

金元外交 必輸吃角子老虎
【聯合報╱施正鋒/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2008.05.04 02:30 am

民進黨執政八年,內政表現乏善可陳,外交業績則江河日下。在陳水扁總統下台前,竟然爆發十億經援巴布亞紐幾內亞憑空蒸發的怪事,如非集體貪瀆、或是人謀不臧,也令人對於相關政府單位的顢頇無能搖頭不已。
就程序而言,由於外交事務往往涉及國家機密,在中國頻頻挖我牆腳的情況下,政府必須從事秘密外交,應該是可以理解的做法。特別是在不敢信任官僚體系的前提下,突圍式的外交決策由總統府交付國安單位主導,或許也有相當不得已的苦衷。
然而,也因為單線作業的任務執行方式,恰好讓有心人有上下其手的機會,不免令人對民進黨政府藝高人膽大的作法捏一把冷汗。相較於行政院副院長邱義仁一副人肉鹹鹹的耍賴姿態,國內的詐騙集團想必後悔不已,為何自己的胃口這麼小。
同樣令人好奇的是,既然這是一年多前就發生的事,為何立法院迄今沒有任何作為?如果是因為朝小野大,政府顧慮在野黨洩漏機密而故意隱瞞,那麼,國會應該建立更周延的制衡機制;如果是因為外交委員會沒有利頭而乏人問津,那麼,汲汲於選票追求的立法委員諸公,應該為自己監督不周感到汗顏。
由於中國近年來在國際舞台上積極擴張,不斷對我國進行割喉式的拔樁工作,我們的金元外交因為競標而左支右絀。坦承而言,一些盟邦近年來老是把台灣當作提款機,甚於是拿了錢不辦事,在重大國際場合尿遁、或是講錯話,政府是啞巴吃黃連、徒呼奈何。
面對這些彷彿是必須不斷投錢的吃角子老虎,我們不禁要問,除了打腫臉充胖子以外,邦交國的數目有任何意義嗎?同樣地,每年秋天必須行禮如儀拜託友邦政要,一定要在聯合國大會聲援台灣,這樣的代價伐得來嗎?其實,如果我們能跟中國講好,彼此不要再互搶地盤,豈不是雙方都可以省下一筆為數不貲的外匯存底?
純粹由人道關懷著手,對於有需要的國家提供經濟援助,可以說回饋國際社會當年的奧援。然而,如果有外交突破的工具性考量,在國際上難免令人有台灣財大氣粗的印象,儘管吃虧上當,也不會有人加以同情。最壞的情況是,要是這筆錢落入獨裁者的私人口袋,甚至於讓我們淪為該國政爭的幫凶,那就是為富不仁的做法。
我們以為,實事求是,外交戰略必須重新做通盤的檢討,改弦更張當前的外交算術。首先,我們必須調整急功近利的外交思維,也就是說,不該繼續把外交工作當作內部消費的燃料,選後隨即棄之不顧。
接下來,為了避免外國政治掮客的勒索,我們應該有長期草根耕耘的覺悟,把錢真正用在盟邦的老百姓身上。具體的做法是把國際買票的錢省下來,將目前的外交役擴充為和平役,由國家提供來回機票、以及生活費,鼓勵男女青年出國服務一年半載,或許更可以讓更多的國際友人了解台灣的外交處境。
最後,比較鄰國日本、或是韓國,國人對於國際事務的關心顯得冷漠,甚至於功利地認為外援是一種浪費。同樣地,我們對於他國的研究也顯然不足,事到臨頭,只好隨手聽信來路不明的僱傭兵,難怪要吃虧上當。如果為政者沒有深思遠慮,民間應該接下這個擔子。
【2008/05/04 聯合報】

