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如:讓台灣價值浮現
【聯合報╱記者陸倩瑤、許玉君/記錄 整理】
2008.05.13 02:40 am
劉憶如認為,台灣不能關起門來解決國內的通膨問題。尤其要善用新政府上台後,兩岸市場題材在這波國際資金大移動潮,深具吸引力的契機,讓台灣價值浮現。本報資料照片
衰退或成長》全球經濟有分歧
新政府上任所面臨的物價或景氣問題,已不是台灣自己的事了,油價漲勢也演變為長期的結構性問題。
IMF(國際貨幣基金會)發現全球經濟發展似乎有「分歧」(decoupling)現象,這種現象可能導致全球一起陷入衰退的惡性循環。
IMF把各國分兩大群組,一是包括歐美日等國的「先進經濟體」,另一個是以大陸、印度為首,涵括台灣、香港在內的「新興開發中市場」。前者經濟成長陷入停滯或衰退,今年經濟成長率平均只有百分之一點三;後者卻欣欣向榮,經濟成長率高達百分之六點七。
歐美等國因油價上漲引發通膨或衰退,能源需求降低,原本應可抑制油價;但大陸或印度等國經濟持續擴張,能源需求不減,反而產生助漲效果,打破石油市場「以價制量」定律。一旦形成惡性循環,不管是先進經濟體或新興開發中市場,最後都會一起被拖下水。
景氣與通膨》不應關起門解決
景氣與通膨糾結在一起,成為全球性的經濟問題,不僅是某一地區或國家的難題。
IMF呼籲各國政府政策一致,必要時應採取降溫手段,犧牲少部分的經濟利益使全球經濟健全發展;台灣是國際社會的一員,新政府不能、也不應關起門來解決國內的通膨問題。
主計處統計,今年一至四月的進口物價年增率如以美元計算分別是百分之十八、十九、廿一與廿,新台幣計算分別為百分之十七、十四、十二與十。
以新台幣計算的物價漲幅顯然較低,原因在於今年二月開始,由於外資大量匯入,導致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明顯上漲,新台幣升值效果使得進口商品變得相對便宜。
央行少干預》外匯政策宜順勢
台灣高度依賴進口物資是不爭的事實,這波物價漲勢山雨欲來也難以避免。值得慶幸的是,拜兩岸關係緩和之賜,台灣成為國際資金眼中另一個具投資潛力的市場,我希望央行未來儘量減少干預,順勢而為,適度反映新台幣價值,透過匯市機制減緩物價壓力。
台灣近幾年出口結構改變,美國市場雖然仍是我們最大的出口國,不過重心已逐漸移往亞太市場,尤其是大陸與香港。
在當前國庫空虛,全球通膨與景氣衰退危機四伏下,新政府最重要的課題恐怕不是再造經濟奇蹟,而是想辦法讓台灣價值浮現。如能妥善處理兩岸關係,政府不用靠大規模投資或支出,只要透過股市或資本市場,也能充分反映台灣資產價值,創造出財富效果。
過去幾年,台灣每年平均約百分之四的經濟成長率幾乎全仰賴出口,「消費」本應扮演景氣成長的主要推手,卻始終低迷不振。更糟的是,我們的出口成長一面倒地集中在大陸與香港兩地,扭曲的經濟結構,讓台灣陷入困境。
新政府拚經濟應回歸正道:經濟成長主要動力應源自於民間消費意願提高,而不是仰賴出口來拉抬。過去八年,由於扁政府錯誤的兩岸政策,不但扼殺經濟發展空間,許多台灣優質企業價值也被低估,獲利能力與股價不成比例。
馬英九當選總統後,兩岸關係解凍露出曙光,連帶台灣市場吸引力倍增,成為這波國際資金大移動潮中深具「題材」的市場之一。
新政府只要能將浮濫資金有效引導到資本市場或其他資產上,應可舒緩通膨物價壓力;不過目前似乎還沒這種問題。
外匯政策以「順勢」最好。許多研究與實際案例都驗證,干預、抵擋匯率走勢,不僅無效而且有副作用。不過所謂「順勢」並不是什麼都不管,新政府應該把握台幣升值、民間購買力增強的契機,提升整體競爭力,導引國內經濟進入良性循環。
但多數外資畢竟帶有「熱錢」性質,滯留時間不會太久,政府引導資金進入的同時,也應避免「火上加油」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否則恐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油電價調漲》要照顧弱勢族群
新政府五二○後將調漲油電價,因應的配套措施如計程車、大眾運輸業者補助等,似乎過度偏重舒緩「油」價衝擊。事實上,油價上漲勢必帶動整體物價上漲,包括水、電、瓦斯、民生日用品等都會動,低收入民眾感受到物價痛苦超乎預期。
因此我建議新政府配套措施應更周詳,適用的範圍與對象應更擴大。反映油價的同時,也要照顧弱勢經濟族群,讓每個人都有飯吃。
另外,我再提出兩個觀點,一是這波全球的通膨危機,不只是能源問題,糧食不足的問題也浮上檯面。美國部分大賣場已開始限制「每人一次只能買兩包米」限制,可見得在美國人心中糧荒多嚴重!
農村多凋零》農業檢討馬上做
台灣不僅農業技術發達,也有很多耕地,但由於農業政策不當,多數農村已凋零破產。新政府不只要解決通膨問題,同時必須立即檢討農業政策、審視國土規畫與農地等問題,未雨綢繆面對來勢洶洶的糧食危機。
此外,為了抑制通膨(物價),央行極可能適度調升利率,連帶造成百萬銀行房貸族經濟壓力,數千億元的房貸形成另一金融隱憂。
【2008/05/13 聯合報】