外交最大敵人 是自己

外交最大敵人 是自己
【聯合報╱李明/政大外交系教授(台北市)】
2008.05.05 02:53 am

倘若不是新加坡媒體報導,國人對外交當局以鉅款求取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建交、錢財被侵吞的事恐將蒙在鼓裡。民眾不能瞭解的是,一個當初號稱「鄉土、勤政、廉能」的政府,竟淪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人民還能相信政府麼?
前國安會秘書長、現任行政院副院長邱義仁說他要負全責,但他既不辭職、又無力追回鉅款,請問如何負全責?在他的招牌微笑裡,居然真相越發模糊。
外交部長黃志芳更極力撇清失職,意味著整件事為邱義仁交辦,外交部只是奉命辦事。且將重點放在指責外交掮客忠誠度有問題、並透露擔心家人安危等,讓人懷疑是否轉移焦點並博取同情。
這次外交掮客汙錢事件,顯示了國安當局的恣意專斷、用人唯親、決策草率、糟蹋公帑;而外交當局的曲意逢承、踐踏專業、怠忽職守,尤為令人無法忍受。整個事件所燒出問題,不僅是民進黨政府標榜的「烽火外交」完全破產,也不僅是全國納稅人損失了十億元新台幣,而是全民對政府施政與外交信心的總崩潰。長遠來看,後者才是最重大的損失,需相當時日才能恢復;可是我國外交環境極為艱困,圖謀恢復又極為不易,這是當今執政者所不能不察者。
國際政治學大師漢斯‧摩根索在其名著「國際政治學」即指出,國家力量是國家推動外交政策的決定內涵,國家力量的多寡良窳決定國家的對外政策的成敗。他舉出國家領土大小和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人口、科技水準以及軍事力量等,是「有形的」國家力量;國民性格、國民士氣、政府施政品質、外交品質等為「無形的」國家力量。有形的國家力量固然要緊,但無形的國家力量更是關鍵,它們可以彌補有形力量的不足,讓強權有所顧忌而不敢輕侮。
台灣在過去並非無中共的孤立與打壓,但藉著豐沛的無形力量,我國在風雨飄搖中仍可巍然屹立。只是當今中共崛起,我國外交日益艱困,國安與外交當局還在侵蝕國家的資源,曲解國民性格,讓世人誤以為台灣充斥莽夫;為在選舉勝選,蓄意挑起藍綠族群對立,打擊國民士氣;治安敗壞國庫空虛浪擲公帑,政府施政品質不堪聞問;外交品質歷經「過境外交、闖關外交、金錢外交」等過度消費,更是千瘡百孔,國際且早以「麻煩製造者」與「凱子」看待台灣的外交。撫今追昔,台灣的外交形勢從沒有如此低落的。外交戰場上,我與中共敵長我消,倘若亂象不改,不待中共打壓,自己即是外交最大的敵人。
國安與外交當局,應在此時放棄「新政府即將就職」的迷思,勇於承擔責任下台一鞠躬,讓檢調單位放手偵察此一令人民痛心疾首的弊案,如此則民進黨還可掙回一些尊嚴,人民也能撿回對政府施政與外交品質僅剩的一點信心。
即將接任的國民黨政府,尤應以此事為明鏡,在未來戒慎恐懼地推動外交。外交的目的,在維護及增進全民的利益,而施政品質與外交品質則互為表裡:內政須整肅官箴、排除僥倖;外交須審慎專業,棄絕怠忽瞎整,如此則不僅印證摩根索教授的學理,也是我國爭取較好外交環境的正道,更是還給台灣人民一個公道。
【2008/05/05 聯合報】

馬兩岸戰略 既合作又競爭

馬兩岸戰略 既合作又競爭
【聯合報╱賴岳謙/實踐大學學務長(台北市)】
2008.05.05 02:53 am

博鰲論壇蕭胡會後,台灣掀起了大陸熱,許多行業都在準備兩岸的春天到來,許多人都說他們準備好了。這時馬英九卻推出了經由李登輝同意的台聯黨賴幸媛來負責政府的大陸政策,大陸熱一下子似乎又凍結起來。百姓們憂心忡忡,即將淪為在野的政黨蠻懷狐疑,即將執政的政黨則用力批判。國民黨的立委們,黨的負責人們,沒有人知道馬的用意為何?馬的戰略目標為何?
我同意馬英九所說的,邀請賴幸媛接掌陸委會是「一個煞費苦心的安排」。想一想以下幾項問題:我們跟大陸是否只有經濟問題要協商呢?有沒有涉及主權的問題需要協商呢?有沒有政治問題需要協商呢?當雙方準備開始談判的時候,特別是涉及政治和主權議題時,一個好說話的主將跟一個不好說話的主將,哪一個對我們比較有利呢?初始階段提高姿態,後面階段調整姿態是否更有利於目標的達成呢?
其次就涉及到馬的深層想法了,也就是國家名稱的問題。馬當然認為一個中國指的就是中華民國,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對中華民國N表中國,那他要代表中華民國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要不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中華民國,要不就各自聲稱代表中國。所以一中各表或法理兩個中國是馬的政治主張,這個主張的實現需要經過艱苦的奮鬥,他需要一個願意為實現這個主張敢與中共針鋒相對的政務官。
總之,個人以為馬的大陸政策就是「新戒急用忍」政策,採政經分離主義,在經濟議題上採取合作原則,吸引陸資,繁榮台灣,在政治議題上則不排除抗爭的手段,據理力爭。所以他的戰略就是既合作又競爭。經濟合作方面就由溫和的熟悉經濟的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來負責,政治競爭方面就由擅長對抗的賴幸媛來負責,江賴彼此既分工又合作,所以他說這是一項煞費苦心的安排。
只不過兩岸關係的發展是互動的,一方打牌,他方也會打牌,當馬可能打出既合作又競爭的時候,大陸採用停、聽、看的可能性較大,初步判斷,七月直航的可能性較大,但其餘的就不一定能如期所願了。
【2008/05/05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